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南北朝士人放浪形骸,五礼为何还能在此时变得'正规'?

 四地闲夫 2020-06-05

《周礼》“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泱泱中华,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自从礼乐制度建立以来,再加上孔子的推崇备至,到后来的独尊儒术,礼已经深深的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魏晋南北朝士人放浪形骸,五礼为何还能在此时变得

所谓的五礼分别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陈寅恪先生曾说“隋唐的礼仪制度,来自于魏晋南北朝”。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既然是礼仪之邦,自然要有明文规定的礼仪形式。

(一)、虽在干戈地,常修礼乐风

“脩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古代的礼仪制度,包含但不限于今人所说的礼节。它是有一套非常完整的制度,作为支撑的。在汉朝时期,礼学就已经出现了萌芽。而魏晋南北朝,则将它彻底的运用在国家制礼的实践中。可以说,汉末三国时期是五礼的孕育期而南北朝则是发展期,直到隋唐才完全成熟。

1. 不学礼,无以立

《晋书》“及晋国建,文帝命荀颛,参考今古,更其节文,撰为新礼”。西晋的皇帝,正常者少之又少。所以,有人说司马家的才华全部被司马懿三父子给消耗殆尽了。所以,后来才会出现“何不食肉糜”的白痴皇帝。

司马家族德隆望尊,门生故旧遍布天下。而司马昭本人,对于儒家学术也是非常痴迷的。因为在其继帝位以后,开始筹备制定仪礼。儒家对于礼,是十分重视的。在《论语》等经典著作中,也纷纷提到。

从此,五礼便开始走向了制度化。这个过程主要还是皇帝推动的,因为他本人喜欢,也想着用礼教来控制天下。毕竟,刚刚结束三国之乱,人心未稳。需要建立一套体系,来使天下人归心。也要让大家看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君王。

魏晋南北朝士人放浪形骸,五礼为何还能在此时变得

说白了,司马昭想要通过五礼的制定,来树立自己于朝堂于乡野中的权威。五礼在汉景帝时,已经初见成形。而他又令荀颛将其整合,所以五礼的制度化是势在必行的。更何况,皇帝坐拥四海,建立制度化的利益体制并不难。

2. 维持稳定,把控民心

“礼坏乐缺,故国异家殊,实宜以时修定,以为永准”。梁武帝萧衍博闻强识,除了是一个政治强人以外对于礼乐方面的事情也是稔熟于心。他的得位手段不正,篡了萧齐之位。故而,荣登大宝以后,开始着手于稳定大局之事。

于是,在他的带头下成立了一个高规格的制礼团队。成形以后,南朝的五礼均以此为基准。武力上的威慑只是暂时的,可以马上打天下,但不能马上安天下。萧衍的意图已经非常明了,他看来战乱使得礼崩乐坏,而自己要重新打造五礼的秩序。

自从西晋的司马昭制礼以后,五礼的进展速度就开始逐渐放缓。因为国家不稳定,自然也不会有人想到要在危难之际去制礼。可以说,萧衍是一个眼光长远之人。他做好了能够长治久安的打算,所以开始明确的制定五礼。

就是想,通过礼制来约束百姓,消灭反对自己的声音。正是因为有了晋文帝和梁武帝两位君主的推动,五礼才可以逐步的走向制度化道路。这也为了隋唐时期,五礼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北魏的君王为了更好的与汉人融合,也在积极的推动着五礼走向制度化。

魏晋南北朝士人放浪形骸,五礼为何还能在此时变得

(二)、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古代之人,对于礼制是非常重视的。不论是朋友之间的交往还是祭祀礼节等等。五礼的制度化,是当时社会的必然趋势。除了君王的一贯支持,还有其内部的社会和历史原因。五礼的背后是儒学,而东汉末年的古文经学已经开始逐步的崛起。所以,儒学的发展,必然会推动五礼的进步。

1. 克己复礼,以为仁

东汉末年,虽然战乱纷繁但是经学中却是百花齐放。北有北海郑玄,连黄巾军见了他都“见玄皆拜”,而且还为了他没有攻打青州。南方则有以宋忠为代表的荆州学派,两人互为掎角之势,为经学的繁荣默默的付出着。

此二人继承了自古流传的文化底蕴,而且又在此基础上发挥经世致用的特点。北方学派偏注重于理论,荆州学派更侧重于和实用性相结合。此外,当时还有许多人都竞相为《周礼》作注。汉末时期,虽然战乱纷繁但是却从未缺失任何国家大礼。

