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书入画 | 被低估的黄宾虹书法

 探墨艺术 2020-06-04

黄宾虹(1865年—1955年)

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

中国近代国画家、学者,擅画山水、兼工花鸟,山水画一代宗师。

在20世纪的中国艺术史中,黄宾虹是不可或缺的一位。时值中国画求变之期,黄宾虹的绘画对此后中国画的发展意义重大。

不同于改良派画家对于中西融合的艺术倾向,黄宾虹注重于从传统中再发掘,努力从中国画内部破解发展难题。

《闽江泛舟(1947年)》| 北京保利2016春拍 | 1955万

人们赞扬他早年“新安画派”式清逸疏淡的“白宾虹”风格,追崇他晚年“深厚浓重”的“黑宾虹”画作,但少有人知的是,黄宾虹是一位以书入画的艺术家,其书法更甚于绘画。

黄宾虹有“五笔七墨法”的艺术创作理论,其中“平、圆、留、重、变”五种笔法即由书法而来。

黄宾虹论画长札卷(局部)  浙江省博物馆藏

黄宾虹曾说过:“世所谓书与画,异体而同源者是也”。他在童蒙之时,即从画师倪逸甫处得“当如作书法,笔笔宜分明,方不至为画匠也”的绘画指导,这是他研究画法而习书、引书入画的源头。也正因他穷究书法是为画法,故而黄宾虹无意标榜自己的书法,致使书名为画名所掩。

《黄山归耕图(1949年)》 | 嘉德2017春拍 | 1092.5万

黄宾虹学书之际,书界“碑学”盛行,他十来岁便对魏碑产生了浓厚兴趣,一生临过多种风格各异的魏碑,又兼融唐风——他的画中,亭、桥、船、屋等应景之物多用“颜体”笔法;山水皴法“一波三折”的形态变化也来自于褚遂良的隶体笔意。

黄宾虹书法得大成者在行书与篆书。行书是为现实致用和参研书法,篆书则是为了探究古笔法致而用于绘画。

《纪游旧草(1951年)》 | 北京荣宝2017秋拍 | 977.5万

黄宾虹篆书临金文(1946年) | 西泠印社2014春拍 | 644万

黄宾虹的篆书始自早年就对金石学的研究,二三十年代还曾因为收藏古印之多而闻名,他在二十几岁先后临写《大盂鼎》《免盘》等三代钟鼎文,结合金石古印的研究,多年下来深得篆籀笔意。他的绘画也正是得益于此,篆籀笔意深融画面,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黄宾虹《大盂鼎铭文》手卷 | 嘉德2014春拍 | 1725万

黄宾虹晚年时,书法与绘画之间相互影响,绘画里尽融书法笔意,书法上又从绘画中汲取新的变化,及至最后的几年,书、画都达到大化之境。

《黄山汤口》 | 嘉德2017春拍 | 3.45亿

《黄山汤口》题字

他将书法与绘画融合、从中国传统绘画内部寻求发展和突破的艺术主张,引领了中国山水画的新时代,更培养出了林散之、刘田依、王时敏等书画大家,而他的书法成就,也随着对他研究的深入渐渐展现在人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