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医治疗

 杏林书馆181 2020-06-09

小板增多症(ET)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MPN)范畴,是多能干细胞克隆性疾病。本病临床较少见,病因尚不明确。骨髓中巨核细胞系异常增生,幼稚巨核细胞增多,产生大量形态及功能异常的血小板并释放至循环血液中,导致血小板持续增多,同时伴有其他各系造血细胞轻度增生。该病起病缓慢,轻者除疲劳、乏力、头晕外,而无其他症状;80%患者有出血或血栓形成,其中胃肠道及鼻出血较常见,有时因手术后出血不止而被发现;20%患者可并发消化性溃疡;1/3患者有静脉或动脉血栓形成,多见于肢体,表现为手足发麻、紫绀、肿胀、趾溃疡及坏疽;静脉血栓有时发生在肝、脾、肾、肠系膜及门静脉;部分患者可并发无症状脾栓塞,导致脾萎缩;一般都有肝脾轻至中度肿大。本病多见于成年人,儿童罕见。我国平均发病年龄为41岁,国外为51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约8%可发生骨髓纤维化,约10%转为急性白血病。

目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中医命名尚未统一。有学者认为该病应属于“血瘀”、“积证”、“血证”、“脉痹”等范畴。然而,“血瘀”是血液运行的一种状态;积证是指有形之邪积于腹部,形成固定不移的包块;“脉痹”出自《素问·痹论》,指以血脉症状为主的痹证,多因血虚、寒湿之邪留滞血脉所致。上述命名均未能概括本病的整体特征,只是体现了疾病的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的病理状况。古代文献中把血液凝滞的状态称之为“血积”,如《金匮翼·积聚统论》:“血积,痛有定处,遇夜则甚,其脉芤涩。……跌仆努力者,多有此症。或忧怒伤其内,风寒袭于外,气逆血寒,凝结成积。”我们认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为血液之病,以血运迟滞,积于脉道为主要病理基础,可以借用古代文献中的“血积”来进行概括,既能体现本病的病位特点,又能概括疾病的病理机制。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与先天不足、七情内伤、久病体虚有关,外因与外感邪毒、烦劳过度等因素有关。上述因素可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郁滞,气滞而血瘀。瘀血阻滞于肌肤,可见肌肤紫暗;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日久可见气血两亏;气虚则血行无力,又会加重血瘀,形成恶性循环;久病伤肾,肾阴亏耗,则见腰膝酸软、自汗盗汗;瘀血阻滞经脉,结于胁下,可见癥瘕痞块;瘀血积于肺脏,宣发肃降失司,故见咳嗽不已、胸中满闷、喘息不得卧;积于心脉,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可见胸痛彻背、背痛彻胸;瘀血阻于脑络,可见头痛、头晕、中风不语、半身不遂、昏不识人。本病以血瘀为主,虚实夹杂。

【证候学特点】

本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早期可无明显不适,多数患者为常规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发现本病。约2/3患者初次诊断时并无明显症状,故漏诊率高。若延误治疗,可出现各种变症,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轻者可见头晕、乏力、胸闷、胸痛,偶有鼻衄、齿衄,重症患者可出现胁下痞块,伴有出血或血栓形成。疾病初期多为气滞血瘀,随病情的进展可出现癥瘕瘀血或气虚血瘀;总之,本病以血瘀为基础,可有气滞血瘀、癥瘕瘀血、气虚血瘀等不同证型。气滞血瘀者可见面色暗而无华,唇甲青紫,胸胁痞闷,头胀头昏等症;癥瘕瘀血者可见面色晦暗,胁下包块,胀痛不舒,食欲不振等症;气虚血瘀者可见面色晦暗无华,头晕乏力,少气懒言,肢体倦怠,肢体麻木,手足疼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

【辨证论治】

临证辨治以血瘀为中心,活血化瘀贯穿于本病治疗的始终,辨证运用行气化瘀、软坚散结、益气健脾等方法,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攻补兼施,标本同治。分型论治如下:

