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脏 | 肝包膜皱缩征

 云端的书房 2020-06-05




公告通知



如果您有原创的影像课件、病例分析、影像文章、医学科普文章、娱乐、医学科研资料(如统计)等等,请投到邮箱: fbyxyxlt@163.com(或加微信:Healther),只要是原创,跟医学有关,跟影像有关的精彩资料,欢迎投稿!

如果你想加入我们,具备主治及以上职称,请加微信号:l13986375192、DongGuanXray、YWB629135、xueshanyisheng,审核后会拉各位入群。

     

肝包膜皱缩征指肝脏失去正常的凸面形态,导致局部变平或凹陷。病因有多种,包括:肝硬化、胆系梗阻、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感染以及外压性因素等。本文旨在通过介绍解剖、病理和影像学特征使放射科医师熟悉导致肝包膜皱缩表现的疾病谱,有助于进行各类疾病间的鉴别诊断~

肝包膜皱缩征


01

肝包膜解剖

肝包膜包括两层:外部浆膜层,来源于腹膜,覆盖肝脏的大部分(肝裸区除外:靠近横膈膜、肝门或邻近胆囊的区域);内部纤维层,由Ⅲ型胶原纤维构成,延续至内皮窦基质。其包被整个肝脏,被称为Glisson囊;

由于同肝实质紧密连接,两层膜在普通CTMRI下均无法观察到;当合并肿瘤性病变时,便可看到

介于肝实质表面及Glisson囊之间存在潜在的间隙,即包膜下间隙,能够容纳液体、血液及细胞

02


形成机制

肝包膜皱缩可以为肝包膜下病变的牵拉导致的真行皱缩,也可以为正常变异,如:肝副裂、肝横膈膜导致的部分肝叶角折

当肝包膜下区存在血液、肿瘤、液体时,可以出现假性包膜皱缩

肝硬化














肝硬化发生在肝细胞弥漫性损伤的背景下,导致肝脏结构的破坏,形成纤维分隔及大小不等的假小叶结构。尾状叶增大,肝右叶减小及肝实质的结节样改变会引起肝脏轮廓的变形,在大结节性肝硬化中表现得更明显

  肝局灶融合性纤维化 












1. 肝硬化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多见于酒精性肝硬化;容易与肝肿瘤混淆

2. 多见于左内叶或右前叶

3. CT:表现为楔形的低密度区伴局部肝组织体积减小。大多数(90%)伴有包膜皱缩征。门脉期呈现等密度,延迟期较正常肝实质强化明显

4. MRI: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强化呈低信号肿块,延迟期

5. 鉴别诊断: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混合型肝癌、肝外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鉴别点:位置、形态、强化特点)



  肝细胞癌 












1. 由于缺乏纤维组织,普通型肝细胞癌很少有肝包膜皱缩征;但在一些含纤维组织的亚型中可以出现(纤维板层样肝癌、混合型肝癌

2. 肝细胞癌的包膜皱缩常发生于治疗后;化疗栓塞破坏了HCC的血供,引起肿瘤的坏死,进而导致了周围肝实质的萎陷及显著的肝包膜皱缩


  胆管细胞癌 












1. 胆道系统的恶性肿瘤,高度异型性,预后差

2. 高危因素:胆管结石、华支睾吸虫病、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3. 肝脏原发恶性肿瘤第二位,根据形态分为3型:肿块型(最常见,易出现包膜皱缩)、管内生长型管外浸润

3. CT:不规则的低密度肿块,边缘不规则轻度强化伴邻近肝内胆管扩张;肿瘤中心于动脉期及门脉期不强化,有时可以出现延迟期强化;由于其复杂并且典型的中心纤维化,常可以发现包膜皱缩

4. MRI: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强化呈低信号肿块,延迟期

5. 血管包绕但少见瘤栓、邻近的卫星结节能帮助胆管细胞癌与其他恶性肿瘤的鉴别




  肝转移瘤 












1. 肝包膜皱缩与肝转移瘤关系密切。过去,曾认为此征象为恶性肿瘤的特异性表现
2. 转移瘤的包膜皱缩与其原发灶的显微组织增生的特性有关,如:肺癌、乳腺癌、结肠癌、肉瘤;这些包膜皱缩区容易被误认为假性肝硬化
3. 另外,包膜皱缩在转移瘤化疗或放疗后更常见,由于其继发性坏死导致的瘢痕形成
4. 影像表现:通常为多发类圆形乏血供低密度灶;胰岛细胞瘤、甲状腺癌、类癌的肝转移瘤常表现为富血供

  肝血管瘤 












1. 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为5%-20%
2. 包膜皱缩并不是血管瘤的典型特征,常发生于肝硬化的病例中 在肝硬化的背景下,24%的血管瘤可以出现包膜皱缩征
3. 早期边缘结节状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向中心填充是其典型影像表现
4. 硬化型血管瘤缺乏典型的强化表现,可能出现T2信号的减低
5. 在肝硬化的背景下,血管瘤可能缺乏典型的特征,出现纤维化和体积的减小,导致影像表现的多样

