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CTV 百家讲坛《传奇王阳明》· 董平

 黑龙江波涛 2020-06-09

南京城墙台城

1、神奇少年

五百年前,明正德1506年冬,紫金城外,一位三十多的官员被推出来,扔到地上,要实行廷杖。这是朱元璋专门发明对待不听话的官员用的刑罚。正准备打时,一位太监说,裤子也要扒了。对身体也是严重摧残,挨了四十多,奄奄一息了。太监说扔进大牢。扔进了锦衣卫大牢了。他的运气好,没死,还出来了。十五年,这位人物挽救了大明的命运。这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名叫守仁,字是伯安,号是阳明。在中国古代史上,知道的不太多。但是一百年前,知道的肯定多。这个人在明朝历史上是著名的人物。三不朽观点是立德立功立言。做到不容易。道德高尚未必有功,能立功的未必有思想,提出什么学说。要把三者有机结合地做到,极困难。但他做到了。真三不朽,是古今完人。可见他在古人心里的崇高地位。我可以用奇特来做概括。奇在他的不长的一生中充满各种磨难艰辛曲折,生活中有许多传奇故事;特特别在他生活中的奇特,像十二岁那一年读书登第不是人生大事,他认为是做圣人,志向奇特,后来,十七岁娶妻当天他不在现场,宁王谋反,他在半路没办法只得纠集一万人对抗他的十万精兵,不到十天内活捉朱宸豪。他发配,面对死亡,他躲进棺材中体验死亡。他是三立都立了的人,他创立了心学,是朱熹后伟大的儒学大师。仍有许多人按他的思想去生活工作。像陶行知,接触到知行合一后,极力钦佩,发明一个新字,把知与行放到一起。可见他的影响巨大。

明朝时,浙江余姚县,王姓人家王伦饱读诗书,没做官,最大爱好是种竹子孙,弹琴做诗。当地人送雅号叫竹轩翁。他有儿子叫王华,满腹经纶。本来生活愉快,但最近不安宁,王华的妻子怀孕了,问题是怀了十四个月,没分娩。家里的女主人更是心神不宁。担心有问题。岑老夫人盼生下来。一天夜里,她做梦,梦见有一位美丽的仙人缓缓而下,塞娃娃到她手中,她听到真正的哭声,传来了孙子的哭声。终于分娩了。男孩,可爱。她坚信是非同凡响的。王伦就取各为王云。邻居听到也惊奇。就把小孩出生的这个房子叫瑞云楼,这一天是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这就是后来的王阳明。南京城墙台城

过了二年,开始担心了。小孩子看着好,就是不说话。一般人都在周岁后说话,他到五岁都不说话。家人担心。会不会是聋哑?爷爷王伦特别关注,一天,看着孙子与小孩玩,这时,远远走来和尚,走到王云旁边,摸他的头说,多好的孩子呀,可惜被点破了。被王伦听到了。他赶紧去,和尚走了。他心里若有所悟,马上改名守仁。论语中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这样一改,期望自己的孙子用仁保守住自己的智慧。有趣的是,改名后不久就说话了。雲与说的“云”相同,仙人送来的,取名,不是破了天机?我觉得没必要过分追究是不是真的,凡是非凡的人物出身是非凡的。可能会附加到他头上。像刘邦,他是龙怀的孕,左腿上有七十二颗痣。但是可以相信的是王守仁,五岁才能说话。一天与爷爷念书时,爷爷读出一句就能接出下一句。问他怎么会呀?他说你念时我不是听了吗?我记住了呀。那时不会说话,现在能背呀。爷爷越发相信孙子是天才。南京城墙台城

十岁时,父亲中了状元,在北京做官,第二年,王华为了对父亲尽孝,打算接王伦来北京居住。王伦开心,但是一定把孙子带着。他考虑到,余姚到北京去,路远,有孙子伴着,可以解闷;也是培养的理念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路上风物可以让他接触到民情文化;把孙子带到北京可以使他们父子团圆。走到金山寺,王伦在朋友的邀请下喝酒。晚上月好,都做诗。都做得艰难,没想到王守仁做成了:“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意态潇洒。有想象力,表现潇洒的形象。其他各位叹为天才。其中一位还有点怀疑,是不是宿构呀,考一考,现在月色下,风景好,能不能以蔽月山房再做。来了:“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包含美丽的道理在里边。诗中表达了要超出常识束缚对真理的洞察。要知道这时他才十一岁,没接受系统的训练。到北京后,父亲王华给他开始找先生。在学校里,顽皮。有些怪想法。问老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人生头等大事是什么?先生回答,读书才能有功名,大事是登第做状元。他说不对,人生头等大事是做圣贤。这差不多,被老子听到了,笑说凭你那,还想做圣贤?他在有了这想法后,不断地实现这个梦想而努力。南京城墙台城

他喜欢恶作剧,愿意打闹。后来的王守仁却是真成了圣贤。这与小时有没有关系?他成年后回忆时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催挠之则衰萎。”他说爱玩害怕拘束是人的天性,像树木一样,自然发展才能枝繁叶茂。压迫它不能长了。“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要顺着性情使天性自然舒发。

02_另类青年

走进青年时代,认识一位另类的青年。十五岁时突然离开。到处找没人。父亲知道他肯定是玩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他一副侠客打扮回来了。去了哪里?一个人去考察边关要塞了。这有背景,明朝灭了元朝,但这时蒙古在北方势力还有。元朝一人物达延汗渐渐强大起来,边境战争不断,十五岁这一年,还攻入甘州,明将战死。对王阳明来说,总觉得怎么会这样?但是他相信圣人应该能保境安民。所以他觉得被人欺侮他得去了解。到了居庸关,仍然是明朝防御北方入侵的边塞。

洪武元年1368年还重修过。他要去了解,登上关,看到长城连绵,豪情升腾。史载他“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王阳明不仅是感慨,而是实在地了解各种关隘的交通等情况。了解驻防情况。还与少数民族青年骑马射箭。三十五年后,他用箭术平定了军内局势。一个月后,他才从外边回来了。心中老是想着这些情况,把当时搜集到的兵书全部研究一番。边读边实践。每逢家中有客,就眉飞色舞,谈兵,用瓜子花生排兵布阵,痴迷如此。湖广等地有流民暴动,石和尚刘通两人。他了解到,想到先前考察所得,躲进房间后找到父亲,把这个交到皇帝,那是他的上疏。他要给皇帝出谋划策,这时才十六岁,父亲当然不会答应,不是他分内事。这可以见出他胸怀大志,做圣人的想法让他不断地实践。被训斥过就好好读书了。

他要读的是朱熹等人的著作。一位钱姓朋友来了,他跟朋友讲,格物致知。穷理,就能成为圣人。按照这个做,格物,看看是怎么回事,有竹子,他就说去格格这些竹子有什么道理,格了三天,格出毛病来了。王阳明说可能你太虚弱了,我来吧。格竹子,面对着竹子看有什么道理。同样是大病一场。他想圣人不好做,为什么呢?格是格斗的意思,面对面。格物就是与事物面对面,才能领悟把握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王阳明才一天到晚去格竹子。南京城墙台城

朱熹的作品是科举要考的内容。天下那么多事物千差万别根源在于天理,尽管千差万别,但天理只有一个。任何独特事物也有独特的理。格物,把事物的具体的理弄明白,积累到会突然大悟,对事物的表里精粗无不明。就可以无所不知,就是圣人了。王阳明要做圣人,就先去格物嘛。在他成长过程中,这是重要的一个事。一是格竹子格出毛病让他开始对这个学说产生怀疑,正是他另辟蹊径的契机;二是他成年后一直有病,咳血,死于这个毛病,但是我怀疑与这格竹子有风寒有关。但他并没有放弃要做圣人的理想。父亲也因此担心。让他结婚吧。结婚或许让他正常一些。女方也是余姚人,父亲叫诸让,在南昌做江西布政司参议,在南昌居住。

十七岁时,去南昌娶亲。古代礼仪,结婚时得亲自去女方家下聘礼。这时是第一次来南昌。岳父看到他不错,人才好,心喜,就择日完婚。举行婚礼时,家里热闹非凡。到了要吉时时,突然发现王守仁人不见了。急得够呛。马上找。派出去找。越想越急,只能不断地找。第二天,才一个人自得地回来了。他去了广润门。这是西南城门,繁华之地。章江,有名之地。《滕王阁》诗中所写正是这儿,他看到一道观,叫铁柱宫,看到里头,被吸引了。老道士在打坐。他进了道观,跟老道士说话,健谈。说了一整夜,把婚礼这事忘了。大谈养生。南京城墙台城

在南昌住了一年半,到了绍兴。常往来于绍兴与余姚间。这时他十八了。科举路要走。社会就业机会不多。走科举几乎是必由之路。如果真要做圣人得走这条路。走回到绍兴,开始准备。二十一岁,乡试中举。第二年得去北京,会试考中叫进士。22到北京会试考中就可以进入仕途。但是运气不好,没考上。他没认真复习。他看的是六经子史。这对身心涵养好,但对科举没用。会试没中,许多朋友来安慰他。一位大人说没考中,下次考试一定能得状元,我出个题目,叫来科状元赋。这是李东阳。是当朝宰相,文坛领袖。当时落榜的他来发表一下做状元的感想。可想这题目中包含了对他的嘲弄与挖苦成分。王阳明提笔就写,一气呵成。大家大为赞叹。可惜没保留。有人嫉妒,让他真做了官,我们还有位置吗?第二次因此仍然没中。就有这些人作梗。可见他自信于自己的才干。

另类出走,考察边防,实践志向的奇特方式;格竹子,另类的实践;另类的婚礼;另类的状元。还有另类的体验是三十五六时因得罪太监发配,到了断粮地步,天天面对死亡,他说既然要面对死亡,圣人会怎么做呢?做棺材,自己躺进去。实践的能力让他对死亡有了另类的体验。

另类就是不一般。特别的事件中,可以看出他的特立独行。到二十八岁才考中进士。这期间还有许多不务正业的行为。这是些什么呢?

