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屈子的修炼之道 | 国人必读《远游》篇【名人修身】之三

 智能人做超人 2020-06-04

端午将至,纪念屈原的活动将会轰轰烈烈地进行。

屈子留给后世的是满满的正能量。

纪念之余,读懂屈子,显得尤为必要。

诗人西川曾说过,默诵两句屈原的诗是对屈原最好的纪念

关于屈子您了解多少?
伟大的爱国者、大诗人,另外还是楚国的政治家修身有成者……

谨以此文,缅怀先贤屈子!


端午节水边祭祀屈原

《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并称“风骚”,开创了汉文化充满诗意的一个新时代。

世人皆知《离骚》,但是读过全文的不在多数,流传最广的是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更少有人读全的是《远游》篇,更别提读懂《远游》。

《离骚》的地位无可厚非,然而,不能让其光芒把《楚辞》的其他篇章过多掩盖。

历史上,其实不少有识之士,已然懂读了屈子……

屈原乃战国时期的忠义之士,他所撰著的《楚辞》亦被后世称颂。然而很少有人知此佳作中蕴有丰富的修炼内容。《楚辞·九歌》中用了很多笔墨描述巫——灵子降神的活动内容,这表明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巫还有一定的活动市场。明了于此,再回味《楚语》中对巫的描述之详,就可知,那不是偶然的。

在这里,我们不拟对《九章》中的巫活动进行分析——尽管它也属于楚文化的一部分,而是着重对《楚辞·远游》中的真正修炼内容,做一简单披露。

《远游》这章书,若站在科学角度分析,有很多描述似乎属于修炼过程中出现的幻觉或“神游”之类的内容,对此也不拟做深入探讨。因为这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认为修炼的人,把什么都说成是修炼。为了让普通读者与考古专家对该书中修炼有所了解,仅摘录几段原文,供大家玩味。



其一

“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恍而永怀。意荒忽而流荡兮,心愁凄而增悲。神倏忽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留。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

这里不仅提出了后人所称谓的“内求”(内惟省……求正……),而且描写了因“步徒倚”之“遥思”而出现的“神倏忽而不返”的“形枯槁而独留”的入定境界。

“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里边唯独靠省察以端正自己的操行。过去的修养(修持)就要从自己内里边来省察自己,从而端正自己的操行,这样就能求得正气,使自己获得更多的正气,甚至这个正气是从哪儿来的自己都可以知道,意思就是通过自己涵养道德、全面修持,正气增多了,以此来改变、来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

这句话如果再接上孟子那一句话“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更好了,浩然之气就是正气。这就是以端操来解决自己正气问题。孟子是藉义(通过义)来聚正气,把气引到身体里边来,和屈原讲的“内唯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实际上是一体的。

其二:

“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戏娱。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顺凯风以从游兮,至南巢而壹息。见王子而宿之兮,审壹气之和德。曰:道可受兮,而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毋滑而魂兮,彼将自然;壹气孔神兮,于中夜存;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

这段引文中,有两层含义:

一是记载了几种一般养生方法,即“餐六气”、“饮沆瀣[hàng xiè]”、“漱正阳”、“含朝霞”。他用浪漫主义的笔触,记述了古神仙家食气修真的方法,深得后人推崇。王夫之认为:“已尽学者之奥”,而魏伯阳以下诸人皆本于此。

二是属于大道的功法。即“道可受兮,而不可传……”一段。

对于这段书,宋朝大儒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说

“此言道妙如此,人能无滑乱其魂,则身心自然,而气之堪神者,当中夜虚静之时,自存于已,而不相离矣。如此则求应世之务,皆虚以待之,于无为之先;而庶类自成,万化自出。盖广成子之告黄帝,不过如此,实神仙之要诀也。”


先秦之“神仙家”并未追求虚无缥缈之“玄”,而是立足于生命实践之“实”,养生以长寿、以提升境界而已,实际上与后世追求的“神仙”并不相同。

《先秦神仙家的修身方法》

关于古神仙家,现无专门文献可考,只能从先秦和两汉古籍中去寻找线索。《淮南子》等著作都曾提到王乔、赤松等人,视他们为神仙中人,说他们“去尘埃之间,离群之纷”,“遗形去智,抱素返真。以游玄眇,上通云天。”(《齐俗训》)

《史记·留候世家》也提到张良“学辟谷导引轻身,从赤松游”

看来,王乔、赤松等是古神仙家中的代表人物,或者是一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修身之术是什么呢?《淮南子·泰族训》说他们“吸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由此看来,他们的方法主要是吐纳、食气、行气

关于这一点,大诗人屈原在《远游》一诗里以浪漫主义的笔调作了生动的描述,诗中写到:

“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

这里,头两句迹近儒家之思孟,次两句则和道家老子一脉相承,后四句则是神仙家的企慕和追求。接着诗人进一步抒发了他的从神仙而远游的愿望,并以诗的语言概括地写出了王乔、赤松之流修身的诀要。诗曰:

“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轩辕不可攀援兮,……此德之门。”

