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文赏析|卫东诵读《阿房宫赋》(原文 赏析)07

 邈思遐想 2020-06-05


《阿房宫赋》(原文 赏析) 来自内在语 22:32

阿房宫赋(原文 赏析)

[唐代]杜牧

诵读:卫东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qūn]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yāng]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piāo]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lǐ yǐ],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chuán],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yǔ]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ōu yā],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注释:

1)覆压:覆盖
2)缦:回环的样子;回:曲折
3)囷囷:曲折回旋的样子
4)妃嫔媵嫱:妃,是六国太子王侯的妻子;嫔、嫱,是宫廷女官;媵,是陪嫁之人
5)辇:人拉的车
6)杳:无声无响
7)幸:古代指天子车驾到某处
8)逦迤:绵延不断。这里指不止一处
9)戍卒叫:指陈胜吴广起义
10)举:攻占

译文

六国灭亡,天下统一;蜀山光秃,阿房宫建成。阿房宫覆盖三百多里地面,遮天蔽日。沿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直到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飞檐像鸟嘴般高啄。各自依着地形,绵延起伏,又互相争雄斗势。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水波上,天空没有起云,何处飞来了苍龙?复道飞跨天空中,不是雨后刚晴,怎么出现了彩虹?房屋高高低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楼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冷。一天之中,一宫之内,而气候不相同。

六国的妃嫔侍妾、王子皇孙,离开自己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朝朝暮暮,唱歌弹琴,成为秦王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那是宫女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那是宫女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那是宫女们泼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升云雾横绕,那是宫女们燃起了椒兰在熏香;雷霆突然震响,那是皇帝乘坐的宫车驶过;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也不知道要去什么地方。她们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久久站立,倚门远眺,盼望着皇帝来临。有些人竟这样等了三十六年,都没能见到皇帝。燕国赵国收藏的金银,韩国魏国聚敛的珠玉,齐国楚国挑选的珍宝,是诸侯年深日久,从他们的老百姓那里掠夺来是,堆积如山。一旦国破家亡,这些再也不能占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砂砾,随便丢弃,遍地都是,秦人看见这些,也并不觉得可惜。

可叹啊!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密集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全国的城郭还多;管弦奏出的嘈杂声音,比集市上的人声还多。看着这些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独夫民贼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横顽固。结果戍卒大呼而起,函谷关被一举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唉!消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消灭秦国的是秦国自己,不是天下人。可叹呀!要是六国都能爱护自己的人民,就完全能够抵挡住秦国了。要是秦国能够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们却不把他们作为鉴戒,只怕又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呢!

【配乐】
阳关三叠 - 李孔元


朋友们晚上好,在前两期节目里,我们欣赏的都是短小精悍的散文。今天我们来品味一篇辞藻精美、文采华丽的作品,《阿房宫赋》。
 
在说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辞赋”这种文体。辞赋最开始称“赋”,起源于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散文,那时又称“短赋”。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形成了一种称之为“骚体”的诗文形式,“骚体”正是从诗歌向赋文过渡的形式,称为“骚赋”。到了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才有了“辞赋”的名称。大家熟悉的司马相如就是西汉有名的辞赋家,他的《上林赋》《长门赋》都是经典作品。魏晋以后,讲究对仗工整的骈体逐渐融入赋文中,形成了“骈赋”。曹植的《洛神赋》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作品。而到了唐代,讲究格律的诗歌盛行,赋文里又逐渐加入了格律,形成“律赋”。不过宋代以后,散文渐渐成为主流,于是以散文形式写的赋,又称“文赋”。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有点乱?没关系,我们只需要简单了解赋文的基本特点就可以了。赋文主要讲究韵律、文采,注重对仗工整,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性。善于借助写景来抒发情感或阐释观点。《文心雕龙》里专门对“赋”做了诠释,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意思就是,赋文要言之有物,抒发作者的情感志向,不能无病呻吟,而且也要铺陈文采,运用华美的辞藻,尽可能细致、繁复地进行描写。
 
前面说的这些都是抽象的文学理论,可能有的朋友不太理解。别着急,在我们今天欣赏的这篇《阿房宫赋》里,你就能深切地体会到辞赋文采华丽、借物抒情的特点。
 
《阿房宫赋》出自唐代文人杜牧之手,是他的成名作。这篇文章流传千年而盛名不衰,到了清朝还被选入《古文观止》,可以说它是历代辞赋作品中的精彩代表之一。据记载,《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年间,也就是公元825年前后。而我们的杜牧生于公元803年,也就是说,在写出这篇让他名垂青史的文章之时,他才只有二十四五岁。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他的祖父杜佑官至宰相,他自己也在写出《阿房宫赋》的两三年后,考中进士。杜牧的古文、诗赋、书画无一不精,放到现在就是才华横溢的青年俊杰。
 
我们在前面说过,辞赋需要言之有物。杜牧之所以创作这篇《阿房宫赋》,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杜牧生活的年代已经是唐朝晚期,一个王朝的衰败,很大原因是在位的统治者荒淫无度、无心政事。《资治通鉴》中说,唐敬宗李湛“好治宫殿”,喜欢花费巨资到处盖楼。杜牧为此痛心疾首,他在一篇名为《上知己文章启》的文章中明确地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就是为了借古讽今。
 
全文可以分为四段。前两段写景,后两段议论抒情,结构明晰。第一段描绘了阿房宫的宏伟壮丽。作者处处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极力渲染这座宫殿的奢华和宏大。秦王建起阿房宫,耗费尽整个六国的财富,甚至砍伐光了蜀山的树木。我们都知道,秦朝定都咸阳,也就在今天的陕西西安附近。要到蜀地的山上砍伐树木,必然要通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按照当时的技术水平,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杜牧却说“蜀山兀,阿房出”,兀就是山顶平秃,树都被砍光了。短短的六个字,就已经极尽夸张地暗示了阿房宫的奢靡,为下文的描写埋下伏笔。
 