南京城墙台城

03_挺身斗虎

两次落第的他回到家乡。一是他志向专一,意志坚定。十二岁开始就立下做圣人的奇志。并从此不变。敢于一人考察,后半生中各种磨难还让他不改。修道研究佛教都是为了做圣人。任何时候都不足以改变志向。二是他说要做实践能力强的人。圣人是要做的,像字不好就去练,成了书法一大家。研究兵法用独特方式来做。正是这种注重实践的性格让他后来创立知行合一学说有了前提。

1499年,28岁终于获得二甲第七名的成绩。从此得到锻炼。一件大事改变了一生。朝中出事了。老皇帝死了,儿子朱厚照登基。问题在小皇帝也特别。爱玩。父亲临死前留下九位大臣,辅佐他的。但他登基后,不屑一顾,太老成持重了。没趣。为什么这样?与太监刘瑾有关。挥刀自宫。只为了进宫。多狠的人。刘瑾狡侩。进入东宫,让他奉太子。交情不一般。从小一起混的。登上了宝座的朱厚照更加顽劣了。甚至出宫出入市井。刘瑾挟天子拉帮结派。一共八位太监被称八虎。政治当时越来越糟糕。一帮首辅大臣觉得再也不能这样了。他们决定由刘健等上书,要求杀刘瑾等人,让政治回到正轨。皇帝不予理睬。南京城墙台城

1506年,十月一天,韩文回到户部,痛哭。李梦阳是户部郎中,也是著名的诗人,影响力大。他说,作为朝廷大员与社稷应该同呼吸,哭有什么用?韩文想没错,即使不成,为国家而死也心甘情愿。他和六部尚书私下协商,对刘瑾采取措施。提议得到六部尚书共同支持。韩文要李梦阳写奏章,写成奏本。第二天,找到六部尚书,九卿联名上书交给皇帝。一看,哪见过这架式?哭了。八虎知道了,也是不知所措。这事马上把当时朝廷政治斗争公开化。一边是九卿,一边是刘瑾。联名奏本交给朱厚照,他被推上风口浪尖。

刘瑾大惊失色,毕竟是狡狯之人,马上把七虎聚集,连夜找皇帝。一见到朱厚照。磕头。边哭边说,我们惟命是从。忠心耿耿。明天就要去喂狗,救救我们。朱厚照本不想诛杀,实在是迫不得已想杀八人,现在有点心动。但他也知道这个决定是做出了的。第二天上朝得当着内阁抓这几个人。刘瑾善察言观色,他知道有戏,突然说,实际上害我们的不是别人是王岳。王岳主司礼监。皇帝一听,问为什么。刘瑾说这是东厂的人,与我们一样,却唆使官员尽管说话。商量处理时,站在大臣们一边,如果我们有人在,皇帝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嘛。王岳也是太监出身,难道没有像我们一样吗?皇帝说看我怎么收拾他。刘瑾心中大喜,表面仍然愤愤不平。皇帝下令由刘瑾接管司礼监。丘聚、谷大用接管东西厂。一夜间夺了朝廷的生杀予夺大权。举朝震惊。刘健等人只得辞职回家。南京城墙台城

刘瑾得势,打击报复免不了。反对过的所有官员全部遭到打击报复。或者被处死。许多官员不再说话。正义呼声更响。南京戴铣、薄彦徽是言官。承担着对政府官员监察的责任,有权力给朝廷上疏批评。他们上奏本,请求让刘健等人回到朝中。刘瑾把他二人打入牢中。官员们不敢说话。王阳明正是这种情况下说话了。

他仍然上书,提出三点,一是二人本身是言官,职责就是批评政治,不能因此遭到关押,否则谁做言官?现在二人由于批评遭到关押,不正常。二是冬天天寒,二人被关进锦衣卫,三长两短就背上了杀谏官的骂名。三是现在得把二人释放官复原职。措辞严厉。刘瑾看到,就把他抓起来,廷杖四十。极其残酷的刑罚,专门对待不听话的官员。监督行刑的是司礼监的。这些人训练有素,往往会掌握生死。监刑人指令有三种,一是打着问,被打的人会受皮肉之苦,不会伤筋动骨;二是着实打着问,会打伤;三是好生着实打着问,重了,往往会打死人。以前打允许穿厚的,也会打死人。现在却是扒了裤子找。他是明有史来最早光屁股挨打的之一。雨点般落下棍子,王阳明人事不省。锦衣卫探探鼻息,打入大牢。坚持上疏,结果可以意识得到,之前所有反对的人都没有好结果,大家都不说话了,他不过是兵部主事,六品小官,完全可以不说,说是因为他圣人的梦想。

这是圣人之志的一次实践,体现是对正义正道的敢于担当。

南京城墙台城


04_锦衣卫的追杀

监狱中不知过了多久,阳明发现自己还活,喜悦也悲愤。回忆一生,立志为圣人,也躬行。找到圣人之道时,竟然发生如此巨大的转折。他环顾,监狱破败。月亮从洞中洒下。他想到了司马迁。“圣贤发愤之为作也”,古代圣贤出现在脑海中,生命受到磨难,凭借着志向理想实现生命的超越,而不朽。他的圣人情怀更加升起。他也演周易,不是为给自己占卜,而是学习周文王表达自己不失的志向。有诗说:“我心良匪石” ,没为过去行为后悔,反而坚定了志向。监狱也并不可怕。“可怕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跟难友讲心底无私天地宽。任何情况下不轻易改变志向。他正是凭借意志把监狱看作精神的炼狱。1507年朝廷贬他为驿丞。入狱前是兵部主事,是六品,驿丞完全没品了。剥夺了全部官职。驿是政府的方便传递文书者的招待所。驿丞不过是所长。龙场在贵州修文县。当时情况以后再说。磨难不断,最后活着离开了锦衣卫,这也是奇迹。

前往途中,刘瑾派人追杀。阳明离开京城,南行去绍兴,感觉不对。有人尾随跟踪。意识是锦衣卫,他学过兵法,一路不停留,南行,但是时时改变路线,终于到了钱塘江,绍兴近了。这时,锦衣卫也显出原形。公开追杀。阳明望着江水感慨万端。摆脱难呀。留下两首绝命诗,后跃进水中。锦衣卫发现两首诗,找到衣服鞋子,确认跳江,消息传开,传到浙江布政使,确认死了,带人祭奠。家人一片哭声。准备丧礼,但是事实上,他跳江是因为摆脱不了的举动。没想到是死是活。跳江后,被水卷到下,醒来后发现在船上,被人搭救了。这是商船,本是为顺流而下,去福建的。他在这条船上,到了福建,上岸后,他体力恢复,上岸。走进了武夷山。秀美的武夷山让他心地平和。三十六年来,自己为了圣人的梦想奔走,却是不断经受生活的磨难。政治黑暗小人当道,人民生活贫困,国家还有什么可为?这里山清水秀,不如隐居不过问人间了。他对道教有研究,在山中的情怀再次出现,他倒也心态平和了。往远处庙走,敲门,出来和尚,说山寺太小,无客房,只能请去别处投宿吧。又见一庙,有香案,走进去,爬到香案上入睡了。第二天,醒来,发现昨天不让投宿的僧人在面前。惊愕,问他睡得怎么样。好像听到有老虎吼叫,没在意。僧人惊讶。对他说,你一定是非凡人物,不然不可能如此。这儿有老虎出没,多次有人在这儿过夜,都没活着出来,这位僧人想,他肯定也会死去。实际上他没有任何财产。看到大睡,极为惊讶。他去用早餐。到了庙里,吃点东西,要走时,僧人说,慢点,有高人相见。原来是二十年前当年铁柱宫的道士。曾跟他对谈一夜而让自己耽误婚礼的人。

