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惠/高考作文审题过程中的三种思维活动

 老刘tdrhg 2020-06-07

王后带你决战高考语文

高考作文审题过程中的三种思维活动

审题能力是作文得分的基础和关键,针对材料作文这种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在短时间内对所给材料进行准确解读便成为作文备考训练的重点。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多指向较为宏大的时代命题,引导青年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关联起来,以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和为国选材的高考任务,基于此,作文题所给材料所指向的论题常常是一目了然的,不会暗含或者潜藏在文字的背后。考生对所指论题可能会有认知的偏颇,但基本不存在理解的障碍。为了避免认知的偏颇,作文题往往通过引导语启发考生对论题形成正确认知。

论题的指向性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既定性必然带来审题难度的降低,对此,命题者通过材料选择上的大视野和材料组合上的高灵活度、通过情境设计和任务要求来加以弥补,所以指向宏大主题的材料作文命题常常以多则材料、多元材料呈现,常常和情境设计、任务要求组合在一起。

因为材料和材料组合方式的变化,审题时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所需要的思维能力也随之发生变化。针对一个命题作文或者一个话题作文,我们主要通过演绎思维活动进行一元生发;针对一个故事或者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两种表现、两种态度,我们常常运用辩证思维进行二元分析;针对材料中所给的三种情况,我们多在比较思维中开展三元选择;而针对多向多维的材料,我们更需要在结构化思维和关联性思维等思维活动中把握材料的要义,保证审题的精准。

事实上,对于一个或一组复杂材料来说,一篇相关议论文的论题、论点和分论点都已包含在其中,论题既然已直接呈现,论点既然已有所提示,我们重点探讨审题时如何通过有效的思维活动从材料中解读出文章的分论点。

一、结构化思维:进行区分,把分论点概括出来

结构是指构成一个整体的各个不同部分的搭配和安排,结构化思维是一种基于对整体和部分关系的考量来进行分类和排序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审题时的结构化思维活动,就是根据材料的不同呈现方式对材料进行分层或分类,一般而言,分层针对一个完整的材料,分类或分组则针对一组零散的材料,无论分层还是分类,都要以对材料的概括为基础。所谓概括,就是人脑在比较和抽象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把不同事物中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不同特性、不同方面联合起来的过程。概括往往基于或者暗含一个比较的过程,也就是对事物之间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的发现过程。

(一)对完整材料的分层

以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作文题中的材料为例: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这是一个由两段完整的话语表达构成的完整的材料,以“劳动”为论题,“劳动”这一词语在材料中出现了八次;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倡议引导考生对“劳动”做出正向的价值判断,从而提出正确的观点;分论点从哪里来呢?从主体部分(第一段)的层次中来。我们按照“比较—概括—分层分类”的思维过程,根据材料语意,可以把主体材料分为三层:第一句话是第一层,可以概括为劳动的价值;第二句话是第二层,可以概括为热爱劳动的传统;后面的内容是第三层,可以概括为现实的问题(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不尊重劳动)。

很显然,这三个层次可以成为我们谋篇布局和行文论证时分论点的来源,当然这是一种相对平面化的分论点形成路径,但当我们的思维难以向立体化和纵深处推进的时候,这一路径可以保证我们行文时思维的有序和文章结构的清晰。

再以2019届广州市第一次模拟测试作文题中的材料为例:

今年春节,顾氏家族成员从各地回到老宅,欢度新年,共享天伦之乐。

大太爷爷一家四代同堂,都住在老宅。大太爷爷早年以画像为业,儿子开照相馆,孙子

经营影楼,曾孙女开发了一款美图软件,在网上爆红。

二太爷爷参加过抗日战争,儿子是大庆油田的技术员,孙女改革开放之初到深圳创业,

曾孙正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

三太爷爷年青时到旧金山打拼,儿子在当地开了个小超市,孙子娶了个当地的姑娘,曾

孙Peter今年18岁,中文名字叫顾念祖,第一次随父亲到中国探亲祭祖。

顾念祖把大太爷爷手绘的祖辈画像和家族历次团聚的照片传到网上,这些照片有黑白的、有彩色的,诉说着家族的故事。他留言说这次聚会给了他许多温暖和感动,他对顾家的家族观念充满好奇。

这是一个由五个自然段构成的完整材料,其论题共同指向“中国家族文化”;引导语“顾氏家族是无数中国家族的缩影。每个人都在谱写家族的历史,每个家族的历史都折射着时代的变迁、国家的发展。”启发考生从与时代、与国家的关系的角度对“中国家族文化”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提出正确的观点;分论点从哪里来呢?不是从“中国家族文化”这一概念衍生出来,而是从对材料的概括中显现出来。材料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提供了两个情境(情境中也包含和“中国家族文化”这一论题相关联的要素,如春节聚会,“共享天伦之乐”),材料的主体部分是中间三段,已经很自然地分出了三个层次,对这三个层次的概括就是三个分论点。在考场作文中,有不少这样构思和行文的优秀范例,如:

