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学导思,丰盈阅读课堂

 GXF360 2019-12-13

海德格尔提出“教师的教比学难,因为教师要让学。”让学导思是学生本位理念的体现,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策略。让学导思是对学生天性的尊重,教师要将课堂教学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进行阅读体验,从而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并找到与原有学习经验的契合点。可见,让学导思是教师服务学生、服务教学的手段,也是创新阅读课堂的重要手段,让学生能够从自主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在让学导思实践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从愤悱中顿悟,成为学习探究的主人。

高校阅读推广的受众对象主要为在校学生,但传统的阅读推广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高校阅读推广中应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移动图书馆、阅读APP等能够使学生在自身适宜的时间进行阅读,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又吸引了更多与图书馆关联度不高的边缘读者,拓展了阅读的受众面。

(5)船长熟知船况及船员素质,引航员熟知港口情况,所以,船长与引航员的良好沟通和配合,也是防抗特殊天气条件下船舶危机的预控措施之一。

一、如何理解“让”与“导”

“让学”是教师让出学习空间、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去感知语言文化知识,顺应学生的兴趣、体验、理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导思”是对传统教法的摈弃,特别是要走出“填鸭式”的教学,关注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掌握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导思”时,教师要善用点拨、启发手段,顺应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习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自觉迁移。“让”与“导”,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让”是形式,在于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导”是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智慧生长。在阅读课堂上,如何把握“让”与“导”的关系呢?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让学”,不能流于形式;在学生阅读时,教师要适时“导思”,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阅读交流,从而碰撞阅读思维。同时,“让”与“导”要衔接得当,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关注尖子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阅读诉求,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也就是说,在让学导思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依托建构主义理论,做有意义的课堂指导,尊重学生的天性,引领学生探究学习,促进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二、让学,要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必须符合受教学生的发展水平。”在阅读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在初次阅读文本时,学生所形成的对文本的独特认知与理解,蕴含学生自身的阅读经验、生活与情感体验,并融入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想象等审美要素。这是学情的具体现,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

(2) 施工安全问题。现场施工空间有限,轨旁供电接触轨、信号环线及其他专业电缆等设备干扰多,施工所用材料及产生的废料需现场临时存放,存在侵限隐患,完成施工任务后必须恢复轨道状态,保证白天线路运营安全。

(一)还给学生自主权,让学生去发现

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最理想的途径是引领学生自主发现。只有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知识,他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才能洞悉文本的内涵。一般来说,一旦学生自己能发现知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思维就更加活跃。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在阅读教学前,我通常向学生布置两项预习任务:一是找到不解之处,二是发现文中的精彩之处。在课堂教学时,我就结合这两项预习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如,《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四年级的一篇小说类选文。教学时,行文构思并不是教学重点,重点是理解小说的细节描写,感悟文章以景衬人的精妙。在预习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刘备的人物形象,找一找他尊重人才、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语句。一个学生画出“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立”“快步走进草堂”等词句,理解了刘备求才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同时,学生还结合文本阅读,将刘备和张飞对诸葛亮的态度进行对比。张飞是“嚷着要捆来”,遭到了刘备的怒斥。张飞的鲁莽,更加衬托出刘备的心意之诚。这一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从中感知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很显然,学生的理解独辟蹊径,从描写细节和对比中发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同时也激活了学生阅读思维。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领会、感悟,以促进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争论,拓宽阅读广度

在阅读教学中,面对同一问题,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此时,教师要“让学”,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思考、争论,去探究问题的本质。学会阅读,不仅是对文本故事的认知,而且要理解文本的主旨与内涵。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思考,给予学生探究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心智。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讲述了爸爸让汤姆放掉一条大鲈鱼的故事。教学时,针对放鱼这件事,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有的学生提出:汤姆很难钓到这么大的鱼,很想把它留下,但因为爸爸的严厉,最后不得不把鱼放掉了;有的学生认为,爸爸之所以坚持让汤姆放掉鱼,源自对社会公德的遵守,体现了责任感。针对放鱼问题,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到底汤姆和爸爸的决定,谁更正确?为什么?”有的学生认为,爸爸太严格了,开放钓鱼的时间也差不多到,并且在没有人看见的条件下,没有必要去遵守公德;也有的学生认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爸爸的决定很正确。这样,通过激烈的争论,学生表达了各自的见解,从而增进了对人物的理解,获得正确的认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搭建探究、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意旨。

在新时期、新课程的背景下,自主阅读教学研究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是否正确、教育成败优劣深深地影响着我国国民素质的高低,影响未来人才质量的高低。所以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对话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三)鼓励学生谈阅读感受,保护学生的个性认知

