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数贾府中那些无处不在的舶来品,居然这么多!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20-06-08

作者:苏小妮    来源:红楼梦赏析(ID:hlm364)


看《红楼梦》,贾府中的舶来品无处不在,涉及到生活中日常的方方面面,细细留意,真正是令人目不暇接。比如说令人印象深刻的贾母赏宝玉的那件雀金裘,是哦啰斯国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凤姐打发丫头送给黛玉两瓶茶叶,是暹罗进贡的,这些都明确的标注了来处,也有一些没有标注来处,但是,我们一看就知道不是源自于国内。

1、随时可见的钟和表

《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在王熙凤的屋子里等王熙凤的那段时间: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

这一段很形象,既描写了钟发出的声音,像打柜筛面一般,又展现了钟摆的形象,像秤砣般乱晃,还显示了当时的时间,一连“当”了八九下,应该是上午八九点钟的样子。更绝的是,这时候,刘姥姥根本不知道这“阿物儿”是什么东西。

第十四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素日跟我的人,随身自有钟表,不论大小事,我是皆有一定的时辰。横竖你们上房里也有时辰钟。”

如果说在刘姥姥眼里还不知道钟是什么“阿物儿”,那么,在宁荣二府里,钟表已成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东西,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稀罕物,凡是跟着王熙凤的人随身都有,这样掐指一算,这府里得有多少随身携带的钟表,简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我想起1984年那会儿我上高二,我爸怕我高考的时候不懂得掌握时间,提前给我买了块上海牌手表,在当时看来简直就是奢侈。可是,在荣国府里,二百多年前钟表就是连奴仆都随身携带的平常之物了。

至于宝玉,丫头一跟他说时间他就掏出怀里的金表,这样的动作在书中也出现过无数回。到后来,贾家逐渐没落,贾母过生日,王夫人为着筹不出钱来急了两个月,简直是等米下锅了。王熙凤拿了一个金自鸣钟出去卖了560两银子,不但应付了贾母的生日,还能把日子过了下去。这时候,钟又成了贾家衰败的一个见证。不过,一座钟就卖560两银子,也足以印证了当初刘姥姥的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2、带西洋机括的穿衣镜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愣是把第二次进荣国府的刘姥姥吃多了,吃撑了,也喝得晕乎乎的。迷迷糊糊闯入了宝玉的房间。见到了她的“亲家母”,其实是面对着一面穿衣镜,见到了穿衣镜里的刘姥姥。

镜子嵌在四面雕空紫檀板壁中,刘姥姥以为自己被拦了路,伸手一通乱摸,居然摸到了开合的机关,书中称其为“西洋机括”,这时候刘姥姥的神情是“又惊又喜”。我们如果见到自己没有见过的事物动不动就会自嘲自己“刘姥姥进大观园”,就是刘姥姥当初那份又惊又喜的模样吧。

“西洋机括”说明了这面镜子的来历,不是国内自产。那时候国内还没有玻璃镜子,只有铜镜,而且不会带“西洋机括”。

这面镜子作者到了第五十六回又描写了一番。那是江南甄家来了几个女人进贾府,看着宝玉像极了她们家的宝玉,甚是诧异。她们走后,宝玉就在梦里梦见了,还不停地唤宝玉。袭人听得他梦中自唤,推醒他问“宝玉在哪里”,宝玉睡眼朦胧地指指外面说出去了,袭人说你揉眼细瞧,是镜子里照出你的影儿。应该放下大镜子上的镜套,就不会这样胡乱作梦了。

镜子照见了人,是不是也照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

3、种类繁多的织物

除了本文开头提到的哦啰斯国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的雀金裘外,《红楼梦》中提到的来自外番的各类织物也是种类繁多,不胜枚举。

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去拜见贾政和王夫人,透过黛玉的眼睛,看到王夫人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凡是舶来品,名称里大都带着一个“洋”字,我小时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煤油还叫洋油,火柴叫洋火,肥皂叫洋碱,可见在中国还是农耕社会的时候,这些物品最早都是由国外传来。

