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如风]明末朝廷对农民的过度压榨,造成官逼民反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23-02-09 发布于吉林

文章来自/海楼书生    2023-01-25 11:31:42

从历史资料来看,明末农民起义军在与明军的作战中,屡战屡败,甚至败的一塌糊涂。李自成潼关突围最惨,只剩下十八骑,窜入商洛山中,几乎成为光杆司令。毕竟,相对于训练有素的明朝正规军,那些起事的饥民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即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练就排兵布阵的作战素质,也没有严格的纪律,在战斗中能保持进退有序。他们之所以造反是被饥寒所逼,属于走投无路之下的无奈之举。所以经常被少量的明军击破,如鸟兽散。因此,李自成以及其他农民起义军只能选择四处流窜,从陕西奔山西,再窜河南、四川、甘肃,到处兜圈子,从而避免与明军主力作战。“走比坐着强”,他们逃离干旱饥荒的陕西黄土高原,沿途抢吃抢喝,等同于武装的丐帮。事已至此,只要明朝政府减轻他们的赋税,予以赈灾,农民起义军有很大的可能迅速解体,趋于失败。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先例。比如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初始阶段声势浩大,但是一遇上秦军主力,很快就予以瓦解。如果不是属于精英阶层的项羽、刘邦,以及其他战国的王室后代接过起义大旗,秦始皇的国依旧能挺过起义的打击,继续统治下去。

  还有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刚刚暴发的时侯,由于张角三兄弟多年经营,号令之下,天下响应,百万之众皆戴黄巾,都城洛阳几天之间成为起义浪潮中的孤岛。但是,仅仅十个月,汹涌的黄巾起义就被镇压下去。有人说,东汉军队是最强的军队,以至于分裂为三国混战,尤能碾压外族的入侵,剿灭黄巾当然不在意料之外。但是,明末的军队同样是世界强军,因为同一批军队,曾在朝鲜打的日军望风披靡,逼得丰臣秀吉在忧愁中死去,解救朝鲜于危难之中。两者截然不同的结果,显然与镇压期间的政策调整有关,至少东汉没有在镇压期间加征赋税,继续横征暴俭,为天下沸腾的民怨添火。曹操剿灭青州的黄巾,为什么投降者有三十万?是因为曹操并没有以屠杀为主要的手段,而是遵守承诺, 在黄巾军放下武器后,放他们回家参与屯田,安居乐业。筛选出的黄巾精兵一直真心真意拥戴曹操,在以后的争霸战中成为主力。而明末的许多起义军接受明朝招抚后,却一再反叛,显然是招抚后的农民军,并没有获得安身立命的社会环境。

  

  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明政府在西北省份遍地赤荒的情况下,一再加税。

  先以辽饷缺乏,加田赋每亩三厘五毫,一次性从全国农民头上搜括到了二百三十一万两白银。第二年,又一次加田赋每亩三厘五毫,第三次每亩又加二厘。几年间,三次加税,每亩田赋共增加了九厘的税。至此,明政府从饥寒的农民手中,每年能多搜括去五百二十万两白银。到了崇祯三年又第四次加田赋三厘。至此,四次加税,农民每年将多交六百八十万两的税。到了崇祯九年,又加征剿饷每亩六合粮食,按每石八钱计算,再加二百八十万两的田赋税。到了崇祯十二年,又加征练饷七百三十万两,合辽、剿、练三饷,每年增加田赋税一千六百七十万两。与之相反,同时明政府却宣布,减免大地主、大商人的矿税、榷税,把所有的财政负担都压在穷苦的农民身上。

  遣散后的农民起义军士兵回到家乡,处境与之前相比,没有任何改善,反而更加恶化,根本无法活下去,与其饿死,不如继续走着吃。所以,明末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剿不尽杀不光。为什么明政府一再向怒火沸腾的农民身上浇油?实质是明朝自中期以来,土地兼并日趋严重。由于官绅拥有免税权,随着自耕农的减少,依靠田赋收入的明政府已经陷入深深的财政危机,甚至无法供应各地宗室的需要。万历初年,张居正力图予以改变,下令丈量天下田亩,施行“一条鞭法”。清理出豪绅隐瞒的土地三百万顷,“于是豪滑不得欺隐,里甲免赔累,而小民无虚粮”。但是不几年,张居正死了,那些利益受损的官绅群起攻击张居正,追夺他的官爵,籍没他的家,甚至封闭他家的门户,以至于饿死十余人。变法失败,而明政府的财政危机日趋严重。

