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多少嘴贱,假以“女权”之名

 新用户48533353 2020-06-04

(一)

前几日,无聊上微博溜达。看到某女权博主说张楚的一首《姐姐》,道尽了当姐姐的凄凉,说是中国的姐姐们从小就要帮着父母带弟弟妹妹、打工补贴家用,成年后又被父母算计彩礼给弟弟娶媳妇……

不可否认,该博主的确说出了中国社会中某些普遍现象,但这么东拉西扯,咱就不乐意了。

张楚在《姐姐》那首歌里,用他那略带嘶哑的嗓音唱道:“我的爹他总在喝酒是个混球,在死之前他不会再伤心不再动拳头”。在这个故事里,他和他姐其实都是父亲酗酒、家暴的受害者,并没有讲姐姐为供养张楚怎样怎样做牛做马。

等等!这跟女权有啥关系?真是啥都能跟“原生家庭迫害长女”上面引。

坦白讲,我爸妈对我和我弟也没法做到百分百公平。在钱财方面,他们会对我弟倾斜一些,是因为他们觉得我更有能力,但我知道:假设有一天我落难,他们也会倾尽全力救我。

我工作后,承担了我弟上大学的生活费(学费让他自己申请助学贷款);他结婚,买房买车我也有所支援。从小到大,我都承担更多,但都是我愿意承担的。在TA们看来,这可能又是男权家庭对长女的“敲骨吸髓”,可在我,不过就是家人之前的互相帮助、共渡难关而已。事实上,因为我的这些承担和付出,我们一家人现在相处更和睦也更幸福。我成为单亲妈妈后,弟弟、弟媳也有帮我很多忙。

亲情作为人最为重要的感情之一,它是天生而且无法斩断的。无论亲人过得怎样,亲情仍旧是不变的。我个人是“亲亲相隐”的支持者(它固然有缺陷,但却也散发着人性之光),若是自己的亲人你都不帮,那这世界得有多可怕?

亲情是基于血缘而联系在一起的情感,是无法用理性来进行衡量的,很多人都会在理性和亲情之间最终选择亲情。套用这理论那主义来解释这些,并不天然政治正确。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很多诸如《欢乐颂》中樊胜美那样的家庭。但我并不建议所有遇到类似情况的女孩子,都只会从男权女权这个角度去看待和考虑这些问题。

我一个朋友,曾经也是被原生家庭敲骨吸髓的一员。她跟我差不多时间参加工作,收入也比我高,但她几乎把所有收入全部寄回了家里。哪一天没寄,就被父母到处说不孝顺,所以当我攒够第一套房子的首付钱时,她身无分文。就这样过了几年,有一天她幡然醒悟,从此以后不再在乎自己是否孝顺这个名头,最后终于摆脱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

即便真的付出过那么多,她也没有把自己未能买房的原因归结于父母身上。她认为,当初她没有行使拒绝的权利,她自己也是有责任的。既然过去已经付出那么多,事情也过去了那么久,她家人如今也意识到了对她的“过分”,她自己也有能力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么,现在再站出来满腹怨毒地控诉、指责,除了导致跟亲人疏离、无法再和解之外,已毫无意义。她承认父母那一代人受男权思想迫害颇深,的确有他们的局限,但她不想将以后的人生,也耗在对父母的怨恨之中,所以她选择原谅与和解,包括与自己和解。

(二)

社会是多元化的,生活也是很复杂的,一个理论不可能解释一切。

面临困惑时,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让自己变更强大。当你变强大了,你才能拥有拒绝的权利以及选择其他路径的自由,而那些曾经束缚过你的东西才能真正地成为过去。比如,原生家庭对你的敲骨吸髓,某种程度上可能也是你纵容的结果,你变独立了(包括经济与精神)强大了便会产生拒绝、远离、隔离的底气。当你变强大了,你再回头看那些往事时,也许对往事会有另外一番不一样的理解。

