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一块月饼,他把9岁儿子挡在家门外两小时......

 新用户48533353 2020-06-04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8分钟

为了一块月饼,

他把9岁儿子挡在家门外两小时……


文/晏凌羊

1

前两天,有这样一个贴子在网络上非常流行。

发帖人是一个父亲,他记录了跟儿子的一次冲突。

9岁的儿子从篮球教练那里领到了一个月饼,但父亲不想让儿子吃,就直接把月饼扔了。儿子心里又了情绪,哭了一场,父亲选择了“冷处理”。

父子俩一起回家,回到家里父亲就把儿子关在了门外。儿子心里有气,不肯回家,还在门口写了“SB”二字,父亲就怒了,让儿子滚蛋。

儿子跑到操场上大哭,后来遇到两个有纹身、染发的半大孩子,他们得知详情后,跑来通知父亲,让父亲下楼找儿子,父亲这才去把儿子接了回来。

儿子回家以后,他教训儿子:我不会去找你第二次。

讲真的,看到这个帖子时,我觉得一个不尊重孩子意见、擅自替孩子做决定、从不会自我检讨、刚愎自用又蛮横专断的家长已经跃然纸上。

月饼被父亲丢了以后,孩子已经很委屈,但是,他的情绪自始至终不被看见。之后,孩子通过打篮球的方式来转移注意力,却还是没办法压制住自己的委屈,痛哭了一场。

整个过程中,父亲没有任何的反省,只是对自己的“冷处理”感到得意洋洋。

回到家里,父亲把儿子关在外面,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拒绝信号。从帖子内容来看,这种事情这位父亲已经不是第一次做,他甚至已经习惯了儿子敲门然后进门的惯常程序。

孩子这次没有回家,而是跑去操场上大哭。

这位父亲看到有纹身、染发的半大孩子过来敲门、做好事,发帖表示“人不可貌相”,说明在他的潜意识里,他觉得纹身、染发的人不会是好人。

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位父亲在洗澡过程中脑补了一下孩子从此找不到的画面,却依然“没有多慌张,可能是太失望了”。

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在潜意识里,他能接受这种在其他父母看来简直是灾难性的后果。

这位父亲对孩子说“尝到甜头”,用的依然是非常强硬、专治的口吻。

我都有点震惊:什么叫“尝到甜头”?我们做父母的的,难道就是为了让孩子“尝到苦头”而存在的吗?世界很大,生活很苦,家庭应该是孩子的港湾,父母难道不是应该给孩子发糖的人么?你为啥那么惧怕自己的孩子“尝到甜头”?

可怕的是,这样育儿的家长,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多。

他们从来不去学习育儿知识,从来只强调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从来不向孩子道歉,从来只知道拿父母的身份、拿大人的体力优势去压制孩子,进而让孩子服从自己的命令。

尊重?民主?平等?共情?这些词对他们太陌生。

我感觉他们不是在教育孩子,而只是在训练一只听话的狗。

2


我个人是非常不认可动不动就对孩子进行打骂、冷暴力的教育方式的,可是,很遗憾,身边很多人特别善用这一招。

我一个表弟就是如此。

他儿子特别调皮,隔三差五就给父母捅娄子。

随着二胎的出生,家庭经济压力变大、家里事情变多,夫妻俩越发顾不过来儿子,就更是没耐心好好管教儿子。

儿子做作业磨蹭,被吼;做作业做错题了,被骂;在家里玩太嗨了,发出点噪音,被打;回答父母的问题,稍微带点对抗情绪,也被叫到一边教训、打骂……有时候,他们采用的是冷暴力,完全放任不管,也不搭理他。

旁人看不下去,说他们夫妻俩几句,却总是被反弹回来:“你是没摊上这种儿子。换你当他的父母,也是一样的。”

可是,我一直觉得他们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打骂这种教育方式,表面上可以让孩子暂时听话,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就拿表弟夫妻俩来说,这么多年来他们用打骂儿子的方式来管教他,有成果么?并没有明显成果。

吼着儿子不听,就骂;骂着不停,就打;打了也不听,就冷暴力……惩戒方式一次比一次升级,但所有的办法都试过了,儿子该不听的还是不听。

于是,父母和孩子陷入一个死循环:孩子不听话,父母暴力手段升级,但孩子依旧不听话,父母再升级暴力手段……可是,这样何时是个头?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当你发现某种教育方式只能造成恶性循环,改变不了孩子任何,就应该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能再一条道走到黑。