  肝上皮样血管瘤 









1. 发病率低,低-中度恶性潜能的间质来源肿瘤
2. 好发于女性(60%),中位年龄为30~50岁
3. 影像特点:常表现为肝包膜下多发病灶;结节有融合倾向;肝包膜皱缩,瘤内钙化;强化表现为动脉期不同程度的边缘强化,门脉期或静脉期邻近门静脉或肝静脉分支于肿瘤边缘截断,呈“棒棒糖征,为特异性征象
4. T2WI及DWI呈现出“靶征”的改变(周边区肿瘤细胞密度较高呈低信号,中央区细胞密度较低同时含有纤维粘液基质而呈相对高信号

  肝炎性假瘤 












1. 少见的肝脏肿瘤,病理上以浆细胞组织增生并伴有其他炎症细胞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
2. 好发于年轻成年男性,影响上不易与恶性肿瘤相鉴别
3. 肝包膜皱缩更常见于周围型炎性假瘤中,早期容易误认为胆管细胞癌。因此,活检是诊断炎性假瘤的确诊依据
4. 影像表现:CT为低密度结节,增强后动脉期呈轻度强化,延迟逐渐增强,中心液性坏死区无强化,T2WI边缘实质呈稍高信号,中心呈显著高信号

  胆道梗阻 












1. 良性或恶性的胆道梗阻均能导致肝叶萎缩,最常见的原因为术后胆道狭窄和胆管癌
2. 良性的胆道狭窄将引起胆道的梗阻,进而导致肝叶或肝段的萎缩;胆管癌继发的胆道梗阻或门静脉截断将会导致肝叶的萎缩
3. 通常伴有邻近肝叶的增生;在萎缩肝叶(段)及增生肝叶(段)的分界处,通常出现肝脏轮廓的改变,使肝包膜变性、皱缩

  爆发性肝坏死 












1. 临床表现为肝功能的急性严重损伤,会出现持续8周的肝性脑病和黄疸
2. 在发展中国家,病毒性肝炎是引起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在发达国家,酒精性肝损害是主要原因
3. 在爆发性肝衰竭中,可有大片状坏死,CT表现为大面积低密度区,会导致肝体积的减小和肝包膜轮廓的皱缩
4. 再生结节也会导致肝边缘的不规则;这些再生结节相比低灌注的坏死肝实质强化明显 

  创伤性因素 













1. 肝脏是腹部外伤中最容易损伤的器官,肝包膜皱缩可继发于肝外伤之后,无论在侵入性损伤或非侵入性损伤中
2. 肝脏钝器或侵入性损伤分为:肝裂伤、包膜下血肿、肝实质血肿、活动性出血、肝内静脉损伤
3. 肝包膜变形可以见于外伤急性期,表现为包膜下积血,CT表现为介于肝实质及肝包膜之间的椭圆形高密度积血带;肝实质血肿表现为在增强CT中显示为正常强化的肝实质内的边界模糊的低密度区
4. 肝裂伤还能造成胆漏形成胆汁瘤,进而导致周围肝实质的坏死。后期,创伤还能导致脓肿,分为肝内型或肝外型。肝脓肿的修复及纤维化可以导致肝包膜皱缩的出现
5. 医源性肝损伤也可以因为纤维化及瘢痕形成而导致肝包膜皱缩。这种包膜皱缩通常局限,位于损伤区的边缘,范围较小,有时可以发现邻近的纤维化的低密度区。导致此种表现的操作包括:活检、经皮胆道引流、经皮肝囊肿或肝脓肿引流以及肝部分切除术。肝脏介入手术是提示肝包膜皱缩医源性损伤的重要依据

  肿瘤治疗后 












1. 侵入性消融技术已经成为肿瘤干预的重要手段,尤其在不适合手术的病人。多种消融技术已经被应用于肿瘤的治疗中,包括:射频消融、冷冻消融、高强度聚焦超声、乙醇注射、微波消融
2. 这些技术导致肿瘤组织的凝固性坏死。之后修复,被纤维瘢痕组织所替代,从而导致肝包膜皱缩

  腹腔假性粘液瘤 













1. 假性粘液瘤是高分化的粘液肿瘤的破裂后,凝胶状的腹腔积液弥漫性聚集形成的
2. 最常见的来源是阑尾的粘液瘤,其次为结直肠肿瘤、胰腺肿瘤、脐尿管肿瘤、卵巢肿瘤
3. CT:假性粘液瘤表现为包绕腹膜、大网膜及肠系膜的局限性液性低密度影,环绕内脏表面呈贝壳样外观。肝包膜变形是其较显著的特点,可以与单纯的腹腔积液区分,这种变形常导致包膜皱缩;有时可伴有弧形钙化
4. MRI:凝胶样的腹腔积液可以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少数在强化后可有轻度强化

  肝包膜下假性脂肪瘤 













1. 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2. Glisson鞘的假脂肪瘤是包含坏死的脂肪组织,紧贴肝包膜表面的压缩性肿块
3. 推测可能来源于分离的含脂肪的网膜附属物,与肝包膜相连
4. CT上表现为肝包膜表面的边界清楚的脂肪密度结节影,邻近肝实质受压,呈现出肝包膜皱缩的表现
5. MRI上,表现为脂肪信号影。反相位T1WI的典型表现为脂肪肿块与肝实质表面的黑线(印度墨汁)伪影,而不是在肿块与邻近的腹腔脂肪间







总结







肝包膜皱缩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发现率逐渐增多,可由多种病理过程及疾病谱所致。对于病灶局部的细致观察,并密切结合相关临床病史有助于平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感谢关注,以上观点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