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热点专题六|中外交流发展史

 新用户56909953 2020-06-08

专题六 中外交流发展

【名词解释】

朝贡制度

中国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模式是朝贡制度。朝贡制度在先秦时代已经出现。“朝”指臣下觐见君主,“贡”指臣下向君主献纳礼物。

“朝贡”是天子与诸侯之间隶属关系的表现。秦汉以后,中原历代封建王朝将这种关系作为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或域外国家关系的基本模式,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    

按照这种模式,外国使节来华都被视为前来“朝贡”,也就是承认中国统治者为宗主,自己为藩属。外国使节觐见中国君主必须行臣属之礼,他们带来的礼物被视为贡品。中国君主要授予这些国家统治者以各种名号,并“回赐”各种礼品。

中国派往外国的使节,其主要任务是册封名号和赏赐礼品,以建立宗藩关系。凡是有“朝贡”关系的国家,中国允许它们前来贸易。“朝贡”关系是一种政治上的不平等的关系。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长期在亚洲甚至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由此产生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思想。

视外国为藩属,以“朝贡”关系为对外关系的基本模式,正是这种“中国中心论”的体现。同时也应该看到,与中国存在“朝贡”关系的国家,中国一般不干预对方的内政,双方和平友好,中国要在经济上给予种种优遇(如“回赐”的礼品特别丰厚),以显示自己对属国的关怀。

【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1.两汉时期

(1)与朝鲜的关系: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三韩中的辰韩,引进中国文化,语言、称谓与秦相似,有人称之为“秦韩”;中国与朝鲜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2)同日本的交往: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时,赐给倭奴国使者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3)同越南的交往: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不断输往中国;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也在越南推广。(4)丝绸之路的开通: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汉武帝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5)与西亚、欧洲的往来:安息利用陆上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东汉,将象牙、犀角等礼物送给东汉皇帝。

2.隋唐时期

(1)和新罗的友好往来:新罗来唐朝的留学生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长安等城市设“新罗坊”“新罗馆”;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新罗人喜读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2)和日本的友好交往:中日互遣使臣,唐朝时日本10多次派出遣唐使;日本大化改新中的新政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仿照长安的样式;各级学校教授儒学;日本同唐朝的贸易往来频繁;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鉴真为中日交往作出了突出贡献。

(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中国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天竺一再遣使唐朝;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高僧玄奘和义净在中印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

(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中亚一些国家一再遣使前来,带来名马、异药等特产,与波斯互遣使节;大食与唐朝通使达一个半世纪;中国的造纸术传到大食;唐与东罗马有使节往返;唐朝和非洲也有来往。

3.明清时期

(1)郑和下西洋: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7次航海,访问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2)华侨开发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大批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各岛定居,成为华侨。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3)戚继光抗倭: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明中期,倭患愈演愈烈。明将戚继光率戚家军在浙东抗倭,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重大胜利。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4)葡萄牙租占澳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向明朝地方官借地晾晒货物。后来,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此后,擅自修筑城垣和炮台,设置“自治”机构,任命官吏,派驻军队,强行租占澳门。

(5)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战舰300多艘,在台湾登陆,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6)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明清之际,俄国侵略者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俄国政府被迫同意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两国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双方经过平等协商,正式签订了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二、近代中国与世界

1.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1840~1842年)。(2)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3)中法战争(1883~1885年)。(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6)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1931~1945年)。

2.近代中国的外交(1)外交机构的近代化①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②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通称“总理衙门”,简称总署。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

④《辛丑条约》规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

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3)北洋军阀时的外交

①1915年,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他称帝,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中除第5号内容以外的其他全部要求。②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③1924年,孙中山北上宣言中提出: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④五卅运动中,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提出了取消领事裁判权、英日军队从上海永远撤走等谈判条件。⑤1927年初,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

(4)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②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政策,先后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何梅协定》等。③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④1946年,蒋介石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