他们总说孩子顽固不化、冥顽不灵,可真正顽固的人,是认定暴力有段有效的他们自己。

我问他们,你们总让别人“不信你来试试”,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是你坚信自己是对的,你儿子是错的。任何人来教育他,都只能得到一样的结果。可问题是,你自己的儿子你真的了解吗?每个孩子都有能走到他心里的一条路,是你自己不愿意花时间、耐心去走,只愿意走自己认定的那一条,并且一条道走到黑。你仔细想想,同样一个问题,是不是只有那一种沟通方式?是他真的冥顽不灵,还是你根本没有时间和耐心,换一个方法去试试?

事实上,据我的观察,表弟的儿子并不是冥顽不灵的“皮猴儿”,很多时候真是他的父母没有耐心去了解他。

根据相关的研究,儿童感受世界的方式分三种:视觉型、听觉型和体觉型。

视觉型儿童的特征是:喜欢用眼睛去观察世界。这类儿童上课的时候会表现得特别认真,是老师最喜欢的“乖学生”。

听觉型儿童呢,喜欢用耳朵去感受世界。课堂上,他们看起来没有认真听讲,表现得总是心不在焉,但实际上老师讲的东西,全部都能记住。

体觉型儿童,是需要亲身参与、体验,才能记住知识点。

比如说,通过反复用纸笔演练、做各种实验,或者进行角色扮演等等,他们才能快速地掌握知识。

这类孩子是让大多数老师和家长头疼的“皮孩子”,因为他们平时很好动,很多家长见他们不乖,就慢慢失去耐心,对其大声呵斥,很难给予他尊重、耐心和鼓励。

很不巧,表弟的儿子就是这一种。但是,他的可取之处也非常多,比如有非常强的搭积木的天分。多难的积木丢他面前,他都能拼搭出来。遇到事情,他自己也会想办法解决,并不迂腐。是非善恶他分得“门儿清”,他并不是坏孩子。

表弟下班回到家机或是周末待在家里,宁愿把时间花去打王者荣耀,也不愿意多看两本育儿书,多了解一点育儿知识,多跟儿子聊聊。

他只是想当然地觉得,儿子不听话,欠打骂,欠收拾。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表弟就习惯认定儿子冥顽不灵、淘气、朽木不可雕、没救了……动不动就对他失去耐心。

有一次,我跟表弟说:你以为这种不耐心,你儿子自己感知不到吗?小孩子是最敏感的动物。做父母的,即使是全世界都不看好自己的孩子(包括学校老师),你也依然要相信他,相信他有变好的动力和能耐。打压永远成不了才,因为他大部分的时间精力和能量都得去应对这种打压带来的不良情绪,剩下的精力和能量不够他去创造。毕竟,人的精力和能量是有限的。

我说,你一直以为自己教育他的方式就是好好说,可你仔细回想下或者把自己的声音、语气录下来自己听一遍,你那叫好好说吗?你教训孩子时的那种敌对情绪我一个外人都听得出来,你以为孩子听不出?你打完骂完,他只记得你打他骂他,可你打骂他的原因他会记得吗?二胎女儿出生后,你们自己想想,你们对他好声好气过没有?抱过他一次没有?

我不是突然说这种话,而是我真的跟表弟的儿子聊过天。

我说,是不是妹妹出生以后,爸爸妈妈就很少抱你了?

他那会儿刚被父亲打骂完,只是湿着眼眶,可听到我这句话时,像是被说中了心事似的,眼泪突然吧嗒吧嗒往下掉,止都止不住。

我顿时觉得,这孩子是真的受委屈了。这种委屈,他心里一直是有的。父母一直不愿意相信他,他做个什么事都被父母怀疑。父母的和颜悦色都给了妹妹,他看在眼里,也会难过的。

我一直提倡父母要对孩子有共情力,就是因为共情力是非常可贵的一种“爱能力”。为人父母的快乐,不是为了要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权威,让孩子干什么事都听自己的,而是要学会让自己的心灵和孩子的心灵产生真正的链接,产生“爱能量”的流动。

俗话说,爱出者爱返。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为人父母的快乐。

孩子有了情绪,他的情绪就在那里,下不来。你做父母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去共情,让他知道他的情绪被父母看见了,接纳了。他有了这样的安全感,才能进行下一步。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产生了情绪,第一反应是把他的不良情绪强行压住,只是为了快速得到自己想要的“孩子听我话”的结果,但是,孩子的情绪一直卡在那里,在这种状态下去改正,他能改得有多好?