坐下后,道士问他,经此磨难,有何打算?他说,世间浓淡荣辱不再挂怀,想做方外之人,与青山为伙。道士说,如果这样,只怕是赤外之祸,满门抄斩。朝廷找不到,还找不到家人?随便一个罪名,就可以抄斩呀。道士说,还是去龙场。他就启程了。题诗于此:“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一切艰难不过是白云一般,天空本来是洁净的。想着国家命运人生经历,竟是大起大落,像海中波涛一样。告别僧人道士,上路了。先去南昌,到南京,父亲在南京,感慨万端后,回到绍兴去龙场而去。是正德二年十二月了。这一段史实记载不同。还有三种说法。主要是跳江的事,有说是跳进后并没游过对岸,而是游了回来,躲进寺庙,躲进去养伤。有说是没返回绍兴。有说是被锦衣卫追杀,但是早到了杭州躲进胜果寺里,有两名校尉来,挟持着走,寺中的邻居见到了,跟着到了城外问二人,是不是要杀王主事,二人答是。这两名邻居就跟两人说是好人,怎么忍杀他?他二人无法赴命,就赏一个全尸吧。就说让他投水死。同意了,到了江边,王阳明感谢二人,让给家人传递消息。

南京城墙台城

05_龙场悟道

1508年春到达龙场。高原地带,海拔一千三左右。充满瘴疬之气,荒凉偏僻。苗族与布衣族。语言不通,自然与人文环境艰险。住房是问题。他没地住。亲自动手搭草棚。不到肩膀高。下雨就湿透了。开始工作。得了解这儿的自然与人文概况。一座龙岗上发现山洞,东洞,不错,天然山洞,至少可以遮风。直接住到山洞里。叫阳明小洞天。真的回到了岩居穴处时代了。但心里开心。想起孔子说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伟大人格给当地地方带来风气变化,无往而不适。阳明暂时解决了住房,不久,水土不服的问题。三个随从都病了。他反而要看护他们。面对更糟糕的事,是粮食。向当地学习种地。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地居民由不友好逐渐转变成欢迎与接受。他教他们建房。也在汉化。改善当地人居住条件。人们也帮他搭建房屋。命名为龙冈书院。一天来了一位官员,见到他就骂,侮辱他。他没过分计较,是思州太守派来的。到了这儿还不来见上司,为什么?当地群众不干。把这位痛打一顿。报告给了思州太守。再次汇报给贵州按察司,毛科本是他同乡,浙江人,听到这个,不满意。给阳明写信,讲了几点,一是这是不对的,打了人,必须去思州给太守赔罪。阳明收到信,马上回了信。三点,一是这位来人是太守派来的,是来表达问候的,侮辱并不是太守给的,同样,群众打了他也不是我主使的。我与思州太守间没有关系。有什么理由向太守赔罪呢?二是磕头对小吏来说是家常便饭,如果不当磕而磕或者当磕不磕是不对的,我就不应该去向太守磕头。我不自取其辱。三是祸福利害问题,我是贬来的小人物,在这儿,赖以自守的只是礼义廉耻。这个都放弃了,一定是祸,没有福。这里可以体会到节操。不久,龙场来了另一位客人。客气,是水西宣慰司来的。他是世袭的,知道了这些情况,派使者送吃的用的来了。阳明也写了一封信,我只是一个贬来的人,在这儿金银马匹用不着,原数奉还,大米柴火等我收下了。对待不同事物处理不同。能见出他的人格。

京城来的父子与随从客死在龙场,他亲自为他们埋葬。甚至写了文章。面对生死思考得更多。如何活下去,是他面临的最大问题。生死一念,尚觉未化。想生死的关系。他做法特别,用石头做了一个石椁,躺进去,在沉思。体验死亡。更重要的是在琢磨的同时也在提出问题,如果是圣人处在这时会怎么做。圣人处此,当做何道?他当作圣人了。这是心态的切入。正因此,他琢磨,突然感觉得到,一片光明从心中升腾,他感觉到自己全部随着光明与自然融为一体。无限的喜悦涌起,他一声长啸,三位随从早睡着了,从梦中惊醒。他满身大汗,喜悦。这就是龙场悟道。真切地领悟了生命的真相。死亡不是问题了。悟,是一个人对困扰的问题不断地思考沉思达到的一种豁然开朗的境界。它是精神状态。并不玄乎。像阿基米德在水缸里溢出不来,赶紧跳出来,找到了。这是悟。苹果要掉,但是牛顿就悟出来了万有引力定律。烧水水壶会跳,瓦特才悟出了蒸汽机。死亡不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死亡是生命过程的一种构成。死亡也是一种生命事件。阳明更真切地领悟了生命的意义。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圣人之道原来以为只是一种存在,原来在我心中,关键是是否发现了它。显现出来你就是圣人。态度是心灵状态。如果心灵狭隘,自然也会因此狭隘。如果心灵光明,自然也会因此光明。如何实现心灵的转变就重要了。《列子》里有故事,疑人窃斧。看张家儿子都觉得是他偷的。找到后怎么看都不觉得是他偷的了。心灵决定我们与世界交往的方式。杜甫有诗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心情决定眼见。这是他一生中重要事件之一,实现思想飞跃的重要事件。这不是突如其来的,是长久以来立下的圣人之志及其思考的结果。同时,龙场悟道让他标志了他与朱熹分道扬镳。他开始建立心学体系的开端。

南京城墙台城

06_王阳明升职记

1509年,龙场来一位官员,叫席书。贵州提学副使,来到这儿,请教朱熹与陆九渊异同。两观点不同,读书人都关心他们间观点不同所在。可是阳明没回答,讲的是自己悟到的思想即知行合一。知是知识,行是实践,是同一个过程。席书不相信,阳明反复讲,回去,两天后来了。还没领会。第三次来,几次后,大为惊叹。没想到真正的圣人之道重见于今日。从此深信不疑。请他去贵阳讲学。阳明接受了。他想讲学当作了自己的生命。这不仅仅是他独创的思想最初人传播。启迪了贵州的学风。“士始知学。”可以看出他在贵州讲学的作用。正德五年秋,刘瑾被诛。阳明贬谪期满,他被提为庐陵知县,江西吉安。这儿有名,有些名人出生于此,像欧阳修,文天祥。

3月18日上任,第一天,没想到几乎是在这天就遇到棘手的事。涌进几千人,这些人激动,人说轰走,他反对。走下公堂,找老年人了解事情原由。原来是正德二年时,一个太监来到这儿,说朝廷中要葛布,要上贡,不出产的要交钱买。这儿摊一百零五两银子。百姓不满。这个税原来就重,这是雪上加霜。当时负责的人收不齐,没办法,只好自己赔了,第二天仍然是,又得自己赔。正德五年,到任前,官员来催了。百姓激烈反对,这不是成了定额了吗?阳明当即决定,一定把苦情报告,但是同时,这个现在不交,其他赋税也不交,你们回去吧。这是第一天,这是重大事情。他完全知道因此可能得罪朝廷,写公文,说其有迟违等罪,止坐本职一人。如果这事得罪朝廷只追究我一个人责任就行。哪怕罢官,我也心甘,无怨言。体现了他为民请命的一面。他敢于承担正义。

要了解当地情况,他走在路上,被一批告状的人拦下。叫他们明天到县衙,又是一千多人来了。都来打官司。把那些喊得最响的找来,仔细看状子,都是小事。一问,还有不实之词,他了解到这儿民风纯朴也强悍。百姓间有点摩擦就要打官司。健讼,因此案卷堆积如山。他了解到这一点,贴告示,不再受理官司了。正是春耕时节,审理案件时,几千人会影响生产。农时重要,一定会违了农时。收成无望,不再审理了。重大案件,我会听说会查访,为你们申冤。他诚恳地向百姓讲,要友爱,要形成良好风气,以善良为本。不断有人撤诉,渐渐没有了,民风为之一变。

旱灾来了,秋收无望了,有几个重大事情,疫病流行粮食缺乏,死亡不少。火灾也来了,被烧过的就有一千多家。盗贼多了。他首先以道德相倡导,照顾病人掩埋死人,提倡相互扶持,要搞好环境。号召富人家出钱出粮,组织政府找医生行医。了解为什么火灾情况,街道狭窄,建筑紧密,楼房太高,重新规划民居,在不同地方设立水站,储水。保甲法,十户为一甲,村自为保。相互间关照。加强了民间的联防。这是他深入研究的结果。后来还实行十家牌法。他在庐陵只做了七个月,处理了许多事件。临走时发告谕,民风纯朴重要,让百姓教导好子弟,以仁义为倡导,养成良好的乡风,为人良善,这是幸福之本。这是他第一次为地方长官,在这个七个月中锻炼了他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是他关于自己知行合一思想的实践与运用。

知行合一,通常做一件事得先知道这件事,知道了才能做,知是在行先。这也是朱熹的观点。但像庄子说的一样,生也有涯,知也有涯,他觉得有问题。要知道才能去做,可能一生都不做。可能觉得知得不够。在阳明看来,知与行是事情的两面。所以是合一的。像我们想写字,要知道写字的重要性,写字得磨墨之类是行。孝,知道孝不是说他懂得许多道理,懂得孝如何在嘴上讲不做能不能说他真的知道孝呢?不可以,所以,知道孝就得在行动上问候父母,去做孝事。才可以说他知道孝。从知与行的本来意义上来说本来也是合一的。“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了解知道事件的知识达到实在的程度,一定要体现在实践中。对一件事情做到明白程度一定是真切的知识的体现。两者永远有机联系不可能分开。分开就不是完整的知识过程。知是开端,行是完成。这才有始有终。这确实是儒家思想中有渊源的。像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未有学养子而后嫁也。”这就是合一说的源头。

