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碑情帖韵铸文心 | 叶恭绰书法

 探墨艺术 2020-06-05

碑情帖韵铸文心

试论叶恭绰在碑帖融合上的独特贡献

郑荣明

叶恭绰应该是属于在“碑帖融合”中最能保持“文人书法”本体精神的卓越书家, 是在近现代对中国书法“清刚之气”“朴茂之韵”表现得最为透彻的杰出人物……

在近现代书家群中,叶恭绰似乎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人物,查近十数年出版的近现代书法研究的文献,无论是广东本土的如陈永正的《岭南书法史》、黎向群的《岭南历代书法名家》,还是陈振濂的《现代中国书法史》、孙洵的《民国书法史》等,我们都可以发现,其中对叶的叙述或者不能展开,或者没有到位,对叶的定位或在“文人书家”、或在“帖系书家”,其实都是对叶的误读,最近的2012年出版的《广东历代书家研究丛书·叶恭绰》(叶梅著,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展开得略见充分,但细读之后,也觉见解并无超人之处,甚为遗憾。

对叶恭绰的“盲读”“浅读”,甚至“误读”,最主要的原因,应在于二:一是叶的个人风格并不十分强烈,似乎并不能“开宗立派”,在世的身份也多在政坛、文化界、鉴藏界显赫,“书法”很容易被人视为其“余事”,也就往往被低估;二是人们一直对“碑帖结合”“碑帖相融”的认识比较片面,认为“碑帖结合”成功实践的体现主要在于“以帖入碑”或碑体的“雅化”,如《民国书法史》提出的“民国时期五大书法派别”,明显地就倾向于此,将吴昌硕、康有为、郑孝胥、瑞清、于右任置于民国书法的“峰巅”,而只将叶恭绰作为“以帖为主的创作风格”中的“重要的书法家”。对于前者,史上多有同等事呈现,在此不再多言,而对于后者,则必须多说几句。

其实,清代金石学兴起之后,碑和帖的取法和融合问题,一直有“以帖入碑”“雅化北碑”之外的一条线索,即帖学书家“化用”碑意,通过碑的融入强健帖的筋骨和精神,将文人书法的“柔弱”之质一振而具“清刚”之气,邓石如、何绍基、阮元、吴荣光、吴昌硕、黄宾虹、谢无量、刘孟伉,乃至叶恭绰等人,正是这个序列的杰出书家。这些书家,在书写的主层面上,基本上恪守文人书法的主脉,并没有直接效法南北朝碑版,即有涉足碑版、金石者,也在汉碑以上,他们笔下的行草书(最能体现文人书写意态的书体),都已不是纯粹的帖学书写模范,但是添加了许多的诸如劲涩、生辣、雄厚等碑法元素、意韵,显得清健阳刚,扭转明清帖学靡弱之势,还原帖学的本质,成就了清末民国书法“碑情帖韵相辉映”的繁荣景象。对于这一系书家的表现,之后的研究者并没有完全厘清,在界别划分上比较混乱,书家们或被指为“碑体”、或被归为“帖系”,或干脆被称为“文人书家”“学者书家”(如陈振濂在《现代中国书法史》中就将叶恭绰视为“学者书家”)。实际上,这些书家,都是在清末民国这个书法史上“碑帖兼容”时期的代表书家,是“碑帖融合”创新实践的杰出代表,不过他们走的是与康有为、李瑞清、郑孝胥、于右任等不同的另一条道路而已。而在其中,叶恭绰应该是属于在“碑帖融合”中最能保持“文人书法”本体精神的卓越书家, 是在近现代对中国书法“清刚之气”“朴茂之韵”表现得最为透彻的杰出人物。