我跟表弟说,男孩子都成长很快,跟父母亲昵的时间不多。你们的二胎女儿哪怕是上了大学,还可以跟父亲亲昵,跟母亲拥抱。可儿子,可能吗?上了小学以后,他自己就害羞了,不好意思了。现在只剩下最后两年,你们真的应该多抱抱他,多跟他“共情”一下,毕竟,往后你要再想享受这种时光,就不会有了。你要知道,你今天对他的所有态度,终有一天也会反弹到你自己身上。你不可能永远年轻,世界永远属于那些死在你后头的年轻人。

父母养孩子,不是为了立威的。孩子的基因都是从我们身上来的,我们能从他身上发现自己有的缺点,优点,发现自己内心的恐惧、焦虑,这对我们自己而言也是一个再成长的一个过程。

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需要改正的,有时候做错了也是需要跟孩子去道歉的。并不是因为我们当了父母,就能天然地获得孩子的尊重和爱。这些东西,也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去赢得的。

孩子对父母的爱才真的是无私的。不信请大家想想,我们对孩子有那么多的要求,还有的家长对孩子一言不合就打骂。可孩子对家长有多少要求呢?家长们老拿自家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比,可你的孩子拿你跟别人家的父母比过没有?他也没指着你鼻子跟你说,为啥别的爸妈那么有钱那么温柔,而我爸妈没钱不说,还老打骂人吧?

表弟听了我的话,问我应该怎么做。

我给他发了长长的一段文字:

下自己所谓的权威身份,尝试着站在一个更平等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言行。尝试着用一个更包容、善意的角度,去解读他的想法。

你想让孩子上进,那你自己上进吗?我觉得你首先要问自己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是身教,这一点比言传更重要。你想让孩子多点阅读,那你有阅读吗?你大部分时间是不是花去玩手机游戏?你想让孩子态度好,但你态度好吗?你就是他的榜样和镜子。

想让孩子好,先从自己做起。拿父母权威,占着体力优势去让他屈服,屁用没有。

打骂孩子的心理动机,不过就是:想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最快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你磨蹭,我感到不爽,那我的不爽是你造成的,你得为我的不爽负责,所以,我打你,天经地义。

可你想想:你打骂他,是真的想矫正他,还是只是想发泄心中的愤怒?

问题是,愤怒是你自己形成的,你自己的情绪该你自己去解决。作为父亲,你需要做的,是矫正孩子的言行。那么,打骂是不是最好的方式?我认为不是。

这种方式,只是让孩子怕你,不是让孩子服你。

怕和服,一字之差。哪种教育效果好?自己体会吧。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念

忙了一段时间,我昨晚才恢复跟逗号的“夜话栏目”。

睡前我跟她小聊了一会儿她学校里的事,又熟记了她们班几个同学的名字,还跟她探讨了“应该如何做个好家长”的问题。

她说,妈妈,我看了一个视频。视频里说,孩子哭的时候大人要注意五点。

我说,哪五点?

她回答,第一是不要骂孩子,因为Ta已经哭了,你骂的话,ta就只记得你骂Ta,但不记得你骂的内容。第二是不要打Ta,因为那样不公平。第三四五点我忘记了,想起来又告诉你。

我说,说得对,妈妈记住了。

为了能跟她多点共同话题,以确保她到了叛逆期也愿意跟我沟通,我也是很拼了。

我真的觉得,这世界上任何深厚的情感,都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就像是鸟儿筑巢一样,东衔一块泥,西搬一根草,一点一滴搭建起来,别人没法代劳,这事儿也完全没法速成。

无数次的“看见”“听见”以及“我在”,才能筑成一个温暖的爱巢。

这世界上没有一本万利、一劳永逸的事情。

与你共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