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斟细语】林贾相交往事

 红楼心语 2020-06-06


编者按:

都说是一入红楼梦难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对于《红楼梦》,太多的人读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一读再读之后,就会在心中产生千百种情愫,互相冲击,澎湃不止,对宝钗的敬,对黛玉的怜,对湘云的爱,对探春的赞,对凤姐的惧,对贾母的亲……还有对大观园的憧憬,那种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感觉,实在无以排遣的时候,你可以来这里——“红楼心语”!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栏目是每一位红迷朋友的家园,在这里你可以愉快地开启属于你自己的梦想航班,尽情地抒发你对《红楼梦》的喜爱之情。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

热诚欢迎你的加入



林贾相交往事
作者:火烧彤云
悉心施教

林如海的女儿黛玉五岁了,他要为她请一位老师来进行启蒙教育。他之前在京中兰台寺任职,来到扬州任鹾政才一个多月,对扬州人生地不熟。他是通过中介,也就是贾雨村的两个旧友,才认识了贾雨村。两人的相识纯属偶然。那么对贾雨村当官时的“贪酷之弊、恃长侮上”,林如海做过调查吗?

要知道,古代没有网络、电视、手机等传播力迅速的媒体,林如海初到扬州,要调查也只能找扬州的官吏进行咨询。贾雨村之前是在大如州任知府,扬州的官吏对大如州官场的情况又能知道多少呢?林如海就算要做调查,又能查出什么呢?

另外,林如海此前是在兰台寺任职,兰台寺是个什么部门呢?一种看法认为是御史台、都察院的别称,另一种看法认为是秘书省的别称。很显然,应该是后者,因为第68回王熙凤指使张华到都察院告状的情节显示,书中的官场设置中有都察院这个部门,兰台寺显然是另有所指,那当然就是秘书省。秘书省,也就是兰台寺,是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它是个文旅事业单位,业务上与知府、知县这种地方行政体系根本不搭界,林如海能如何了解贾雨村呢?

同样,人生地不熟的林如海同贾雨村的那两个旧友也不熟。只不过因为他们在当地居住,对当地情况比较了解,他才接受了他们的推荐。林如海出身书香门第,自己就是通过激烈的科举竞争入的仕,还考取了探花。所以,推荐归推荐,学富五车的林如海,肯定还要对贾雨村进行一番面试,合格了才能入职。他的面试只是考察贾雨村的才学深度和教学能力,对其他方面并不考察,也考察不了。

曹雪芹在第1回通过两诗一联对贾雨村的才华进行了辅垫,甄士隐对他的才华大为赞赏。贾雨村被罢官之时,尽管他有贪酷之弊,又恃才侮上,但书中仍承认他“才干优长”。这都说明了此人的才学不低。除了有才,还有一点也很关键,那就是贾雨村有教学经验,之前他在金陵当过甄宝玉的启蒙老师(第2回)。今天的大多数招聘单位也是既重视应聘者的文凭、才干,又重视其类似的工作经历。这样的人,当然能通过林如海的面试。

进入林家后,贾雨村确实是认真教学,倾力指导林黛玉。黛玉在他的教导下,进步飞速。黛玉是独生女,在家学习的时候,没有旁人可以比较。可她进入贾府之后,这种出类拔萃立刻就展现了出来: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第3回)

启蒙教育是指对儿童开始进行基础性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是识字,背诵《三字经》、《百家姓》等简单读物,还有简单的算术等等。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籍和文章的合称。黛玉读完了四书,也就意味着她已经完成了启蒙教育,进入了“十六诵诗书”(出自《孔雀东南飞》)的正式读书阶段。此时的黛玉是十岁左右,她自己也不知道她已经属于超前学习的儿童,所以贾母问她的时候,她实言相告。

不少读者觉得贾母这么说,表明贾母不喜欢女孩多读书。笔者倒觉得正好相反,贾母如果不喜欢女孩读书,就不会问黛玉读何书,而会只问黛玉读了书没有,知道她是不是识字就完了。每逢春节,贾母还叫女孩们做灯谜,没有文才,谁做得了呢?贾母那话的意思就是,她们读了什么书?和你相比,只相当于识字,比你差远了!可见贾母对孙女们的教育非常关心!要不,她怎么知道孙女们和黛玉在学习上的差距呢?所以,她是喜欢女孩们读书的,对黛玉的赞美溢于言表。黛玉来到贾府,本来还只是出于对丧母的外孙女一种本能的怜爱,但黛玉出众的才华让她喜欢上了黛玉。从此以后,任何交际场面,包括王子腾夫人家、保龄侯家娶媳妇、南安太妃面前等等,都少不了黛玉,迎春、惜春反倒靠边站。但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黛玉感觉到了自己锋芒太露,她很怕别人因此感到难堪,尤其是比她还大几岁的迎春和与她基本同龄的探春!于是在贾宝玉问她的时候,她改口“只上了一年学”。

