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路胡瓶|改变了中国饮者的姿势

 Michael430 2020-06-10
器晤 总296 题

因为胡瓶的传入

中国饮酒、饮茶的传统方式

被打破了

古代文化东西交流,饮食是首选项,遥远的距离之间,有物种交流,也有器具交流,也有饮食方式上的交流。你东来的有麦子,我西去的有小米。我运去晶莹光洁的瓷器,你运来明光晃晃的金银玻璃器。

古代中国制器,强调传统风格的继承,器物形制变化比较缓慢。一当与外域产生交流,偶尔也会青睐舶来品,也会对传统带来明显冲击。例如酒具中的酒壶,由先秦经汉晋,我们有一二种比较固定的器形,也有固定的饮酒方式,可因为由域外传进的一种“胡瓶”,这个传统就被打破了,盛酒器具改变之时,也是饮酒姿势改变之时,随之又改变了传统的饮茶方式。

我们知道,汉唐时期统称西域人为“胡人”,商人曰“胡商”,所用之物常冠以“胡”字。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西文化交流频繁,新奇的域外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力,汉唐人特别是帝王与上层贵族,崇尚胡俗、胡妆、胡服、胡器、胡食、胡乐、胡舞,胡风流行朝野。

随着胡风传入的就有一种胡瓶,所谓胡瓶,是指由外域传入中国的一种贮酒器具的名称,它最初的材质为金银制,传入本土后用陶瓷等工艺仿制改制。因它来自于西方,又多为胡人使用,故称胡瓶。当然胡地产制的瓶,在胡地不会叫做胡瓶。

胡瓶的传入,引起那个或那几个时期贵族们的高度关注。当然又因它由地下不断重现于世,也引起现代学者的高度关注。

胡瓶的研究,受到许多历史、考古与文化学者的关注。一般认为胡瓶形制主要分两类:即萨珊式和粟特式,造型与装饰风格有一定区别,但大体形制是一样的。胡瓶的制作与使用地是波斯、粟特及东罗马帝国,胡瓶随着外国使节和商人的到来传入到东方。

胡瓶传入本土的较早记录,出现在《前凉录》中:“张轨时,西胡致金胡瓶,皆拂菻,奇状,并人高,二枚。”这是晋愍帝建兴元年(公元313)之事。更早的说法又见于《西域记》所载:“疏勒王致魏文帝金胡瓶二枚,银胡瓶二枚。”说明魏晋时期,产于域外被称为“金胡瓶”和“银胡瓶”的金银质酒器已经在东方出现。魏文帝喜爱收藏珍奇之物,海内海外兼收并蓄,也算是一个少有的收藏家吧。

虽然古代文献中偶尔也能读到胡瓶,但它究竟是什么样子,并不容易确认。将胡瓶的用途定为酒器,也是在逐渐的研究中取得的共识。学术界以前在考古报告或简报中,对胡瓶没有一致的定名,有的称为带把壶、单柄壶、水注、执壶,现在的研究者应当有了比较一致的认知。

我们知道日本奈良正仓院保存有一件银平脱的器物,在书于天平胜宝八年(公元756年)的《东大寺献物账》上称之为“漆胡瓶”,这为确定胡瓶的基本形制提供了标准。胡瓶,就是一种带柄带嘴的壶形器。

8世纪漆胡瓶(日本正仓院藏)

考古中发现,早在公元前西方就已经出现了这种带柄、椭圆形腹的高体壶,在罗马帝国时代,中亚西亚地区已经广泛使用它们作为生活用具,直到伊斯兰时代,这种壶仍旧可以经常见到,它使用广泛,时间跨度很长。它可以用不同的质料制作,形状有变化,用途也有改变。

7世纪银胡瓶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7世纪晚期或8世纪金胡瓶

(美国芝加哥普利兹克收藏)

魏晋传入的胡瓶是什么样子,在本土的考古中还没有见到。已经发现的胡瓶与相关资料,最早可以上溯到北朝的北周时期。

考古1983年在宁夏固原深沟村发掘了一座大型墓葬,它是北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李贤夫妇合葬墓,墓中出土一件鎏金银壶,被看作是在中国境内出土年代最早的胡瓶实物。这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具有萨珊风格的金银器,银瓶表面鎏金,环形单柄,柄上方铸一高鼻深目人头形,瓶口为鸭嘴状。瓶身上下饰有三周联珠纹。引人注目的是,瓶体中部有6个半浮雕人物图像,研究者考证认为,6个人物展现的故事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即“帕里斯裁判”和“特洛伊战争”。


