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水冠首,百代之师——黄公望:我真正的人生价值是出狱后开始实现的

 探墨艺术 2020-06-05

人生无奈老来何,

日薄崦嵫已不多。

大抵华年当乐事,

好怀开处莫空过。

——黄公望

说起元代的山水画,总能让人想起元四家。

而说起元四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为首的黄公望。

人自空老,似水年华,关于他的故事,数百年来还依然被人铭记着,但是真实的黄公望究竟是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个黄公望呢?

他的传奇人生经历似乎在指引着后人,向着心灵深处的本心再度出发......
 

黄公望

黄公望(1269——1354),原名陆坚,后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江浙行省平江路常熟州(今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人,元代著名画家,“元四家”之首,被后世尊为南宗画坛圭臬。


黄公望《秋山招隐图》


时至今日,黄公望似乎成为了心灵鸡汤的代言人,曾有言“人生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黄公望”。

更有传言,黄公望前半生一事无成,年过半百之后才开始学习绘画,最终在八十多岁才完成《富春山居图》,成功用后半生实现人生逆袭......

事实果真是如此吗?

那个开南派山水的百代之师真的是在用生命告诉后人一个道理,无论多晚起步都不算晚吗?

穿过历史厚重的尘土,还原宗师本来面目,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黄公望。
 

黄公望《山水》


 

八十余年弹指一挥间


 
南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黄公望出生在常熟一户普通家庭。

当然此时他还不叫黄公望。

他父亲姓陆,在他出生后就给他取名陆坚。

不幸的是,父亲在他幼年时就离世了......

黄公望《听泉图》


失去了家里的主心骨,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不得他的母亲带着幼小的陆坚,改嫁到了平阳县一户黄姓的富裕之家。

据记载,陆坚过继给黄氏为子后,“其父年九旬时方立嗣,见子久乃云:黄公望子久矣。”

就这样,高龄的黄氏继父老来得子,于是给他改名为“黄公望”,字“子久”。
 

黄公望《千峰余积图》

 
在传说中,为了与未来大器晚成的老年黄公望形成对比,五十岁之前的黄公望经常被形容成一事无成,平凡地度过前半生。

然而实际上,据元代《图绘宝鉴》所言,“(黄公望)幼习神童科,通三教,旁晓诸艺,善画山水。

另外据明代《画史会要》的记载,“(黄公望)幼聪敏,应神童科。经史二氏九流之学无不通晓......

何为神童科?早在唐代,为了选拔智力超常、出类拔萃的孩童,政府专门设立一门面向幼童的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此童子科即俗称为神童科。

两处记载都证明,幼年的黄公望绝对是个聪慧机敏的人。
 

黄公望《富春大岭图》

 
黄家宽裕的经济实力、父亲的鼎力栽培,再加上黄公望聪慧的天资,年纪轻轻就已经习通经作诗赋,通晓儒家经典。

除此之外,他还精通绘画、音律与填词谱曲。

通常拥有这些品质的少年,大多都会考取功名,毕竟学而优则仕。
 

黄公望《丹崖玉树图》

 
可是在宋元之交,继任的蒙元少数民族政权并不看重汉族传统文化,甚至一度暂停废弃了科举。

失去了上进之道的黄公望,不甘心就这么让二十年来的才学都付之东流,最终在二十三、四岁时,被浙西廉访司征召为一名书吏,做着起草、抄写文书的工作。

对这份工作,黄公望前后两度做了长达二十多年。

黄公望《秋山雨霁图》


公元1314年,黄公望的顶头上司因为贪污舞弊、掠夺田产逼死了九条人命。为领导的跟班,黄公望也被认为有罪,一同被投入监狱之中,这一年,黄公望已经四十五岁了。
 

黄公望《洞庭奇峰图》

 
两年后,已经47岁的黄公望才从监狱中被放出,出狱后的黄公望彻底对做官失了兴趣,后来更在61岁参加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与张三丰、莫月、冷谦等道友交往,并在苏州天德桥开设三教堂传道。

