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法中:懂得真正的美好,不易迷失在假象里

 moon97gr9v3dn7 2020-06-07

懂得真正的美好 不易迷失在假象里

——张法中谈艺术之“用”

认识张法中老师是在音频节目《张法中讲美术史》,世界知识画报曾做过特别推荐。这一次张法中老师携新书《看见艺术家》做客画报畅聊美术史中的人和画……

◆《看见艺术家》的“高塔”

《看见艺术家》以喜马拉雅音频节目“张法中讲美术史”中涉及西方美术史的大师级人物为框架,通过人物传记与大师名作鉴赏相结合的独特手法,讲述文艺复兴、巴洛克及洛可可时期、19世纪法国艺术高峰时代的9位大师——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提香、卡拉瓦乔、鲁本斯、伦勃朗、安格尔、库尔贝和马奈的精彩人生,浓缩了600年美术史的精华。以专业的艺术赏析和极富传奇色彩的大师人生呈现其中。

《圣母领报》 达·芬奇 1472年  木板油画,现存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画报:从喜马拉雅的音频课程,发展成为《看见艺术家》,在音频转换为书籍的过程中,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张法中(以下简称“张”):我在做音频节目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想到要出一本书。但每一期节目之前,我基本上都会先写出7000字左右的文字资料,后来决定出版,在行文方面就需要重新改写。我在做节目的时候是喜欢谁就讲谁,节目内容是有跳跃性的,而写书的时候需要有一条线索,开始是达芬奇,结束是马奈。其实我选的这9个艺术家并不是“唯九”重要的艺术家,比如文艺复兴三杰都很重要,但我把拉斐尔舍掉了,因为我认为拉斐尔得到的东西是踩在两个巨人的肩膀上得到的,他在三杰中相对“轻易”一些。我还是希望从每个人身上挖出一点“货”来,从一个“特殊的人”的角度去看待他们。而且,读书和听书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读书更需要一种心境,是现代人难得的独立时空。

《哀悼基督》 米开朗基罗 1497〜1499年 大理石,现存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画报:书中选择9位艺术大师,您的标准或线索是什么?

张:我认为,艺术家只有人先有意思,他的艺术才会有意思。这一点在古代艺术家身上可能不是很明显,因为那时候他们讲究手法,但是这一点在今天越来越明显——很少有一个杰出艺术家,他是一个很无聊的人——因为他必须是一个特例,才能创作出吸引人的东西。举个例子:我们都能感觉到疼,但我把这种疼痛表达出来的时候已经被消解了一部分,因而我的表达和你的感受相比,你肯定更喜欢自己的感受;而只有这个人的表达被消耗之后还远超你的感受,他才能触动你。所以我在选择艺术家的时候,都是选择人本身就很有意思、同时在美术史上通过作品展现出非常深刻感受力的人。

《以马忤斯的晚餐》 卡拉瓦乔 1601年 布面油彩 蛋彩,现存伦敦国家美术馆。

最初,我想的书名是《高塔》,比如达·芬奇是高塔,他立起来了,下面就会有无数人因为他而得到提升,成为小塔,但他们没有达到达·芬奇的高度。这样一根一根的高塔不断立起来,它们下面就会有更多的小塔遍布,地面随即增高,我们这个世界不断变大。其实《看见艺术家》这本书就是在记录那些顶到天甚至顶破天的“高塔”一样的人。

《筛麦者》 库尔贝 1854年 布面油画 现存南特艺术博物馆 

画报:在您眼中,这些“高塔”都是怎样的人?

张:达·芬奇是“文艺复兴人”,上天将深邃、渊博、优雅赋予他一身;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让我们看到了人类难以置信的精神力量;艺术在提香手中有了独立于内容之外的意义,在他面前,现实世界显得很乏味;卡拉瓦乔的一生迷醉,危险而又充满谜题;鲁本斯代表了巴洛克式绘画风格的巅峰;伦勃朗的一生就像演戏,甚至比戏剧还要跌宕起伏;“古典之光”安格尔“要探索的是永恒”;库尔贝的传奇和他的现实主义一样,在到达顶峰的那一瞬间就消失成了谜;“现代绘画之父”马奈把古典的高贵气质和华丽美艳的色彩交融在自己的画中。

画报:《看见艺术家》与其他艺术家人物传记有哪些不同?

