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过后,怎样保存元气过好生活

 薇多丽雅 2020-06-08

  

在新冠肺炎到来之前,人们有太多的计划、心愿、目标需要去执行,去达成,去实现。

然而一场疫情却席卷了全球,打乱了人们的生活秩序,极大地影响了每个人的步调节奏。

疫情肆虐当中,已有人自我调侃纾解,如今也不怎么想着那些没有实现的梦想和目标了,只会考虑一件事,那就是:活着!

没错,没有生存这个前提,一切都是零。

然而,尽管相关政策修改及时,紧跟形势,可眼见目前国外的疫情依然没有遏制的趋势,国内很多行业仍无法正常运转,依旧会有很多人生活上出现断层,大不如前,进而不得不做调整,节衣缩食,生活变得拮据,只为降低风险,争取到足够的缓冲时间,来度过艰难时期。

而在生活上调整策略,就不得不考虑侧重点,需要分出轻重缓急的事项,以便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在更紧要的事务上。

依照目前形势,抗疫并未结束,人类还远未到大获全胜的时候,需要做持久战的准备。

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不得不重新制定计划,摈弃浮华的虚幻,转变到更为务实的道路上。

不管怎样调整,如何修改目标,都不能不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必须生存下去。

在经济缩紧,大量人员失业的状况下,目前可选择的发展道路似乎不多,那么很多人就自然而然地会开源节流,再不会像以前那样花钱大手大脚了,不必要的东西也不会去买了,只为尽可能多的留下积蓄来储备必要物资。

诸如吃、穿、住、行这些基本生活所需,是无论如何避开不了的,是必要的开支,就不能不留够足额的储蓄,去应对这些生活必须品。

相信这方面,基于现实状况已很显然,大家都非常清楚,很明白该怎么做。

但是有件事,或许会被很多人忽略、错会,也是我要重点提醒的,就是跟吃有关的支出,不但不能缩减,反而要比以前吃得更好。

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尤其这次疫情爆发之后,更要珍重自己的健康,不要再乱吃东西,不好好吃饭,随便应付一日三餐了。

尽管收入减少,生活困难,但越是这时候,越要注重在吃上面做讲究。

以前也许不重视早餐,随便在摊上买点煎饼、包子、油条就打发自己的肚子了。中午又忙工作,休息时间短,也只吃盒饭、外卖凑合一顿了。晚上又懒得做饭了,可能又是外卖或是随便买点现成的,打发一下就行了。

短期内可以凑活,但时间久了,身体能扛得住吗?

一旦营养跟不上,精神压力和体力消耗双重打击齐来,身体扛不住又病倒,最后还要花钱治病,更是得不偿失。

因而身体好,保住了健康,才是真的给自己省钱。

那么,在其他方面可以节省,比如不用穿多好多新的衣服,钱不够穿旧衣服也行,车子也不用开太好的,甚至省点油钱,改乘公共交通也能出行。而省下来的钱,要多用在吃上面,哪怕比以前吃的还要贵,也不能从嘴上省出来。

因为,第一,在饮食方面做节省,其实省不了多少钱。第二,即使在吃方面开销变大,也大不了哪去。

所以跟健康有关的饮食,才是我们更为关注,并且需要多研究的重点。

  

那么如何吃,怎么吃才能吃出健康?

其实有这样一个参考模板,只需看那些平均寿命长的地区,他们是如何讲究吃的,照他们的方式去做就行了。

比如咱们的近邻——日本。

之所以以日本为例,是因为都是亚洲黄种人,且在文化方面与我国有些相通类似的地方,所以比较接近咱们国情。而且,日本是公认的长寿国,长期保持平均寿命世界第一的记录,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参考的模板。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公布的数据日本再一次在世界人均寿命排名榜上蝉联第一整个国家的平均寿命是83.7女性平均寿命86.8岁,男性平均寿命80.5岁。

而我国总体平均寿命76.1岁,女性平均寿命77.6岁,男性平均寿命74.6岁,世界排名第53位。

不难看出其间的差距,尽管两国都是亚洲人种,基因差别不大,但是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了结果大不相同,可谓是万事皆有因。

那为什么日本人寿命最长,有学者做过研究,首先从饮食上,就与我们国民不一样。

日本人饮食清淡,烹调少油少盐,喜欢食材原本的味道,和我国喜欢烹炒煎炸,重调味料,重口味的饮食习惯不同。

日本早在1985年就制定了《为了健康的饮食生活指南》,倡导民众一天尽量吃30种食材营养才全面。

他们饮食不是精致在了烹饪过程复杂上,而是精致在食材种类多,再加上常期吃鱼,尤其深海鱼类,不仅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胆固醇,还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达52%以上。

总之,保证每天有粮食、豆类、薯类、蔬菜、蛋、奶,多吃几种蔬菜,鱼肉、海鲜等每天换样吃,再加上几种水果和坚果当零食,营养就丰富了。

鉴于我国的国情,也许吃不到太多的鱼类,或是达不到每天30种食材,并且天天换样吃,但也要尽可能的把食物种类提升上去。

   

  

像现在我每天早餐就加大食材种类,早上最晚六点起床做早餐,自制煎饼(不加火腿等熟食品,以蔬菜鸡蛋为主),或是自制三明治,加一碗豆奶或是一碗小米粥,再加几种坚果,像核桃、榛子、巴旦木、开心果、杏仁等多种混在一起吃,再吃一个苹果,一根香蕉,一个煮鸡蛋,或换成扇贝等海鲜食品,每样的量都不多,但追求品种多,可保证整个上午的能量充足。即使从事体力劳动者,早餐这样吃,也能坚持到中午不会饿。

而中午,因上班,没条件自己做午饭,那么可随身带点坚果或水果小零食进行补充,晚餐就必须更注重品种多样化。菜品种类要多,但每样量不能多,天热的时候,热菜少,凉菜可以多,这样减少烹调过程损失食材营养,从而吃得更全面更科学。

在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多的增加食材种类,每天多研究怎么吃,只有吃好了,心情才会愉悦,做事才精力充沛。无需多久,坚持一周到半个月时间,情绪就越来越乐观,心情开朗,做什么也是元气满满的,正能量充足,精神面貌就会焕然一新。

所以不能不说,饮食是基础,把身体所需能量供应充足了,心理和身体状态都会跟着好起来, 就会向着良性循环发展。

而在选择食材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尽量吃当地当季的蔬菜和水果,因为按照自然季节生长的食物口感更美味,营养也更充分。比如西瓜是夏季水果,属于寒性,能消暑降温,但如果在冬天吃就不合适。冬天冷,需要储备能量,抵御风寒,吃西瓜就起反作用,反而把热量都泄掉了,就对身体不利。

同样,地域性也需要注意。南方人能吃辣,是根据所处的湿热环境决定的,用食物来抵消气候的不利影响,调整身体平衡。如果北方干燥地区再吃辣的,那就是火上浇油,长期这样吃必然破坏身体平衡,有害健康。

  

现在饮食追求的,不再仅仅是口感,而是营养均衡,以及靠食物来调节自己的身体。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个小宇宙,按照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在不间断地运转,是一个动态世界,会根据气候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摄入食物的时候,也要遵循这一自然规律,帮助身体随时根据环境做调整,以求达到一个动态平衡,而不是任性想吃什么,想怎么吃就怎么吃,这样才能保持长久的健康良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住最根本的元气,得以有能力抵抗风险,熬过艰苦时期。保住健康即是保住了财富,才是真正的开源节流,可持续地活下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