赵孟頫《帝师胆巴碑》局部

对于叶恭绰书法的渊源,叶梅在《广东历代书家研究丛书·叶恭绰》中,从家学、行历、交游等方面作了很有价值的解说,诸如祖、父辈们对他的奠基,广东地域书法风尚的熏陶,陈澧、文廷式、梁鼎芬对他的影响,与陈衡恪、罗惇曧、王秋斋等人交往的得益,等等——从这些信息中,我们确实可以基本知道叶恭绰书法的来历,但对于叶恭绰书法风格的演变脉络和面貌依托之处,我们好像还是云里雾里,难辨就里。为此,我们还得做一定的梳理。

我们已经知道,叶恭绰的书法出自赵孟頫:

“他的书法创作初涉赵孟頫,以后上溯宋人,兼取颜体,对于苏轼的横向取势及以夷制险技法形式,具有十分杰出的把握。正是由于这一点,叶恭绰虽然不能像于右任、沈尹默那样开宗立派,拥有自己的集群,但他的书风也足以在于、沈之外独树一帜,具有不可取代性”(陈振濂《现代中国书法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169页)

“叶氏初以赵孟頫《帝师胆巴碑》为根柢,用笔绰饶风致而神健。后取颜真卿、褚遂良、《曹娥碑》与魏碑之长。善以大笔作小字,结构茂密,笔力充足。有赵之秀致、褚之婀娜、颜之骨骼”(孙洵《民国书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94—195页)

叶恭绰出之于赵孟頫、出之于《胆巴碑》,自然是铁板钉钉,但他之后的路数,后人的指认好像除了颜真卿之外,其他并不能“统一”确证,这里面还是需要做一点“考证”功夫的。

在《矩园余墨》的《纪书画绝句》中的题《胆巴碑》诗“福神玄妙并沉沦,片羽空留径寸珍。不见鸥波碑版字,哪知北海有传人”后,叶恭绰有如下一段“题注”:

“此卷旧与福神观、玄妙观、妙严寺称赵书寸楷四大名迹,今三者具流落海外,皆费西蠡念慈所藏,今费氏遗物早尽。余少时,文道希先生曾拟介余为费婿,即配沈北山鹏者,余不为《轰天雷》者偶耳。松雪碑版全用李北海法,蹲偃提拨,犹有篆隶遗意,世徒赏其学右军一种飘逸而流于甜熟,非其至也。观此碑方知松雪真本领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矩园余墨》第199页)

在《题陆俨山先生家书后》中,叶恭绰又说:

“松雪书有学逸少与北海二种,此乃师其效北海之体,故遒逸不凡,明人学赵尚见及此,清代则全逞姿媚,风斯下矣。”(《矩园余墨》第128页)

这两段文字应该是我们解读叶恭绰书法的相当重要的线索。此中,我们首先能领受到叶恭绰作为一个鉴赏家的独特的眼光,他发现的“松雪碑版全用李北海法”,就直接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赵孟頫的笔下会出现“宽博清健”这样的审美意态、并以此拓宽了二王帖学的美学意境;更重要的是,我们据此完全可以推断,叶恭绰即已明了赵孟頫法李北海,自己又何尝不在李北海之中驻足?只要揭开这一层“薄纸”,我们立即就能从叶恭绰的行书中发现太多李北海的踪迹,李北海行书中的那种刚健、雄峙、飞扬的精神风貌,在叶恭绰笔下表现得相当显著,而这也正是叶恭绰书法让人激赏的核心所在。

他的多字、长篇书写,又因自由表现的情致,精神意趣超脱、放逸了许多,在自然书写中竟尔出现“民间书法”的风味,而且这种形貌在民国书家中也似乎只有叶恭绰一人而已

再回到赵孟頫那里。确实,赵孟頫对“二王”的传承,其中已经吸纳了许多唐宋人的成功之处,其中对颜真卿的师法,就直接塑造了赵书宽博大度的体态,而宋人余续之承接,又必然地对“尚意”书风谙然于心,所以,唐宋而来的雄健、飞动、大度、爽朗的精神气度,在赵孟頫的“回归二王”的书写中实际上已经创新了“二王体系”或“文人书法”的范则,与赵孟頫同时代的其他书家,如康里子山、鲜于枢等,都共同具有清刚雅健、大方劲爽的正大气象,也自属于“文人书法”的典范。至于在此之后的帖学衰微,那是后人的事,实不能过多地指责赵孟頫。叶恭绰可谓是赵孟頫的千古知音,真正能够发现并继承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元代书法这种正大气象的“明者”“智者”,后世确确当推叶恭绰为杰出代表!以下一段文字又可补证:

