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适合小学生的汉字简史

 zcjb366 2020-06-04


汉字,所承载的,是中华文化数千年的绵延。

了解汉字,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点。

在讲汉字之前,我们先来讲点有意思的事情。

西方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总会说:“Oh, my God”。

而中国人呢,总会说:“我的天啊!”

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会想到“老天爷”。意料之外的事情,我们会说这是“天意”;祈求好运的时候,我们会说“天可怜见”;做了坏事遭到报应,我们把这叫做“遭天谴”……

举行中式婚礼的时候,“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结婚人生一大事,也要先拜天地,再拜父母。

这就是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根源——天、地、人。在中国人眼中,不会是某一个“上帝”或别的救世主,我们的一切都来源于天地之间,来源于“人”本身,道家把这个提炼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与我民族的文化认同有着根本的关系。
在中华文化中,“天、地、人”是一体的,是构成世界相互相成的存在,而我们的先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更多的通过关照“天、地”(也就是“自然”)而产生,汉字的产生,同样源于这一文化认同,通过关照“天、地、人”。


 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像“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存在形式好像不太重要,或许说,不是他们这个年龄应该关注的。但,我们可以做一些小小的交流。

古文字

在甲骨文之前,是怎样的呢?

《易经》中的卦,就是先民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符号,是一种对自然世界与人的关系的探索。卦,或许就是一种记录,用数量的方式记录,所以称之为“象数”,但,不能称之为文字。



“书画同源”这一提法,是指书法和绘画原本源于一体,或许,先民们在岩石上、地上刻画的图形,比如画一头牛的样子,画打猎的场面,这种“画”慢慢的演变成一种符号,族群中大家都认同的符号,用这个符号记录事情,这种符号或许就是文字最初的样子吧。


在中国的传说中,仓颉是文字的创造者。或许说吗,仓颉是当时各个部族之间各种画符的整理者,或许更确切。

此人生而齐圣,有四目,具异象,轩辕黄帝之史官。这么多年,在民间走访,观日月星辰,察鸟兽行迹,整理出一些符号——文字!这一行为,窥伺天机,惊天动地,从此,人由文字窥探天机。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甲骨文

在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开展了一次“汉字”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教材中如是形容甲骨文:最早的成熟文字。
划关键词:占卜、商周时期、线条瘦劲纤细。字形象形性较强,写法不固定。

“甲骨文”有的是祖先们“贞卜”问神的一种记录。为什么是龟甲呢?

乌龟是一中国古代四大神兽之一——玄武。

我们也知道,中国的神话中,地球是由四个柱子支撑的,由乌龟背负着四个柱子,我们现在去看碑林,很多碑刻都是用乌龟背负着的。我们去寺庙,也会看到养着很多乌龟,我们抛下硬币,祈求多福。所以,在祈求天意的时候,用神兽乌龟的壳,那是通神灵的,在龟甲上呈现的纹路就有了神的旨意。


是怎么做的呢?
巫师们收集龟甲片,龟壳的内里是软的,他们就先龟壳的内里挖出一些小洞,然后把龟壳放在火上烤,(火,对先民来说,同样是神授的),这时候,由于龟甲内有洞,受热不均匀,就会有的地方先行爆裂,发出“卜、卜、卜”的声音,同时,龟壳的正面也会有“卜”形状的裂纹,巫师们就根据裂纹判断事情的吉凶,告知王,引导王管理大小事务。
你们看“占卜”的“卜”就是乌龟壳爆裂后形状的描摹。

甲骨文的发现,一直到清朝,1899年,清朝国子监主管官员王懿荣。上一篇已经说过了,不再赘述。


金文

划重点: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商周时期。线条粗壮,字形从象形逐步的规整、美观,写法也不固定。

所谓金文,就是指刻在铜器上的铭文,从商周晚期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在这800多年的进程中的文字,考古发现很多礼器——鼎、盘、簋等青铜器,青铜器中有文字,比如著名的有:《散氏盘》《毛公鼎》《大盂鼎》


大篆

大篆广义上来说,包含了“金文”和“籀文”,狭义来讲,是指那些籀文石刻文字,籀文是古代秦国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由于在西周晚期太史籀所编的《史籀篇》中收录,因此叫籀文。


《石鼓文》是重要的代表,西周晚期,字形相对于《毛公鼎》《散氏盘》等金文,更加规整,字形象形性越来越减弱,也没有了那些成块的笔画,线条粗细相对统一。


小篆

划重点:秦统一全国后,统一文字,最早的统一的文字。结构稳定,线条圆转,粗细基本一致,象形性已经不明显。

《泰山刻石》

在这里要多说一句,“统一”一直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一个主题,无论是哪朝哪代,还是到现在,我们一直在说统一,文字的统一,对这么一个大国的治理提供了可能,这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有利于中央政策文件的传达。所以,小篆,一改之前各国之间的文字互不相同,认读麻烦,统一以后,各国文字逐渐消除,大家统一使用小篆,管理和沟通就极其方便。


隶书

划重点:形成于战国晚期,通行于两汉。笔画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字形扁方,象形意味基本消失,笔画简化,书写方便,已经拥有了横、竖、撇、捺、点基本笔画的区别。

隶书,是汉字演变历史的分水岭,隶书以前的文字都称之为“古文字”。


“古文字”都是建立在象形的基础之上的,笔画线条以曲线为主,没有笔画之分,隶书开始,才有了基本笔画的区分,这也就说明,隶书已经具有了系统的符号化,就像英语中的三十六个字母,每一个汉字都是由点、横、竖、撇、捺组成。

隶书书写,相对于小篆,书写方便快捷,这是它得以广泛推广应用的原因,汉字的发展一直都是从繁杂到简单的过程。

在《说文解字》就说到:'……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也就是说,秦始皇在统一使用小篆作为官方文字的时候,也同时允许在各级官吏、学者之间进行公文等方面的交流,或许可以这么说:秦朝的时候,隶书是小篆的一种附属文字,后来到了汉朝就发展成官方文字。

隶书的分类很多。根据书写媒质的不同包括了:竹简、帛书、碑刻等等。

                                帛书

                           竹简

《张迁碑》

《曹全碑》

草、行、楷

草、行、楷三种书体放在一起,这三种字体都是从隶书演变而成,可能出现的时间有一定的先后,但,相距都不远。

划重点:

楷书:字形方正、笔画规整平直,魏晋南北朝之后,楷书成为了主导字体,一直沿用至今。

《贺捷表》魏 钟繇(这是钟繇听说关羽被杀后很高兴,写了这个表)

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尽显艺术之美。

汉 张芝 《冠军帖》

唐 孙过庭 《书谱》

行书: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比楷书书写速度要快,比草书要容易辨认。行书用笔流畅,笔画相呼映带,潇洒流丽。

                       《兰亭序》晋 王羲之

《寒食帖》宋  苏轼

      
到这里,汉字的演变其实还在进行中,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国家对汉字进行简化,就有了现在实行的“简化字”。我们现在全国统一的文字是简化字,语言是“普通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