总之,知识不仅仅是理论上有意义,还原到现实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它的价值。

王阳明被升为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官居正四品。

南京城墙台城

07_临危受命

任命他去剿匪。三大股力量在四省边界处,这里都是大山,环境复杂。盗贼盘据,依仗天险,活动频繁。这四省边界处,各山头,主要活动打家劫舍。阳明心里矛盾,写信辞职。三点理由:一是身体不好,二是巡抚是地方军政大命所系,要选择有才能的人,我才本庸劣,难当重任;三是母亲去世早,奶奶岑氏九十多了,去江西无法尽孝。不能看作是矫情,都是事实。他实在也希望自己的雄才为国所用,现在这项任命是符合心境的,当然想去,但也的确担心吃不消。辞职也在情理之中,等批复,没去赴任。朝廷再次要求他去。十一月时,一位官员叫文森,也提出身体不好,结果受到严厉斥责,因为他耽误了紧急贼情,批文中说如果王守仁也不去,那不坏事。十二月初二,给王阳明的辞职报告,不准休致,着上紧前去。不得不赴任了。

路上他却遇到了土匪,他有什么高招呢?他以自己的智慧,清楚朝廷不允许自己辞职的。实际上当他递交辞呈时,他就回到了老家,吃药,实际在做各种准备。第四次下令时,他起程了。前往赣州,坐船,到万安县时,碰到一股土匪,赣江商船都不敢行,他觉得情况严重,连商船成战阵,扯上旗帜,盗贼心里有数了,慌张,罗拜于岸。他跟盗贼讲,我到赣州时会派人安抚,否则结果清楚。至少可以看出这地方盗贼情况是严重得不得了。他到达是在正德十二年正月,1517年。他在赣州开府。这也是人生地不熟的。他来剿匪,应该亲自调查研究,了解各地实际情况。除了调查没其他办法。立马给各府下令,要求各府做好:城堡关隘的登记评估;盗贼活动情况区别对待;还要对民间情况了解,熟悉山川的人可以当向导,富户的财产登记,有没有闲置的土地;各道路的交通情况要绘制详细地图。要一个月内详细报告。这是他了解当地情况的重要措施。广开言路,也到各地实地调查研究。他要考虑当地军队情况屡次剿匪失败的原因,结果是这儿军队素质低下,作战能力极低下。土匪也是相互勾连的,民间百姓也有人与他们有关联。战前他采取两条措施,一是十家牌法,户籍登记,每户人家在门口挂木牌,写清户主,人口,十家是一单位,还有大木牌,每天查验,查到有外来人口,立即报告官府。如果不报,查出是通匪,十家连坐。这厉害,这就是阳明保甲法的改造,现在十家牌法是切断山上土匪相互间的交通与民间的信息。这样就让敌人处于孤立状态。二是训练民兵,正德六年来,每次都要调土兵狼兵,这是少数民族士兵。有弊端,行动迟缓,军费开支巨大,目标大。纪律性差。狼兵本来也是浩劫。正德七年时,前任陈金调动狼兵作战,破坏力极强。王阳明自己调教训练。民兵训练提升了军队作战力。后来表明这是重要作用的所在。

漳州南的土匪活动猖獗,主战场在福建广东交界处。不妨叫漳南战役。主要战略思想是,知己知彼,这个过程中先刺探敌人的情况与动向。对自己军队情况了解,明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不足采取相应措施。孤立敌人。十家牌法就是从信息上孤立敌人。他还把敌人分成一块块的,战争开始就强调不能使散了的做人重新聚集。效果是可以明确知道敌人情况,不让敌人知道自己的情况。集中优势兵力合围敌人。包围打击敌人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擒贼擒王,重要的是抓贼首,一般的可以瓦解的。每次都会安抚从犯,得到从犯的拥护。

他十五岁时开始考察边关,对军事感兴趣,熟读兵书,后来,曾是阅读兵书布兵阵,过去所学的理论转换成了实际军事实践。知行合一,倡导与坚定的执行,从政治中学政治,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把知识与实践完全融为一体。全部军事活动体现他知行合一的结晶。

他特别强调两军配合,强调福建广东两军配合好,不要让敌人逃进广东与福建的大山,切断敌人后路,不要让他们联络,孤立瓦解。结果广东的将领让敌人畏惧,让敌人突破了防线,形势突变。虽有预料却发生了。

南京城墙台城

08_深山剿匪

1517年剿匪工作进行后,战场形势突变,土匪逃进了象湖山等地,割据一方。福建广东双方发生分歧。敌人逃进山里,占据天险,但是毕竟他们是惊弓之鸟,应该趁机作战,发动攻击。广东方面却认为官兵攻没用,要战也得等到秋后,要调狼兵来。王阳明听过后,他判断,从思想高度提出严厉批评。对福建方,敌人进了大山,占据有利地形,硬攻恰好是促使敌人备战。这是冒进思想,要不得。广东方面,这是畏敌情绪,不行,要批评。阳明说,我们要主动地采取措施来使战场局势朝有利方向转变。他给双方发布命令,做好工作:一是麻痹敌人,扬言无能为力了,不打了,秋后再战,要求犒劳士兵,做出解散的假相,同时强调不能走远,要保证一声令下就能集结;二是要暗中加紧备战,派出间谍去刺探情报,发现机会就立即攻击;三是随时迅速集结,乃至舍弃生命;四是分工要明确;五是要杀敌首为主;六是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这样部署后,不久发生了转机,表面解散了,士兵种地了,敌人知道了,自然产生了懈怠,没几天,二月十九日,阳明趁着护送官员的名义,用一千五百人突然对象湖山攻击,后续部队四千多人,阳明自己率领军队赶到军前,布置任务,包围山头,战斗激烈,战斗几个小时,被攻下,主要敌人四散逃走,在漳南战役中是关键的战争,不仅消灭了有生力量,扭转了局势,活捉了匪首,剩下的事是清剿。三月二十一日,三省军队集结清剿余敌,为患几十年匪祸绝迹。

之前,他曾发布告谕,成了前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黄金巢这个小头目,带了几百人投诚。这与后来的事情有关联。这三百人背后的大头目池仲容说,也好,有情况来报告。打横水时,他愿意加入战争,一起打,阳明给他五百人,加入横水之战,横水破时,他把这种情况告诉了池仲容,阳明是真心对我们好,你应该也来投诚。池仲容接到信,心中七上八下,本不愿意投降,有九连山依仗,不把朝廷放在眼中,现在黄金巢送信,希望他投诚,给他造成心理压力。找他弟弟池仲安先去投降,两百老弱去投降了。横水攻破后,他们去了,诚恳的样子,桶冈如何如何,打桶冈时,让他去,只要放下武器,是朋友就不是敌人。依他的智慧,池仲容的心他明白。所以,他也能池仲安军队,派去的却是远离的外围把守,目的就在于防备池仲安。

王阳明要使池仲容放弃军事手段,派一人去见池仲容,带了牛酒等见面,犒劳他有诚意,实际派的是去察看形势。能见到各种设备等,了解到了,成了第一手资料。不是要投诚吗?要这些干什么?还在准备战斗?哪有诚意?池仲容听过汗。他解释绝不是对付官兵的。是对付卢珂。这是做过贼的,但发出告谕后就投诚了的。

他是龙川人,两人有矛盾,几乎你死我活。了解到这一点,他立即智取的条件。那就落在卢珂头上。官员就说,防备他,也好,是要防备。报告给阳明,要利用矛盾,实现智取。这是桶冈战争过程中及结束后完成的。桶冈战役结束后,他到了南康县,刚好这是卢珂从龙川来告状,汇报了池仲容如何备战的情况。阳明计上心头,对卢珂一声斥责,大骂,池仲容有了投诚的诚意,你来挑拨,什么用意?绑进了监狱。这样做是给池仲安看。看到这样,池仲安转忧为喜。他不知道的是,阳明马上跟卢珂说,受委屈了,利用你来诱捕池仲容,等几天再放你。等我发令,你就马上带军接应。

阳明回到赣州,下令犒劳士卒,对池仲安说,协同作战,感谢你,你也回去吧,告诉你哥哥,做好准备投诚。这些人没有觉察阳明的行动,所知道的只是卢珂被抓,城里罢兵,了没打的迹象,报告池仲容,不久,阳明派人雷济直接到了利头,跟池仲容讲,阳明诚恳,一次又一次地犒劳,接受你投诚,你应该有所表示吧。应该亲自去赣州表示诚意。他的确没见过阳明,要去了解清楚。他当即带四十多人,精兵前往赣州。阳明预设的诱捕计划基本成型。

池仲容一离开,他就布置军事。十哨从不同方向包围,利头就成了控制之中。到赣州后,池仲容先去校场,一看,空荡荡。他走到街市上,一片祥和,他还不放心,去监狱,果真看到卢珂,心里放心了。去见王阳明。阳明装出不开心的样子。问他去校场,不放心哪?仅仅是前来听命的。转悲为喜,和气地说了安慰的话。招待他。池仲容满意,拜见,提出要回去。阳明说怎么这么急着走呢?不如在这儿多住几天,今年有灯节,过了再回去吧?只好住下。阳明诱捕本意是想招安,曾给他穿上官服,教他礼仪,跟他在街上走,观察他,尤其是眼神。察言观色后,觉得这人心里的乖戾之气浓厚,最后决定除掉他。初三时大摆宴席,招待他们。此前,阳明在大堂里头埋伏了军士,借此机会,杀了池仲容与四十多人。土匪就此被清剿。这是他圣人志向的初步实现。这更是知行合一的实践。

任务完成了,可以交代了,可以辞职了,写信提出辞职,但是到了十月初,朝廷批复,不许退休。又接到命令,军队中有哗变,要去福建,走到南昌外围,他听到令他震惊的消息。

南京城墙台城

09_只身平叛

逢经丰城,朱宸濠叛乱,派出千人追杀阳明。怎么样摆脱叛军呢?朝廷没有任何防范,面前十万叛军,王阳明能做些什么呢?

