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中医癌症治疗的用药心得

 图书 馆员 2020-06-04
1、夏枯草:应用于淋巴癌或者其他癌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效佳,常用量30--100克。取其解毒散结之效。 

2、天花粉:一般应用于癌症肿块破溃,症见浓汁略稠,有臭味。如乳腺癌,皮肤癌,鼻咽癌等。用量一般15--60克,取其消肿排排脓之功。另外用于各种癌症引起的咽干,口渴,咽痛效果亦可,取其清热生津之效。

3、皂角刺:用于癌症肿块未溃或者已溃,未溃者引之消散,已溃者引之排脓。常用量30--60克,量小无效。

4、鸡血藤和石韦:此两味为对药,用于放化疗治疗癌症时引起的血细胞减少。这是沈绍功家传经验,验证于临床,经得起重复。无论是白细胞还是红细胞等减少均效。常用量鸡血藤15克,石韦10克,石韦不能应用量大,对肾有刺激。由于是家传,用药机理无法解释。

5、石菖蒲和郁金:用于改善癌症病人的忧郁情绪,是沈氏所传的对药,我加于治疗癌症方药中,对神情抑郁,悲观的癌症病人确实起到了缓解的作用。常用量是每味药各10克。

6、山慈菇:现代医学证实,山慈菇是一味不可多得的治疗癌症的高效药物。能治疗多种癌症,如食道癌,胃癌,乳腺癌,甲腺癌 其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一般打粉应用,6--15克左右,我常常作为治疗癌症的基础用药,基本上每方必加。

7、牡蛎、浙贝母,玄参:此三味药既是程钟龄的消瘰丸,凡是没有破溃的癌瘤大多加用,效果非凡。一般用量:生牡蛎30克,玄参15克,浙贝母6--12克;生牡蛎和浙贝母最好打粉应用,效果较佳。浙贝母也可以应用川贝母,平贝母和大贝母 代替,但川贝价格昂贵。大贝母散结的效果比较优良。我现在正尝试应用,而且价格比较便宜。

8、生黄芪:生黄芪具有托毒生肌之效,不论虚实寒热之癌瘤都可以应用。一般用量30--200克,破溃的用量应该大些,如治疗乳腺癌已经破溃溃烂,应用量多在百克以上,同时还输液黄芪注射液30毫升,相当于生药60克。我们一般作为治 各种癌症的基础用药,作为各种抗癌药的一个动力。 

9、仙鹤草:现代医学研究其有抗癌之效,我把其作为治疗各种癌症的基础用药。用量15--100克不等,仙鹤草不单是一味止血收涩之药,其补虚之功亦宏,有类似于激素样作用,干祖望称仙鹤草为中草药中的激素.

10、生薏苡仁:现代研究其可以治疗各种癌症,我治疗癌瘤时基本上每方必用,常用量30克。有时嘱咐癌症病人每天早晨用薏苡仁熬粥代替早餐。既可以增加营养,又可以抗癌,一举两得。

11、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二药是医学界公认的治疗癌症有效的药物之一,可以治疗多种癌症。但是用量必须加大,最少的30 克打底,最大可以应用到200克。和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时一般不超过100克,这两药质轻,比较占空间。我应用此药,一般大手去抓,根本不用称重,每每都超过实际重量。 

12、鳖甲:取其散结之性,多用于治疗乳腺癌和肝癌,效果比较不错。因其质地坚硬,多打粉应用,一般6--15克。

13、蒲公英:取其清热解毒而不伤胃,常用于乳腺癌,胃癌,食道癌的辅助治疗,用量多为15--100克,同时癌症伴感染用之 效果较佳。特别是癌症病人就用化疗,胃伤饮食难进,此时又伴有感染,而不伤胃的蒲公英正好派上用场。

14、败酱草,生地榆,苦参:此三味主要用于肠癌患者,败酱草用量一般较大,30--60克,苦参用量较小,一般10克即可,量大伤胃。生地榆一般用量15--30克,特别对于伴出血的肠癌效佳。

15、 五灵脂。蚕沙,细辛,徐长卿:此四药主要用于癌症的止痛。五灵脂和蚕沙可以应用各种癌症的疼痛。用量一般不超过10克即可。这也是从沈绍功治癌经验得来,确实有效,屡屡用之。细辛擅长治疗脑瘤引起的头痛,或者其他癌症转移到脑引起的头痛。用量一般在10--30克之间。超过10克时,应该久煎40分钟以上。细辛的毒素主要含在挥发油当中,久煎后一般不会引起毒副 作用。徐长卿具有镇静和止痛两方面的功效,一般用量15克左右。 