而且汉朝时期的礼仪制度有很多缺陷,使得其与后世格格不入。所以,大家便开始探索和追求能够与现实环境相融合的五礼。此时的经学家辈出,他们争相为《周礼》作注,创造出了更加适应实际情况的五礼。因此,五礼的制度化是社会环境发展的必然因素。

魏晋南北朝士人放浪形骸,五礼为何还能在此时变得

2. 典故无所考,礼义无所拘

“自桓、灵之间,朝纲日陵,国隙屡启”。曹魏代汉以后,忠君体国的思想开始逐渐的弱化。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门”,所有的忠君都是建立在孝顺的基础之上。儒学的本身意义,就是维护社会的统治,而且玄学之风也日益昌盛。

如果想要再度建立起以儒学为主的封建制国家,就必须将之前的所有全部连根拔起。而后,在一片土地上种自己喜欢的花朵。儒家之礼在于敬根本,尚往来,包含了对天、地、君、父的敬重以及朋友间交往的尊重。

五礼制度的创立,就是为了提高儒家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治身者不能斯须忘礼,为国者不能一朝失礼”。魏晋时候的五礼,主要有三个特点。首先,提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其次,特别的强调人与人之间交往之礼;最后,把礼带到了治国修身齐家的至高之位。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古代是头等之事,而五礼则为祭祀筹备了一套完整可以有据可循的体系。所谓的国家大礼,五礼已经将其全部涵盖进去了。五礼所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祭祀,下至人与人之间的往来。

魏晋南北朝士人放浪形骸,五礼为何还能在此时变得

(三)、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魏书·礼志》“夫在天莫名与日月,在人莫名于礼仪”。五礼中的吉礼,就是祭祀鬼神之物所用之礼;嘉礼主要包含了饮食之礼、婚冠之礼,飨宴之礼等人伦礼节;宾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就是招待客人时所用;军礼是征伐之礼,凶礼,则是哀悼之礼。这五礼,已经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部涵盖了。

1. 礼之用,和为贵

“夫礼所以安上治民,弘风训俗,经国家,利后嗣者也”。礼仪制度是从周朝建立时,便一直流传下来的。五礼的制度化,可以说是社会发展和儒学进步的必然因素。五礼,其实就是一种道德上的约束。

在生活中,不能凡是都用严刑峻法。而五礼,就是当时整个社会所需要遵守的一种文明公约。它由儒人所创造发明,并且由统治者所提倡和发扬。东汉末年儒学古文经典再度兴起,但是曹魏代汉以后,又出现了一定的落寞。

在司马篡曹之后,想要建立起一个正常的秩序。所以,他们就开始想要重建一种适合彼时现实情况的秩序。故而,儒学又被当作了棋子。而五礼则可以明确的规定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可以标榜其而使天下归心。

魏晋南北朝士人放浪形骸,五礼为何还能在此时变得

2. 礼仪既备,钟鼓既戒

《孝经》“礼者,敬而已”。礼,说白了就是一个敬字。要人人相敬如宾,而对君王要怀着敬畏,对天地万物都要心怀敬畏。一个“敬”字,贯穿了五礼的核心。这是一种提倡互相尊重的提议,也是非常利于社会发展的决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更要加深人们心中之礼。否则,失去了那颗敬畏之心,岂不是人人都会有造反之意。君王们非常在意对民众思想的统治,他们所做的一切事情之出发点,都是要对自己统治有益。

因为五礼已经不适应发展,所以要创造出新的五礼。因为五礼在人们的心中地位降低,社会风气转变,所以要让它成为一种制度。只要成了制度,就不会轻易的消失。这其实是加强统治的一种手段。

站在国家的角度,五礼是一项必须遵从的制度。虽然是道德方面的约束,但将其提高到了国家层面以后,它的威慑力就更为宽泛了。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它也是文明不断进步的标志。对于整个社会,五礼又是一种良好风气的基础。哪个皇帝,不希望自己治下的百姓乖乖听话且民风淳朴。

魏晋南北朝士人放浪形骸,五礼为何还能在此时变得

结语:

五礼代表着整个魏晋南北朝儒学发展的巅峰,也是整个时代经学中浓缩而成的精华。因为它符合大部分人的需要,故而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而形成一种制度,也是必然结果。当时玄学,释风已然占据上风,但是儒家又凭借着五礼与其他学派分庭抗礼。隋承北周,唐承隋制,因此五礼直接的影响到了唐朝礼仪制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晋书》

《梁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