正德十四年六月,去福州处理叛军事件,六月初九出发,赣州出发,顺流而下,十五日达到丰城,县令是顾必。告诉王阳明不能进入南昌了。明王起兵谋反了。这是朱宸濠,皇帝的本家,辈分上应该是朱厚照的爷爷辈。朱厚照皇帝不是好皇帝,在全国各地漫游。早有叛乱心思了。几乎是朱厚照登基初就有谋反之意,只是条件不成熟。明朱奠培与朝中有矛盾时,革去了自己的护卫。朱宸濠知道没武装,要想谋反难。所以他想千方百计恢复护卫。刘瑾用事时,他就与刘瑾拉关系,擅自恢复了护卫,刘瑾被诛时,这事被下令革除护卫。再次入京,陆完兵部尚书贪财贪利,拉了几车银两,陆完拼命为他说话。钱宁是朱厚照的干儿子。钱宁同样得了大量贿赂。宁王府护卫再次得到恢复。朱宸濠公开扩军。购买牛皮,做盔甲,打造铳。日夜不息。军事上准备,还拉拢文士,组建智囊团。刘养正学问好,懂兵书,说朱宸濠有帝王之相。李士实进士出身,官员右都御史。诗书画有名。把他网罗到团队来。许多谋反具体计划来源于此。把护卫改为侍卫。等于公开宣布了谋反意图。南京城墙台城

在南昌大规模地谋反,这些朝廷完全不知道吗?实际上是江西本地官员许多正直的官员一再打报告,但是从来没引起重视。甚至还得到了朱厚照的怂恿。朱宸濠竭尽讨好之能事。像花灯年年翻新,他就献灯,穷尽极巧。从南昌派人来宫中,到处挂满灯。把乾清宫烧了个干净。朱厚照看到火光冲天,他大笑。这样的皇帝就可以看出是荒唐之人。正是这种昏聩,启发了朱宸濠的谋反。两京官员地方官员一再揭露,朝中没有重视,朱宸濠就越来越公开。当时杨廷和觉得朱宸濠是明显不得不出手了,才决定革去他的护卫。

朱宸濠生日时,大宴宾客,十三号,朝派来的官员要去宣旨,到达南昌时,朱宸濠恐惧,知道消息后马上找刘养正商量,好办,立马举事。到了这个地步,不能再拖了。明天,所有地方官员都要答谢,趁机全部抓起来,反抗的就杀了。一听,妙。十四号,所有官员进入宁王府时,埋伏的士兵把他们全部软禁起来,皇帝没样子,宠信太监,国将不国。叫我起兵,入朝监国。官员一听,谋反了。都唯唯而已,只有孙遂站了出来,得到太后密旨,拿出来看一看,朱宸濠说,只要一句话,你保不保驾?孙遂大骂,被杀。宁王的谋反成为事实。其他在的官员只能卷入其中。讨伐朱厚照的檄文,攻破九江。

王阳明立马前往赣州,吉安伍文定曾是共同作战的人,想去他那儿。他到了船上,走不动,南风急。赣江向北流,南风逆吹,朱宸濠派出的人打听到,要来追王阳明。他跑到船中祷告,允许我去吉安起兵,立马改风吧。果然起了北风,顺风了。船还是走不了,船工不愿意开船,因为追兵来了。阳明割了他的耳朵,只好开船,走不快。阳明看到这种情况,要摆脱难,心生一计,与雷济一起跳到小船上走掉了。上船前,动人的情景出现,他本要去福建,没预料到这个,本带夫人褚氏与养子,都在船上,要上小船,又担心母子平安,夫人拔剑与他告别,这种英豪之气动人。南京城墙台城

对当时形势,王阳明分析,朱宸濠不出三种情况,直接去北京,没准备,可能得计,这是上策;如果取南京,攻下南京,至少可以与北京割据,江南受控,这是中策;如果不出南昌,对我们来说,这是下策,对我们是上策。一定要使他在南昌受阻,不能走出江西。他用什么办法阻挡十万大军呢?他用反间计。

他用提督的名义写密信,说奉朝廷的密令,带领四十多万的人马前往江西,得先期准备粮草。宁王有不法之心,朝廷有所觉察,我来江西是为了接应其他官兵。写好信,交到朱宸濠的手里?他找几个演员,有危险,所以报酬高,把信缝到演员衣缝里,抓李士实的家人,故意让他家人看到这个情景。见到李士实家人在此,大怒,知道了,只好杀人,要把他们推到岸上,长叹一声,宁王谋反,自有天诛,杀你们无益,你们见到的情景,机密。一定保守秘密,去吧。放了他们。结果肯定是家人汇报。朱宸濠派人来抓小演员,发现密信。朱宸濠七上八下,四十八万人来南昌,得了?他攻下九江后没立即东下攻占南京,迟疑了几天。到达吉安后,伍文定迎接他。阳明来了。立即工作。一是马上谋反的事写成公文上报朝廷,二是立即给各省发出正式公文,希望纠集军队来江西,勤王。给各府县下令调集军队。写密信,告诉各地,有几条军队来南昌,四面合围。以自己的名义说,朱宸濠据点在南昌,如果在南昌待着,占尽天时地利,其他军队一时构不成威胁,只能等他离开南昌,各路军队就可以包抄合围,歼灭他。他的目的是让朱宸濠留在南昌。散布的消息是,核心人物李士实刘养正还有主将都有给我本人有密信,假装回信各人,有忠贞爱国之意。还有公开的内容,叫部下公开写几千张招降。插到朱宸濠部队必经之地,让他的士兵看到。这些虚假的情报让朱宸濠疑虑,缓兵之计,为他自己调动军队赢得时间。也离间了核心集团的力量。公开招降的旗帜瓦解了士兵的意志。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些反间计是信息战是情报战,运用得恰到好处。

南京城墙台城

10_攻心奇谋

一连串假文书,使朱宸濠不敢轻易北上,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但是当朱宸濠中了缓兵之计时,直扑安庆,朝廷仍无力抵抗。王阳明还有什么办法呢?

七月初二,回报没发现任何官兵行动时,朱宸濠不再理会,留一万多军在南昌,九万人攻安庆。阳明知道后,对朱的意图清楚,定会沿长江东下,攻南京,他手中无兵,请求邻省的文书没反应。怎么打?他十分焦急。再次以四省提督军务的身份,向广东福建等请求兵源,希望他们同仇敌忾。对各府县,要求集中全部兵力,在七月十五日赶到,与伍文定一起往樟树进发,各府县的军队终于集中了。七月十八日誓师,不到三万人往北进驻丰城。

七月二进发,十六包围安庆,遭到顽强抵抗,没攻下。如何解围安庆,成了王阳明的当务之急。许多官员指出解除安庆之围是必要的,应该率军夹击朱宸濠,但是阳明分析,当时围攻安庆,得越过九江南康,那儿被朱把守了,可能会导致朱军后围,对阳明夹击了,意味着阳明会陷入多重围困中。阳明坚持先打南昌,攻城部署。三万多乌合之众分兵十几路,发现伏兵,他首先清除了。坟厂之战结束,到达指定位置,给城中各色人发布告谕,宁王谋反,天怒人怨,我率军二十万不日攻城,居民不要心慌。宁王府的人,破城之日,希望打开府门,不要逃,管好你们的府库,要投诚。对宁军说,你们这些叛军,破城时要放下武器不得抵抗,反攻的有奖,顽抗的格杀。部分留守官员,破城时你们要站稳立场,认清形势,否则杀无赦。这些告谕对破城起着重要作用。七月十九日,阳明率军到市汊,誓师攻城,规定,一鼓附城,二鼓登城,三鼓不克杀兵,四鼓不克斩将。发布军令后,十三路军总攻。进展顺利。对朱军战斗意志起着重要的削弱。宁王府被烧,蔓延到民房。破城后,府库登记,封存,对于死去的人全部按当时礼仪入葬。南京城墙台城

朱宸濠这边,攻安庆数日不下,十八日得到密报,阳明屯丰城,他心急,当即与李士实等人商议。李提出不要理会南昌,直击南京。朱不同意,意见分歧。当初王阳明用过反间计,他也无法验证李士实是否真的写过密信。朱宸濠支援南昌,自己全部军队赶回南昌。王阳明知道了,对方至少有六万呀,大举回援时,又是难题来了。阳明军中,意见也不一。有人说最好是固守南昌,怎么打?