跟着作者的思路往下看,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这三句交代了阿房宫的占地面积和地理位置。阿房宫到底有多大呢?三百余里,遮天蔽日,甚至从骊山的北面一直绵延到了西面,直奔咸阳城。这里的二川,指的是渭川和樊川,两条河流都从宫墙内流过。作者通过对比,足以让我们对阿房宫的大小产生直观的想象。
 
说完了宏大的方面,作者又开始描述宫殿内的建筑形制。这就更夸张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还有数不尽的回廊、长桥、歌台、舞榭。尤其是“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两句,写得尤其精妙。用夸张、比喻和反问的手法,写出了宫殿内凌空飞架的长桥和复道,就好像是云中的盘龙和雨后的彩虹一般。不论是形态样貌还是稀奇的程度,都确实配得上这样的类比。当然,最夸张的还要数最后这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在愕然的同时也让我们不得不为作者的描写拍案叫绝。
 
写完了宫殿,当然要写住在宫殿里的宫人和藏在宫殿里的宝物了。第二段开头就交代了住在这里的人都是什么身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他们都是被秦国消灭的六国贵族。乘着车辇来到咸阳,住到阿房宫里,成为秦王的宫人。这一段里,杜牧同样极尽华美的言辞和夸张的表达来描述阿房宫里宫人的日常生活。
 
只要朗读过全文,我们都会对这段工整的排比和朗朗上口的韵律记忆犹新:“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像星光一样闪烁的,其实是她们化妆的镜子;像云朵一样高高堆起的,其实是她们梳好的发髻。就连流进宫墙内的渭川上泛起的油腻,也是她们倒掉的脂粉水。宫殿里弥漫的烟雾是她们在燃烧香料,好像惊雷一般震响的声音,也只是她们的宫车驶过而已。要是仔细听的话,声音越来越小,车越走越远,根本不知道是往哪里去了。这段描写足以可见在阿房宫里生活的宫人之多,也间接照应了第一段所描写的宫殿之大。
 
而从六国搜罗来的珍宝就更是堆积如山。这些奇珍异宝,也是六国几世积累的财富,现在全都被秦国抢夺过来,藏在阿房宫里。珠宝金块多得就像尘土沙粒,随便扔在地上,也没人在意。
 
写到这里,作者开始转入议论和抒情。后两段,一是鉴古,一是劝今。第三段探讨了一统六国的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第四段则是借秦亡的教训劝诫当世的人们,不要重蹈覆辙。杜牧认为,秦朝这样穷奢极欲地建造了阿房宫,一方面搜刮尽了天下百姓的民脂民膏,另一方面又对此毫不爱惜,逼得人民不能从事生产,也不能安居乐业,所以才会灭亡。在抒发议论时,作者依然用了一组夸张的排比,直言种田的农夫没有宫殿的墙柱多,纺织的女工没有房梁的椽子多,就连仓库里的粮食都没有墙上的钉子多……这些都是人民生活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为了满足统治者一己之欲,就逼得天下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敢怒不敢言,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长治久安呢?所以最后,陈涉起兵,函谷关一举攻破,楚国人一把大火,把这么一座奢华宏伟的阿房宫烧成了焦土。
 
这就是大兴土木、不事生产的秦朝二世而亡的下场。杜牧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不仅仅为了叹息千年以前的秦朝,更是为了劝谏当时同样大建宫殿的唐敬宗。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前一个像陛下您这样大兴土木的人,早就亡国啦,连他盖的宫殿都被人一把火烧光了,快醒醒吧。
 
当然,杜牧没有说得这么直白,他用了婉转迂回的口吻,循循善诱:世人都说秦灭六国,但真正灭六国的是秦吗?我倒觉得不是,如果六国都能勤政爱民,足以抵抗秦国入侵,最后还能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吗?所以灭六国的是六国昏庸无能的统治者自己。同样的,诛灭秦国的是起义的陈涉、率兵的项羽吗?也不是。如果每朝君王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做到勤政爱民、富国强兵,那又何愁江山不能永固呢?可惜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风云变化、朝代更迭,每朝的兴亡都大同小异。修建阿房宫的秦朝灭亡了,秦人根本来不及自哀自省,只留下教训让后世以史为鉴。但是后人又有几个真的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呢?杜牧在这里,用了一个含糊的“后人”来暗指唐朝,最后一句话,虽然委婉,但是意义深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如果唐朝统治者,不能从秦亡的教训中清醒,那么只能等着国破家亡的那一天,让后人再来好好反思了。
 
写到这里,全文就结束了。杜牧去世于公元852年,没有看到他在文中所担心的“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但我们作为杜牧以后的世人,再回头来看他所在的那段历史,不得不感叹,杜牧说得非常准确。唐朝在公元907年灭亡,也就是距离《阿房宫赋》写出后,只过了八十年。
 
阿房宫是秦始皇时所建,未竣工而秦亡。后来据说被项羽一把火烧成灰烬。所以杜牧笔下的阿房宫,是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描写,以及华丽的辞藻所建构出来的。通篇句式工整,朗朗上口,兼具骈文和散文的特点。尽管言语富丽,但描写细致,言之有物,没有堆砌浮夸之感。更难能可贵的是,文章传达了杜牧作为文人,兼济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让整篇《阿房宫赋》成为文采、立意兼顾的传世佳作。也值得我们这些后人,好好赏鉴。
 
好了,今天的文言赏析就到这里,希望你有一个好梦。晚安。

【配乐】
忆 - 张维良
花自飘零水自流 - 周可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