16、元胡于川楝子:此二药相和即金铃子散,主要用于各种癌瘤引起的疼痛。止痛效果大家比较公认。一般应用元胡10--20克川楝子10克;元胡质地坚硬,比较难熬出有效成分,应该打粉冲服,川楝子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

17、山豆根和蚤休:主要用于治疗鼻咽癌,喉癌,口腔癌,腮腺癌等,山豆根有小毒,用量多在15克,蚤休又名重楼,七叶一枝花,近年价格昂贵,质地坚硬,多打粉应用,一般6--10克左右。蚤休还可以应用治疗其他的癌症,特别是伴有感染的效果特佳 

18、海藻与甘草:这个药对用于各种癌症表现为肿块坚硬,效果较佳。海藻15--30克;生甘草5--10克。《本草》十八反言言:“海藻反甘草。”但历代医家从临床出发,证明两药同时应用,不但没有副作用,而且治疗效果特佳。例如治疗乳腺增生,乳腺癌,甲状腺癌,甲状腺瘤等。

19、丹参: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活血祛瘀,安神定志。是一位比较理想的辅助抗癌药。一般用量30克,作为治疗各种癌症的基础用药,基本上治疗癌症时每方必用。

20、生代赭石:此药似乎没有抗癌之功,但是可以治疗放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和缺铁性贫血。也可以配合他药治疗食道癌和胃癌,一般用量30克左右,单治疗贫血一般我只取5--10克,取其以铁补铁之效。因为代赭石是含铁矿石。

21、三七:近代研究其有抗癌之性,各种癌瘤均可以用之。但我们比较多用于止血与止痛。用量6--10克,分两次冲服。

22、龙葵:近代研究其治疗膀胱癌和肠癌等疗效较佳,我多用于肠癌,用量15--30克,有小毒,不可骤然应用大剂量,应该循序渐进。

23、金钱草:现代医学证实其治疗肝癌,膀胱癌和肾癌效果不错,用量宜大,小则无效。多用50克以上,此药质地轻柔,熬药比较占空间。

24、鱼腥草和芦根:此二药我多用于治疗肺癌,而且还有利水之功效,用于肺癌引起的胸腔积液效佳。用量多在30克以上。

以上是我临床上治疗各种癌症应用中草药的肤浅经验,是在参考了各位医林前辈抗癌经验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而来。目前看来看效果还可以,希望各位同仁进一步发展拓宽。癌症是非常难以治愈的一种疾病,离我们的理想相去甚远。癌症的治疗是世界医学界共同面对的难关,目前基本上承认我们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优势所在,无论是在术前还是术后,放化疗前还是放化疗后,中医药都发挥了西医意想不到的显著疗效。由于印度尼西亚多半信奉伊斯兰教,为了尊重他们的民俗和信仰,我们一直没有应用虫类和动物类药物,非常遗憾,没有这方面的验证经验。

中医治疗癌症的“七忌”

核心提示:中医治疗癌瘤有七忌,中医治疗癌症 肿瘤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应避忌哪些呢?就此问题特别采访了癌瘤防治专家。

  中医治疗癌瘤有七忌,中医治疗癌症 肿瘤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应避忌哪些呢?就此问题特别采访了癌瘤防治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北京伟达中医肿瘤医院郑伟达,提出了中医治疗癌瘤有七大忌。

  中医治疗癌瘤的“七忌”:

  一、忌活血药用得太过

  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癌瘤的一种方法,但是必须注意其适应症,如果肿瘤尚未切除,或确有血瘀之象,且患者身体尚实,这时才可用行气通络、活血化瘀之品。如果患者肿瘤已经切除,或已发生多处转移,体质较虚者,则尽量少用活血之品。因长期应用活血之品,可使病体更虚,并有可能激活癌细胞,极易造成血行转移加速或复发。有的因活血太过,还可造成血小板减少,而引起吐血、咳血、尿血、便血等失血倾向。

  二、忌以毒攻毒药量过大

  治疗癌症的中药有许多种,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化痰利湿、理气和血等等。以毒攻毒之法,要根据病情、病位、病程及体质的强弱来决定使用何种药物,既辨证又辨病,不可一味地相信只有以毒攻毒才能治病。如果过多过量地应用其大毒的药品,而不采取用其它药佐之,那么后果是严重的。常听说,有的癌症患者误服“偏方”和毒性剧烈的中药而导致不应该的死亡。如果已经做完手术,体内肿瘤病灶全部摘除了,就不宜用此法,而应该用清热解毒等疗法较为稳妥。