过分的敏感、“被害幻想”,除了让自己变得怒气冲天、牢骚满腹之外,毫无意义。

我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阐述我对这个事情的观点并给出建议,结果有网友就看不下去了,发表了这样一通观点:


这一席话,看得我真是目瞪口呆,对方还揣度我离婚的原因是因为顾念亲情而伤害了伴侣的利益,真是让我无限呵呵。事实上,我和前夫各自经济独立,谁离了对方都可以活得很好,而对弟弟帮扶的部分都发生在婚前,且在我可承受、愿承受的范围内。TA嘴巴这么贱,日子一定过得很苦吧?

那些把自己亲哥、亲弟当成敌人防着,动不动就觉得他因为多长了个屌就侵犯了你的权益,然后恨不能联合全世界女人都跟你一起同仇敌忾地控诉这个万恶的男权社会,指责那些不愿跟你站队、愿为男性亲人付出且跟他们相处融洽的女性都是受男权思想洗脑、毒害而不自知的蠢货.....

这样的人,内心真的过得平静和幸福么?

我发现生活中总是会有这样一些什么事儿都能扯上女权的人存在,TA们普遍认为:我过得不好是因为这是个男权社会,因为我出身在男权家庭,因为我身边都是直男癌……

真是遗憾!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人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这个世界,任何主义都不能使你更幸福,包括女权主义。

普京大帝早就说过了,没有实力的愤怒毫无意义。

人和人之间,本就应该有恰当的界限存在,哪怕是兄弟姐妹之间;你不懂维护这种界限,任由自己的父母为了儿子对你进行盘剥,你不反省是自己的不够强硬给了他们得寸进尺的机会,反倒讽刺起那些愿意真心实意帮助自己男性亲人的女性,这是吃错药了么?

有多少人,打着“女权”的旗号去到处踩低别人,污名化一些正常的行为,甚至粗暴干涉他人的自由。

比如,TA们为了宣扬女权而仇男、反婚、反育。我觉得这显然是不明智的,它只会让人离愤怒越近,却离幸福越远(拜托别把这句话解读为:婚恋生育=幸福)。

我不是鼓吹这些恋爱、结婚、生育等经历的美好,只是觉得它也不该被反向歧视。我身边大部分男性女性都很棒,也有很多人的婚育生活过得盎然有趣。你不婚不育是你的自由,但歧视人家愿意结婚生孩子的人,就是你的不对了。

比如,TA们为了宣扬女权而指责和咒骂有些企业不肯招聘女性。一家公司、企业愿意招聘谁是它的自由,有些岗位只愿意招男性或女性也是人家的自由。就业上的性别歧视是一个社会问题,企业不该背这种黑锅。一个真正的理性人,应当呼吁生育成本男女共担。当企业觉得招聘男员工和女员工其实都一样的时候,女性就业环境就会有所改变。

我有个同学是做人力资源的,她说她们公司有一姑娘,本身自己工作不积极,怀孕了以后就把自己当成瓷娃娃,天天混日子。这样的日子长了,公司就将其辞退了。被辞退后,她把老东家告上法庭,说他们歧视女性......我觉得,这种女性,即便就是不怀孕,大概也是混日子类型,也是要被辞退的。

事情要分开来看,某些女性不被尊重,是因为她自己不值得被尊重,而不是身边的人、我们的社会明目张胆在歧视女性。你侵犯别人权益时就是应该的,轮到别人反击时就说别人性别歧视,这种双重标准以及假“女权”之名的身份敏感,也是“呵呵”了。 

曾经,我对女记者、女司机、女大学生前面那个“女”字比较敏感,认为男性职业从业怎么不用加男字,所以职业前面加性别就是歧视。可后来,我不这么想了,因为我们也会称呼“男护士”、“男保姆”。

一个群体中,通常情况下如果某个性别的人群占多数,那在介绍某个人时就突出另一性别本就没什么错,这只是一种称呼上的惯性。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为何在那些女性也可以做好的领域,女性占比那么少?