伯几劲淡胜沤波,评比应知语不讹。色目一般堪竞爽,不知世论谓如何。

元鲜于伯几半卷《老子》,松下清斋旧藏,乃世传据迹,伯几此类字固可令沤波失色也。又草书诗卷,纵横恣肆,似均非子昂所及。又余别藏康里子山《归去来辞》,均优入晋唐境域,信元代色目人之多才也。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矩园余墨》第201页)

当然,仅有这些是不能成就叶恭绰的大格局的。

在叶恭绰的行书中,我们似乎还能发现不少敦煌遗书、唐代经生书法的形貌,即在赵孟頫、李北海的基础形相和意态之中,增加了相当多的生辣、放逸、质朴的元素,在他的那些书札、题跋、序文中更见显著,如《四家藏墨图录序》《致曼青先生札》《致吴湖帆札》等;或者可以更肯定地说,叶恭绰的对联、少字作品,因“工”的需要,多出现赵孟頫、李北海此类风貌,而他的多字、长篇书写,又因自由表现的情致,精神意趣超脱、放逸了许多,在自然书写中竟尔出现“民间书法”的风味,而且这种形貌在民国书家中也似乎只有叶恭绰一人而已!


仔细体察,对于叶恭绰这样的书写,我们还是可以解读清楚的。香港学者饶宗颐曾经说,“叶老是一个最早提倡敦煌学的人”,“很有眼光”。据其回忆,叶恭绰迁居香江时,带来的文物典籍仍琳琅满目,藏品中就有不少敦煌卷子,饶宗颐得以饱览藏珍。“我和叶恭绰先生根接近,他极力提倡敦煌研究”,“以后我能够更进一步从事《老子想尔注》的仔细探讨,实导源于此。”(《饶宗颐学述》)叶恭绰曾发起成立“敦煌经籍辑存会”,因为他在熟识的著名法国汉学家伯希和那里,见识了伯希和从敦煌考察后廉价购回的大量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遗物,深受触动并发志于收藏保护,由此,他也“所见逾千”并“欲将存世之敦煌经籍编一总目,苦藏于私家者不易得查录,今李、刘、许、张诸家所藏,已陆续出售,且多归公有,或者此愿可遂也”(《矩园余墨·晋索侺写太上玄元道德经卷跋》,103页)。由此可知,叶恭绰对敦煌艺术的关注、私淑(可查叶恭绰敦煌出土经卷的题跋文字,《矩园余墨》、《遐庵小品》均可见,叶恭绰还有《汉晋木简序》《长沙仰天湖出土楚简研究序》《张谷雏所藏敦煌石室图籍录序》等颇具研究色彩的长文)以及对“敦煌学”建立的启引,已是他对近现代文化的一大贡献,那么,可想而知,作为一个精研书法之人,他对于“所见逾千”的敦煌文书、写经的“书法风神”岂有不从中规模、取法之理?况且,以叶恭绰的学识、眼光,他又何尝不能理清敦煌遗书与自己倾慕的晋唐文人书法相通的“神理”?再又以他的学识、眼光加深厚的书法功力,他对敦煌书法的借鉴、吸收,肯定是轻车熟路并能直达精神内奥的。