  三、忌泻下攻伐过猛

  癌症是一种全身性消耗疾病。癌细胞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大量消耗着机体内的能量和营养物质,造成体内空虚,同时又带来一系列的营养障碍和代谢紊乱。此时治疗,当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切忌使用泻下药攻伐太过。

  如大量使用泻下药攻伐过猛,则使患者体质更加虚弱,正气大伤,免疫功能和抵抗力急剧下降,尤其是手术后的病人,一旦倒下则很难恢复元气,这无疑会造成“雪上加霜”的结局。

  四、忌补药用之不当

  由于癌症造成的消耗,以至病人表现出相应脏器的虚损及全身体质的下降。这时医生及家属就会嘱咐病人要加强营养,注意休息。可是有的病人因缺乏常识,盲目服用一些补药,如人参、鹿茸、胎盘、蜂王浆等,这不但不起好作用,反而使病情加重,究其原因关键是没有对症。因为中药的补养药临床上分为四大类: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在药性上又有寒、热、温、凉之区别。具体治法上又有补心、补脾、补肺、补肝、补肾之不同。所以临床上要根据病人具体虚损程度及脏腑状况来有的放矢用药。如果不加区分,乱补一气,不但不能起到补虚扶正之目的,反而会加重病情。如有的病人本来就阴虚内热,结果过量服用人参、鹿茸等,造成咽干舌燥、口鼻出血、嘴唇起泡,简直是“火上浇油”。

  补药和保健品都不可滥用,一定要有针对性才行。注意除了病情需要外,一般在夏季应少用补品,冬季才可适当进补,切记这一原则。

  五、忌饮食上或服药时忌口不严

  中医治疗癌症,比较强调忌口。对癌肿病人的“忌口”,主张食谱不宜太窄,忌口不宜太严,要看脾胃功能以及病情的寒热虚实给予必要的食补和食疗,一般来说应注意避免肿瘤发病因素的继续使用,也就是说别火上浇油,如进食脂肪过量,因肥甘厚味而痰湿凝聚,可导致直肠癌、乳腺癌的发展或复发。

  另外,某些病需要禁忌一些食品,如疔疮忌食荤腥发物,肺病忌食辛辣,水肿病人禁食盐,黄疸病人忌食油腻,温热病忌食一切辛辣热性食物,寒病忌食生冷瓜果,癌症病人也一样,如口腔癌、舌癌、咽喉部肿痛、食管癌、胃癌等应忌食肥厚荤味、油炸食物及难以消化、质地坚硬类食物。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服药期间,应忌烟酒、辛辣之品。还有喜食豆制品的肿瘤患者请注意,因豆制品解药,也就是降低中药的性能,所以在食豆制品(尤其是黄豆类、大豆腐、干豆腐等)蔬菜时,服药最好与其隔开一小时左右为佳。

  六、忌隐瞒病情不配合用药

  癌症患者一经确诊,作为医生或家属均应策略地通知本人,以便配合治疗。尤其是中医看病,强调望、闻、问、切的诊疗手段,不见病人不行,见了病人不把注意事项说透还是不行,也不利于心理和精神治疗。所以隐瞒病情,是治疗中的一大障碍。

  癌症不是吃几付中药就能好的病,而需要长期的治疗过程,一旦病人觉得短期内效果不明显,自然会产生怀疑,甚至拒绝治疗或要求换医院,换医生和换药等,这就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对预后相当不利。

  七、忌不遵医嘱随意停药

  癌症治疗切勿“见好就收”。不少癌症患者在发病之初曾进行积极的治疗,而且花多少钱都认可,如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当癌瘤切除或放、化疗后病灶消退,便以为完事大吉了,不想继续用药了,以至巩固性治疗没跟上,造成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究其原因在于这些病人被“癌灶已消失”的假象所迷惑,不了解癌症形成的机理及其病因,天真地认为此类疾病也像感冒、肺炎一样通过打针吃药就可以解决问题。或片面理解一些医学术语,如“某某癌根治术”、“临床治愈”等等,孰不知“根治术”并非根治,只是手术范围的扩大而已。

  郑伟达教授强调看中医,更要找有治疗肿瘤经验的专科医生去诊治,千万不要找包治一切的所谓“郎中”开方下药而耽误了自己。事实上有很多患者由于乱投医、滥用中药而加重了病情,这是惨痛的教训。

宋孝志临证遣方用药“三段法”

宋孝志教授临证六十余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数十年临床实践中,他将遣方用药过程分为识方、用方、调方三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许多方法,以“识方全面、用方灵活、调方有度”,取得最佳临床效果。现将其遣方用药“三段法”介绍如下。< section="">