当然,这个“一年学”并非指启蒙教育阶段,而是指正式读书只读了一年。十岁左右还经常生病的黛玉只上了一年学,就读完了内容量大、难度不小的四书,确实很了不起!虽说这主要得益于黛玉天资聪颖,学习能力强;但读过《伤仲永》的人都知道,再有天资的孩子,没有好老师的系统教育,天资也会“泯然众人矣”。再则,这么小的孩子,再聪明过人,也不具备自行选择学习内容的能力,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黛玉一进贾府,就让众人感到“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这不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吗?这与贾雨村的悉心教育打下的良好基础是分不开的。

酬报师恩

贾敏病倒后,黛玉常常要侍奉母亲,后又“守丧尽哀”,经常上不了学,但是林家给贾雨村的工资一分不少,贾雨村觉得不好意思,于是提出辞职。黛玉在贾雨村的教导下,学习出色。贾雨村在工资不少的情况下,还因为工作量不饱满而主动提出辞职,这都让林如海觉得他德才兼优。妻子已死,女儿还要守制读书,老师又这么优秀,必然要继续留任。

贾雨村不是个贪官吗?怎么到了林家,变得不贪了呢?首先,罢官给了贾雨村教训,书中写道,他被罢官时,心中“十分惭恨”。他和上司有矛盾,恨使他被罢官的上司,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绪。但他对自己的贪酷和恃才侮上的行为也感到很惭愧!跌宕的人生际遇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也会促使一个人对往昔进行反省和思考!既然贾雨村对以往的行为感到惭愧的话,那在一段时期里就不会再犯。

其次,贾雨村当时的境况使然:

雨村正值偶感风寒,病在旅店,将一月光景方渐愈。一因身体劳倦,二因盘费不继,也正欲寻个合式之处,暂且歇下。幸有两个旧友亦在此境居住。因闻得鹾政欲聘一西宾,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且作安身之计。(第2回)

贾雨村贫病交加,滞留在旅店,这种境况比他当初因贫而寄居在葫芦庙的时候还要糟糕!当时他至少还没有生病,身体也没变差!找到一份工作用于安身,已成当务之急!这也是他那两个旧友尽力帮他谋职的原因。作为老朋友,总不能看着他流落街头吧?他得到了这份工作后,自然是万分珍惜,尽力做好,暂时也没有其他的念想。

贾雨村是被罢免过的官员,这点林如海也知道。贾雨村曾经的缺点和被罢免的原因,一,没人告诉他;二,贾雨村在林家的表现,也让他产生不了不良的印象。妻子死后,岳母想见素未谋面的外孙女,换了是谁,都会答应。女儿失去了母亲,又没有兄弟姐妹,早早开始培养她和母族亲戚的情谊,对她的将来也很有益处。于是林如海决定送女入京。恰巧这个时候朝廷要起复旧员,在贾雨村开口之前,林如海主动为他写好了推荐信。林如海推荐贾雨村,并不是做什么顺水人情,而是觉得“向蒙训教之恩未经酬报,遇此机会,岂有不尽心图报之理?”(第3回)。

尊重老师、回报师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张友士是冯紫英幼时从学的老师。冯紫英没有忘记老师。张友士上京来为儿子捐官,冯紫英就让他住在冯家(第10回),给他提供方便。书香门第出身的林如海不可能连个纨绔子弟都不如!就算没有起复旧员这事,林如海也会用其他方式厚报贾雨村的授女师恩。

起复旧员是朝廷的政策,冷子兴、张如圭等人奔走相告,多少人在到处托关系、找门路!林如海身为巡盐御史,又是贾家的女婿,自己就是很多人要托的关系和想走的门路。第15回里,静虚求王熙凤向原长安守备施加压力退婚,王熙凤张口就要三千两银子!她也不过是派心腹旺儿去找人写了一封信给长安节度使云光,就把事情办完了。金钏死后,王夫人的二等丫头的家人们纷纷向王熙凤送礼,希望她向王夫人进言,让自己的女儿顶替金钏的位置,成为能拿一两月银的大丫头。王熙凤坐等这些人把东西送足了,才去找王夫人谈升职丫头的事(第36回)。林如海是不是跟王熙凤一样地贪婪无比呢?他要真的是一个贪官,和王熙凤一样,只要坐着等人来送礼央求,自己随便写几封推荐信,就能大发横财了。从他向贾雨村介绍内兄贾政的几句话里,我们能看到他对这事到底是个什么态度:

“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书烦托。否则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第3回)

可见,林如海对那些“膏粱子弟”、“轻薄仕宦”是不屑一顾的!他觉得贾雨村德才兼备,才把他推荐给谦恭厚道的贾政。如果贾政也是那种势利之人的话,他会觉得把贾雨村推荐给贾政,对贾雨村是一种污辱,他还不屑去做这种事!这番话的意思里,还表明他是不轻易推荐人员的,不是因为贾雨村德才兼优,他才不会推荐!他绝非凤姐那类见钱眼开者。林如海入仕多年,并没有沾染官场那种追求名利、跟红顶白的市侩风气,依然保留着知识分子独有的清正情操!