同样是在第三回,黛玉眼中初见的王熙凤,穿着翡翠撒花洋绉裙,宝玉则是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倭缎,有些地方将其解读为东洋缎,自然也非国产。到了第六回,则是借助刘姥姥的眼睛,看到凤姐穿的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第四十九回,宝钗穿了一件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羓丝的鹤氅等,都少不了一个“洋”字,中国古人,习惯性将所有外来的都称作番,连宝钗的这件鹤氅也不例外。

第五十九回,跟宝钗同住的湘云犯了杏瘢癣,要蔷薇硝擦脸,宝钗那儿正好用完了,命莺儿去黛玉那儿取些来,蕊官也要跟着去玩,去瞧瞧藕官。从潇湘馆出来,黛玉说要去看宝钗,并且把饭带到宝钗那儿吃,黛玉的丫头紫鹃就将黛玉的匙箸用一块洋巾包了,让藕官带去。又是一个“洋”字,虽然是不起眼的东西,足可见洋物在府里是无处不在。

至于蒋玉菡从北静王那里所得转赠给宝玉的大红汗巾子,这条日后将花袭人跟蒋玉菡系在一起的汗巾子,则来自于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可见是个好东西,只是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织物。古时候也没有化纤类的织品,大都为绵麻类织物,吸汗是自然的,不知道生香是怎么个生香法,令人很是好奇。


4、五花八门的其他洋货

第五十二回,晴雯生病,宝玉命麝月取一些鼻烟来,作者详细描写了鼻烟的包装“金镶双扣金星玻璃的一个扁盒”,揭开盒盖,里面有“西洋珐琅的黄发赤身女子,两肋又有肉翅,里面盛着些真正汪恰洋烟。”脂砚斋注:“汪恰,西洋一等宝烟也。”

其实,关于这个汪恰,也有着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当时法国的某个鼻烟的品牌,一说是法国的某个鼻烟产地,也有说是意大利某个一两包装的鼻烟。究竟是哪一种说法,懂法语或者意大语的人不妨来确认一下。但不管怎么说,从这个包装就可见它是好东西。当然,效果也不错,晴雯挑了些嗅入,忽觉鼻中一股酸辣透入囟门,接连打了五六个喷嚏,眼泪鼻涕登时齐流。看来,鼻烟一用上,原本塞住的鼻子就通了。

“慧紫鹃情辞忙试玉”后,宝玉犯了痴病,解铃还需系铃人,贾母临时派紫鹃服侍宝玉。这时候的宝玉,听不得任何要接林妹妹的话,也看不得任何要接林妹妹的物品。看到十锦格子上陈设的一只“金西洋自行船”,便叫着是接林妹妹的船来了。这里所谓的自行船,应该是指带了动力的船只,而不是只靠风帆和人力驱动的船只。

至于书中一再提到的西洋的葡萄酒、洋画、西洋小银剪子、雪花洋糖、金怀表、波斯国的玩器等,更是随处可见,数不胜数。在此不再一一列出。
《红楼梦》第十六回,元妃要回家省亲了,贾琏和王熙凤在家闲聊,说起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贾琏的奶妈赵嬷嬷说这是千载希逢的:“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防,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王熙凤忙接道:“我们王府也预备接驾过一次。那时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

看到这里,我们大概明白了,贾府里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洋货。如果说王熙凤的原型,她的爷爷当初曾经执掌过粤海关总督(有人推测王熙凤的爷爷就是杭州织造孙文成,曾任过一年的粤海关总督),专管各国朝贡的事,那么那些外国的舶来品到了中国,王家成为第一个用上的人家,便丝毫不足为奇。而如此之多的西洋舶来品种,也恰恰说明了当时东西方往来的频繁,交流的深入。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带到了国外,也将西洋的钟表、镜子等各种洋货带到了中国。而贾家作为当时的一等公爵,最早享用上了这些洋货。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