这时,前方发生事件,令他恼怒。原来,朱宸濠两万先锋到了半路,分一千人精锐直插南昌,想偷袭。阳明知道也曾派骑兵五百人,伍文定领头,没想到,两支部队在半路遭遇,伍文定惨了。王阳明要军法从事,但是正当用人,戴罪立功。这对内部其他人影响大。退守南昌成了主流。王阳明认为我们是正义之师,士气饱满。这是胜利前提,二是对方人多,不要忘记他们是远方而来,朱宸濠也肯定是这样想的,我们不能等,应该主动出击,这是克敌制胜之道。共识后,开始布阵。

七月二十三日,朱的先锋到达樵舍,离南昌三十公里左右,气势恢弘,军威壮盛。二十四日到达黄家渡,与阳明的军队遭遇。诱敌深入,引起对方军队脱节,阳明下令出击,朱掉了几千人。九江南康守军来援,王阳明派两军攻击九江南康,收复了。与朱的决战扫平了道路。再次开战,刚开始,朱军大占上风,阳明军战败,死伤数十人。阳明斩了退却官员,叫伍文定不要退缩。拼命督战,进攻。朱宸濠军内大乱,一看,阳明指挥船上悬布,宁王已擒,我军不得纵杀。朱军看到,不知真假,惊慌失措,阵脚一乱,伍文定指挥进军,反败为胜。朱宸濠退到樵舍。他想把所有船编连,结为方阵,决定第二天决一死战,阳明知道后,吩咐火攻。南京城墙台城

第二天,朱军都是连起来的,结果进退不便,阳明一声令下,火箭射向朱的船队,副船着火,惊呼,将士逃命。妃子等投水而死,朱宸濠换上百姓衣服,看到芦苇中有小船,小船过来了,他跳上小船,艄公摇到了阳明军中。活捉了朱。核心人员全部被活捉。清剿余党,平定叛乱28日结束。朱宸濠大呼,我愿意削去所有的护卫,可不可以?阳明说,有国法在。看到军队纪律严整,朱宸濠说,我是为家事,哪里要阳明先生如此费心呢?我有妃子,是个好人,刚投水死了,替我安葬吧。找到了娄氏,是当时大儒娄谅女儿。可见他的良知也并未完全灭亡。他后悔没听进娄氏的好言而灭亡。

朱从6、14起兵,到7、24灭亡。不过四十来天。这个过程中,王阳明完全可以不管,但是他不是这样的人,他是知行合一的倡导者,善于把思想转化为实践,他同样心怀天下,有着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正是敢为天下挺身而出的精神,以卓越的智慧军事才能挽救了明王朝。整个平叛过程中,邻省军队没见踪影,朝中无军,只有他手中三万乌合之众。这完全是军事奇迹。福建提兵来时,战争也结束了。王阳明也给他们犒劳,遣返。在南昌安抚军民,处理事情,把宁王府的财物人员登记造册,并写成奏章上报朝廷。

这时从京城传来消息,皇帝圣旨,宁王谋反,皇帝要御驾亲征。王阳明听到,茫然。七月战争结束了,八月初皇帝才起驾亲征。这支军队走到良乡时,王阳明奏疏送到。皇帝说,尽管首恶被抓,余党呢?这是朱厚照最大的丑闻,后事如何呢?

南京城墙台城

11_荒唐皇帝

阳明擒获朱宸濠,朱厚照却要御驾亲征,正德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荒诞的人之一。十六年统治中,明的政治最混乱。他一开始宠信刘瑾,后来宠信钱宁,江彬。一天到晚玩。玩出新奇招数。朝中乌烟瘴气。刘瑾败了,钱宁出现。这是个“不知所出”的人。小时被卖到钱太监家为奴,钱能喜欢他,得到朝廷恩典,进了锦衣卫,与刘瑾拉上了关系,在他帮助下接近皇帝。钱宁射箭射得好,皇帝赏识他,收为干儿子。因此,他敢自称皇庶子,千方百计为皇帝当差。搜罗美女乐工进皇帝内宫。劝皇帝建豹房,安置这些鸟人。是皇帝发明供玩乐的地方。朱厚照就成天泡在这儿。在豹房里,成天骄奢淫逸,醉生梦死。朱厚照也喜欢醉。他一天到晚是醒醉间。钱宁能与皇帝同起同卧。当时朝中是大臣不知道上了多少折子,没有效果。刘瑾被杀,钱宁也有点担心,钱宁得了朱宸濠好处,竭力为他说话。钱宁也因此被杀。

江彬是宣府人,本是行伍出身,身材高大,力大如牛。通过钱宁关系与朱厚照拉上关系,与皇帝熟悉了。江彬也有特长,善于谈兵。也得到宠信。江彬知道皇帝喜欢玩军队,唆使皇上,把边镇军队调来京城。让他们到皇宫里集体操练。朱厚照自己封为威武大将军镇国公,穿上军装,气势非凡。甚至把太监们集合起来叫中军,率他们操练。朱厚照觉得过瘾。江彬见皇上,说宣府那儿好,美女多,还可以看到真的军队。瞬息间驰骋千里,何不亲自去看看呢?朱厚照正中下怀。一天,穿上便服,到昌平,过居庸关,被巡按御史发现不让他出关。皇帝心里恼火,不便发作。回到皇宫,不久,趁着天黑,溜了出去,江彬拍马屁献殷勤,专门建镇国公府,把那些弄人搬到这儿。常半夜到民间搜美女。朱厚照乐此不疲。从此,要么在豹房要么在家里,所到之处,到处搜罗美女。可以看出荒诞到了什么地步。

几十车美女跟随。甚至让和尚同乘一车,让美女打和尚为乐。这是明朝的不幸。他所谓御驾亲征是假的。得到捷报,应该回去,他却要南下,可以玩嘛。王阳明完全想象不到。他只能认为是奏疏没见到,他再写《请止亲征疏》。平叛结束,会亲押俘虏到京。阳明得到是停止献俘,等待御驾。他陷入任何一个战争都比不上的复杂战争。敌人是皇帝本人。让阳明忧心。他知道,这个局面是非常难以对付的。一旦来到南昌,会给江西带来深重灾难。十月到南京,打着皇帝旗号,立马南京城一片混乱。兵部尚书乔宇,曾与王阳明有过交往。乔宇知道他们来了会公然抢劫,他专门找南方人,习武之人,去对付江彬等人。应天府丞也是如此。杨州太守蒋瑶阻止拆民居,船过杨州时民居没拆。江彬派人来要报出杨州大户,有四个大户,两淮转运使,杨州府,杨州钞关主事,江都县,这些都是朝中机构。两天后来要绣女,这地方小只有三个,知府有三个女儿,只好拿去充数。江彬无言以对。这些都可以看出江彬打着皇帝旗号胡作非为到了什么地步。

一旦进入江西,江西是战争不断,百姓会苦不堪言,会带来深重灾难。阳明就是要阻止进入江西南昌。他不再理会指令,九月十一号亲自押解俘虏打算献给朝廷,走水路到了上饶,张忠是跟着御驾的太监,派人追到阳明,要他押解返回南昌。要求把俘虏押解回南昌,放回鄱阳湖,阳明严辞拒绝。阳明离开过了玉山进入浙江,十月初到杭州。张永太监率军到了杭州。这比较正直的太监。阳明对他有好感。到杭州后,阳明要见张永,张永毕竟是与皇帝一起出游的,一开始也是不见。阳明走近院子,大喊,来商讨国家大事,为什么不见,为之气慑。两人有了交谈。阳明明确地告诉张永,一定要想办法阻止亲征。南京城墙台城

南昌人民经过战争,困苦不堪,军队进驻会引起混乱,强人入山林。张永说,出游宵小之辈,我也是想默默地辅佐一下皇帝。十月初九,与张永再次相见,指着船着,归我。阳明交出了朱宸濠,张永负责押回南京。应该没有南下的理由了吧?但是想法天真了。御驾继续南下,阳明不解了。立马离开杭州,想到南京见皇帝。走到镇江时,得到命令,让他兼任江西巡抚,立马到任。返回南昌。十一月到达。本来想避免的现在却是如此,烂摊子还得处理。北方军队破口大骂,阳明隐忍,对北方军人和善。北方军队渐渐转变。以自己的个人魅力渐渐获得军队的尊重。军队驻扎南昌不是事,阳明想使他们退出南昌。给南昌居民告示,对北方军队要体谅,不要怨恨,北方军人们离家千里,往往在外面辗转,不见亲人,思乡之情要体味。

南方不适合居住,春天来了,他们更不适应。所以,他们身体的苦楚你们也体会不到。要体谅。这不仅仅是给居民的,也是给北方将士看的。思乡之情生发了。下令南昌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历过战争,整体南昌城到处是招魂的白幡,一片哭声,让北方军人思乡情更切,痛哭,都要求回家。张忠等人见到军队发生了重大的情绪变化,不能呆下去了。比箭,输了我才回去呀。阳明说我比不过。张忠许泰想借此羞辱阳明,阳明拉开架式,连发三箭,箭箭中心,军人欢呼。二人感叹,我们的军队都依附王阳明了。所以十二月,这些人带着军队离开了南昌。政治智慧,军事才能迫使北军离开南昌,这是又一个胜利。阳明也因此有时间治理南昌人民生活秩序。御驾亲征还没结束。忍辱负重才刚开始。