1识方法

宋孝志教授认为,正确的认识方剂,是全面掌握方剂的前题,也是临床遣方用药的关键。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须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识方法又分为识方源、识方药、识方能三个方面。

1.1识方源

1)识源集广:宋老认为,学习方剂必须首先认识方剂的来源出处及产生背景,并注意熟练和广泛的积累方剂,才能避免单调用方和方源枯竭。他认为自古以来方药之书浩如烟海,上工治病必须广征博引,熟练的积累。因此,数十年来他苦读经典医著,深研方药,熟练的掌握了其中大量的方剂及一些不常用之方,涉及内、外、妇、儿、骨伤等诸多范畴,为临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故临床用药常能随之即来。每诊一病,常思出数方备选,经过比较,从中选出最适合的方剂用之。因此在治疗某些疑难病时,能经常选用一些不常用之方,独僻异径,出奇制胜。如他以(金匮)蒲灰散、葵子茯苓散治疗顽固性水肿而获佳效;以外科正宗玉真散治愈外伤后周身触电样疼痛;以朴硝荡胞汤治疗多年不孕等。

2)理解识方:宋老认为,识方源的重要含义是指对方剂的全面理解,如对方剂产生的背景、组成、变化过程及方与方之间的联系等的全面理解,而不是单纯背诵,机械记忆。如每学一个方剂,都须将方剂的出处、特点、核心及与此方作用类似、相关、相反的方剂一同学习记忆,行成系列识方,才能扩大方剂的使用范畴。如学习桂枝汤,不仅了解其产生与应用,还应了解其变化过程及桂枝类方的组成与应用,学会在桂枝汤证出现变证、兼证、坏证时如何选方和灵活用方。

1.2识方药

宋孝志教授认为,识方药是识方法的重要环节,它包括对方剂的组成原则、功能主治、配伍原则、用量特点、剂型用量、煎服方法、用方宜忌等的全面认识。尤其注重方与药、药与药之间的关系及每味药在方中的作用和药量变化对全方的影响。他认为如果忽视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则将影响整体用药的疗效。并主张在认识和理解上多下工夫要逐一剖析每一方剂。如对治疗气虚血少的炙甘草汤,他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认为方中火麻仁不是单纯用于润肠补虚,而是取其通降肺气。心肺同居上焦,古人常心肺同治。方中苦酒一药即指米醋,必须与诸药同煎,以取其活血祛瘀止痛之功。在煎药时大枣必须切开取其味。他还认为,“鸡鸣散”的服用方法至关重要,应在五更时冷服为佳,以从阳注阴,从阴解邪。方剂中每味药用量直接影响着用方效果。如《伤寒论》中的“旋覆代赭石汤”,代赭石用量应少,为旋覆花、甘草的三分之一,为党参的三分之二,目的是取其重镇降逆之功,以降肝胃之气,但如果用量过多,则使脾气下陷而影响疗效。

1.3识方能

学习方剂必须认识方剂的功能和效能,临证才可心中有数,果断取舍。方剂的功能源于方证、方药、方机、方法的组合。每一个方剂均有一个最佳功能特点,临床应力求达到这一功效。《金匮》温经汤用于治疗“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之过多,及至期不来”。宋老认为,此方集吴茱萸、桂枝等温经药,合当归、川芎、芍药、阿胶等养血活血药,似为温经活血之方。但方中重用麦冬滋阴清热,是为重点用药,故名为温经实为和经,为和畅气血阴阳之方。是以清热为主,寒热并治之方。基于此认识宋老在临床应用时重用麦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认识方剂效能是指临证对方剂预达到的效果要心中有数,以便指导临证用药的取舍和方剂的调整。预测方剂的效能,必须对方剂的功能了如指掌,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判断准确,才能根据可能出现的方剂效能而正确用方。如宋老应用地黄引子治疗无菌性股骨头坏死时,因其熟悉方能,在用药前就告之病人,药后会出现骨痛加剧,此为气血复周之象,痛后病情就会缓解。果然如其所料,病情出现转机。又如治疗气虚血瘀崩漏时,如何应用活血药。宋老认为用药的时间非常关键,如在经期应用,必至血量增多,宜在经前数日开始应用,当药后瘀血已散,病因已除,再于经期连续用药也不会出现经量过多,反能起到祛瘀止血的作用。