1.匠魂不变,守望岁月静好代际传,是你大太爷爷家演绎的家族观念和家族故事。

爱国拼搏,回首雄关漫道真如铁,是你二太爷爷家传递的家族观念和家族故事。

眺望未来,直面世界潮流破巨浪,是你太爷爷家呈现的家族观念和家族故事。

2.有一门安身立命、代代相传的技艺,是一个家族得以生生不息的基础。

有一种敢为人先、心系天下的家风,是一个家族塑起脊梁的关键。

有一份追根溯源、不忘先人的初心,是一个家族的故事不断延续下去的精神动力。

3.家庭事业代代相传,体现的是一个家族对事业极致的执著追求。

家国情怀始终不变,是中国家族文化中以小我为大我的真实写照。

家族血脉永远流传,让华夏子孙、龙的传人拧成同心为国的一股绳。

4.你的大太爷爷一家,把家族的故事写成一部追逐时代潮流的史诗。他们的家庭文化中写着家族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写着与时俱进和锐意创新。

你的二太爷爷一家,把个人命运唱成了家国命运的“跫音渐烈”。他们的家庭文化恪守着家国情怀,唱出了时代的强音,唱出一番雄心铁血的不同风景。

你所在的一家,走出国门,艰苦创业,定居国外,回望家园。你们家庭的故事是一部锐意打拼的故事,是一种文化碰撞的故事,你们的家庭文化画出了走向世界的路线图,画出了文化寻根的深情。

5.你的大太爷爷一家,四代钻研影像,诠释了家族中不变的工匠精神,影像的载体随时代变化而变,但他们的精益求精、锐意创新不变;

你的二太爷爷一家,世代保家卫国,书写了家族中不变的爱国情怀,奉献的岗位随时代交付的任务而变,但他们浓郁的爱国之诚不变;

你的祖辈出海打拼,哪怕语言、习惯早已融入当地,可是热烈的乡情仍一如当初——你的名字念祖,正蕴含着中国家族对祖先、对传承、对乡土最深切的眷恋。

(二)对组合材料的分类

以上两个案例是针对一个完整的材料而进行的分层;如果是针对一组不完整的材料,我们要做的便是分类或分组。

以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作文题中的材料为例: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这个材料的主体部分是十二个关键词,通过一个“调查”的情境设计把它们很自然地组合在一起,论题指向的是“中国形象”;对中国形象的价值判断不需要通过引导语来提示和启发(当然,除了热爱祖国这一人类基本情感和中国发展这一共识之外,关键词中也暗含着价值判断);该文题的引导语只是对写作任务的表达,其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并且“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的要求已经直接指向分类或分组的思维过程。如何选择?根据词语的语意和特征,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或分组,在组内进行选择,这是最基本的一种做法,而组内词语共同的语意和特征,就是观点;组内不同词语的语意或特征,就是分论点的来源。比如在时间上同属过去的词语有长城、京剧、中华美食等,它们共同指向中国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明,分别指向军事(工程)、艺术创造、生活创造三个分论点。比如在时间上同属于当今的词语有共享单车、高铁、移动支付,它们共同指向中国在科技创新和生活便捷方面的伟大成就,分别指向短途交通、长途交通、支付活动三个分论点。

总体上说来,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作者的思路,一则作文题目的材料其实就是命题者精心撰构的一篇“锦绣文章”,结构化思维就是在把握材料所指向的论题的基础上,通过对材料的分层分类来把握命题者的思路,并以此形成自己的分论点。当然,这样提取出来的分论点往往是在材料语意和特征的表层平面展开的,对材料的整合不够,挖掘不深,所体现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就不够高。

二、关联性思维:建立关系,把分论点整合出来

关联指的是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关联性思维就是找出对象相互之间关系和影响的思维活动和思维过程。在审题过程中,关联性思维用于寻找和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材料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当然,对于组合材料来说,分类或者分组的过程已经体现一定的关联性思维要求,此处我们所说的关联性思维主要针对对材料进行结构化处理之后,在各个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之间建立关系的思维活动。

以2017年全国卷“中国关键词”一题为例,如果我们运用关联性思维,可以在很多单个的词语之间建立关系,甚至全部,比如“吃着中华美食,住在美丽乡村,出行有共享单车和高铁,购物用移动支付,没事听个京剧、跳个广场舞,或者去登登长城、看看大熊猫、聊聊关于“一带一路”的话题,虽然有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但中国人的生活总体上来说十分惬意!”在这样的关联中,我们看到了思维活动的灵活性和综合度,但这样的关联只是基于可见的表象,指向的观点也只能是外显生活惬意,不仅不符合作文的要求,而且完全没有深度。所以我们最好能够在结构化思维之上,基于材料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建立关联。比如把时间上同属于过去的一组词语和同属于当今的一组词语关联起来(题目要求两三个关键词,这样的关联建立起来之后,可以各选一个词语详写,其他词语略写或者提及即可),如此一来,文章的时间跨度一下子拉大,同样是八百字的作文,却会显得容量更大,而篇中的中国形象也会更丰富更立体。