张:其实美术史写作分两种:一种是美术史角度的研究,它是纯学术的,有可能很枯燥,普通受众一般接受不了;另一种是从人文史的角度研究,按艺术家的线索来梳理,讲述不同时代,一些人为什么画出别人画不出的画,或者为什么他画不出别人那样的画来⋯⋯这些问题都是人文史的内容,同时这条线索也可以连接流行文化——比如电影、流行小说等元素。

我以前上大学学油画的时候,也修过美术史课程,但学院里的课程就是按美术史线索来讲述的,有些晦涩;后来我自己喜欢上了一些画家,想琢磨他们、琢磨他们为什么这么画,更愿意从一个人身上去挖掘答案。我看到了BBC拍的纪录片《伦勃朗传》,这是一个很意识流的传记电影,我特别喜欢,也推荐给大家。此后我逐渐发现,把艺术家、电影、音乐等内容融合在一起,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记忆方式,这也是音频课程和《看见艺术家》的基本出发点。

受篇幅所限,有些我喜欢的画家这一次没有机会呈现,比如勃鲁盖尔、拉斐尔、丢勒、委拉斯贵支、戈雅、格列柯⋯⋯希望有机会讲给大家。

画报:很多美术爱好者都喜欢阅读,请问您有什么“书单”愿意和大家分享吗?

张:其实相比书而言,画册我看得比较多;对我启发更大的是杂七杂八的小说、电影、音乐。谈及阅读美术史,我第一次读美术史类的书籍是20年前上大学的时候,书名叫《温迪嬷嬷讲述绘画的故事》,这20年里我又读了很多相关书籍,今天看来,美术史方面对我触动最大的书籍是E.H.贡布里希(E.H.Gombrich)的《艺术的故事》和约翰·伯格(John Berger)的《观看之道》

◆旅行中的艺术之美

从先秦的远古信仰图腾到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张法中带领听众厘清数千年的中外美术脉络,看懂300余件美术作品,了解100余位艺术名家,轻松打通知识结构,汲取传统智慧。而这一切,都基于多年遍览中外美术馆博物馆的“看画”经历。

画报:您在国外寻访美术馆博物馆的经历中,有哪些特别精彩的可以介绍给画报的读者?

张:我特别想向大家介绍维也纳的艺术史博物馆。维也纳作为当年奥匈帝国的首都,在300年之中收藏了欧洲最杰出艺术家的最杰出作品。比如,比利时都没有收藏几幅勃鲁盖尔的作品,但艺术史博物馆收藏了他的经典作品《通天塔》《雪中狩猎》⋯⋯整整占了一个展厅。这只是其中之一,所以,如果大家想去欧洲通过作品了解美术史,建议大家首选艺术史博物馆而非卢浮宫。

老彼得·勃鲁盖尔的《通天塔》是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镇馆之宝,吸引游客驻足欣赏。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作品收藏馆。博物馆位于玛丽亚·特蕾西亚广场一侧,对面是与其外形相同的自然史博物馆,广场中央是玛丽亚·特蕾西亚塑像。

画报:您有哪些“心水”的看画路线吗?

张:我在《看见艺术家》中介绍过,可以选择“荷兰-比利时-法国-西班牙”由北到南组成一条线路,尽览伦勃朗、鲁本斯、达·芬奇、大卫、安格尔、莫奈、毕加索、米罗等大师作品;如果从德国出发,由北往南,经“奥地利-瑞士-意大利”线路,主要欣赏文艺复兴诸多重要艺术家和勃鲁盖尔、梵高、马奈、克里姆特、丢勒及现当代艺术作品。

选自《看见艺术家》的看画路线图(之一)

至于自己定制去欧洲“看画”的路线,我有一个好方法:选择你喜欢的艺术家,沿着他的生活线路走一趟。一个但凡有些名气的艺术家,他的家乡通常都会给他做一个美术馆(纪念馆),而且都做得很“高级”,这个馆里可能只有艺术家的3张画,且不是代表作,但这个美术馆能通过这3张画,结合文献、器物以及策展团队对艺术家的理解,把美术馆的呈现效果做得特别丰满。比如荷兰阿默斯福特(Amersfoort)的蒙德里安故居(Mondriaan House),非常小,没有作品,但它展现了蒙德里安的人生历程、故事及家庭生活,还用了高科技的新媒体手段对作品进行再演绎:它做了一个多媒体装置艺术,把蒙德里安的作品做成立体动画,能让观众在很短时间内理解蒙德里安的创作思路,比光看画的效果要好很多。