2用方法

用方法是指在识方之后,以灵活的方法选则和应用方剂,以取佳效。此阶段是遣方用药的关键。分为经验用方与灵活用方两个方面。

2.1经验用方

1)用原方:在治疗疾病时,根据病情,尽可能地选用原有成方治疗疾病。古今大量的方剂均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其方药配伍严谨,尤其仲景之方,药专力宏,较有深义,如用法准确,常能起沉疴。数十年来,宋老常采用如下方法:①重点突破选用原方。当疾病症状复杂,如一些慢性病、多发病,即抓住重点和本质,以主症与主方相合,选用原方治之。如治一反复鼻衄数年的患者,发作时出血量多,屡治不效。宋老诊为上热下寒,内寒外热,故未单纯止血,而选用四逆汤原方治之,病人服后觉头脑清楚,腹部发热,多年顽疾告愈。②但见一证而用原方。许多方剂的方证,临床不易完全见到,因而常影响原方的应用。宋老认为,临证不必求全,应抓重点,但见一证而用原方,但所治之病必须是方证的核心,同样可以以点带面。如应用小柴胡汤治疗许多疾病的寒热往来证;用苇茎汤治疗咳有微热的呼吸道疾患;用百合地黄汤治疗默默不语的情志病,均能获效。

2)用专方:宋老认为,一些方剂经过临床实践验证,对某些疾病非常有效。如用栀子豉汤治疗胆系疾患,是宋老多年的经验用方,原方为清热除烦,但栀子清肝泄热,疏利肝胆为主,因而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结石等。又如用鸡鸣散治疗风心病心衰水肿;用大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牙痛伴牙齿松动;用益气聪明汤治疗眼、耳疾患,都是他多年的经验用方。

3)用验方:宋老对一些民间的小单验方,临证亦兼收并用。其中有许多小方力专而效宏,用之简便、较为实用。对此,宋老常广为积累,如治疗真心痛的“葱醋汤”;治疗外伤为主的“三两三钱三”等,都是其常用验方。

2.2灵活用方

1)一方治多病:此指抓住方剂的核心和每方的特点,对不同疾病的共同表现、相同病机,或各种疾病的共同阶段,采用同一方治疗,以寻求共性的特点,扩大用方面。此法体现了宋老精通方剂、灵活用方的特点。如他擅以地黄引子治疗各种骨病、风湿痹证、中风后遗证等;以猪苓汤治疗肾炎、失眠、血证等。

2)多方治疗法:即某一疾病选用几个方剂同时治疗,或一证选用多种治法治疗。临证中随时可见到宋老采用此法治疗疾病。如处方时,将几方合用,同治一病;或将一病分阶段用不同方治之,或采用两个方剂隔日轮流治之。如治疗病情复杂而仅用一法一方则药力单薄,若用方多则药力分散,故选择两个方剂,各有侧重的隔日轮流用药。如一方治脾一方治肾;一方治上一方治下,分方合治,以达同一个目的,常取得较好的效果。有时还采用内外合治、汤剂、成药合用等方法。

3调方法

在识方、用方的基础上、调方法又成为治病收尾的关键。临证要作到调方有度,必须有胆有识,有谋有略。宋老临证调方法包括守方、调方、更方几个阶段。

3.1守方

宋老临证将守方分为守方守药与守方不守药两种方法,前者为守原方,后者为守原方仅调药量或稍调药味。守方的选择需临证中反复比较用药前后的病情变化,区别疾病的质变与量变,以定守方与否。在治疗慢性病时,因病情复杂持久,宋老多以守方为主,有时根据病情守至数日数月以至更长,有时一守到底。在治疗一些疑难病时,宋老也当守即守,毫不犹豫。

3.2调方

宋老认为,能否很好的调整方药是治病成败的关键。尤其在治病初获成效之际,如何收尾,关键在此一举。如果调方不当,则易前功尽弃。在加减用药方面,多严格遵守原方法则,仅进行药味或药量的调整。以病重药轻或病轻药重作为衡量药物加减的尺度。加减用药时,更换的药味应宁简勿杂,加减药量应宁少勿多为原则,以避免影响原方而使药力分散。临证调方,也只是在药味上加减一二,或只在药量上增减几克,很少大起大落。若方证已不相合,必须重新组合变换方剂时,即果断换方,或进行药味大调整,改变方意;或数方合用;重新调方。

3.3更方

临床能否很好的掌握变更方剂的时机和方法,直接关系着疾病的后期治疗。宋老认为,临证更方需要谨慎和果断相结合,但应有法度。要掌握时机、内容和尺度,不能仅以用药有效无效来决定,还应看疾病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看病证与方证是否相合。当所用方药达到预期效果,病情出现质的转化时,则应“效亦更方;如药后证减,但无根本改变,则应效不更方。