北周鎏金银胡瓶及纹饰线图

(宁夏固原)

这一件胡瓶,由工艺、纹饰题材和装饰风格判断,无疑是一件舶来品,而且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贵重用品。

考古中除了见到胡瓶实物,也见到一些相关的图像资料,可以对胡瓶的用途用法得到直观的认识。

陕西西安北郊发掘的北周安伽墓,墓中围屏石榻雕刻图像中频繁出现胡瓶,有侍者手执的胡瓶,有置于地面上的胡瓶。

北周安伽墓石围屏雕刻(陕西西安)

北周安伽墓石椁雕刻(陕西西安)

北周安伽墓石围屏雕刻线图

安伽墓东北方位发掘的北周史君墓,墓中石椁浮雕上也雕刻有胡瓶数件。

北周史君墓石围屏石刻

(陕西西安)

唐李晦墓石椁线刻侍女图,侍女左手托盘,右手提着胡瓶。

唐李晦墓石椁线刻侍女图
(陕西高陵)

甘肃天水市石马坪发现墓葬一座,墓中出土屏风式石棺床雕刻有胡瓶。

北朝晚至隋石马坪墓

石围屏雕刻线图(甘肃天水)

在山西太原发掘的隋代虞弘墓,宴饮图石雕上出现有硕大的胡瓶。墓中出土有1件男侍石俑,怀中持有胡瓶。

隋虞弘墓雕刻(山西太原)



隋虞弘墓持胡瓶石雕像及线图

研究者统计唐以前的胡瓶资料,认为北周以来出土有胡瓶或雕刻有胡瓶图像的墓葬,一般都是胡人墓葬,说明唐以前胡瓶多在胡人范围使用。

隋代时这种情况有了改变,胡瓶成了朝廷重要的赏赐之物,据《隋书·杨素传》记载,开皇年间,文帝因大臣杨素有功,于是“拜素子玄奖为仪同,赐黄金四十斤,加银瓶,实以金银;缣三千段,马两百匹,羊二千口;公田百顷,宅一区”。其中赏赐的银瓶,应当就是银胡瓶。

研究者以为胡瓶传入虽然较早,但到唐代胡瓶的使用才开始流行起来。唐代文献中也能寻到胡瓶的记载,中宗李显的《赐突厥书》说:“可汗好心,远申委曲,深知厚意,今附银胡瓶盘,及杂彩七十匹,至可领取。”又据唐人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记载:天宝九年(公元950)唐玄宗赐安禄山“金靸花大银胡饼四,”安禄山则献“金窑细胡瓶二”。上赐下献,安邦睦邻,胡瓶都被看作是必备选用的宝物。

唐代时胡瓶之名明确见于正史文字记述。如《旧唐书・吐蕃列传》记载: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吐蕃赞普向唐庭上表求和,“谨奉金胡瓶一、金盘一、金碗一、马脑杯一、零羊衫段一,谨充微国之礼”。吐蕃送来的礼物中有金胡瓶一,而且在上表中还列在首要位置。

又见《新唐书·李大亮传》说:“太宗报书曰:有臣如此,朕何忧!古人以一言之重订千金,今赐胡瓶一,虽亡千镒,乃朕所自御。”唐太宗用过胡瓶,当然也是特别喜欢这异域的物件,他将自己常所用的一件胡瓶赐给了李大亮,也算是一个很高的奖赏了。

李大亮是大唐开国功臣,在任凉州都督时,太宗遣台使往凉州,李大亮有一只名鹰,台使让他献给皇帝。李大亮上奏太宗直言,说陛下很久不打猎了,使者要我献猎鹰,如果不是皇上的意思,这使者就太不够意思了。唐太宗回书称赞了李大亮,并送去了一个胡瓶表示赞赏之意。

在通往西域的途中,胡瓶不会是稀罕之物,西域商人要用,官员要用,军士也要用。读一读唐王昌龄的《从军行》,我们看到了军旅中的胡瓶:

胡瓶落膊紫薄汗,

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

辞君一夜取楼兰。

骑着战马,挎着宝剑,胳膊上还挂有一个胡瓶。壮士一瓶酒,星夜取楼兰。朋友饯行,酒是不会少劝的,那胡瓶也是少不得的道具,所以卢纶的《送张郎中还蜀歌》说:

垂杨不动雨纷纷,

锦帐胡瓶争送君。

须臾醉起箫笳发,

空见红旌入白云。

又有顾况《李供奉弹箜篌歌》这样写到:“银器胡瓶马上驮,瑞锦轻罗满车送。”一个地位极高的宫廷乐师,天天见天子,连王侯将相都要下马相迎,弹奏之后得到的谢礼有满车的丝绸锦绣,马背驮走的自然也少不得有银器胡瓶。

考古中发现的唐代胡瓶有多例,如内蒙古敖汉旗李家营子出土鎏金银胡瓶l件,鸟嘴式口,底边有一匝联珠纹,柄的上端和口缘相接处有一胡人半身像。河北宽城县大野峪村出土银胡瓶l件,细颈小口有流。陕西临潼县庆山寺舍利塔基精室中出土凤头人面胡瓶l件,凤首龙柄,腹部有六个高浮雕人头像。

唐银胡瓶(内蒙古敖汉旗)

唐人面铜胡瓶(陕西临潼)

上述金银质胡瓶,多数应当是由西域传入。唐代还出土一些仿制的陶瓷同类瓶,它们与金银质胡瓶在形制上相似,只是一般没有直接称之为胡瓶。可以列举的发现有陕西西安东郊韩森寨唐墓出土白釉荷叶形口执壶l件,西安中堡村唐墓胡瓶1件,西安东郊郭家滩唐墓出土黑釉荷叶形口执壶1件,西安东郊长乐坡唐墓出土唐三彩荷叶形执壶1件,又有河南陕县全兴镇唐墓出土蓝灰釉霜斑壶l件,河南郑州西郊伏牛南路唐墓出土注子1件,河南洛阳东郊塔湾村出土唐三彩凤首壶1件,河北临城中羊泉唐墓出土单柄壶1件,河北蔚县榆涧唐墓出土风首壶1件。

唐三彩凤首壶(河南洛阳)

唐三彩凤首壶(陕西西安)

值得注意的是,考古发现的胡瓶几乎全部为北方地区出土,出土地主要有陕西、河南、河北、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山西,出土量最多的是陕西与河南两地,这是胡瓶及仿制品的主要流行区域。

国内外博物馆藏品中,也见有一些传世胡瓶,有金属器,更多的是陶瓷器,也不乏精品。

唐三彩凤首壶(Eskenazi旧藏)

唐三彩贴塑凤首壶

(日本白鹤美术馆藏) 

除出土有金银质和陶瓷质胡瓶实物外,唐墓壁画上,陶俑手中所持物件,驼马俑驮载之器物都出现有胡瓶。

发现绘有或雕饰有胡瓶图像的墓葬有新城长公主墓、李震墓、燕妃墓、房陵大长公主墓、李凤墓、安元寿墓、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节愍太子墓、薛氏墓等,多属唐皇陪葬墓。壁画一般都是表现侍女手持胡瓶,胡瓶样式并不全同,附加装饰有简有繁。

新城长公主墓壁画侍女图,绘一组侍女四人,三人手中分持团扇、食盒和胡瓶。胡瓶侈口鸭嘴状流、颈细圆鼓腹,柄曲且长,瓶腹饰团花纹饰。

唐新城公主墓壁画女侍图

(陕西礼泉)

燕德妃墓壁画提胡瓶男装女侍图,描绘一女侍头戴黑色幞头帽,身着圆领窄袖白袍,黑白条纹波斯裤,左手提着胡瓶,胡瓶样式与纹饰同新城长公主墓壁画所见相似。

唐燕德妃墓壁画

提壶男装女侍图(陕西礼泉)

房陵大长公主墓壁画出现两幅胡瓶的画面,一幅是表现一位仕女右手持大胡瓶,左手兰花指掐着高足玻璃酒杯,似乎一杯酒刚刚饮尽,满溢着自得其乐的神态,这不由得让人想起“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句来。另一幅表现的是一位胡服侍女,左手托大食盘,右手执胡瓶,款款而行。

唐房陵大长公主墓壁画
仕女饮酒图(陕西富平)

唐房陵大公主墓壁画

持胡瓶女侍图(陕西富平)

安元寿墓壁画有提胡瓶男装女侍图,女侍戴红色抹额,穿圆领窄袖白袍,左手提一胡瓶。胡瓶不大,鸭嘴状流。

唐安元寿墓壁画

持胡瓶男装女侍图(陕西礼泉)

李震墓壁画托盘执胡瓶侍女图,绘一椎髻女侍,窄袖襦衫红长裙,有帔帛由胸前往身后飘拂,右手托盘,左手提一凤首胡瓶。

唐李震墓壁画

托盘执执胡瓶女侍图(陕西礼泉)