多味人生

举贤尚且可以不避亲,林如海在朝廷的政策下推荐了一个他觉得才学能力都不错的人,有何不可?除了推荐信,林如海还为贾雨村打点了礼物,要求贾政包揽贾雨村重返官场的例行费用,这些言行又怎么解读呢?

首先说说礼物。林如海要贾政帮忙办理贾雨村重返官场的事宜,贾政办理好后,贾雨村送点礼物表示感谢,这也属于正常的人际交往礼节。今天的人们在别人的帮助下进入一家公司,也会要感谢帮助自己的人,送点礼物,吃顿饭,都属正常。林如海为贾雨村打点礼物,是不想让他破费。

其次,贾雨村重返官场的费用应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办理各类手续的费用。这属于正常的费用,就像我们今天到政府各职能部门办理相关事务时,缴纳的行政性费用一样。林如海的意思是要贾政负担这些费用,还是不让想贾雨村破费。这些费用对财力雄厚的贾政来说,如同凤姐随手给刘姥姥的二十两银子一样,不算什么。

另一部分费用则是送给办理相关事务的官吏的私人费用,这在当时的官场上属于潜规则性质的费用。如果不送的话,手握相关职权的官吏就会在办事流程上进行为难、拖延。林如海入仕多年,对于官场惯例是非常熟悉的。

封建官场为什么会存在这些给私人送常例费用的现象呢?这是封建官僚制度所决定的。封建社会存在官和吏两种体制。官有俸禄,吏则没有。吏的收入依赖于官的俸禄,也就是官员要用自己的俸禄来支付吏的工资。明代一个知县的年俸只有四五十两银子,一个县衙少说也有十几个吏,摊算到每个人身上,只有二三两银子一年。像刘姥姥这样的五口之家中等庄户,一年的生计都要二十来两银子(第39回),这些官吏要指望俸禄过日子,恐怕日子就过得相当拮据了!这样的体制自然而然就成了贪污的温床,所以办事送钱也就成了常例。当然,这些官吏也不是见人就要常例钱,对于高级官员就不敢要。

林如海要贾政去经手办理贾雨村的复职,就是要使这些官吏不敢索贿。林如海既熟悉又反感官场这套潜规则,所以才要贾政出面来消减这种行为。官场的这套潜规则是制度决定的,不是林如海所能改变的。林如海凭着一己之力,在自己要推荐贾雨村的这件事上,减除索贿行贿的不正之风,也是相当不容易了!如果说林如海也是贪官污吏,那他就会要贾雨村去向那些经手官吏们行贿,从一开始就让贾雨村适应这种环境,反正“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嘛,贾雨村当了官,也能再去搜刮百姓,他就不会要贾政出面来威慑索贿行为了。历史上的贪官污吏也没有谁对自己所推荐、笼络的官员要求免贿,同样是要他们也学会行贿受贿。所以,林如海确实是一个品行正直的官员!

在林如海眼中,贾政“谦恭厚道”,也非“轻薄仕宦”。贾政一出面,是可以让经办官员们不收红包,但是他也只是个工部员外郎,威慑索贿行为,凭借的不是他个人的能力,而是贾府的政治势力。而以贾赦、贾珍为首的贾氏官僚体系,那就真的算得上是“轻薄仕宦”了!为贾雨村办理复职手续的无贿行为,不过是以一个“轻薄仕宦”体系来震慑另一群“轻薄仕宦”的结果而已!这确实很可悲!像林如海这种不屑于与“轻薄仕宦”为伍的官员,却不能不依附于贾家这样的贪腐高门!但这确实是小说照进现实。

众所周知,严嵩是有名的奸邪大恶。胡宗宪依附于严嵩。抗倭名将戚继光是胡宗宪的下属。算起来,戚继光也属于严党,但戚继光绝不是奸恶之臣。《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准确而深刻地反映了这种盘根错节的复杂政治生态!令人读后恍然大悟:那些一忠全佳、一奸全恶的脸谱式党派斗争故事,原来也是“千部共出一套”!

林如海是真正的读书人,他科举入仕,尊师重教,知恩图报,竭力不染官场的不正之风。正是林如海的清正品德,才感染了女儿林黛玉。黛玉比父亲更加高洁纯正,她不向势利的世俗势力屈服,是贾宝玉周边唯一不劝他去谋求功名的女子!

黛玉深厚的文学基础,离不开贾雨村的谆谆教导。贾雨村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他再次入仕,渐渐变得比首次入仕时更加冷酷奸猾。当他再次被宦海巨涛击倒时,也许会再次为此感到惭愧,但可能也会回忆起在林家任教的峥嵘岁月。贾雨村遇到了一个领悟力高的女学生,他轻松施教,平时与林如海谈文论道,那段岁月是那么的纯洁美好!只可惜,在他的生命中,那段岁月太过短暂,而且,只有一次。


个人简介:

火烧彤云,湖南省长沙市人,建筑工程造价工程师,自幼喜欢《红楼梦》,爱思考,爱写作,追求美好高尚的精神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