南京城墙台城

12_忍辱负重

正德十四年二月,张永押解的俘虏到达南京附近。皇帝这御驾亲征不能就如此悄无声息地回去吧?他知道了这个消息,集结军队排成两排,朱厚照穿上军装,放出俘虏,一声令下,将士立即杀声震天,被再次抓住,重新塞进囚车。朱厚照做凯旋状,向南京进发。这个闹剧原来是想要重新释放朱宸濠到鄱阳湖,让他重新立功。他完全没想到王阳明在南昌促成了军队的撤离。他想俘虏抓住了,但是御驾亲征的功劳没认定,皇帝在南京玩得不过瘾,他并没想回京。尤其是功绩没确定的结论。周围人当然清楚他的心思。他们也觉得王阳明可恶可恨,跟皇帝争功,所以天天在皇帝面前说,原来是朱宸濠的同党,才迫不得已抓住了朱宸濠,他在江西,自己有军队,定会起兵谋反。

朱厚照就问何以见得?张忠就说下令让他带兵来南京,就下旨让王阳明去南京面圣。立马去往南京。探子知道了,就派兵半路拦截。迟留在芜湖半月之久。张忠派人阻拦,他干脆去九华山学道去了。这次是心事重重而来,心情不同了,无心领略风景,但是毕竟仍然能找到心灵的安静,打坐,张永了解到阳明遁入九华山后,对朱厚照讲,阳明是忠臣,国家有难挺身而出,现在这种办法对待他,加罪名,将来国家一旦有事,谁来担当呢?皇帝听到,问张永,现在他在哪里?张永说进退不得,只得上了九华山。皇帝派人去探听真实,的确在闭目沉思。朱厚照下令回江西去吧。阳明离开九华山重返南昌。南京城墙台城

王阳明却多次举行阅兵式,因为他预料皇帝身边的小人会对皇帝下手。正德十五年六月,朱厚照到南京的牛头山玩,人们发现皇帝不见了,一夜间所有侍卫折腾了一夜,当时有人传闻是江彬试图谋反,王阳明到了九江,集结九江军队阅兵,到南昌后,诬陷更加厉害。说他私吞了财产,说他企图兵变。他没有辩白,他到了赣州举行盛大阅兵,亲自操练。这种情况下,各种诬陷流行时,他阅兵意味着什么?许多学生都不理解。江彬也派人来打探窥视他的行动。阳明坦然地说,你们怎么不读书呀?我有什么嫌要避?南昌时,身边都是小人,我的心也是坦荡的,避什么嫌?我自有我的道理。这事可以领悟到他的大智大勇。他的作为另有深意,防止江彬发动兵变。江彬是边将出身,一年过去了,御驾亲征还没结束,天子仍在南京,一日不离开,这事不会结束。

所以到了七月,张忠许泰等人说,怎么办?效果不明显,朱宸濠虽然被抓,但功劳怎么认定?本想把平叛的功劳据为己有,张永毕竟有些公心,反对皇帝,阳明押解俘虏,离开南昌,过玉山进入浙江,到钱塘献俘,多少人亲睹?怎么能掩得天下人的耳目?

朱厚照决定叫王阳明重新上捷报,王阳明正德十五年七月十五日,把去年的捷音疏修改,把擒获朱宸濠的功劳归于是受皇帝指示,把功劳归于张忠等人。于是,皇帝他们回北京,九月份时,到达淮安清江浦。朱厚照来了雅兴,学捕鱼。这一玩不要紧,撒网时,掉进水里,立即捞,得病,这时,江彬还在对皇帝说别马上回京,可以到宣府家里去,处死朱宸濠,想回“家里”,但他身体不好了,回到了北京,十二月初十,回到京城,举行凯旋仪式。站在正阳门下,最后才进入紫金城,不久,正德十六年三月,驾崩。死时31岁,结束了荒诞的一生。南京城墙台城

第二月,堂弟朱厚骢嘉靖皇帝登基。朝廷中正气稍复。江彬等人被抓处死。王阳明得到圣旨,面圣。王阳明离开南昌,赶往京城,半路得到圣旨不必进京了。皇上的政策怎么这样出尔反尔呢?可以看出一个清楚的信息,他再次成了高层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朝中的诬陷没有结束。朝中仍然有人相信这样的流言蜚语。也有人认为他是滥冒军功,嘉靖就变化了。这些对于王阳明来说虽然不太在意,荣华富贵都是浮云,只是越来越相信本心,他看来这一切工作都是从本心流出,这就是正义。不在乎嘉奖不在乎功绩,是义之所为,他只相信按本心去做事,这样就使自己有一个光明的世界。但是对家人的思念放不下。

整整五年离家,四次上书要回家探亲,但没有允许。到杭州时,离绍兴不过几十里,当时情势危急,也没成行,这时第五次上书,希望回家探亲。这次上疏获得了嘉靖的批准。他回到了绍兴。五年间,祖母去世了。他在祖母祖父抚养下长大。他深表遗憾,父亲老了。到余姚祭奠先祖。这一年十二月,下旨说他平定有功封新建伯。诏书送达时,恰好是父亲的生日。这在大家看来是好事,为生日增喜庆,但是父亲却说,当时在江西,当朱宸濠谋反时,我就认为你死定了,乌合之众对十万精兵时太困难了。各种流言蜚语龙来时,我也觉得你难自处,没想到结果是封官加爵,但是极则反,所以,既值得庆幸也是畏惧的事。王阳明听过这番话,牢记在心。要知道这个封爵决不意味着各种诬陷得到澄清,仅仅是朝廷迫于压力不得不做出的姿态。战争结束后,与阳明一起平叛的官员除了一人受升,或被拷问或被贬。南京城墙台城

王阳明鸣不平的是朝廷对他平叛的整体态度。正义没得到伸张,所以他辞去伯的封号,朝廷“以昭公义”,再次辞去封爵,我们可以看得到慷慨激昂之气。结果是疏入不报,不再理睬了。封爵是掩人耳目,嘉靖元年时,程启充御史兼江西巡按,上书说是朱宸濠同谋,要求朝廷剥夺封爵,程的上书可以看出朝中的确有这种势力。甚至有人要求禁伪学。这些诬陷激起强烈反响,弟子们大抱不平。无辨止谤。阳明认为真的是不必去争吵的,只要信本心,认为对的就行了。天下公道在天下。没有任何辩解,把自己沉浸于讲学中,领会着思想自由的快乐。这就是本心二字。


南京城墙台城

13_良知之教

王阳明没有停止过思考,提出了良知学说。正德十六年左右,开始宣讲良知学说。他说心中有定盘针,因为它能够真切地为我们指导方向。按它做事就不会迷失方向。这就是本心,叫良知。这代表他思想的新高度。代表他自己学说的完成。今天讲的阳明学离不开良知二字。导致中国思想格局的改变。

早在龙场时就实现了生命境界的飞跃。圣人之道,吾心自足。常人会把圣人之道当作东西,他把龙场悟道的思想精髓概括为知行合一,把知识当作是实践过程,把实践过程还原为知识。这在儒家有根基。阳明明确地提出来。江西的政治军事事务处理中他实践的正是知行合一的精髓。

他从小是立志做圣人的,龙场悟道后,把圣人之学概括为心学。圣人之学,与儒家修身养性相通。让自己在修身中达到圣人之境。孟子也说仁心充沛才能达到崇高的境界。动心忍性,在阳明这儿是什么呢?像在朱宸濠平叛过程中,他完全是置身局外,可是他竭力平定,没受到奖赏没得到承认,甚至有人以此诬陷,在他看来,这些合乎本心,每人处于这种环境会纠结,还能不掺杂私心私欲,处于公心去实践实践公义,这就是动心忍性。南京城墙台城

生活实践中,让阳明领会每个都有本心,有良知在。他说从龙场后,圣人之道不出良知二字,只是当时概括不出,只在这事件之后,特别纠结的内心困苦中才真切地领悟到二字的价值。在百死千难中体会出来的。良知,在阳明看来就是本心,是每个人成为人的本质,不妨从三方面来理解:一是良知永远存在,随着人的出生而出现,是先天的,是我们的天德,是永远存在,不会消灭的;二是良知永远知己知它,知道自己的存在,也知道外物的存在,永远清醒;说话做事它都知道,是人内在的监督者,学生们问睡着了不知道外物没意识时良知也睡吗?阳明回答风趣,喊你就醒,良知永远不睡觉,正因此,哪怕你睡着时它也清醒,没有良知就不会醒来;三是良知永远知是非善恶,做事的分寸,旁人不清楚,但是自己永远清楚。若是知行合一,就不会犯错误。像小偷偷东西避人正是因此,因为他没听从良知教导,否则就会天下无贼。每个人都有良知在,所以,才可能真正使自己摆脱各种私心私利私欲的束缚,否则怎么成为圣人?按良知教导做才叫高尚。良知使我们高尚。这三点,总结就是我们每个人作为人存在的根据是生命本源;能知上来说,是我们知识的根源是理性的本源;我们可能成为有道德的根源,是德性本源。所以,阳明说,良知才是我们真正的本心。

