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统编版备课】宗璞《丁香结》文本解读与教学点拨(六上第一单元)

 新用户47177550 2020-06-08

丁香无意人多情
——宗璞《丁香结》文本解读与教学点拨
 
看到“丁香结”这三个字,我脑海中首先跳出来是一句诗:“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的《雨巷》我并不全记得,但这一句,大概第一次读过之后,就牢牢地记住了。所以我想,宗璞是不是也要借着丁香来表达自己某个时刻失望和希望交织的情绪呢?
“文化”是很神奇的。原本你眼前的花月流水,不过是自然中的平常之物,最多我们会被它们斯时斯地的形象吸引,赞叹花的好看、月的皎洁、流水的清澈而已,但是,一旦你读过一些古诗词,心中种了文学意象,同样的花月流水,就一下子多情起来。这就像段子上说的,读书与不读书有什么区别呢——没读书的人见到美景,赞叹一声:“好美啊!”读书人可能就会想起某首古诗词中的名句了。不是读书人炫耀,而是他看见了、体验到了更丰富的美。
因此,我猜想宗璞会不会是借丁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情绪,就像借杯中酒浇心中块垒一样,是有理由的。
我猜想,并不等于我期待。《丁香结》到底写了什么,我期待的,可能要比猜想的多一些,最好是跟我猜想的不一样——读到一些出人意料的文字,总是更兴奋一些。
花这么多笔墨呈现我与宗璞的《丁香结》初遇时的心态,就是想告诉语文教师同仁,对课文的解读,最好倾注自己的真情真意,才会读出深切的感觉来。这样的心态和阅读的姿态,还与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有直接的联系——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我是从接触题目时就“想开去”了。
宗璞写丁香,写得细腻自然,写得情意浓浓,写得极具层次感。
开篇就说:“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然后,从城里街旁的“两片雪白”和宅院里探出的“半树银装”,写到城外校园里图书馆北面的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再写到自己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三棵白丁香。这样的结构顺序,既承接了开篇的“城里城外”,又从与自己空间和心理距离较远的丁香写到距离越来越近的丁香,描写就更加细腻,用情就更加深切。城里的,是颜色亮眼惹人;校园图书馆北面的,可以看见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能闻到淡淡的甜香;及至写到自己窗前的三棵白丁香,其情其状其色其味,都附着了“我”的内心情感和感受,“香气直透毫端”,雪色“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真是亲切而美妙。
读着这样的文字,细细咀嚼,真有味道。
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品读一至三自然段,先可品作者构思之匠心——承接第一句的“城里城外”从城里写到城外,这是一巧;同时,从城里到城外,正好是从离自己空间和心理距离较远的写到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这是二巧。接着可品描写之真切细腻——“白的潇洒,紫的朦胧”,尤其是窗前的三棵白丁香,字里行间让读者感受到它们给作者带来了多少美好的体验啊!
再往下,作者笔锋轻盈地一转,从记忆中捞起几句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便自自然然地将笔触聚焦到微雨时的丁香了。作者觉得自己眼前微雨中丁香妩媚生动,古人诗句中的丁香却总与愁绪有关,这自然引起作者的疑惑。所以,后面写到自己因此而收获的人生体悟,也就不仅不显得突兀,反而十分自然了。原本,从自然中的某一事物特点联想到社会人生,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读多了还会让人觉得俗套的写法,但宗璞的这篇《丁香结》却给人“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饰”的美感,大概就得益于她用了大量篇幅描写自己眼中丁香的美丽和给人带来的欢愉吧。自己眼中有丁香,心中有丁香,读到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自然会多品一品,多想一想——宗璞何尝不是从古人的吟咏和自己的切身体验中“想开去”的。那么,是否可以循着这样的理解,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也从宗璞的人生感悟想开去呢——课后的第三个思考题,就成为了课堂对话的应然选择。
解读至此,如何设计课堂学习活动,如何展开课堂对话,如何落实单元阅读训练要素,应该已经很清晰了吧。
我一般不将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直接呈现出来,一是出于对语文教师同仁教学独立思考权利的尊重,二是相信大家各有各的创造自己教室课程的智慧,且能更好地立足儿童立场,为学生带来美好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检索

关注“我在小学教语文”

在公众号底部对话框输入

下面的关键词

查找你可能需要的信息

I统编版I新教师听读课I听读课案例I听读课实录I作文指导作文指导1I班主任I情绪管理I读书I电影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