以上遣方用药“三段法”,是宋老临床经验的总结,亦是其临床精通用药的缩影,也为临证举方用药提供了一些较有价值的参考。

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
2009年07月16日 星期四 22:52
A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
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B槟榔 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
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白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浙贝母 9~15 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
18~30 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半夏 止呕、除湿 10~15g 开胃 15~30g 安神 大于30g
薄荷在逍遥散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而在苍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g,则能益气通便,则可通泻。

C
川芎 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
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
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
蝉蜕 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
柴胡仲景"大\小柴胡汤"每剂用柴胡用半斤(折合约112克),一剂分三服,每服约37克,我用柴胡汤每按此量用,没见有什么不良反应.前提条件是有柴胡证.
多用解表,少用疏肝。
2~5g用于升举阳气,适用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中气下陷之病证;
5~10g用于疏肝解郁,如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胀痛等症;
10~30g,主要用于解肌退热,临床用于治疗外感六淫之邪而致的发热恶寒、周身疼痛等症。
柴胡6克解肝郁,柴胡10 克升举阳气,柴胡20---30克可清热,
柴胡两钱以内升阳、四五钱入少阳透邪,六钱以上解太阳之表证,罕有一两以上用者。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他药味一倍有余,意在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意在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郝万山老师说:柴胡解热20克以上,解郁10克左右,升阳5克6克左右.
柴胡之大量运用还可通大便及行月经。详见章次公医案。
苍耳子 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

D
当归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大剂量应用则活血。
如当归补血汤即由黄芪30g,当归6g组成,后世在应用补血的总方四物汤时,当归用量也不超过10g;归脾汤、八珍汤中,当归的用量仅3g。而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当归的用量竟达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汤,当归的用量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再如治妇人胎前产后气郁血瘀诸疾的佛手散,当归用二至三两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归。
由此可见,当归用于活血,剂量宜大,可用至15g以上。前人谓其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故重用则行血之力更甚。若用于补血,剂量宜轻,3~9g即可。血虚者每致阴虚,阴虚则生虚热,当归气味辛温而主动,重用则每致动血,切不可重用,否则适得其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烦躁、失眠、头晕更剧,甚则鼻衄。
丹参 大剂量--失眠 - 上海--姜春华
代赭石 9~18 g有镇胃降气、止呕止噫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呃气、胃脘满实等。
24~30 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等证。
本品苦寒,入肝、心经。其药理作用为:镇胃降气,平肝熄风,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并有轻微收敛作用。
大黄 1~5 g有致泻作用。其致泻成分为葡萄糖甙元,番泻叶甙A、C,主要为蒽醌衍生物。
3~6g可止泻,9~15g可泻下;
两许--疔毒之毒热甚盛者 二两--癫狂其脉实者--医学衷中参西录
治疗肝炎,随用药量增加而各项指标复常时间缩短,认为30g可作为常规剂量。
大黄粉0.3 g以下有止泻作用。其机理为大黄鞣酸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甚少的致泻成分的作用。鞣质的D-儿茶精抑制大肠内细菌生成酶,阻断吲哚类的产生而止泻

F
茯苓 研究结果发现,在 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 30g才有利尿作用,认为100g时利尿作用最强。
附子 1枚-轻量-阳虚 2~3枚-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12克。)
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气,无辛燥热之弊,
防己 小量能使尿量增加,而大量则作用相反;
汗防己小量则增加尿量,大量尿量反减少.

G
桂枝在桂枝汤中用9g,取其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之功,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而在五苓散中用量不到5g,则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
H
合欢皮 量小可以安神,量大可以化痰。
红花 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少用能活血,多用则破血。
0.9~1.5 g用于调养气血。在温补剂中加入少量红花,用于治疗产后血晕、头晕、眼花气冷等。
12~15 g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取其有破瘀通经之功。红花小量养血和血,大量则活血化瘀。其药理作用是破瘀活血通经,表现为兴奋子宫、降压、扩张血管。
黄芪 常用量为9~15g,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
10克以下升压 ,15-30克降压 ,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15g以下能升血压,30g以上可降血压,气虚难汗者用之可汗,表虚多汗者用之可止。
其利尿作用在20g以内明显,30g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的影响,量在15g以内可升高血压,35g以上反而降压。
厚朴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叶天士(我不知道少用与多用的程度到底是如何)