1.气滞血瘀证

主症:面色暗而无华,唇甲青紫,胸胁痞闷。

兼症:头胀头昏,颈项拘束不舒,呃逆嗳气,妇女可见闭经或痛经、经色紫暗并有血块。

舌脉象: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或涩。

治则:行气化瘀,活血除积。

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10g生地15g桃仁15g红花10g

枳壳10g赤芍15g郁金10g柴胡10g

甘草6g川芎15g地龙10g木香10g

加减:胸痛明显者加蒲黄、五灵脂行气止痛;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陈皮、白术以理气和胃;失眠不寐者加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

方药阐述: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祛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郁金、木香、地龙疏肝解郁,活血通络;生地既可清热凉血除血分之郁热,也可益阴生津防理气药耗伤阴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行血分之瘀滞,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且能生新,共奏行气化瘀、活血除积之效。

中成药治疗:

①血府逐瘀片:4~6片/次,日3次,口服;或血府逐瘀口服液10ml/次,日3次,口服。

②香丹注射液:10ml~20ml,日1次,静脉点滴。

③血塞通(冻干粉):200mg,日1次,静脉点滴。

2.癥瘕瘀血证

主症: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腹胀,胁下包块,局部或闷胀不痛,或隐痛、剧痛。

兼症:食欲不振,情绪低落或烦躁易怒。

舌脉象:舌质淡紫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或弦紧。

治则:软坚消癥,活血化积。

处方:桃红四物汤合鳖甲煎丸加减。

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0g川芎10g

白芍15g丹参15g鳖甲15g先煎生牡蛎30g

柴胡12g莪术10g三棱10g甘草10g

加减:腹部胀满明显者加厚朴、莱菔子、枳壳以行气除满;腹痛较甚者加元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止痛;食后胃脘不适者加鸡内金、焦三仙以助消食化积;乏力明显者加人参、山药、黄芪以益气扶正。

方药阐述: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丹参活血通络,消瘀化积;鳖甲、生牡蛎软坚散结,消癖除癥;三棱、莪术破血散瘀;柴胡、白芍舒肝气、养肝阴,解肝经之郁;甘草调和诸药。

中成药治疗:

①肝脾肿大疼痛明显者用西黄丸或如意金黄散:适量,醋调外敷,日1次。

②大黄蛰虫丸:1丸/次,日3次,口服。

3.气虚血瘀证

主症:面色晦暗无华,头晕乏力,少气懒言,肢体倦怠。

兼症:肢体麻木,手足疼痛,爪甲青紫,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舌脉象:舌质淡暗,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沉或沉细涩。

治则:益气健脾,活血通络。

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g当归12g赤芍12g地龙6g

川芎12g桃仁9g红花9g茯苓15g

山药20g桂枝12g全蝎6g甘草9g

加减:大便数日不行者加火麻仁、熟地黄、阿胶以滋阴养血,润肠通便;肌衄、鼻衄者加三七粉、蒲黄炭、白茅根以止血。

方药阐述: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胃之气,益气以活血;当归活血化瘀且不伤血;川芎、桃仁、赤芍、红花助当归活血祛瘀;地龙、全蝎通经活络;山药、茯苓补气健脾;桂枝温通阳气;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补气健脾,治疗气虚之本,与活血药物相配,则气旺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益气健脾、活血通络之功。

中成药治疗:

黄芪注射液:40ml,日1次,静脉滴注;联合丹参冻干粉:0.4g,日1次,静脉滴注。

【并发症】

反复的血栓形成及出血是本病较常见的并发症。血栓的发生常见于老年患者,动脉血栓较为常见,多见于脑动脉栓塞,导致患者出现脑缺血发作、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失眠等症。其次为肢体血管栓塞,引起手足麻木、疼痛、发绀、溃烂甚至坏疽。血栓是致残或危及生命的重要因素,需积极预防和治疗。活血化瘀是治疗血栓的基本大法,可辨证使用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鳖甲煎丸等活血逐瘀方剂进行治疗;血以脉为循行之道,脉道瘀阻,血行不畅,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或瘀血内阻,郁久化热,热迫血行,血不循经,均可见到出血症状,临床需灵活运用化瘀止血或凉血止血等方法随证治之;如出现颅脑、肺脏等重要脏器的出血,患者则会有生命危险,需要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

