分享

《金匮要略》卷三,中风,口眼歪斜

 中医药方便 2020-06-03

感恩黄元御,传世之德,造福后人!

中风二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涡)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即吐涎。

1 寸口脉浮而紧,浮为里虚之风,紧为内外之寒。外寒之紧闭其里虚之风(浮),或里虚之风不泄外寒之紧,故脉浮而紧;故紧者营血之寒,浮者营虚之风。中风之病,此浮为脉空,气郁于经络而不行也。风虚不泄,表寒之闭,皮毛不开(必见脉浮紧),则风寒内郁而相抟,是为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之风,络脉空虚,寒从外闭,虚浮之风不泄表寒之紧,则风内郁为贼,是为贼邪不泄也,此总是因内虚而不泄也。本条浮紧,湿寒内盛,血虚之风,余称阴风或贼风,外寒伤闭,贼风不泄,则内中也。重点;本条浮紧之脉区别于太阳伤寒浮紧之脉。脉证合参则自知。

2 外感不虚,则营风泄卫寒,是为表病(太阳中风);内伤里虚,虚风不能外泄表寒,内郁为贼,则中于内(杂伤中风)。贼邪不泄,或中于左营之血,或中于右卫之气,其是随营卫之偏而中之也。邪气不出而内陷,陷则邪缓,正气不支,故正气急。正气引邪者,邪中于左而正引于右,邪中于右则正引于左,正邪相引而筋有长短急缓,则涡僻不遂。邪气浅在于络,而气内郁阻滞不运,则肌肤麻痹不仁如乱针微刺(此也为血痹),邪气次在于经,即身体迟重不胜者,风与寒湿抟,经脉凝滞则身体迟重,行动迟缓之义。邪气在皮毛经络,终是病缓,而邪陷脏腑者,则病为急。邪气内陷入腑,则胃土上逆,浊气熏冲,化生痰涎,堵塞心窍,即昏溃不能识人。邪气内陷入脏,则脾土下陷,筋脉紧急,牵引舌本,即蹇涩不能言语,脾败不能摄涎,即口角涎流。腑邪必归于胃,脏邪必归于脾,以胃败而后邪侵于腑,脾败而后邪侵于脏也。邪入脏腑者,风湿寒盛,因正气之虚而内陷脏腑之义。中风之病,由于土湿,土湿则木郁风动,以风木而贼湿土,胃逆则神迷,脾陷则言拙,是皆中气之败。浮紧之脉,寒从外闭,里则虚寒相抟,风虚不能外泄必内陷而内中也。

论;本条一个中风病,外寒伤闭,因本气虚实之不同,故有皮毛之浮紧,经络之麻木,邪陷入脏腑。从表寒到里寒,论伤寒之病,从经络到脏腑,论病位深浅,从脉象到病症,论中风之病理也。仲景医学,无人能敌,仲景注解,黄师第一。

  扁鹊见蔡桓公中,有言病位之谈,病在肌肤,病在肠胃,病在骨髓,可以看看。只要是中医正统,其理论都可以对上号。

  此即为现代人所言的中风病。现代人只知中风之病,而不知病之细理,还有更有甚者,以为外风外邪,又与太阳表证中风不会区分,学完本篇则知区分,则知中风之理法也,此必当重视。

  现代“中风”病越来越年轻化,西医治中风,可以说远不极中医,中医治这个病为最善长,中风久拖失治,若成偏瘫则更难治,尤其半身不遂,风湿寒邪,滞其经络,阴邪凝结,初得初发而易治愈,一旦拖延,其命可保,而筋难舒。本条痰迷心窍,昏不识人,舌紧难言,口角流涎,俱是中风病人典型的证状,见此证则知入脏入腑也。此无须多说,必先扶阳,温燥水土,以培木气之根。若用附子温里,此药方中必加桂枝,通经解肌,不加桂枝通经疏木,则阳回木冲,又见恶心呕吐眩冒,或象如奔豚,不知阳回木冲之理,反误以为药不对证,或误以为附子药毒,临证治病,更是畏手畏脚;木气为风,病来之急,风来之速,阳气来复,木气上冲,人也难支,必加桂枝以抚之。另外,癫风之证,也有昏不识人,口角流涎,舌不能言之主证,就是脾胃之证俱有,也可从中风论治,不必拘泥,皆是风木之旺(师言重阴者癫也)。再另外,像抽动证,多动证,帕金森证,还包括像焦虑证,抑郁证,烦燥里急证,皆是木郁风动之证。

本条伤寒杂病之中风,在结合太阳外感之中风,在结合虚劳之中风,则知《内经》中言,百病生于风之义,学会风就自然明白,为何先师书名《伤寒论》而不名《伤风论》,学完《伤寒》,则知扁鹊《难经》伤寒有五,其五何义,皆是正统一脉,这也就是余为何如此迷信黄元御之处,这也就是为何余言,中医一脉,唯有黄氏。学医不学黄师,永不入中医之门,不学黄师,中医永远都不能走上正道。今天的中医,越走越偏,五花八门,病入膏盲,拯救中医,复兴中医,唯有黄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