再说说2019年全国卷“劳动”一题,通过结构化思维分出劳动的价值、热爱劳动的传统和现实问题三个层次之后,以这三个层次作为分论点直接组织篇章和文字,已经可以写成一篇中规中矩、四平八稳的议论文,但其思维广度有限,思维层级也相对比较低。在此基础之上,如果我们的思维活动往前推进一步,在三个层次之间建立起有机的关联,以此形成分论点,作文的论证力量和表达效果必然提升,得分也自然水涨船高。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之间存在关联吗?因为中华民族热爱劳动,所以才会创造如此巨大的财富、如此辉煌的文明,它们之间有了因果关系,基于因果关系提出一个分论点,这个分论点就不只是之前两个分论点的简单相加,它具有一种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格式塔效应”。第三层次和第一层次之间存在关联吗?当代青年学生之所以以各种理由抵触劳动、逃避劳动,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它们之间同样具有了因果关系,由此我们在行文时对现实问题的批驳也就不再停留在浮表,而且还指向了解决的根本方案——改变错误认识或偏颇认知,充分认识劳动的价值,是热爱劳动的思想基础。第三层次和第二层次之间存在关联吗?当代青年学生以各种理由抵触劳动、逃避劳动,这样的做法违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们之间的关联指向对现实问题的批驳,强化了批驳的力度。

显然,如果一篇议论文的分论点是经过这样的关联性思维活动之后整合而成,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维层级便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分析思维:逐步深入,把分论点挖掘出来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由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并且解释或说明其属性的思维活动和思维过程。在作文审题时,分析思维其实贯穿材料解读的全过程,在比较、概括和结构化分层分类,在因果、递进、转折等关联性整合的过程中都需要分析。事实上,如果我们对材料所做的区分和关联建立在深度分析的基础,我们的分论点以此建构起来,那么,文章自然也就有了深度。

还是以2017年全国卷“中国关键词”一题为例,结构化思维让我们看到同一类词语,比如同属于过去的,同属于当下的,同属于成就的,同属于问题的等等,这一类词语和其他词语存在区分:关联性不仅让我们看见同一类词语以及这一类词语与其他词语的区分,还让我们看到这一类词语跟其他类词语之间的关系,比如过去与当下同属于时间维度,成就与问题建构起辩证关系(包括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问题与问题的解决(空气污染与美丽乡村)具有相关性等。如果我们对每一个关键词背后的精神内涵做一个“中国形象”论题框架内的深度分析,比如一带一路意味着开放姿态与大国担当,大熊猫意味着丰富物产与生态保护,广场舞意味着乐生与乐群,中华美食意味着热爱与创造,长城意味着宏伟工程与抵御能力,共享单车意味着高新科技与共享理念等等,我们就能建构起一种深度关联:基于中国精神的中国形象,由此建构起来的分论点显然极具思维深度。

再说说2019届广州市一模“中国家族文化”作文题,针对顾氏家族三个支脉的结构化处理让我们看到每一支跟其他支在职业等人生选择上的区分;关联性思维让我们看到三支共同的亲情守望、职业精神和家国情怀,我们可以以此建构分论点;而分析思维可以指向顾氏家族为什么这么做?或者从“中国家族文化”这一论题出发换一种问法,那就是中国为什么存在一种家族文化?回答是一样的,那就是中国人对血缘亲情、对故土乡情、对家国深情的重视,笔者的下水文《从这里走向世界》就是以此建构起分论点,然后关联材料进行论证的;另有一篇考场优作,三个分论点如下:“念祖,把追根溯源作为生命追求,是中国家族文化的底色。”“念家,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潮流,是中国家族文化的特色。”“念国,把家族故事写进家国华章,是中国家族文化的亮色。”。

总体上说来,分析思维指向对事物或对象的本质、原因、结果、态势等方面的分析,有时包含一定的探究成分。在作文审题时,分析思维可以基于个体,对个体进行深度挖掘,然后分出类别和建立关联;也可以基于材料结构化之后的各层各类适度展开,把各个分论点的论证推向深入;还可以基于论题合理推衍,然后再关联材料。

总体上说来,作文题材料的复杂性看起来加大了审题的难度,但如果思维训练得法,思维活动顺畅,就能够顺利地从材料中解读出论题、论点和分论点,一篇考场议论文就已经具备了灵魂和骨架,接下来要注意的就是在行文时注意进入情境和完成任务。结构化思维、关联性思维和分析思维是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时三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活动,对它们有所认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审读作文材料的路径,而且还能够形成文章的整体架构。当然,思维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在这三种思维活动推进的过程中,还会伴随辩证思维、综合思维等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的运用要根据文题材料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也是我们在开展针对性训练时要特别注意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