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说干支表年(干支后能否加“年”)

 学海岸边一过客 2020-06-08

写了《闲话干支表年》后,还一直放不下这个话题,曾想对原文进行删改修补,感觉也很麻烦;那么还是来一点补充吧。这次主要是一些资料,尽量采用大陆文化遭破坏之前的,照片形式提出(可惜有些还不是原始资料:有的文字属于转引,书法作品是否真迹也未经确认;但大多数总是可信的吧)。其实我小时候就见过一张八仙桌,上书“净明精舍一式十张,民国丙子年桂月办”(1936年丙子),可惜已经找不到实物了。

古时表年多用皇帝年号,干支后加年不常用,此为事实。但不常用不等于错误,也不等于没人用。如果写文章能用,那么书画作品中也能用,用不用只是习惯问题,不是对错问题;更不是大陆文化遭破坏后乱用。

干支法表年之前,先有用干支表岁(岁星)所在的位置,逐渐演变成表岁即为表年。我们看到干支后加“岁”的用法,其实就是以岁代年;此时“岁”即“年”,已经不表示“岁星”(或太岁),如韩元吉(宋)《隆兴甲申岁闰月游焦山》、张翥(元)《鹊桥仙:丙子岁,予年五十,酒边戏作》等。

光绪丙子岁春王月京都松竹斋开雕

一旦明确用干支纪年以后,直接在干支后写年就应该不算错了,否则怎么叫“纪年”?王力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说“干支纪年法一般认为兴自东汉”(东汉元和二年用政府命令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此后仍写“岁在”“岁次”,那是习惯仿古。

如“唐元和二年丁亥”,我看表示的意思就是“元和二年岁在丁亥”,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一样,省略了“岁在(次)”,并不是“元和二年丁亥年”之意(如果只有“元和丁亥”“乾隆壬子”之类,那可能是故意不写“年”;现在也有19962018等,之后不写“年”的)。我们看到,岁在(次)的用法,通常出现于年号之后,表示某一年岁星在哪里;很少直接写“岁在(次)”。当然“很少”并不表示没有;你要直接写也可以,那是你的自由,我不会说这是错的。

干支年应用实例,以下图片粗分三类:

一、书文应用

明·沈德符《顾曲杂言》:顷甲辰年,马四娘……

《万历庚子同年录》:甲戌年正月二十六日生(《中华文史论丛》第三辑)

清《武皇帝实录》:乙卯年,太祖削平各处(《中华文史论丛》第五辑)

明·李开先《西野春游词序》:自陈大声正德丁卯年没后,……(《中华文史论丛》第四辑)

明《金瓶梅》:信官西門慶,本命丙寅年七月廿八日子時建生……(香港三联版)

唐·杜佑《通典》:至丙戌年十月又祫,至己丑年四月又禘,至辛卯年十月又祫

二、书画应用(落款)

清·吴历《兴福庵感旧图卷》:甲寅年登高前二日雨霁并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梁同书(清代书法家)作品:乾隆壬子年

伊立勋(清书法家):癸亥年仲冬月上澣

杨沂孙(清代书法家)《录说文解字叙一则》:同治乙丑年虞椒杨沂孙在濠州书

啸风(即范寅,清代语言学家、书法家)作品:甲戌年仲夏

民国风雨楼印本《簠斋吉金录》前记:丙辰年正月德彝

三、表面应用(含碑刻)

民国石印《何子贞临黄庭经》:己酉年二月初版

宋景定  石之奇墓志(藏绍兴会稽金石博物馆)

.

参阅旧文:闲话干支表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