1.建国初期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第一,“另起炉灶”;第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第三,“一边倒”;第四,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2.开拓外交新局面(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1)新中国成立后,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2)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了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上,新中国不仅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在会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20世纪70年代)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主要成就有:(1)1972年,中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26届联大上,中国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4)中美、中日建交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5)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

4.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变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2)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政策。(3)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4)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5)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四、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1.秦汉王朝是东方的一大文明中心,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2.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辉煌灿烂。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了亚洲,形成了中国文化圈。3.宋元时期,我国的封建经济高速发展,科技和文化成就突出,在当时世界上继续处于领先地位。4.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显示了明朝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力。明朝中期以后,世界历史进入新的时期,由于封建专制制度束缚了生产力发展,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伍。

5.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6.甲午战争后,中国被日本战败,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7.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高。8.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9.抗美援朝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10.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国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有很大提高。1997年,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迅速崛起为发展中的地区大国。

五、历史上中外交流发展的关键性人物

2019年,是中外建交周年纪念的大年:中俄、中朝建交70周年,中法建交55周年,中美、中葡建交40周年。回顾华夏历史,中原王朝也一直积极地开展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

汉朝国力空前强大,汉武帝时期,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主要是联合西域的国家大月氏共同反击匈奴,第二次则是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实现经济与文化上的交流和沟通,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西域交通畅通以后,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陆联为一体,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西域各国的葡萄、石榴、苜蓿、胡麻、胡桃等陆续移植内陆,良马、骆驼以及各种奇禽异兽、皮毛制品,源源东来。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也先后西传。这条中西方经济文化往来的要道,就是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也是当今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来源。作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他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冒险精神,至今举世称道。

东汉初年,匈奴骑兵南下,重新控制了西域各地。汉明帝时,班超开始经营西域,西域与内陆联系重新加强。东汉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魏晋南北朝——法显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而这也成为中国与周边诸国文化交流的纽带。其中东晋高僧法显曾到印度求得经律回国,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公元399年,已是65岁高龄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一书,成为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唐朝——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唐朝国力繁盛,对外交通发达,统治者又对境内外各民族采取兼容并包和开放的政策,因此这一时期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

贞观初年,玄奘大师为探求佛法,从长安出发,出玉门关独自西行,历经艰辛到达天竺,他在那里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佛学,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玄奘返回长安,专心翻译佛经,译经讲法之余,玄奘还口授由弟子辩机执笔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一书,全面记载了他游学异国的所见所闻。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四大名著之《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唐玄宗时期,高僧鉴真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几经绝境,终于到达日本。他不仅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并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主持建造了唐招提寺。唐招提寺建成后,成为日本著名的佛教建筑,亦为日本现存最古的木结构佛教建筑群之一。高僧鉴真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元朝——马可·波罗

元代对外贸易的繁荣超过前代,其中外文化交流也呈现出新局面,大蒙古国地跨欧亚,不仅经过中亚通往波斯、阿拉伯各地的陆路交通得到恢复,来往更频繁,而且范围更加扩大,向西直达欧洲。因此,在中国的大地上,波斯、阿拉伯以及欧洲的商人接踵而至,其中马可·波罗一家最为有名。元世祖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元大都,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后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口述著成了《马可·波罗游记》,书中对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经济、文化、风俗和艺术的详尽描绘,激起了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结,对未来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朝——郑和下西洋

明清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明成祖朱棣派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且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作为和平的使者,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名师点拨】

【点拨】古代中国对外关系的4个阶段 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大体可以分为4个阶段,即:先秦时期;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1)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开始萌生

这一时期,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几个阶段。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中国与周边一些地区(如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中南半岛等)已有某些联系,但是,总的说来,这一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只是间接的、偶发的,中国文献中有关外部世界的记载,大多是传闻和不准确的。

(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交往的格局基本形成秦汉时期,中国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居于当时世界的前列。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逐渐展开。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秦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