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芍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精华美文,能提高临床效果)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20-06-09


第 1476 期

作者 / 1王新苗1邸莎1,2王青1,2吴浩然1仝小林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北京中医药大学

编辑 / 许红红 ⊙ 校对 / 张睿智

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主要含芍药总苷、鞣质类、黄酮类、挥发油等成分。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等功效。仝小林教授曾在《重剂起沉疴》中说:“随证施量形而上,量效对应治疗窗,证方药定量增减,疗效之秘如探囊”,临床上取得疗效的秘诀除了辨证精准外,还与组方配伍、使用剂量关系密切。本文通过搜集古籍和现代医家运用赤芍的临床经验,归纳了赤芍的临床常用剂量、配伍、所治疾病等规律,以供临床科研同道参考借鉴。

1 经典名方用量与配伍

古医籍记载赤芍可通过配伍相应中药,治疗高热神昏、血证、月经不调、热毒痈疽疮疡、跌打损伤等疾病(古现代方药用量折算因时代度量衡不同而变化,如东汉1两约13.8 g、宋金元1两约41.4 g、明1两约37 g、清1两约37.3 g)。如在犀角地黄汤(明·《普济方》)中赤芍(三分约1.11 g)配伍牡丹皮以泄热散瘀、凉血散血,治疗热扰心神,身热谵语,或热伤血络,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症;(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芍药清肝散(明·《原机启微》)中赤芍(二分半约0.925 g)配伍黄芩、山栀以清肝泻火,治疗肝经风热之目赤肿痛、羞明多眵之症;血府逐瘀汤(清·《医林改错》)中赤芍(二钱约7.5 g)配伍柴胡以活血行气,治疗胸中血瘀证;

少腹逐瘀汤(清·《医林改错》)中赤芍(二钱约7.5 g)配伍当归、川芎散滞调经,治疗瘀血结于下焦少腹,少腹作痛,月经不调;仙方活命饮(宋·《女科万金方》)中赤芍与金银花相伍以散热解毒,治疗一切热毒痈疽疮疡;虎杖散(宋·《圣济总录》;每服三钱匕,温酒调下,不拘时候)中赤芍(一两约41.4 g)与虎杖相配以散瘀止痛,可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2 名老中医用量与配伍经验

2.2 汪承柏:首创“凉血活血重用赤芍”治疗重度黄疸肝病,常用赤芍配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其中赤芍退黄疗效、机制已较为明确,三棱能破血中之气,莪术为“气中血药”,桃仁对血瘀、血热者甚宜,红花乃“行血之要药,入心入肝,使恶血下行”。赤芍常用至60~80 g,对于血清TBil>250 μmol/L的患者,赤芍、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常用至300 g,药专力厚,重剂起沉疴 。

2.3 颜正华:赤芍最常用于眩晕和胃痛。其中治疗眩晕多配伍重镇平肝药,如龙骨、牡蛎等,治疗胃痛常配伍理气止痛药,如佛手、陈皮等。无论眩晕、胃痛,凡属瘀血阻滞兼肝火盛者皆可选用赤芍,同时常配伍白芍、丹参以活血化瘀止痛,清热凉血泻(肝)火。常用剂量为15 g,用药范围在5~30 g。

3 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用量与配伍

4 现代医家用量与配伍

5 小结

通过总结经典名方、名老中医、“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以及现代医家临床应用赤芍及其用量的经验,得出临床用量为0.925~300 g。本文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赤芍最佳用量与配伍:1)赤芍清肝泻火,可配伍龙骨、牡蛎、佛手、陈皮、白芍、黄芩,治疗眩晕、胃痛、小儿咳嗽、月经不调,剂量范围为0.925~30 g;2)可减马钱子毒,协同马钱子治疗顽痹痛症,剂量范围为9~15 g;3)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可配伍当归尾、红花等化瘀活血药,金银花、虎杖等清热凉血药,(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治疗皮肤病(下肢瘀积性皮炎、牛皮癣、鹅掌风、神经性皮炎、热毒痈疽疮疡)、心血管疾病血瘀证、内分泌疾病(糖尿病末梢神经炎、糖尿病足、肝源性糖尿病)、肝功能衰竭、高胆红素血症、肾功能衰竭、腹痛、跌打损伤、老年腿抽筋者或不安腿综合征、腰椎骨质增生,剂量范围为1.11~60 g;4)利胆退黄,可配伍三棱、莪术、桃仁、红花,治疗重度黄疸肝病、慢性活动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剂量范围为60~300 g;5)养阴可配伍炙甘草、当归,治疗糖尿病后期血管神经病变,剂量范围在10~15 g。

赤芍具有保肝、抗肿瘤、抗抑郁、改善学习记忆、保护心脏、抗凝、抗血栓等药理作用,赤芍用量较安全,但不适用于血虚无瘀之证及痈疽已溃者。本文通过总结古、今医家运用赤芍的临床用量及配伍规律,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