在阅读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在“让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在于展现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面对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不能回避,更不能武断地否定。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往往存在不同。如,进行“秋天”的主题阅读时,教师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秋姑娘。有的学生展示了“家庭里的秋天”,有的学生展示了“大自然里的秋天”,还有的学生出示了“教材中的秋天”。面对学生对“秋天”的不同理解,教师不仅要给予鼓励,更要让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对秋天的感受。这样,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碰撞,让课堂兴趣盎然。在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感受,进行阅读交流。这种自主活泼的阅读氛围,能助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项链包装在首饰盒里。出走老凤祥银楼,妻子拿出白金项链,要我替她戴上。项链的搭扣是螺丝的,头对头扭转几下就合上。一路上,白金项链就戴在妻子的脖子上。我觉得妻子不知不觉地有了某种变化。这个变化,不在她脖子上的白金项链上,而在她的心里。

三、让学,触发学生的灵动思维

关注学生阅读的最初感受,只是教学的起点,并不是目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让学”来深化学生阅读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发展灵动思维。

(一)顺学而引,提升学生语言智慧

阅读文本的过程,也是构建语言认知的过程。如何做到顺学而导呢?一是教师要善于整合学生的发言。阅读课堂是促进学生语言生成的重要途径。在阅读引导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整合学生的认知、想法。如,学生的奇思妙想、发言的闪光点等,都是点拨学生智慧的导线。这样,能拓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视角,增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二是教师要善于追问。“让学”的施动者是教师,学生是“让学”的对象。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很活跃,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往往存在片面性。在学生的发言时,教师要利用追问来导引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明确阅读的侧重点,从而发现、探究知识,完成知识建构。三是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提升。在“让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在对话中,当学生的发言偏离了方向时,教师要积极抓住关键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引领学生找到问题的本质,从而促进学生阅读知识、能力的形成。

(二)角色体验,丰富学生生活感悟

在“让学”中,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融入多种阅读体验活动。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积累、感悟、运用语文。模拟表演,是一种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可结合教材的文本故事,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让学生体悟文本的语言,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角色扮演活动,能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多元对话。如,在学习《半截蜡烛》一文时,我们让学生扮演主人公,开展情景对话体验,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表达自己对人物角色的理解,挖掘文本中的语言智慧。面对学生的不同理解、表演,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到感悟,保护学生的语言智慧,以开放、交流、倾听的态度,化解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创造性。

四、导思,构建学习图式

“导思”是教师参与学生阅读的重要方式。“让学导思”,教师既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又要以符合学生阅读经验的方式来优化指导,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图式。

(一)以知识为脚手架,调动学生主动性

阅读课堂,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达到学习目标的脚手架,便于学生建构知识。“让学”,对学生而言,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如阅读思维可能天马行空、脱离学习目标等。首先,教师要明确学习目标,确定文本阅读的方向,据此设置阅读脚手架,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如,前置性作业的设计,以预习为主,需要学生自主完成。除此之外,还可结合课后练习,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由“被学”向主动学习。在学习《七律·长征》一文时,我们设计了如下的前置性作业:

1.收集与长征相关联的资料;

2.识读、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对字音、字形、字义进行学习;

3.阅读文本,感受红军长征的豪迈气概;

4.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有哪些问题、疑惑等。

这样,借助前置性作业,为学生预习指明方向,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了预习质量。

(二)以语言表达为手段,增进互动学习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要突出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要让学生学会语言表达,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教师要根据语言表达的教学目标,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帮助学生从原有认知、经验出发,逐渐发展语言能力。

1.互动要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搭建阅读支架过程中,要善用点拨、引领等手段,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内化。如,在学习《负荆请罪》时,如何把握最佳的点拨契机呢?首先,教师提问:“从‘负荆请罪’故事中,你有哪些收获?对廉颇这个人如何评价?”有的学生认为,“负荆请罪”告诉我们要知错能改;有的学生认为,廉颇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因为他在做错后能及时改正。其次,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在脑海里描绘‘负荆请罪’的情景。”有的学生说:“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向蔺相如家走去。面对路人异样的眼光、指点,他毫不理会,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责。”可见,在互动学习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完善语言表达,提高学生对文本内涵与人文精神的理解。

2.突显学生的互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借助“导思”来促进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如,利用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分工,围绕共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取长补短、互助交流,将学生的现有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小组互动中,教师以倾听、评述、点评等方式,并引入竞争机制来深化师生、生生互动,激活学生深入探究的情感。

⑨Gronum,S.,Verreynne,M.L.,& Kastelle,T.,“The role of networks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2,50(2),pp.257 ~282.

总之,“让学导思”的阅读课堂,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点燃学生的探究智慧,展现学生的个性体验。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初次阅读感受,激活学生的灵动思维,促进学生构建适合自己的阅读图式,从而实现有价值的阅读目标。

[参考文献]

[1]蒋虹.导学、导思——让问题真正为“学生先学”导航[J].小学教学参考,2013(23).

[2]蒋冲.让“无声的老师”为学生的参与式学习保驾护航——谈在参与式学案编写中如何落实导学导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

[3]杨天平.导学·导思·导行[J].中小学管理,1997(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