  

  明政府转而想从工、矿业上收税,却牵涉到东南一带富裕官绅的利益。从元代以来,江浙地区的手工业持续发展,织布、印刷、治陶等产业规模宏大,畅销海外,富领全国,官绅们已将他们的免税特权延伸到这些区域。“动小民的观念如掘其祖坟,动上层的利益如取其性命”。实际上,官绅的利益动不得,他们的观念同样顽固。在他们的传统观念里,交粮纳税是农民的事,与他们无关;拯救财政黑洞同样是农民的事,更是与他们无关,对维护官绅的免税特权坚定不移。黄宗羲在《原君》里对皇帝的尖锐批评同样适用于官绅,因为官绅实质上就是一群大大小小的土皇帝,利益上收、责任下移是他们共同的观念。黄宗羲痛心疾首地写道“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已,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传之子孙,受享无穷。”东南富裕地区的代言人东林党坚决发对明政府新开税源。在朝廷里,有赵南星、高攀龙、杨涟、左光斗之类抗争,死而后已;地方上,官绅鼓动织布工人殴杀朝廷派来的税吏,制造了许多暴乱事件。一些文人如张溥之流,还拿起笔占据道德制高点,为抗税人员树碑立传,制造舆论。结果,明政府的征税计划胎死腹中,只能继续搜括最苦最穷的农民。

  农民在明政府里没有代言人,没有利益的维护者,是一群沉默者,只能用行动表示心中的怒火。

  减税之下的东南富裕地区继续富裕。加税之下,崩溃的省份却迅速扩大,先是陕西、山西,继而蔓延到河南、安徽、四川。失败后残破的农民军只要窜入这些地区,立马会迅速壮大。李自成仅仅带领五百残兵败将进入河南,用“迎闯王、不纳粮”为口号,即迅速壮大到几十万人马,攻洛阳,饥民为内应,一鼓而入。自此,李自成几年间在河南横行与无忌,歼灭了明军的主力部队。张献忠则横行与长江中游,攻入四川,大明江山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对弱势农民的无度压榨,造就了李自成起义军的辉煌。

  唯有东南富裕地区,他们都绕着走,但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独木难撑天,东南官绅的自私,玩完了大明王朝。

  到了清朝初期,东南官绅企图继续玩这一手。但是清醒的清朝统治者予以坚决的打击,因为他们知道,把赋税重担压在农民身上是极其危险的,农民反抗的怒火能烧掉一切上层建筑。

  顺治十八年,清制定巡抚以下、州县以上催征钱粮未完处分例,专门整治官绅的欠粮欠税问题。被累之人极多,东林党人曾经盘踞的江南尤烈。其中苏、松、常、镇欠赋之文武官绅达一万三千五百一十七人。清政府指控他们抗粮抗税,毫不留情地全部褫革,还发往本处枷责,什么“刑不上大夫”,完全失效!这些在明朝时期高高享受特权的官绅像穷苦百姓一样,饱尝了法律的威严,弄得灰头土脸。探花叶方霭仅欠一个铜钱,亦被黜,笑煞民间百姓,讥讽他“探花不值一文钱”。官绅的免税特权,在清朝的雷霆操作之下轰然瓦解。为什么后来吴三桂高举反清大旗,号召复明却以失败告终,翻身群众大力支持清政府(赋税政策)是重要的原因。从此,工商税收是清政府的重要财源,而对广大平民群众却是添丁不添税。

  纠正明朝的税收政策,使少数满洲人(政权)统治广大的中原地区有了稳定的基石。

  从明亡的教训中可以看出,享受免税特权却占尽社会发展红利的官绅集团,是最不忠于朝廷的群体。他们的眼里只有自已的利益,他们所有的叫嚣和操作只是为了维护自已的利益。即使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天下糜烂,也绝不放弃一点点利益去救国。结果他们傻眼了,他们依附的明朝亡国后,北京城里的官绅被李自成的夹棍伺候,一股脑被勒索出七千万两白银,呼天号地,为时已晚。江南官绅的财富则被大清强硬洗牌,颜面丢尽,落了个人财两空。

  从此以后,他们是多么的怀恋大明时代!

内容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