是的,大家没有看错,的确是张三丰。

或许只有宗教信仰,才能安放黄公望那颗早已看破红尘的心。
 

黄公望《仿董源小溪山图》

 
关于黄公望,一直以来有种声音说,他在五十岁才突发奇想要学绘画。

然而实际上,黄公望在元大德三年(1299年)左右,就开始学习画画了,这时他约三十岁。

黄公望《溪山图》


据明代《珊瑚网》记载,“子久设色山水绝似高房山(高克恭),山中屋宇相向流泉,山凹有兰若作 霞气欵云。大痴(黄公望)辛丑秋七月写为子茂清玩。

按时间推算,这一年黄公望三十三岁。

清代《书画记》中更是记载了对黄公望《游骑图》的评价,“画法苍老,惟失于韵”。

虽然画法苍老,但是韵味还不够,此时的黄公望在作画上还未能成熟。这一年黄公望三十六岁。
 

黄公望《山水》

 
出狱之后的黄公望,一边旅行、一边作画,云游于苏杭之间。尽管他并非五十岁才开始学画,但在五十岁这一年,他的确在绘画上找到了方向。

因为五十岁这一年,他在杭州遇见了赵孟頫。

黄公望《九峰雪霁图》


据黄公望在赵孟頫《千字文》卷后的题诗中自称,“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

赵孟頫年长黄公望十五岁,五十岁的黄公望,遇见六十五岁的赵孟頫,竟激动地自称“小学生”......
 

黄公望、王蒙合作《浅绛山水》

 
有了赵孟頫的指点,黄公望在绘画上道路上越走越顺。

自此之后,黄公望六十余岁,周游于江浙山水之间,笔绘天南海北。

七十余岁,泛舟太湖之上,吹鸣竹笛,看太湖烟波浩淼。

八十余岁,画《富春山居图》,写家乡富春山的壮哉美景。

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黄公望逝世于常熟,魂归人生开始的地方,终年八十六岁。

八十余年,于黄公望而言,不过弹指一挥间。
 

黄公望《山水立轴》


 

“画中兰亭”的传奇过往


 
明代成化年间,画家沈周有一幅元代的墨宝,被他视若珍宝,从不轻易对外示人。

作为最心爱的宝贝之一,沈周只有在邀请最亲密的画友题跋时,才拿出来给人观看。

然而其中一位朋友的儿子,眼见如此精美的画作顿生歹念,不仅将画偷偷卖掉,还谎称是被人偷走了。

任凭沈周怎样捶胸顿足、放声大哭,都于事无补。

就这样,这件失窃的作品神秘地在世上消失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在万历年间辗转被董其昌购得。

然而,董其昌对这件画作的态度要比沈周开明得多,他在晚年时又将这幅画卖给了宜兴的一位收藏家吴正志。

又是数十年过去了,吴正志早已作古,这件画作被递藏到了吴氏孙子吴洪裕的手中。

吴洪裕对这件画作的珍爱程度,是董其昌远不能比拟的。

据清代画家恽寿平的回忆,明清交替时,满清八旗军进攻江浙一带,为了逃难,江浙地区的住户纷纷躲避到周边的地区,吴洪裕在这“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置其所有家藏而全然不顾,惟独随身带了这件画作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

这幅画就是黄公望创作的《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被吴洪裕珍藏了一生。

但人的寿命是有尽的,生前可以无限宝藏,死后只能留给后人了。

但吴洪裕说:“我偏不”。

生命弥留之际,吴洪裕奄奄一息地在病榻之上,吃力地向家人发出最后一道命令,“焚以为殉”,随即逝世。

他竟然要烧了这两件字画作为自己的殉葬品。

遵照吴洪裕的遗嘱,家人开始烧了起来。

《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首先被焚烧殆尽,接着家人又要烧《富春山居图》。

就在这幅画投入火盆不久之时,侄子吴静庵匆忙赶到,疾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一把将画拽了出来。

虽然这幅画最终被抢救回来,但仍然被烧成两截,前半截称为《剩山图》,后半截称为《无用师卷》。
 

毁于火灾之后的《富春山居图》

画虽得救了,中间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起首一段已烧去,幸存部分也是火痕斑斑。

从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被称为“无用师卷”。

 
随着岁月沉浮,两幅画辗转多位藏家手中,书写着各自的传奇。

1948年《无用师卷》进入台北故宫博物院,1956年《剩山图》进入浙江省博物馆。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部分)