在《矩园余墨·晋索侺写太上玄元道德经卷跋》中,叶恭绰有评:“至此卷书法纯从章草蜕化,与西北出土木简之属晋初者正合,足证书法自有其时代性,东晋诸名家如何演变为今所流传之晋人书体,亦殊堪研讨耳。”显然,叶恭绰对章草、晋人书法与简牍书法、敦煌书法的渊源是很清楚的,对章草书的特征也皆明瞭,并清晰认知章草对明清书法的影响,“章草由篆隶八分孳生,故用笔取势相同。陈兰甫先生谓习草书必由章草入,诚名论也。明代犹多知此义,故工行草者相望。特明人于篆隶少研讨,故得晋、唐之逸丽而失其朴茂。清代习篆隶过于明,而行草转逊,则不能融贯之失也。又每缚于卷折”(《矩园余墨·明徐子元草书诗卷跋》)。因此,我们看到叶恭绰书法中的章草笔意以及由此而生的“朴茂”意境,乃是叶恭绰刻意为之,这种章草笔意和“朴茂”意境,也正是叶恭绰从简牍书法、敦煌书法中效法而来,或者也是叶恭绰与简牍书法、敦煌书法的神会。

我们很少见到叶恭绰的篆隶作品,但叶恭绰却又在相关文献中多次表达过“书法应根于篆隶”的观点。

在这里,我们还必须特别注意叶恭绰“章草由篆隶八分孳生,故用笔取势相同”的观点,因为我们很少见到叶恭绰的篆隶作品,但叶恭绰却又在相关文献中多次表达过“书法应根于篆隶”的观点。在此,我们也似乎明白了,叶恭绰乃是在章草书法以至简牍书法、敦煌书法中悟取“篆隶八分”的意趣风韵,并在行草书法中渗化。这首先当然是叶恭绰自己的“学法”取向,也不能排斥叶恭绰因涉学太广、事务太多而无暇、无力再在篆隶中深造,转而简捷求之——这可能有些遗憾,但并没有在太大程度上影响叶恭绰的书法成就,因为他的理解已经到位,而且取法之源本也在朴厚、雄茂之格。

我们还须集中检索一下叶恭绰的以下文字:

“惟宋、元两代,工篆、隶者不多,故字帖一时盛行,实皆为山阴系统所笼罩。明中叶以后,渐有研习及金石者。虽不轨于正,然殊途已开(如赵凡夫之类)。至末祚,如王觉斯、张二水、阮圆海、傅青主之属,大抉藩篱。然其工者,颇足与华亭争席”

(《论书法》,《遐庵小品》第41页)

 “至康熙帝崇尚董体,天下从风。沿及雍、乾,终至每下愈况。至嘉、道,乃穷而思变,崇碑黜帖之风遂起。逮包世臣、邓完白出,益扬其波。而邓之造诣,更足证成其说,华亭统绪,因失其光焰,而书法乃渐渐开一新境界矣。”

(《明祝枝山字卷跋》,《矩园余墨》第122页)

细察之,这里面实有奥妙。我们可以感觉到,在叶恭绰心目中,王铎、张瑞图、傅山、包世臣、邓石如等书家,呈现出来的,就是金石、碑学的风韵,而这些书家,鲜有师法“北碑”“南北朝碑”的经历,他们更多地倒是对汉碑乃至钟鼎文字颇有关注或师法,而且他们共同地演绎了朴茂雄阔、劲涩飞扬的另一种“文人书法”的气度——显然,这种气度,叶恭绰是十分心仪的。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对叶恭绰的认识思路会清晰许多。我们顿然能够理解,叶恭绰对祝枝山草书“天真烂漫、兴趣盎然”的激赏(《明祝枝山字卷跋》),对张瑞图“实为觉斯、石巢先导”“纵横排阖之气”的肯定(《明张果亭草书真迹跋》),对黄道周“至书法之端劲,与倪鸿宝可称双璧”的赞扬(《明黄石斋手书召对注卷跋》),对陈白阳“纵横洞达,意力俱到”的提点(《明陈白阳千文册跋》),对解缙“劲逸纵横,全法旭、素,但乏朴厚之味”的中评(《纪书画绝句·论解缙》),这如许多的鉴评,都与叶恭绰的“心仪”相统一;而且我们又进一步理解,在对所见到的元代书家如康里子山、鲜于枢、柯九思、揭曼硕、杨维桢的评价中,叶恭绰往往都以自己的“心仪”作为“基点”,甚至因为此将赵孟頫作为“参照系”,不惜“贬抑”赵孟頫。如此等等,在叶恭绰《矩园余墨》的其他题跋和诗文中,我们还能发现许多的蛛丝马迹。

