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书》:真正合于道的智谋,皆为避祸得福的深远智慧

 果果w65k9gp8te 2020-06-05

01:

人生结局的好与坏取决于一个人的行事法则,一件事情结局的好与坏,取决于这件事情立足的标准。

而这个法则与标准有一个共同的根,叫做“道”。

所有合于道的行为,即便当下看不到结果,最终的结局一定不会太糟,而背离道的基础,一味行使机巧之术的手段,即便当下获取利益,但从长久来看,也会成为使自己覆灭的根源。

什么样的状态才合乎“道”的法则呢?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我有三件宝物,时常将它揣在怀里当做宝贝,第一是仁慈,第二是节俭,第三是退居人后,不敢处在天下之先。

一个人能够做到善良、仁义、谦下,这样的人终身都不会有大的祸患,秉持这样的法则,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能受益终身。

从古至今,许许多多的人生结局,都是对于这一智慧最好的验证,比如曹操手下的谋士荀攸。

荀攸是曹操的谋士,和杨修是同事关系,但是和杨修相比,荀攸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当年,杨修因为没有收敛锋芒而遭致杀身之祸,荀攸却能够在曹操手下工作二十余年,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才是真正的智者。

曹操评价荀攸的时候说他:“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由此可见,荀攸在平时非常注重自己的人生态度。

荀攸对内对外,对敌对己,都有不同的方式,在保全自身的同时,释放自己的才智与谋略。

他面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但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露锋芒,不争高下,将自己的功劳才能掩藏起来,甚至看上去有一些愚笨,而这样的态度正是让他避开祸患的根本。

在《素书》之中有这样一句话: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肃敬、节俭、谦逊、节制,这是保持自身品节的办法;从深处定计预谋,往长远方面考虑,这是制定国家方针大计方面不会束手无策的办法。

所谓“自守”,就是守住自己的品节,所谓“不穷”,就是不会让人生出现穷尽的局面。

一个人能够在节俭,谦逊,节制等方面做下足功夫,那么就能够保持自己的品质不受污染。从高处谋略预谋,从长远的角度去发展,不拿当下的成就居功自傲,能始终以上善若水的姿态面对人和事,这样的方式更能让自己避开灾祸,得到一个更广阔的人生。

如果一个计策不能为自己解决人生的后患,甚至还让自己束手无策的时候,这样的计谋就不算真正好的计谋。

02:

如果说荀攸奉守的是“上善若水”的处事风格,那么郭子仪除了上善若水之外,更做到了节俭和仁义。

郭子仪作为唐代杰出名将、政治家、军事家,塑造了非常伟大的成就,而和他的伟大成就比起来,更伟大的则是人格。

他以看似柔弱谦下的姿态待人处事,以节俭仁义的处事风格避开人生祸患,保全自身的同时,更做到了福及儿孙数代人。

郭子仪平日在家的时候四门大开,甚至给自己的夫人和女儿端茶倒水,别人不理解的问他为什么?

他说:“我现在身居高位,四门大开就是避免别人无中生有,我现在这样坦坦荡荡,就是别人想诬陷我,也找不到理由。”

后来,当鱼朝恩带人挖了他的祖墓时,他并没有生气,反而痛哭流涕的对皇上说:“都怪我不好,我的部下也去挖了别人的祖母,现在别人又挖我的祖墓,也是我的过错引起了不良的风气,是上天故意要惩罚我的,并不是别人的错。”

而他的这种态度,也避免了自己和鱼朝恩这个奸诈小人之间形成隔阂和矛盾,更让鱼朝恩对他多了三分敬畏。

这就是郭子仪善居人下,以仁慈,节俭为自己避开了祸患,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无尽的福报。

不管是从短期还是从长远,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一个人合道而行,谋划自己的人生,最终的结局一定不会差。

一个人智谋深远,坚守应有的品德,做事自然成功,思虑长远,人生自然没有祸患,让行为合乎“道”的准则,人生自然有另一番广阔风景。

文|国学书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