 
时间回到六百多年前,彼时已近八十岁高龄的黄公望来到浙江富春江北岸的大岭山隐居,他以富春江大岭山为师,每见山中胜景,都必取出画具摹写下来。

渐渐地,他萌生了画出富春江大岭山全景的念头。

恰好黄公望的好友,同为道士的郑无用适时地邀请黄公望作画,正有此意的黄公望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开始动笔,正式绘制《富春山居图》。

八十岁了,用现在的观念来年应该是颐养天年的时候,没事少折腾。

更何况,大岭山的全景绝非普通画纸可以描绘得下,没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无法完成,这必将是一项艰巨工程
 
(请横屏观赏)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部分之上)
 
等待和犹豫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的杀手”。

人们总是在无尽的等待和犹豫中虚度光阴,其实真正牵绊自己的,从来都不是困难,也不是年龄,而是懒惰和怀疑。

虽然八十高龄,但黄公望只想超越自我,找寻心中的海阔天空。

(请横屏观赏)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部分之下)

 
历时整整四年,黄公望完成了这件举世无双的精心力作,自知时日无多的他,将画作交给道友师弟郑无用收藏。

对黄公望来说,画画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风光,它是画家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人生态度的表达,更是人生追求的体现。

作画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而人生的价值在于享受追求的过程,而不计较结果的得失。
 

公望千岭,独见一峰


 
黄公望的故事都在他的画里,读懂了他的画,也就读懂了黄公望。

历来对黄公望有一句这样的评价,南宋山水画之变,始于赵孟頫,成于黄公望。
 

黄公望《天池石壁图》

 
五十岁的黄公望第一次遇见了赵孟頫,从此毕生难忘。

赵孟頫的画风深深地影响着黄公望,他的“作画贵有古意”的主张被黄公望奉为经典。

黄公望一生专意于山水画,从五代董源、巨然之中汲取“古意”和笔法,水墨纷披,苍率潇洒,境界高旷。
 

黄公望《剡溪访戴图》

 
画一窠一石,当逸笔撇脱,有士人家风,才多便入画工之流矣。

在黄公望看来,作画要有“逸笔”,还要有“士人家风”。

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出画面的文人风气,才能兼得笔墨和韵味。
 

黄公望《快雪时晴图》

 
赵孟頫“书画同法”的理论,让黄公望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

在简远逸迈的笔墨中,可以感受到黄公望山水画苍劲高旷、气势雄秀的画风。
 

黄公望《溪山雨意图》

 
元代山水画中的文人画气质,都有一种简率高雅的意境。在黄公望的笔下,这种意境被他发展成浅绛山水和水墨山水这两种既区别又相连的表现特色。

黄公望《九峰珠翠图》

所谓浅绛山水,即是在皴染之后用淡淡的赭石和花青视画面情况作层层渲染,赭石用来表现裸露的山石,花青用来表现山上的植被。

作为黄公望首创的浅绛山水画,江南山水所特有的轻快秀润的气质,被他真实地展现在画卷之中,文人画中所追求的清雅之趣,令人身临其境。
 

黄公望《浅绛山水》

 
他的水墨山水,刚完全以水、墨调和而画成,省去了繁茂的皴纹,褪去了缭目的赋色,只剩下简练疏淡的本真,让人于柔美中见刚劲,既清雅又厚重。
 

黄公望《水阁清幽图》

 
平淡天真是黄公望山水画最大的内质,学习古人不是为了成为古人的奴隶,而是通过学习古人的长处从而形成自己的面目。要能突破古人的樊篱,迈向平淡天真的初心,就要从生活中吸取形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在一幅幅遗留在世间的画作中,仿佛依然可以看到那个不辞辛劳,背着画具爬山涉水,遇景即绘的黄公望。
 

黄公望《天池石壁图》

 
黄公望早己离我们远去六个多世纪,但他告诉后人,只要遵从内心真实的感受,以自己钟爱的方式度过一生,也能走向成功。

纵然人间熙攘,也要欣然前行。

这就是真实的黄公望。

黄公望《山水》





探墨艺术平台媒体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