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官员退休了,为何一定要回老家?留在京...

 云中龙0617 2020-06-04
古代官员退休了,为何一定要回老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岂不更好?原因可不是落叶归根的情怀这么简单。“告老还乡”的真实原因是:这回家后的“养老生活”,实在是太诱人了。

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封建时代,大部分大部分的年代里,官员“告老还乡”也基本是人生首选。咱们以明朝为例分析一下官员退休后首选回家养老的原因。2001年的影视剧《海瑞》里有一段剧情,内阁首辅徐阶告老还乡时,其弟吐槽他:“哥哎,就皇上给您那点银子,是够吃的还是够喝的,还是回家吧,咱家的地可不像以前,现在一眼都望不到边喽。”

明朝官员的低工资是出了名的,以至于明朝都灭亡了,顾炎武还在哀叹大明“百官俸禄之薄”,但工资低,特权却多,很重要一项就是“优免”:明朝正二品的文官,就可以享受“优免”八千亩土地赋税的特权,真正执行起来,那就能免则免。只要有个“官身”,丁点赋税劳役都不用担。

官员土地赋税优免了,老百姓的负担就重了,普通人家不堪重负就把自家的土地“献”给官员们,宁可在官员家里做个佃农。这回你明白徐阶家的土地为啥能一眼都望不到边了吧!

如此畸形制度下,很多官员朝堂之上表现得清正廉洁,老家的土地财富却不断膨胀,当时有学者聂豹的怒斥说:“凭借朝堂优免之厚恩,阴食吾民之膏髓。”讽刺的是徐阶确是聂豹的得意门生,徐阶退休时,名下田地六万顷,仆人佃户多达千人,他的俸禄与之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徐阶工资之外的财富够多了吧!但与明未的各级官员相比就成了小儿科,以从三品参政的董其昌为例,其囤积良田万顷,高官家族,几乎是家家富可敌国——无锡的华家,每年仅地租收入就有四十八万两白银。苏州钱家地跨三州,地租九十七万两白银。嘉兴的尚家积财百万两白银……

明朝尤其是中晚期各级官员的仕途生涯,基本都是人前充清官,人后靠着“优免”特权,悄无声息的搂地捞钱。到退休的时候,各级官员基本上都在家乡积累起丰厚的产业,退休之后肯定都想回家享受“幸福生活”。

到此,大家应该明白了为什么看似繁华的大明朝,会在十七世纪被轰然“挖塌”。被吸够了民脂民膏的苦农民们,为什么又会揭竿而起?朝堂之上的各级官员都是满嘴仁义道德、誓死报效朝廷,但实际上挖着朝廷的墙角,“阴食吾民之膏髓”,不要拿出一分钱为朝廷办事,大明的财政却连年枯竭难支。

当然,还有一个朝代例外,这个朝代就是北宋,北宋官员退休后都是争着往帝国的西京(洛阳)跑,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北宋奉行优待文人,官员薪水高得吓人。自仁宗起,官员退休不仅可以领到全额退休金,还能担任闲职,多拿一份退休金。另外还有“恩荫”,也就是子弟学生都能沾光,跟着递补做官。二是北宋是“士大夫与君王共治天下”,洛阳毗邻汴京,自己与昔日同僚们住在这里,日常就能勾搭连环,朝中有个风吹草动,也能及时知道。等于是汴京之外,又一张能量巨大的权力网。意义相当重要。

有这么的利益,北宋官员也就想衣锦还乡了,住在洛阳有吃有喝,谈天说地岂不更好,所有的开支都是朝廷买单,洛阳城里是豪宅林立,官员们是既求最好更求最贵,生活无比滋润。

靖康之耻前,有人吐槽说:淮南二十个州一年的赋税,竟还不够养洛阳城里这些“老大人”们。相比之下,北宋的军队则是羸弱不堪,老百姓则是苦不堪言,这帮“海吃山喝,高谈阔论”的大人们活活把大宋吃垮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古今王朝兴衰事,藏匿在“官员退休去哪里”背后的晴雨表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