J
决明子 3~6g治疗急性结膜炎、麦粒肿、角膜云翳、虹膜炎等;
9~12g治疗老年性哮喘、胃炎、胃溃疡、急性肾炎、急性泌尿道感染;
20~30g治疗急性胆道感染、胆囊炎、慢性胰腺炎、高血压等。
鸡内金粉 3 g,用于治疗体虚遗精、遗尿等,尤其对肺结核之遗精有较好疗效。
4.5~12 g用于调理脾胃、消食祛积,尤其适用于因消化酶不足而引起的胃纳不佳、积滞胀闷,反胃呕吐等。
15~18 g有化坚消石之功,可用于泌尿系结石及胆石症。

K
苦参 5~8g有利尿消肿作用,用治肾炎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心脏性水肿等,并有平喘止咳作用,可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
10~15g治疗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及各种皮肤病;
30~60g,可用于外治感染、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症。

L
人参 常用量为5~10g,用于复脉固脱时可用至15~30g;
连翘诸家皆未言其发汗,而以治外感风热,用一至二两,必能发汗,且发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绵长。曾治一少年风温初得,俾单用连翘一两煎汤服,彻底微汗,翌晨病若失。------《医学衷中参西录》
龙胆草小剂使用有开胃建胃之功,大剂则清肝胆湿热效著

M
麻黄 少用通阳消徵,多用发汗利水
马兜铃常用量能止咳,用量15g时可致呕吐,30g以上可使呼吸抑制,血压下降;
关木通常用量能利水通淋,用量60g以上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小便不利;
麦芽催乳、回乳有以下三个观点:生麦芽通乳,“生”取其“生发”之意,量在30g以下;炒麦芽回乳,“炒”取其“炒枯”之意,量在60g之上。生、炒麦芽均可单独用于回乳,量60-120g。生麦芽、炒麦芽混用用于回乳,量各为60g。

P
胖大海  1~4枚,有开肺解表、清热利咽之功,用于风火犯喉而致的声音嘶哑。
12~15枚有通便之功,可用于头目风热疾患,合并有大便热结者。
Q
牵牛子少用可泻下通便,祛除肠中积滞,多用则峻下逐水,攻逐腹中积水。

R
肉苁蓉 6~12 g,有补肾助阳、益精血之功。适用于阳痿不孕、腰膝冷痛、筋骨无力等证。
15~18 g有润肠通便之功,用于肠燥津枯之大便秘结之证。本品助阳而不燥,滑而不寒,是一味既补阳又益阴的药物。

S
升麻 少用(6g以下)有清热解毒之功;多用(10g以上)有升阳举陷之效。
3~10 g,有发表透疹、升阳举陷之功。用于风热头痛、中气下陷、斑疹不出等。
30 g时,有报道治疗面神经麻痹有较好的疗效
苏木 量小和血,量大破血
赤芍胆红质代谢障碍一般用30-60g,也可用90g以上,有凉血活血,通腑利胆利尿,降门脉压,
白芍  6~30 g。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
30~45 g有利尿作用,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损,小便不利等症。白芍长于养血敛阴,虽有利尿作用而不伤阴。
用量若在30克以上,对大量吐血的确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岳美中医话集》
大量治疗腹痛也很好
芍药甘草汤的芍药用量要大。
桑白皮 6~9g有退热作用,10~12g有祛痰镇咳之功,15g有利尿及轻泻作用;
水蛭 1.5g研末吞服,1日2次,主治肺心病;
5~10g治疗急性支气管炎、高血压所致头晕;
12~15g,治疗脑溢血后遗症、原因不明的症瘕痞块,本品破瘀血而不伤新血。
石菖蒲  1.5~3 g作药引,有明目、开音之功。用于治疗角膜溃疡、声音嘶哑等。
   4.5~7.5 g用于开窍。治疗湿温病之湿浊蒙蔽清窍者,以及狂躁型精神分裂症。
   9~12 g有通利小便之功能,可用于治石淋或热淋。
3g治疗冠心病;
6~10g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及梅核气(神经官能症);
30g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慢性肠炎所致的久泻。
山楂 6g祛瘀力强;9~12g温通力强,用于治疗慢性肝炎;15~30g治疗慢性胆囊炎、萎缩性胃炎。
三棱常用剂量的上限为9克,但临床上以该药配合其他中药主治各类晚期恶性肿瘤病时,其每日用量达到45~75克,相当于权威规定剂量上限的5~8.33倍。
生地 大剂量--类风湿-- 上海--姜春华
熟地凡下焦虚损,大便滑泻,服他药不效者,单服熟地就可止泻,然须日用四,五两,煎浓汤服之亦不做闷,(熟地少用则作闷,多用转不闷),少用则不效。--医学衷中参西录
90-120克对糖尿病晚期尿液浑浊有特效。
山茱萸 常用量为5~10g,急救固脱时用至25~30g;

