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桥》文本解读

 新用户47177550 2020-06-08

小小说的宏大叙事
——《桥》解读
 
谈歌的《桥》是一篇小小说,一篇文本特性十分鲜明的小小说。纵观选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小说体裁文本,《桥》的独特性最为突出。这种独特性决定了其教学价值的不可替代性,是教师进行文本的教学解读时所无法绕开的,否则,它所蕴含的特殊教学价值便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彰显。
一、关于文本的“史诗性”叙事结构
铺垫、悬念、照应,这些是小说体裁常用的表现手法,《桥》当然也不例外。对于成熟的读者来说,小说到最后才交待老支书和小伙子的父子关系,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实属意料之中的情节安排。对于阅读经验并不丰富的小学生而言,这种悬念和照应,是陌生的,新鲜的,由此带来的特殊的情感震撼和冲击就非同一般了,足以让学生刻骨铭心。虽然这一表现形式是课堂阅读中不可忽视的教学关注点,但这并非《桥》的表现形式的独特性所在。我们要讨论的“独特性”,不仅是针对小学生,还是针对所有读者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特性——那就是它诗的结构、简洁洗练的短句短段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节奏和张力。这是其“宏大叙事”的特质之一。
故事发生地是一个灾难现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这一自然灾难是突如其来的,令人措手不及,似乎长于文字叙述和渲染的作家也失去了用文字来驾驭现场的能力——哪怕是在事后。所以,他用了许多句号,短句一个接一个,短段一个接一个,因为灾难现场与句号、短句、短段一样,紧张,紧急,紧迫,仿佛一刹那间一切都会被洪水淹没,吞噬,都会消失殆尽——“像泼。像倒”“势不可挡”。其实,对于作家,这似乎不关乎文字的驾驭,而完全出自心灵的直觉,这种直觉自自然然地化作这些句号、短句、短段,将读者也置身灾难的现场。面前的场景,迅疾,压抑,令人血脉喷张的节奏,巨大的心理张力,让读者和作者一起喘不过气来。其实,所有巨大的自然灾难不都是这一狰狞而突兀吗?地震,海啸,飓风......自然界的这种种“大手笔”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固然无法阻止这类灾难的发生,但也并非在灾难面前真的连叙事的能力都没有了,相反,巨大的灾难总是成为人类“宏大叙事”的背景之一。灾难来临之时,总会有大写的“人”在场。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从这一刻开始,史诗性的结构带来的建筑之美,把一个光辉的老党支部书记山一般的形象,雕成一尊令人仰视的精神塑像。一排排句子被砌得严严整整,如同坚实岿然的大堤。汹涌的波涛,肆虐的洪魔,在老党支部书记的崇高精神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宏大叙事”离不开细节。《桥》的情节悬念跌宕,震撼人心,其发展推进靠的却是一个个细节。这些细节描写几乎都集中在老党支部书记的神态、言语和动作上,它使读者对老党支部书记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让读者心中生出诸多的疑惑。紧张,崇敬,疑惑,震撼......多种强烈的阅读体验交织于读者心中,这正是史诗性叙事结构的内在特质使然——而我们面对的,不过是一篇小小说!洪水退去,悬念揭示——老党支部书记,小伙子,原是一对父子——谁的鼻子不蓦地一阵酸楚呢?悲壮!悲怆!人心俱震颤,天地亦动容!
文本的这一“宏大叙事”的特质,其蕴含的教学价值到底是什么?自然,悬念与照应,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一是表现手法,一是小说三要素之一的“环境”描写,这些表达上的特色是“应然”的教学内容,它们是本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也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那么,简洁洗练的句段、诗的形式结构、紧张的叙事节奏等表达特点该如何进行教学定位并落实?
好的文章是言语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完美统一体。毫无疑问,《桥》正是这样一篇言意相谐的小小说。正如前文的解读,用心走进文本,丰富而强烈的阅读体验与小说的这些言语形式特点密不可分——就是因为作者运用了简短的句段、诗的形式结构和内在的紧张节奏来叙事,才使得读者的心始终处在一种紧张亢奋的状态,欲罢不能,掩卷唏嘘。无需分析,无需讲解,先让学生的心静下来,再静下来,然后打开课文,虔诚地走进文字营造的情境当中。一句一句,一段一段,用心地读,用心去感受:一步步行走在文本当中,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描写使你经历怎样的阅读心理历程?让学生在每一处触动自己心灵的文字旁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想一想为什么会带来这样的感受。读完之后,梳理从文本中一路走来的情感体验的心路历程,结合具体的句段,边朗读边交流,边交流边有感情地朗读。相信,小说外在的言语形式与内在的思想情感的完美结合,便以最感性的姿态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再让学生从头到尾咀嚼一遍吧,一句一句,一段一段,注意一排排的短句短段,像诵读、品味诗歌一样地咀嚼——五百多字的小小说,是如此简短,如此紧凑,却又如此绵长,如此震撼心灵,紧张、崇敬、悲怆、震撼......诸多情绪一下子涨满了读者的心——这,的确是“宏大叙事”。
二、关于“桥”的隐喻和党性的张扬
关于对“桥”的隐喻的理解,需要我们走进文本深处,不仅与文本展开对话,同时要与作者展开对话。真正地细读了文本,我们会发现,张扬“党性”是文本要着力实现的一个意图,是作者想要借助文本大力张扬的价值取向。对这一点的认识是正确理解“桥”的隐喻的必由之径。
