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叙事】陈超:用细腻走进儿童心里

 新用户47177550 2020-06-08

用细腻走进儿童心里

◎陈超

自从当老师以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直被很多人都冠以“严格”之名。从学生到老师甚至到一些家长,都了解我的执教风格。而我也确实秉持“严师出高徒”的风格管理自己的班级,教育自己的孩子。看起来,这也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尽管之前一直都很严格,但是过去教过的学生反倒并没有太多的怨愤,似乎在严与宽之间保持了一个合理的平衡。一方面能够用严格的教风来引导学生,另一方面也能靠着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好地营造师生关系。这种结果让我把师生关系简单地固化成一种模式,似乎面对所有学生都可以用这样的一种风格来管理。然而,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用一种模式管理众多学生,肯定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而这一刻来得还是那么突然。

这一年换了新年级,面对一群新面孔。这群孩子有他们自己的特性,个性张扬,思维活跃。这些都是一个孩子极好的表现,但另一方面也难掩盖他们在活跃思维的同时纪律的涣散。面对这样一群孩子,平时在课上我自然从纪律抓起,以此来保证正常教学的开展。在本学期,一部分孩子来到兴趣班上课。脱离了自己班级,来到新环境,孩子们犹如游鱼回到了大海,尽情敞开了自己的天性。每次老师没到来前,班里的纪律都是无法保证的。我这个长期驻守人员自然成了这个班临时班主任,有时面对纪律过于混乱的场面,我自然又拿出我严格的一面,想要简单又快速地把这群孩子的习惯扭转过来。事实证明,你越是想要简单地完成一件事,事情往往会变得越复杂。

这一天与往常一样,几个孩子来到教室。其中一班的小马来了之后就趴到桌子上,一天繁杂的课程让他变得有些疲惫,打算趴着休息一会,为提前到来的课程做好准备。这时又来了几个男生,其中跟小马一个班的小于和其他几个男生一起围着小马,一个接一个地打扰他。这大概是每个男生在这个年龄段都会做的事情,看到别人起哄大家都纷纷跟着凑热闹。小马几次出言制止非但没起到效果,反而让这几个起哄的孩子得到了满足,越发变本加厉。无奈之下,小马咆哮地晃动了桌椅,这正好撞到了在他后面起哄的小于的桌子。小于兴致上头,抬脚就踹了小马的椅背。到这里之前,我一直在观察他们,一开始觉得几个孩子闹着玩并没有什么,毕竟这个年龄段的男生就是这样愿意撩闲。长期以来,他们这种你来我往的打闹也都习惯了,但是看到小于的举动我有点生气,可以说他的举动已经超越了我的底线。

我把小于叫过来之后,他也感觉到自己的举动有些过分,有点慌张。但是他依然觉得自己这么做并没有什么错,毕竟是小马先撞到他的桌子才导致他的这个过激举动。我则拿出了一如既往的严格面孔,在一系列追问下,小于才意识到自己来到提升班非但没有把重点放在提升学习上,反而连基本的纪律都遵守不了,这个错误是很严重的。尤其当听到我要把他驱逐出这个提升班之后,他更着急了。一再保证自己能遵守纪律,但是我并没有留情,依然坚持让他离开。最终小于拿着自己东西离开了班级。

其实,按照我以前的管理风格一般都是严格的惩罚之后再进行道理的讲解,让孩子不仅接受了惩罚更能明白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只有这样的过程才能让他们既明白犯错要承担责任,又能保证以后不再触犯同类的错误。当我批评完小于之后,原本我也打算找合适的机会去再进一步跟他沟通,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在哪,之后再让他回来继续上课。但是,一方面由于小于跟我并不在一个班,接触的机会少。另一方面,自己把这个问题想得过于简单,觉得批评完就可以了,于是没再进一步跟进。事情也就这样过去了。

没想到,两天之后,李老师找我询问了此事。当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之后,李老师才告诉我,原来是小于的家长觉得我的批评太严格了,小于有点接受不了。另一方面,原来小于在前一天语文的提升班上已经遭到了批评,几乎要失去语文提升的资格。再面对被我从数学和英语提升班除名的危机时,他多少有点难以接受。听到这里,我也为自己当时的决定有点后悔。并不是因为家长反映我的情况,而是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要求来管理班级和学生时,渐渐开始忽略了学生自己的感受,有的时候更忽略了当时的具体情况。

在和李老师沟通中,李老师提到了一个词——细腻。是啊,如果当时能够把问题处理得再细腻一些,那可能事情就是另外一个样子。我虽然想到了,要在批评之后去跟小于进一步谈一下,让他明白问题错误的地方在哪里,但是并没有进一步跟进,才让原本很好的教育契机变成了学生难以接受的局面。在这个细腻背后,体现了对儿童心理的细微观察。

我们常说儿童立场,但是在决策中往往还是教师立场,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决儿童之间的问题。尽管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但是当你忽略儿童本身,只关注解决问题时,那教育就很难发生。在这之后,恰巧看到李老师解决自己班级的一起学生丢钱事件,在这个过程中,让我感受到了李老师每一步都在从儿童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也许就是李老师说的再“细腻”一点吧。

儿童的内心是很复杂的,这个复杂在于他的多变与脆弱。面对这样一类群体,如果在选择教育手段时仅仅只是为了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那很可能适得其反。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有可能在不经意间伤害到那些脆弱的心灵。教师面对儿童时,除了严格要求之外,还要让自己做得再细腻一些,用细腻与细致一点点走进儿童,走进他们的世界。只有当你真正进入之后,才能发现他们每一个举动背后的真实原因。这个时候,才是教育真正开始的时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