这里,

“餐六气”、“饮沆瀣”、“漱正阳”、“含朝霞”,说的是食气,采天地日月之精华;

“精气入粗秽除”则是“吐故纳新”的深入注解,而“保神明之清澄”则是关键所在。

王子的话则阐明了“道”和修德求道之“门”,阐明了练功过程中神意运用的原则:“无滑尔魂”以求自然之旨,“无为之先”以致虚,而“壹气孔神”则是以神运气、炼气化神的概括。

诗人以其如椽之笔,生动、简明地记述了王乔、赤松这一派神仙家修身的基本方法。所以历代学者对此都很重视。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说:“虽曰寓言,然其所设王子之词,苟能充之,实长生久视之要诀也。”

由此看来,先秦时期神仙家并不像后来宗教化了的“神仙”那么神秘,他们的修身方法在社会上是相当流行的。

呼吸吐纳、食气辟谷、宁神行气(“壹气孔神”),再加上修养道德,这就是古神仙家修身以致长生的一种重要方法,至少是王乔、赤松这一派神仙家的修身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行气”,或者说“炼气”。

而行气、食气等法,在先秦和秦汉时期是相当盛行的。这有出土文物为证。



第一个是战国文物《行气玉佩铭》,铭文曰:

“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这是借助呼吸吐纳,而运行体内真气的一套很高级的修炼功法,这和丹道有密切的关系。


第二个是马王堆汉墓的导引图,图上有专论“却谷食气”的文字,把“却谷”和“食气”联系起来,明白地写出了“食气”的方法。它说:

“食气者为呴吹,则以始卧与始兴。凡呴中息而吹,年廿者朝廿暮廿,二日之暮二百;年卅者朝卅暮卅,三日之暮三百。以此数推之。”

不仅如此,还进一步说明了一年四季行食气之法相宜的气候(时刻)和应忌的气候。据此,

“春季宜朝霞,忌浊阳;夏宜朝霞、行暨,忌阳凤;秋宜输阳、铣,忌霜雾;冬宜沆瀣、阳光,忌凌阴”。

与《远游》相映证,“餐六气而饮沆瀣”、“漱正阳而含朝霞”等等,并非诗人浪漫主义的幻想,而是确有其方。由此看来张良辟谷食气而从赤松游并非韬晦之举,而是心有所慕。



再举一个例证,近年在安徽阜阳出土了一批汉简,名曰“行气”。简文虽残缺不全,意思却是很明白的。一开头就说:“异哉子之齿年长矣。”然后问:“物之寿者何也?”答案是:“非因美味佳肴”,而在于“寡而无嗜欲之崇,是所以长寿”。接着又提到了“守神而藏”和“内(纳)气”。然后进一步问内(纳)气“之有方乎?”曰:“有,凡内(纳)气……(残缺)”又说,“去(欲)则精,精存则强”,“奉其真以顺其天命”。此外,还提到了“内(纳)气”过程中的许多景象和气质的变化,如“气则可食”、“志深而气……”,“气强”、“气坚”、“气聚”、“气清”等等。

不难看出,上面所述古神仙家(如王乔、赤松者流)的行气的方法,尤其是“食气”之法,就是《阴符经》所说的把握“盗机”,盗天地、万物之气的一类具体方法。而与之相辅而相成的道德修养,则是防止自身之“气”为万物所盗的保障。

不仅如此,朱熹对《远游》文一篇,也还有如下评述:

“朱熹曰:《远游》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既放,悲叹之余,眇观宇宙,陋世俗之卑狭,悼年寿之不长,于是作为此篇,思欲制炼形魂,排空御气,浮游八极,后天而终。以尽反复无穷之世变,虽曰寓言,然其所设王子之词,苟能充之,实长生久视之要诀也。”

“长生久视”,仅是这句我们的见识尚不敢苟同,权当是先贤美好的希冀也罢。

然,朱子言之凿凿,感慨于屈子被流放,但是却写出了不同凡响的《远游》一文,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仅在贵族传播的修炼之道的真谛。这对于推动后世修身之道由天子、诸侯、士大夫,下移至庶民,有深远的意义。


金字塔上层是修炼文化的主体

周朝之贵族,为保持其世袭的地位,设“官学”以教贵族子弟,同时,修身之道也在集团内部代代相传。前述之“行气玉佩铭”,一定是贵族佩戴之物,玉是贵族的象征,当时的技艺铭刻之文字,当是极其重要的内容,于是可见一斑。

屈子“眇观宇宙,陋世俗之卑狭,悼年寿之不长”,憾于民智不开,贵族独享优质资源却昏庸无道,修身之妙法当传千载兮!

屈子的一跳,感动了我们两千年之久……

然而,二千余年后的今天,能真正读懂屈子内在修为的有几人呢?

读懂了屈子,能坚持内求实践的又是寥若晨星……

道统文化的传承,我辈尚需努力!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度弃民族文化再行创立,文脉不可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

参考文献:

  1. 《楚辞》屈原

  2. 《楚辞集注》朱熹

  3. 《淮南子》刘安及门客

  4. 《史记》司马迁

  5. 《阴符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