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师心中的三个标尺

 新用户47177550 2020-06-08

语文教师心中的三个标尺

受邀听几节新入职教师的汇报课,其中一节是一位“成熟”青年教师的示范课,教学内容为二年级的《蔬菜营养丰富》。这是一节识字课,识字写字是这一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文本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六种蔬菜的名称,第二部分是运用从不同角度描述另六种蔬菜的短语,最后一部分只有一句话,总结全文。从PPT的制作和使用、实物的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来看,教师课前做了很多功夫,课堂上也多次呈现出“看上去”的精彩。但是,我不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

一节成功的课,文本的运用、活动的设计等,应该同时符合三个基本的课程逻辑,即理念逻辑、内容和目标逻辑、学生成长逻辑。

任何一项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清晰地秉承一定的理念逻辑,也就是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和育人追求,反映了教师对课程育人目标的智识。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母语学习不仅是学习如何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还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种文化身份的确认。因此,语文学习的理念逻辑应该来自于对人与所处世界如何运用语言建立积极联系的认识和思考,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要“为儿童全生活着想”(叶圣陶语),要契合儿童精神成长的需要和生活的真实,要发展儿童的心灵,为培养“全人”服务。蔬菜是儿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认识蔬菜的名称也好,学习运用表示颜色、形状、味道的词语描述蔬菜的特点也好,都要考虑汉字构字特点和汉语词汇的文化特征。这节课上,教师运用了自主认读、PPT动作游戏认读等方式来识记生字,偏偏没有从字形构造上引导学生去发现蔬菜名称中大多字的共同之处,如草字头和木字旁的居多;也没有让学生感知“翠绿”“金黄”“细长”“圆溜溜”“甜丝丝”“火辣辣”这些词语在形式上的特点和音韵之美。显然,语文学习不能没有清晰的课程理念逻辑的支撑,教师要让母语背后所包蕴的广阔的文化背景,成为儿童语文学习时的境遇之一,要让语文学习以自然的状态与学生的“全生活”建立起联系。

语文课程要遵循的第二个逻辑是内容和目标逻辑,也就是基于标准的语文学科自身的逻辑。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无论使用怎样的教材或学习内容、资源,循序渐进的本体性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言语思维的发展,文化精神的内化等,始终贯穿其中,不能缺位,不能杂乱无章。低年级的语文学习,字词识记、积累和运用是重点。作为一节识字课,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一类汉字的共同特征并习得具体的识字方法和策略,如何在认识事物的同时感知具体词语的生动性、表现力,并主动积累和运用这样的词语,是主要学习内容和目标。而这节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创设大妈卖菜的情境上,反复地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句式练习介绍菜摊上的各种蔬菜,字词的学习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内容和目标逻辑不在心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就会跑偏了,学生所得也就不会扎实有效。

低年级学习识字,与中高年级的策略方法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有不同?因为语文学习还要遵循学生成长的逻辑。例如这节识字课,除了认识事物,将识字与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识字学词的兴趣,习得识字学词的具体方法,进而形成能力素养,为以后的主动识字、积累词语奠定基础。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境遇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需要,以及认知、思维水平发展的现状和规律等,是母语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根本依据。语文学习遵循学生成长逻辑,呈现的是真真切切的儿童立场,否则,就是教师一厢情愿、自以为是的自我炫技和表演。

从教室语文课程的构建,到具体课程的实施,无论使用什么教材,教师心中要随时以这三个逻辑为标尺,确保母语教育时刻“为儿童全生活着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