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货币政策操作方式和泰勒规则——学经济

 诗词曲赏析 2020-06-09

货币政策是央行通过变动货币供给影响利率从而影响经济的政策。那么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究竟是利率还是货币供应量?在历史上,美联储素有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传统,但20世纪70年代货币主义兴起后,美联储慢慢信奉货币政策应实行一个以长期名义GDP增长率为基础的确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单一规则”,从而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体系被确立了。但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后,上述政策操作体系遇到巨大挑战,主要是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关系越来越不密切,因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上充满了大量流动资金,这些资金没有被包括也很难被包括在货币供应量之内,如果继续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政策就会出现重大失误。于是90年代起美联储货币政策理念作了重大调整,确立以调整实际利率为货币政策主要依据和中介目标。泰勒规则对推动这一调整有着重要影响。

泰勒规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翰・泰勒于1993年根据美国的实际经济数据而提出的针对通货膨胀率和产出增长率来调节利率的货币政策规则。具体说是,泰勒通过对美国、英国及加拿大等国货币政策的实践研究发现,在各种影响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的因素中,真实利率是唯一能与物价和经济增长率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因此要使货币政策能真正调节物价(从而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从而就业和失业),货币当局就应把调节真实利率作为主要操作方式。泰勒规则就是这样一种描述短期利率如何针对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率变化调整的准则。

假定经济中存在一个“真实”的均衡联邦基金利率,在该利率水平上,就业率和物价均保持在由其自然法则决定的合理水平上。如果上述真实利率、经济增长率(从而就业率)和通胀率的关系遭到破坏,货币当局就应采取措施予以纠正:若通胀率高于目标值(か一か),央行就应将名义利率i设定为高于,以抑制通货膨胀;若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x>z)央行就应降低名义利率,以降低失业率

泰勒认为,没有必要刻板执行这个规则。当经济发生严重外来冲击时,货币政策不必拘泥于这个公式。但这个规则确实提供了一个货币政策思路:选择一个通胀目标,不仅考虑当前通胀,也考虑失业情况。研究发现,美、德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并不考虑泰勒规则,但这个规则却很好地描述了它们过去15~20年的行为。难怪有人认为,1993年和1994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两次关于调整货币政策的证词都反映了“泰勒规则”的影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