至此,我们应该十分明白,叶恭绰于书法一途,在赵孟頫上立基,继而上溯颜真卿,并以独到的眼光发现了赵孟頫中的李北海“元素”,进而属意李北海的雄峙飞扬,且对唐宋书风有了深刻的理解;又在关注汉简书法、敦煌书法及启引“敦煌学”的机缘中,接触大量此中的民间书法信息,也从此中研习到章草之法,悟出章草与篆隶的血脉姻缘,不断吸收,不断融合,形成了自身熟练地笔墨语言。而在这个过程中,叶恭绰借助自己深厚的学养、开阔的眼界、超人的鉴赏能力,十分准确地把握了“文人书法”的核心精神,始终立定在朴茂雄阔、劲涩飞扬的审美格局中,将篆隶意趣、章草意趣、金石意趣在文人书法“风雅”的大格调上融合起来,实现了在民国书坛对“文人书法”成功的重铸,树立了清代以来“碑帖融合”的另一种典范。

这里,还必须交代一下,叶恭绰笔下的雄健之气,与他强调并力行的“悬肘”用笔,自然有着技术、技法上的关联;另外,叶恭绰在这“碑学”上的用功,其实还主要地表现在他对同时代“碑体”书家的借鉴上,比如,我们很容易地能找出叶恭绰笔致中郑孝胥、沈曾植的痕迹,当然,化用当时流行的那些写碑之法,活用“碑”之“情性”,对于叶恭绰来说,那也必然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况且,如前文所述,叶恭绰心中之“碑”,主在篆隶古朴之气、金石雄刚之质,已然大大脱出当时“南北朝”“北碑”的范围,从中,我们又可发现一个大学者、大鉴赏家非同常人的学术视野和辨识能力,这又让我们更加肃然起敬!

叶恭绰的书法,在“风格”层面上似乎确实显得“弱势”,在“碑”的平台上,他不如康有为、于右任、李瑞清、郑孝胥、沈曾植,有明显的“碑质”,在“帖”的平台上,他也没有沈尹默、白蕉、潘伯鹰那样的“雅韵”。但是,叶恭绰却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最为“丰富”的人物,而且,自本文的立场延引,叶恭绰的贡献,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大大地圈点出来:一是对颜真卿行书而来的唐宋元行书书写体系做出了开拓,将“碑情”和“帖韵”在雄阔的意境中进行了很好的融合;二是将“文人书法”的雄健阳刚的精神风貌传承得相当到位,甚至可视为民国书坛最具有“文人风骨”的书法家;三是“碑学”眼光相当独到,迥异于时人,在当代书坛已将汉碑、钟鼎纳入“碑学”范畴的情势下,回望一下叶恭绰,我们无法不心生敬服之情!至于叶恭绰作为一个文人、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的综合素养,则恐怕整个民国以至建国后如许岁月,没有几人能望其项背了!

“碑情帖韵铸文心”,叶恭绰的独特贡献和意义,当今书坛浮躁和浅薄中的众多“书法家”,其实是最需要去好好认知和品味的,这当然是后话了。

作者简介

郑荣明,1966年生,江西宁都人。中文本科学历,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等级考试考官、岭南书法院院长、岭南书法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佛山市书法考级中心主任、康有为书法艺术院常务副院长、《书法界》、《中国书法评鉴》主编、《书镜》执行主编兼为暨南大学校外书法硕士生导师、广东书法院客座研究员、佛山科技学院文学院兼职教授。