去年春晚,贾玲和瞿颖的小品《女神和女汉子》,一经播出就被一些女权主义者骂了。TA们认为,作为全国人民年夜饭的春晚,公然把“剩女”、“女汉子”、“胖/矮”、“三十块卖女儿(捐给大学生)”、“女领导主要工作就是睡觉”此类单程笑点拿上桌强行挠痒,简直是前所未有的糟心。

坦白说,我看完之后,并未觉得这事儿可以上纲上线到这种程度。

制作团队或许从头到尾就真不存在歧视之心,所以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感觉到春晚在冒犯女性的人们,为什么不倒过来想想:春晚上也有很多“怕老婆”、“娘娘腔”的男人,这是不是也算是歧视男性?算不算是在灭男人威风、长女人志气?

(三)

情感领域的东西,连定义都难,更难用什么理论和主义去解读。任何主义和理论都不是神丹妙药,解决不了你所面临的任何问题,而你,永远没法否认情感关系中存在的那些心甘情愿的付出以及甜蜜幸福的收获。

杨绛说过:“我由富裕的娘家嫁到寒素的钱家做媳妇,从旧俗,行旧礼,一点没有下嫁的感觉。叩拜不过是跪一下,礼节而已,和鞠躬没有多大分别。如果男女双方计较这类细节,那么趁早打听清楚彼此家庭情况,不合适不要结婚”。

她还说:“我成名比钱钟书早,我写的几个剧本被搬上舞台后,他在文化圈里被人介绍为“杨绛的丈夫”。但我把钱钟书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价值。我赖以成名的几出喜剧,能够和《围城》比吗?所以,他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我不仅赞成,还很高兴。我要他减少教课钟点,致力写作,为节省开销,我辞掉女佣,做“灶下婢”是心甘情愿的。握笔的手初干粗活免不了伤痕累累,一会儿劈柴木刺扎进了皮肉,一会儿又烫起了泡。不过吃苦中倒也学会了不少本领,使我很自豪。”

杨绛为了支持钱钟书的事业,所以甘愿放弃自己的事业,去操持她并不擅长的家务。换作现在某些人,大概又要说杨绛被男权社会洗脑了、毒害了。

因为明白人与人互相扶持的情感的可贵之处,所以才不会把外人看似不公平的待遇放在心上。你认为不值得的,在我们看来却是甘之如饴。我们不锱铢必较,是因为认为自己这么做“所得多于所失”,所以不会苦大仇深。我们相信自己的选择,并且愿意承担所有付出的后果。除了我们自己,谁也没资格替我们叫冤、叫委屈。这有什么好鄙薄的?

女权的权,是权利,不是权力,不是女性霸权。女权教育,应该首先是自强教育而不是仇恨教育。真正的女权主义者该争取的,不过是作为人的人权,包括应该与男性一样享有的生命权、健康权、就业权、选举权、被选举权等等,以及因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分工的不同,女性应该多享受的生育保障权等权利。

理性的女权者应该反对家暴、溺婴、社会对家务分配的偏见,关注农嫁女继承权和财产权被剥夺以及女性因婚育而在就业市场或职场受歧视等等现象,最好辅以身体力行的行动,而不是:仇视男人、反对婚姻、宣扬滥性,不是动不动就指责这个、打倒那个,抠住某个字眼生闷气,甚至嘲笑别人对美好婚姻的渴望和对自己生活的自主选择。

最后用网友贾柯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我个人不喜欢任何的主义,包括女权主义和男权主义。仅以性别为中轴判断一个人一件事,很容易偏离事物的本质。在涉及到性别歧视的事件上,性别当然是重要参数,是绕不开的因果环节。不过,有些事情,让人看到的并不是性别本身导致了什么,而是一个人基于个人品质优劣呈现出的行为。做人,应先于做男人或做女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