“党”或“党员”在小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五次。当老汉“像一座山”一样出现在惊慌失措的人们面前时,人们之所以停住了脚,因为这个老汉是他们的“党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这个特殊的身份在人们心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他是人们的主心骨,是人们遇到大事时的精神支柱。虽然洪水势不可挡,狰狞可怕,但是有了“全村人都拥戴的”党支部书记,人们便一下子看到了希望——“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接下来三个自然段的对话,很简短,话题的核心是“党员”。老汉喊话,“党员排在后面”,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这样一段对话,效果是神奇的——“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的确,党员也是人,但是,党员不是一般的人,是有信仰的人,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先进的人,共产党员就是要“为人民服务”的,要带领人们战胜困难,创造幸福,要吃苦在前,享福在后......正是党员心中有这样的觉悟和信仰,所以他们在奉献和退党之间选择了奉献,哪怕有可能牺牲自己的生命。小小说中第五次出现“党员”,是老汉突然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凶得像一只豹子似的冲小伙子吼:“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小伙子并非抢在队伍的前头,就算是党员,也不一定非得是他排在队伍的最后面。为什么老汉要这么特殊“照顾”这个小伙子呢?读到结尾,我们才发现,原因不仅仅是小伙子是一名党员,原来他是党支部书记的儿子!如此的胸怀和牺牲精神,都是因为他们是“党员”!——正是党员的英勇献身精神,才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桥”,是一位普通的老党支部书记用自己和儿子的血肉之躯筑起来的。
为什么筑起这不朽的生命桥的不是随便哪一个人,而是“党支部书记”?如果没有身为“党支部书记”的老汉,灾难的后果又将是怎样?泛人性的光辉的一面能很快筑起这座生命桥吗?所以,这“桥”,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党员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群众着想的最坚实的最可信赖的“桥”。
如果认为学生从文本的叙事中感受到了老党支部书记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并为之动容,就是在课堂上实现了文本的人文价值,那是对文本的浅读。有些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和教学时,有意回避“党性”这一主题,而着意张扬人性。不管其出发点是什么,对于这一特定文本来说,这样的解读和处理是对作者创作意图的不尊重,是对文本本身传达的信息视而不见。窃以为,这也是有悖于编者的意图的。其实,无论是从学生所接受的爱国爱党教育的实际来说,还是学生从这一类文本中已经获得的认识来说,这一人文价值教育的定位都是合情合理的。同时,用作者谈歌自己的话来说,这也是时代的要求——“我从不回避,我就是写了一个基层支部书记的形象......当前由于所谓‘普世’价值的甚嚣尘上,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美好的价值取向,几近成了迷途羔羊。”其实,这就是《桥》的“宏大叙事”特质的又一体现。
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聚焦文本中五次出现的“党”或“党员”,再引导学生来解读“桥”,当是明智之举。至于学生的解读会达到怎样的程度或层次,自然不必强求。
相关链接:
这里汇编了80篇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备课资料,篇篇是干货哦
试答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使用的几个疑问
教师为什么要用心梳理统编版教材各单元“语文要素”
别把单元“语文要素”用成了“双刃剑”
赏美景  品语言  学表达——二上第四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建议
关于小说单元(六上第四单元)的个人思考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什么,怎么教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建议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构想
统编版语文教材文言文编排简析(修改再发)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构想
四上第三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建议
统编教材1-9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142篇都找齐了(有音频)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好教和难教
四上第二单元习作《小小“动物园”》教学构想
统编版教材语文园地栏目变化解析与教学建议
                                                      
I统编版I新教师听读课I听读课案例I听读课实录I作文指导作文指导1I班主任I情绪管理I读书I电影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