在《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书法》《收藏》等国家级书法刊物上,发表近百万字学术评论文章。主持过《书法导报》“书法批评”专栏。获得过中国文联第八届文艺评论奖二等奖、广东省文艺评论奖二等奖。出版《思逐风云—思渊居书法档案》四卷、《龙鸣书汉简千字文》、《书可载道—郑荣明(龙鸣)书法作品集》。

主要策划或组织过“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康有为奖”全国书法评展暨“中国书法·岭南论坛”、“全国新文人书法大展”、“全国新文人书法研讨会”、“广东省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岭南霞光——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提名书法家作品展览”、“岭南书法大讲坛”、“岭南书法教育论坛”等国家级、省级重大书法展览、学术活动。

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名家邀请展,曾赴韩国进行书法学术交流。

(探墨艺术网)


大 家 都 在 看 :

正道高致的表率 |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

文质相生 | 黄毅成书法艺术品读

方楚乔山水画作品赏析

肖宇勇书法 | 闲静优雅    率意放逸

梁建明 | 斑斓光影自由的追光者

林校伟 | 用画笔诠释雷州人精神

林雅杰 | 数点梅花天地心

温建荣 | 一石激起千重浪

朱永成山水画作品欣赏

探墨专访 | 曹圣:写“佛”结缘,随处皆可为善

李醒韬的水墨轨迹

卢德平山水画 | 气势磅礴    高旷深远

林海文诗书画作品欣赏

笔墨问禅 | 张弘佛教人物画

李咏祥 | 耕耘、跨越与追求

黄汝鸿的笔墨心象

国韵祺祥 | 旅澳画家邓国祺先生彩墨荷花印象

林颖妍国画作品欣赏

陈开宇|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卓可泰书法作品欣赏

曾嵘画作的山水之道

邓国生国画作品欣赏

张东婉 | 雍容典雅 意趣盎然

林广平 | 清逸古雅 境界邈远

陈启成 | 缅怀千古传统 敢耐五更寒灯

林俊生|突破自我是一种快乐的艺术

标举士气 | 钱选和卢延光

沈永泰 | 流行书风虽然形式感强,但耐看的少

恣意的烂漫——梁培龙的“童画”世界

陈秋明 | 儒雅为人,真情铸笔

庞泰嵩 | 云里天地在

南国书法名家张华安

解读岭南派名家汤集祥

林明深 | 颠张狂素苦寻攀

得清人之闲适    用气贯于纵横

智者的画  睿者的诗

林风眠:“线”舞东西    真我之境

把酒祝东风,纸上有风流!

书画艺术品是房子的灵魂

中国山水古画龙脉!买房必看!

唐玄宗书法在大唐可有一席之地?

吴作人 | 千万别做自然的孙子

陆小曼对宋元传统的研究值得借鉴

论翻白眼,我只服八大山人

觉得自己总是看不懂书法作品?方法在这

赖少其谈临摹和创作

于非闇谈中国画颜色的研究

没有书卷气,技法再好都不免俗!

王学仲|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理是有其病态美的

陈启成:对汉隶及临习《汉礼器碑》之管见

宗白华 | 美从何处寻(上)

宗白华 | 美从何处寻(下)

李敖 | 笨人的可怕不在其笨,而在其自作聪明

玄关风水字画决定您家居的好运势

属狗人2018年本命年,将好运势“挂”出来!

三大生肖男最会哄老婆,帅炸了!

书法理论知识书目

走进探墨:去“明式家具体验馆”鲁班木艺,看探墨艺术“共享空间”怎么玩儿

走近探墨 | 探墨艺术品金融化发展路线(一)

走近探墨 | 探墨艺术品金融化发展路线(二)

走近探墨 | 探墨艺术品金融化发展路线(三)

走近探墨 | 百闻不如一“鉴”

约定春天 | 邀伴到罗平油菜花海去写生(第一辑)

约定春天 | 邀伴到罗平油菜花海去写生(第二辑)

约定春天 | 邀伴到罗平油菜花海去写生(第三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