【证治心悟】

1.活血化瘀,贯穿始终活血化瘀药物可以消除髓血瘀滞,通畅血脉,有助于气血和畅,预防疾病后期向骨髓纤维化或急性白血病转化。此法可用于疾病任何阶段,瘀象轻微时适量选加活血之品,如红花、桃仁、丹参、川芎、赤芍等;若瘀象显著及因瘀而合并中风、胸痹、脉痹时,可酌情加大活血药量甚或加用破血之品,如三棱、莪术、水蛭等。活血、破血药物可耗伤正气,需配合益气扶正药物同用,如人参、黄芪、山药、白术等。此外,“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活血散结与理气药物同用方可事半功倍,可辨证选用枳实、枳壳、香附、川楝子、乌药、元胡等药物行气以活血。

2.防栓防变,常备不懈本病为克隆性疾病,血小板异常增高,存在发生血栓和转化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风险,所以防栓防变至关重要。中医的治疗优势在于对整体机能的调理,通过四诊合参,辨明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灵活运用化瘀消癥、行气活血、益气通络等方法,使气血和畅、阴平阳秘,以求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之功。临证之时活血行气药物对预防血栓不可或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很多中草药具有防癌抗癌功效,例如:白花蛇舌草、黄药子、半边莲等,我们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以酌情使用。

【转归及预后】

患者总体预后良好,无血栓形成及没有出血病史的患者生存期与普通人群无显著差别,有反复血栓及出血的老年患者一般预后较差。本病属于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性疾病,可以向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纤维化(MF)及急性髓系白血病等疾病转化,应积极防治。

疾病初期气滞血瘀者多见,治疗合理,病可向愈;失于调护,病情进展为癥瘕瘀血或气虚血瘀,以致迁延难愈,可并发出血或血栓形成,甚至危及生命。

【饮食调护】

适当运动,劳逸结合,在疾病早期无血栓及出血表现时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进行适度的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饮食以清淡蔬菜、水果及软坚散结之品为佳,忌食辛辣。要慎起居、避风寒、防止邪毒感染,加重病情。调情志,防止气机不畅,影响血液循环。出血时,应卧床休息,消除紧张心理。血栓形成时,应积极调治,防止肢体坏疽形成。

膳食指导:

1.忌食滋腻及煎炸类食品;

2.适宜服用的食品:鱼、洋葱、木耳、蘑菇、海带、山楂。

食疗方:

桃仁桂鱼:桃仁6g,泽泻10g,桂鱼100g。制法:桂鱼去鳞、腮、内脏,与桃仁、泽泻一起,加入葱、姜等佐料炖熟。食鱼喝汤。功效:活血化瘀,除湿通窍。

【临证验案】

案1:患者沈XX,男,59岁。主因发现血小板增多7个月,头晕乏力伴肢体麻木3天于2012年7月11日就诊。患者7个月前在当地医院体检时发现血小板异常增高,当时无明显不适症状,血常规:WBC8.6×109/LRBC4.15×1012/LHGB146g/LPLT830×109/L;经骨髓象、JAK2V617F突变基因检测、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等相关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当地医院建议服用羟基脲,患者担心药物副作用而拒绝;给予干扰素肌注,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抗凝治疗;肌注干扰素后患者高热、身痛,不能耐受,遂停用,仅以阿司匹林肠溶片及复方丹参片口服治疗,病情相对平稳。近3天来出现头晕乏力,左侧肢体麻木,为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就诊时患者头晕乏力,左侧肢体麻木,肢体倦怠,少气懒言,大便数日不行。

一诊:神志清楚,精神尚可,面色晦暗,未切及痰核瘰疬,未切及癥瘕痞块,无特殊体气闻及,舌质淡,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沉细涩。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8.7×109/LRBC4.21×1012/LHGB142g/LPLT1120×109/L;头颅CT: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血积(气虚血瘀证)。

西医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治则:益气健脾活血通络。

处方:补阳还五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60g当归12g赤芍12g地龙6g

川芎12g桃仁9g红花9g人参6g先煎

柴胡9g白术12g升麻6g甘草9g

火麻仁9g熟地黄15g山慈菇12g半枝莲20g

阿胶10g烊化

5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2年7月16日二诊:患者肢体麻木症状已消除,头晕乏力,肢体倦怠明显减轻,大便亦较前通畅;血常规:WBC7.9×109/LRBC3.76×1012/LHGB128g/LPLT815×109/L。