W
五味子大剂量,约100~150克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有奇效。四川---刘祯吉
1.5~3 g时,有敛肺镇咳之功。用于治疗肺虚咳嗽,如老年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
   6~9 g有滋补益肾之功,用于肾虚型咳嗽、遗精、滑精及久泻久痢等。
   12 g以上有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作用,可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转氨酶过高

X
希签草  6~9 g,对慢性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
   9~15 g用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兼有四肢麻木、腰膝无力、头痛、头晕者,较为适宜。
玄参   9~12 g,有滋阴降火、清热润肺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虚火上炎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以及肺热咳嗽等。
18~30 g有祛虚热,除烦躁之功、用于热病伤阴、阴虚火盛出现的烦躁不安者。
   30~90 g有软坚散结的作用。用于治疗瘰疠、脉管炎等。玄参苦甘而咸寒,用于热证有清热滋阴、消炎解毒作用。虚热实热均可应用,但以滋阴见长
小蓟 大剂量--降血压-- 上海--姜春华
夏枯草常用剂量上限是15克,而临床以该药治疗病程较长的甲状腺瘤时,用量一般都超过30克;

Y
元胡 少用止痛,多用安神
薏苡仁系药食两用中药,其常用剂量的上限为30克,而临床上有经验的医师用该药治疗风湿、腰腿痛等病证时,该药的用量达到45~90克。
洋金花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0.6克,每日用量不超过1.5克,若用作麻醉药时可用到20克。
郁金   3~10 g,有疏肝解郁止痛的作用,用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变所致的肝区痛、泌尿系疾患引起的肾区痛、妇科血瘀痛经等。
10~15 g有行气利胆的作用,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能升高血清蛋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增进病人食欲。
30~60 g有较好的排石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结石。本品入气分以行气解郁,入血分以凉血破瘀,善治肝胆,善行下焦。

Z
枳壳  3~12 g,有行气宽中、除胀之功效。用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气滞诸证。
15~30 g可用于子宫脱垂,或久泻脱肛等脏器下垂证。药理研究证实,枳壳对胃肠、子宫有兴奋作用,能使肠蠕动增强,子宫收缩。
炙甘草 1~2g有调和药性的作用,5~lOg温肾养心,30g以上有类似激素样作用;
知母 大剂量--控制血糖-- 上海--姜春华
枳实 常用量为3~10g,用治脏器下垂时可用至60~100g;
泽泻 治眩晕非30克不为功。
6~10g治疗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暴泻)、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的多汗;
15~20g,可治疗乳汁不通、急慢性湿疹;
25~30g,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高血压、低血糖所致的眩晕等。
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来自一位绍兴的老中医
乌贼骨、瓦楞子--大剂量--胃溃疡剧痛
芍药、甘草--大剂量--呃逆 -- 上海--姜春华
龙骨、牡蛎 6~10g有摄汗作用,对鼻衄、月经过多者有止血作用,治疗高血压有潜阳之功;
12~15g,对支气管哮喘有定喘作用;
20g,有安神作用。
黄连、龙胆草用1~2g能健胃,增进食欲,3~6g可燥湿泻火解毒,大量则会刺激胃壁引起恶心、呕吐;
苍术--麻黄
许公岩对积湿为病以苍术、麻黄二药为主,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如两药相等,临床常见能发大汗;苍术倍于麻黄则小发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苍术四倍于麻黄,虽无明显之汗利,而湿邪能自化。
许公岩对积湿为病以苍术、麻黄二药为主,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
如两药相等,临床 常见能发大汗; 剂量是: 10g:10g
苍术倍于麻黄则小发汗; 剂量是: 没有提及
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 剂量是: 18g:6g
苍术四倍于麻黄,虽无明显之汗利,而湿邪能自化 剂量是: 12g:3g
药物之间的比例
关键在于药物之间的比例,并非药量越大,疗效越好。先生经过长期观察,总结出各组药物疗效最佳的用量比例,
如柴胡与白芍为6克比9克,人参与白术为10克比9克,桑叶,薄荷,牛蒡子为9克、6克、6克。
对前人的经验,先生师古而不泥古,将其放至实践中检验和改进,
如左金丸,古人沿用黄连、吴茱萸6:1的比例,而先生发现6:4效果更佳,遂改进使用。
此外,先生还善于利用药量比例的变化改变处方的主要作用,
如桔梗与枳壳,咳喘必用,若以6克比4克或5克,则重在调节气机升降,以上浮宣肺为主;
而6克比6克,则重在调和痰液,使之易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