位于荷兰阿默斯福特的蒙德里安故居是一座小型美术馆

画报:相比国外比较成熟的美术馆博物馆,您认为国内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在哪些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张:我曾在欧洲看过一个佛罗伦萨早期文艺复兴大展,主办方从欧洲各国借来不少油画,把它们并列对比展出:一张达·芬奇的《圣母子》、一张韦罗基奥的《圣母子》,摆放极近,人们一眼就能看到之间的异同,也许你就能看到达·芬奇从韦罗基奥身上学到了什么,又创造了什么,那个感受简直太强大,太直接了。荷兰国家博物馆在展览伦勃朗作品时,中间一张《夜巡》,旁边挂着一些和《夜巡》同时代画家的作品,观众也一眼就能看出为什么伦勃朗是大师中的大师——我不看《夜巡》而看其他作品,觉得都很好,再一看《夜巡》,哇,我刚才看的那都是些什么东西——这种对比非常直观。这是感悟大师作品的一种特别好的方式,让艺术爱好者能够通过展览直观地认识“一幅好作品”是什么样的,但对于策展方的要求就会多一些。我们的美术馆和博物馆也可以多借鉴,不仅用高科技方式,还要关注作为公众美学教育的效果。比如,我们策划一个中国汉字发展的展览,将我们拥有的大量文字资源并排放在一起,从甲骨文、金文到篆、隶、楷、行、草,直到今天的印刷用字体和新开发的字体并置,就能向公众展现汉字之美,从中看出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基因⋯⋯这种展览策划出来,不需要讲解,公众就能从中感知到文化自信。

◆艺术有什么“用”?

张法中从小习画,1999年以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考上鲁迅美术学院学习油画,毕业后执教于沈阳大学美术学院。从学习绘画到教授绘画,再到向大众普及美术知识,他对中国美术教育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画报:现在基础美育的话题及产业非常火热,教育界、美术界以及很多家庭在探索如何对青少年进行美育的时候,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做法,您对此怎么看?

张:目前中国的基础美育还处在非常初级但高速发展的阶段,也许会有一些“坑”等着我们——比如过度商业化,使各种美育机构唯利是图。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实施教育的过程中缺乏标准,没有评判者。目前社会上没有提供中立、专业的评判机构,所以美育机构各干各的,追求利益似乎成为大家生存的唯一方式。

如何在家长不懂美术的情况下让有天赋的孩子得以启蒙?在一些机构里,孩子照着一个模板、按照勾线画一张画,孩子涂不匀老师甚至还会上手“帮忙”,孩子把画带回家,父母一看宝贝“大作”,于是就买了第二节、第三节课……但实际上这张画是怎么画出来的、孩子在画画中得到了什么,父母都不知道。这其中能激发孩子潜能的地方太少了,更多的是家长的一厢情愿——一个错误的过程,得到一个貌似正确的结果,美术教育就会失位,也终有一天会“失信”。

如何改变这个现状?要么是政府下大力度,要么是“个人英雄主义”式的教育人物或机构。我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做法是比较悲观的。

画报:通过“张法中讲美术史”和陆续出版的专著,您逐渐向公众普及东西方艺术,您认为,艺术有什么“用”?

张:在我没有看懂塞尚的时候,我就在课本里知道了愚公,但我不相信愚公真的存在;在我没看到范宽的时候,我也见过山,但不知道它能装到一杯热酒之中;在我没见到贾科梅蒂的时候,我也感到过孤独,但我不知道孤独并不只是一种感受;在我没听过莫扎特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自己不是天才,但我不知道自己居然离天才那么远。我觉得这就是艺术的“用”,它教会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美好。当你懂得真正的美好后,就不容易迷失在假象里。

我们总是在讨论,什么是艺术?八大山人画了一条翻白眼的鱼,卢西安·弗洛伊德画了一个肥胖的身体,杜尚把小便池拿到美术馆,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和你对视,艺术发展到今天,除了它们都来自于艺术家,我们已经很难再总结出其他共同点。所以,我没法回答什么是艺术,我只能说,那是艺术家的表达。无论是八大山人还是杜尚,他们都是真诚的表达者,同时又是视野独到的“人”。他们凭借着天赋,把自己的一切都呈现出来,而我们只需阅读他们的作品,就能感同他们的视野、心胸和思想。

题图:张法中在法国奥赛博物馆录制关于库尔贝的纪录片。图为其在库尔贝代表作《画室》前解读作品。

全文刊于世界知识画报2019年5月刊

《看见艺术家》

张法中 著

京东购买有签名版哦

购买请扫下图

『阅界』

你与画报

始终一起

购买杂志请进“阅界” 2019年订阅更实惠

把时间交给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