原方黄芪减至30g,服药5周后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复查血常规示:WBC6.7×109/LRBC3.46×1012/LHGB139g/LPLT310×109/L。给予口服血府逐瘀口服液10ml/次,日3次;健脾益肾颗粒30g/次,日2次;病情稳定,随访1年未复发。

心得体会:本患者诊断明确,系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属于中医“血积”范畴,初诊时头晕乏力,肢体麻木,肢体倦怠,少气懒言,证属血积(气虚血瘀证),且具有中风先兆,故给予补阳还五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行无力,清窍不得荣养,故见头晕;肢节百骸失养,故见周身乏力、肢体倦怠、少气懒言;血行无力,瘀滞于脉道,即为瘀血,瘀血流于体内或凝于脉中,属于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瘀血的产生加重了肢体气血的亏损状况,“气虚则木,血虚则麻”,麻木的出现提示了中风先兆,如失于调治,则会出现风中脏腑,危及生命。补阳还五汤是治疗气虚血瘀的代表方,现代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可以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补中益气汤可以益气健脾,补养后天之本,使气旺而血行。现代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汤具有抗基因突变和抗肿瘤作用,同时,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延长动物存活时间。患者大便数日未行,辨证属于虚秘,在补气的同时给予火麻仁、熟地黄、阿胶以滋肾阴、补阴血、濡润肠道,促进排便;加用山慈菇、半枝莲则有清热解毒、防止癌变之意;诸药合用,标本兼治,切中病机,故获良效。

案2:患者,男性,53岁。主因间断头晕3个月于2012年9月19日就诊。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当时无发热,无出血,未引起重视,未做正规诊查及治疗。此后病情逐渐加重,遂到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WBC11.6×109/LRBC3.85×1012/LHGB129g/LPLT1200×109/L;考虑为血液系统疾病,经人介绍来我院诊治。

一诊:神志清楚,精神尚可,面色暗而无华,唇甲青紫,头胀头昏,胸胁胀痛,失眠多梦,无咳无喘,无特殊体气闻及,未见斑疹,未切及痰核瘰疬,未切及癥瘕痞块,口干口渴,便干尿黄。舌质暗红,有瘀点,脉弦细。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WBC12.1×109/LRBC4.31×1012/LHGB122g/LPLT1360×109/L;骨髓象符合骨髓增殖性肿瘤;JAK2V617F突变基因(+);BCR/ABL融合基因阴性;染色体核型为正常核型。

中医诊断:血积(气滞血瘀证)

西医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治则:行气化瘀,活血除积。

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15g生地黄15g桃仁15g红花10g

枳壳10g赤芍15g郁金10g柴胡10g

甘草6g川芎15g地龙10g木香10g

蒲黄10g五灵脂10g酸枣仁20g夜交藤15g

6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服用中药汤剂同时给予羟基脲1.0g/次,日3次,口服。服药6剂后,胸胁胀痛、失眠多梦症状悉除;血常规:WBC7.3×109/LRBC3.56×1012/LHGB121g/LPLT1033×109/L;原方减蒲黄、五灵脂、酸枣仁、夜交藤,加白花蛇舌草20g、半枝莲20g、丹参30g;同时羟基脲减量为0.5g/次,日3次,口服;继续服药2周,复查血常规:WBC5.1×109/LRBC3.56×1012/LHGB119g/LPLT280×109/L。病情好转后出院。院外羟基脲逐渐减停,随证给予口服大黄蛰虫丸1丸/次,日3次;血府逐瘀口服液10ml/次,日3次;病情平稳,目前仍治疗过程中。

心得体会:

本患者因间断头晕而就医,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明确,结合中医四诊,辨证为气滞血瘀证,故给予行气化瘀,活血除积之血府逐瘀汤加减。患者胸胁胀痛,故加蒲黄、五灵脂行气化瘀止痛;失眠多梦故加酸枣仁、夜交藤以养心安神;胸胁胀痛、失眠多梦症状缓解后停用上述药品,加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丹参以求清热解毒、养血活血、防栓防变;患者血小板高达1360×109/L,症属高危,故加用羟基脲,以求急则治其标,迅速降低血小板数量。中西结合,取长补短,攻补兼施,标本兼治,攻防兼备,疗效满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