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谈文本解读之五:文本解读如何服务于课堂需要

 新用户47177550 2020-06-08

强调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是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并不是说有了科学的、全面而深入的文本解读,就一定会有有效的阅读教学,在文本解读与课堂教学之间,还有一个选择、转化和应用的过程。

文本解读到底与课堂是怎样的关系,我们可以记住三句话——

第一句:文本解读不是教学设计,而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第二句:文本解读的内容不等于课堂学习的内容,而是为课堂学习提供可选择的适切内容。

第三句:文本解读的结果不是直接呈现于课堂的结果,而是指导教师如何设计、建构课堂的参考或指南。

先说第一句。有人说,做好了文本解读的功夫,就等于完成了教学设计。这句话是错误的,或者说是浪漫而不严谨的。文本解读是对文本的全面分析和理解,解决的是如何认识和理解文本的问题,这些认识和理解,有的会用于课堂,有的不会。教学设计是对凭借文本展开的课堂教学的规划,包括学习目标的定位、教学活动和教学流程的设计等。教学设计要以文本解读为基础和依据,确定一节阅读课的学习目标,不可能离开具体的文本。我们不可能用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写景文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更不可能凭空让学生学习具体的阅读或表达方法。学习的凭借是文本,设计学习活动和流程要同时遵循学习的规律和文本的逻辑。没有文本解读,教学设计就会成为目标和环节的拼凑。

再说第二句。对一个文本的解读,往往会从不同角度入手,解读出很多的内容。例如,我们解读《去年的树》,会欣赏童话中丰富的想象;会讨论童话表现的主题,甚至会联系到作者新美南吉的人生经历;会品味文本的语言特色,既有关键词句的理解,又有语言节奏、风格的体会;会欣赏文本的构思,如时间的变化,鸟儿寻找树的过程等。那么,这些都会成为三年级课堂上的学习内容选择吗?显然是不会的。适切的内容选择,应该是对鸟儿和树的友谊的体会,是对故事中丰富想象的感受(通过角色体验),是对关键词句的品读等。

再比如,《自然之道》在解读时,会对文本主题有多方面的探讨和判断,然后根据文本本身得到最符合文本意图的理解。我们有可能呈现出的解读过程是这样的:

这篇课文的主旨,不同的人在初读之下,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

1.作者告诉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因为它们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2.要爱惜和保护小海龟,要谴责海鸟那种残暴的行为;

3.要维护生态平衡;

4.要按规律办事,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就像文章中的人们一样,往往事与愿违,好心也会办成坏事;

……

那么究竟哪一种意见,才是最贴近文本本义的解读?这需要我们细读文本,既从文本的每一个细节中找到证据,更要把握文本的整体结构,由文本整体来作出答复。而判断以上哪种解读是正确的,其实也就是对课文题目中的“自然之道”究竟是什么作出回答。

显然,以上的几种解答都还未得要领,都只不过是将以前的某种已经拥有的“成见”,套用到这篇课文上而已。最似是而非的一种解读是“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好心也会办成坏事”。如果没有认识到什么是自然规律,草率地对学生强调要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没有真正进入到文本的深处。

其实课文要批判的,正是人类从自己的偏见出发,把动物区分为高贵、低贱、善良、罪恶,从而依据这些人类标准对自然进行干预;而没有从自然的整体来看待动物之间的平衡,以及生命在这种平衡中的生生不息。

……

显然,这个过程不会成为课堂阅读选择的内容,只有最后得出的符合文本真实意图的结论,才会运用于课堂。

最后说说第三句。很显然,文本解读是教师主体的解读,支持解读的是教师的经验和心理语境系统,它不能直接被学生所理解。所以,课堂不能直接呈现教师的文本解读,文本解读仅仅是对课堂的隐性建构。

第一讲里我们举了《秋天》一文的解读案例,无论是教师对文中描写的事物选择的理解,还是对语言的分析,都不可能直接作为课堂讲解的内容,一年级学生不可能听得明白,他们也不需要这样的理解。一年级学生对语言的把握是感性的,是形象的,是可视化的,是与动作思维密切相关的。那么,教师的文本解读,就是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找到合适的语境、情境。文本中的几个典型反映秋天来了的事物“黄叶”“天空”“大雁”,提醒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用图片、视频为学生营造“境遇”,如果是在农村,有条件的话,甚至可以在户外,一边观察、感受,一边学习这篇文章。这些事物的远近关系,可以用老师的过渡性语言来引导,如“看啊,前面的树上,树叶——”,“看看天空——”“天空上有一群大雁呢,你们瞧,它们正往南飞,一会儿——”。至于几个句子的长短和节奏,师生合作朗读,由老师来带出节奏感,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实践中体会,可以初步培养语感。

这个例子,很清晰地呈现了一种具体的将教师解读转化为课堂活动的操作方法。

总之,在文本解读与课堂之间,教师要记住三句话——

第一句:文本解读不是教学设计,而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第二句:文本解读的内容不等于课堂学习的内容,而是为课堂学习提供可选择的适切内容。

第三句:文本解读的结果不是直接呈现于课堂的结果,而是指导教师如何设计、建构课堂的参考或指南。

闲谈文本解读之一: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

闲谈文本解读之二:文本解读从“素面相对”开始

闲谈文本解读之三:文本解读是一个“寻意”的过程

闲谈文本解读之四:找准解读的“对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