相应地,致良知是他的方法论。包含两层:一是良知每个人都有,是容易被遮盖,教导我们同样得通过精神努力把遮蔽的东西剥掉,显示良知本来的光辉。良知好比镜子,能够照是因为它原来光明,不用就会锈迹斑斑,它仍是镜子,但不能照了。没关系,磨,去掉锈迹,就会重新焕发出光明,致良知就是磨镜子,把遮蔽的东西像贪欲去掉,就是格物致知,是修身养性,是恢复本体。不断磨炼,终究会显现光彩。意味着我们的生命境界提升。超越了流俗,靠近了圣人境界了。这不单是理论而且是实践。二是使自己的良知显现在内心之余,还得表现出来。致良知于事事物物。必须显示给世人,要在日常生活中把内心的良知表现出来。这就是正心是诚意是格物。良知本来是知是知非知善知恶,显示事物的本相,实在地致良知,一切事物一切工作就能够还原原来的样子。南京城墙台城

知行合一是作为一条根本原则被强调。这得自我承担,是内在意识活动,别人无法替代。与人打交道过程中事物来到眼前。如果有私欲蒙蔽,哪能恰当地处理呢?以光明的心体来对待各种事物,就能按照本来的样子出现。生活中不道德诸事,问题在每个人不懂正视内心良知,不懂得把真善美表现出来。真正知行合一,就能把良知贯彻到生活中,才能使我们通达到圣人的境界。他常讲“心外无物”,容易引起误解。事物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正确的。但是从另外角度思考,如何可能理解事物对于我们的意义,当事物来到面前领会事物的意义,当事物出现成为认识对象时,就已经进入我们的思想了。不再是心外了。

人在不断相互影响中与外人外事外物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不打交道如何认识这个世界?不断打交道,人物不断进入我们的世界,我们实践能力强大,思想世界也就越是广阔。反过来也要求我们的思想越是强大。意识才是生命的主体。心外无物还指的是通过意识转化为实践行动,也把自己与世界融为一体。有没有纯粹的客观?有。弟子们也未必领会的。有个著名的例子。像他与学生们游山,学生问先生,无心外之物,花明明在山涯上开,怎么在我心内呢?南京城墙台城

阳明回答说,你没有看到花时,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看到时,花与你的心分明起来。他从不否定心外有客观存在,但他把这种存在叫寂。没有显现也可以以寂的方式存在。像当初到达丰城,他并不知道朱宸濠谋反,这就是寂的状态,人家告诉他谋反的事件,这就显现在他眼前。他才可以分析出谋划策并作出处理。无心外之物,不是不论客观,而是强调通过主观活动及生活实践把内部与外在世界联系起来。心灵越是光明,世界便也越光明。这是实践的结果。

这些仅仅是关于良知与致良知的一点点介绍,不是全部,就是这个观点不仅是他自己觉得重要,在今天仍然可以启发我们去思考。正德十五六年到嘉靖六年前,他一直在讲良知学说。在绍兴有人问他,除此还有什么?他说,除了良知,还有什么说呢,这就是全部精髓。每个人接受教育,就要立起良知二字。这种讲学可惜在后期的生命中嘉靖六年朝廷突发事件后被迫中断,他又得挽狂澜了。

南京城墙台城

14_此心光明

王受和卢苏想恢复土司制度,他们攻下了思恩与田州。朝中征调四十万军,敌不过,脸面扫尽。

正是这时,想起了王阳明。给王阳明总制两广军务去平定。他写回信,身体不好,这是真话。二是既然任用了姚镆,他有才,希望给他时间,不要过于急迫。一定会成功的。到了朝中,朝中不允许辞职的。朝中官员看过后觉得因为姚镆原因,他不愿意赴任,所以让姚镆退休。第三次下令,让王阳明去田州,这种情况下,王阳明没办法不得不去广西。

不要误解,这时,嘉靖对他信任。是不是诬陷解决了?没有,仅仅是姚镆搞砸了,希望用他的才能收拾烂摊子。1527年前往,1120到达,不断开展研究,逐渐接近了真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给朝廷写信,提出两点基本建议,一是所谓叛乱是不符合事实的。他觉得朝廷应该免罪,进行战争不是没理由,但是不能得到民众支持。这种战争是旷日持久的。这样不能真正体现朝廷的威德,还会带来更多的伤害。二是他认为卢苏与王受起兵是出于当地的一种文化心理,是想恢复故产,应该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恢复他们的土司制度,并增设加强管理。这是处理的基本指导思想,在朝中引起不同意见。却得到了兵部支持,下旨同意处理方案,任命他兼任两广巡抚,招抚是上策,他把姚镆的军队解散,只有湖广土兵保留,因为他们纪律差,仍然留在广西。共有六千人。南京城墙台城

卢苏与王受,没有反叛的意图,他们是迫不得已逃进山里,他们知道王阳明心思后,看到了希望。两人对王阳明的处置是接受的。派头目来表达投诚的意思。嘉靖七年正月,两人驻扎到了南宁外。绑自己面见王阳明,王阳明觉得不惩罚不体现威严,你们有七万人,让家庭不完整,不给惩罚,每人责一百杖,完毕。

这一场所谓的叛乱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解决了。他采取一系列措施,欲擒故纵。湖广土兵共有六千人,八寨人他们提心吊胆,他们看到卢苏王受被招安了,召集的人解散了,他们也放松警惕。但他们故意小规模出动,这些行动试探王阳明。王阳明视而不见,不理睬。八寨渐渐认为不会拿自己怎么样,胆子大了。行动公开,活动频繁,基本没防备时,阳明觉得时机成熟了。正天亡时机不可失,他善于利用时机。四月上旬,王阳明开始为围剿进行军事布置,命令卢苏王受集结军队,这两支军队都是本地人,熟悉地形,也英勇善战,用他们来攻击八寨,官军只是配合军。

实行十家牌法,四月22日行进到各自位置。深夜行军,当地民众不知道。23日晨,同时对八寨攻击。八寨没料到。没有丝毫准备。战争前期进展顺利。六月上旬基本攻破了,敌人留下残余部队,下令最后围剿。逼到了横水江,当时大雨,几千人争渡,船翻,落水者不可数计。王阳明下令撤军,下了十多天,天晴,再次搜山,见到的情形令人震惊,山洞中绝壁下,都死去,尸体腐烂。他觉得八寨不再有威胁。开始下令班师,对湖广及卢苏王受犒赏。南京城墙台城

但他仍然受到诬陷。他只希望有生之年多做点事,他请求回乡养病。十月份,身体明显变化,病情加重,除了咳嗽,全身肿毒。每天只能喝点粥。争切地想回到老家请医生治疗。十月十日,上书,请求回家乡治病。这是平生最后一次上疏。来广西是平定思田事件,早抚平了,还剿灭了少数民族武装。他想朝廷应该爽快答应。但是没想到的是上疏被吏部尚书扣留,他不知道情况,还信心十足地等待批复。不见动静,病情恶化,他打算不再停留了,公务交付给林富,一边走一边等,离开南宁,估计走到南雄等地时,朝廷的官员应该就到了。离开广州时病情就更重了。不能自如地站与坐。他盼望的两广巡抚不见踪影。不过是拖延了治病时机。

他打算离开广州,到赣州无论如何应该见得到朝中官员。这个过程中,曾给学生写信,说“身在而后道可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见担心自己的身体。25日到南安时,周积来拜望阳明。他勉强坐起来,好久,问周积学问进展如何。阳明说,我知道我十分危急了。还没有死是因为等待。用最后一口气关心着弟子的学习。29日,再次叫来周积,他睁开眼睛,说我去了。周积流下泪来,他笑着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嘉靖七年1529年1月29日在南安的船上去世。他没等到朝中官员来接替职位,完成交接。他也没等到小人的诬陷的昭雪。没等到正义的回归。只带着光明之心去会见往古的圣人了。南京城墙台城

遗体所到这处,学生们无不哭声震天。被安葬在绍兴高村。从全国赶来的弟子上千人送行。朝廷并没有对他的去世没有任何表示,来送行的只是家人弟子。他原本似乎只是一介平民,其实他担当的太多。死后继续成为高层斗争的牺牲品。十月十日的上疏被桂萼扣留,他直到阳明去世后来对阳明攻击,他弹劾阳明擅离职守,没有在广西待下去;恩威倒置,姚镆对卢苏等人是围剿,而阳明没进行战争是安抚,顺利处理这事;围剿八寨时蔑视朝廷;当时平定朱宸濠滥用军功;散布伪学。这条上疏后,嘉靖大怒,下令剥夺伯爵,不准世袭,禁止阳明之学,到嘉靖死后,1567年,在全国各地官员们不断上疏与澄清下,穆宗皇帝才下令尊为新建侯,这时去世四十年了。没有任何意义。他却向世人昭示,诺言终究会被揭穿,公义终会大明于天下。

心体光明才能使我们的世界光明。

南京城墙台城

南京城墙台城

南京城墙台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