在洛阳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墓中,墓道西壁绘有胡人牵骆驼图,骆驼载着丝绸,一旁随着一件胡瓶。在天井东壁绘制有一位侍者,手提长颈胡瓶。

唐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墓壁画

胡人牵骆驼图(河南洛阳)

唐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墓壁画

持胡瓶侍者图(河南洛阳)

手持胡瓶胡人陶俑和载有胡瓶的驼俑的发现,可举例证有:陕西长武县郭村张臣合墓,出土胡俑手提一细颈单耳瓶。西安史君夫人颜氏墓,出土1件女侍俑,双手胸前抱一胡瓶。河南洛阳关林唐墓出土有挂胡瓶三彩骆驼俑,西安南郊唐墓出土有挂胡瓶卧驼俑,都是胡瓶随商队走过丝绸之路的见证。

挂胡瓶三彩骆驼俑(河南洛阳)

挂胡瓶骆驼俑线图(陕西西安)

河南洛阳出土l件胡商俑,手提胡瓶背负货囊弓腰行走的造型,让人体会到了商路上的艰辛。

胡人俑(河南洛阳)

还要提到的是,敦煌绢画中也偶尔见到胡瓶的画面,一般也都是手持胡瓶,有的就是观音的胡瓶手。佛教中的千手观音,有一持胡瓶的手,观音的胡瓶手在很多造像上可以见到。

敦煌绢画中的胡瓶

观音手印持胡瓶手

胡瓶进入本土后,工匠很快开始进行仿制,唐代的凤首壶就是以波斯胡瓶为依据的创新产品,胡瓶的口沿、流、盖做成凤首,柄作龙首龙体状,体现了传统装饰风格。出土品中较重要的有山西长治白瓷胡瓶、河南洛阳塔湾三彩凤首壶、陕西富平李凤墓白瓷胡瓶、河南新安柴湾村唐墓凤首壶、河北蔚县榆涧村唐墓凤首壶。各地博物馆藏品中也有不少这类胡瓶精品,大多也属唐代制作的产品。

唐青釉凤首壶(故宫博物院藏)

仿制产品除自用外,远销中东及西亚北非地区,也有的通过海路外销,黑石号沉船就发现有邢窑产的胡瓶。大英博物馆收藏产自唐代邢窑和巩县窑的胡瓶,这两件仿制胡瓶,通体施白釉,瓶嘴做成鸟喙形。

唐巩县窑胡瓶(大英博物馆藏)

唐邢窑胡瓶(大英博物馆藏)


唐白釉绿彩胡瓶(黑石号沉船)

胡瓶除了陶瓷产品,也有漆制产品,前述日本正仓院收藏有漆胡瓶就是证明。也见有少量的琉璃产品,正仓院收藏有一件玻璃胡瓶,辽宁朝阳辽塔天宫中也发现了一件玻璃胡瓶。

琉璃胡瓶(日本正仓院藏)

辽琉璃胡瓶(辽宁朝阳)

胡瓶作为外来器物来到中国,它彻底改变了古中国人的饮酒方式。

先秦两汉盛酒、挹酒、饮酒,用的是樽、勺、杯一组器具,饮酒比较重要的是中间环节,要用勺子将樽中酒舀进杯中,谓之“斟酌”。胡瓶出现了,它逐渐取代了樽和勺的作用,直接可以将酒注入杯中,它其实就是具有现代意义的酒壶。

到了宋、辽时期,标准的胡瓶已不多见,本土化的酒壶大量出现,名称也开始改称酒注、酒壶,用法与胡瓶相同。

宋代文献中偶尔也还寻到胡瓶踪影,如宋人陈庚的《谢友人惠犀皮胡瓶》,讲述了胡瓶的制作:

灵犀鳞甲鸱夷腹,
块土能奇诧善埏。
器似虞陶知不窳,
规同庄埴巧成圆。
雕镌尚喜兼文质,
空洞只堪容圣贤。
于一器中求不器,
愿珍嘉惠比韦弦。
 
又有宋末元初郑思肖的《一旦》诗说:
一旦蒙尘朔漠行,
杜鹃哭破旧冤声。
金杯暂饮胡瓶酒,
玉铉谁调御鼎羹。
故国夜长天正晦,
离宫春尽草初生。
小臣有誓曾铭骨,
不到神州不太平。

及至于到了明代,胡瓶一名在历史中并没有消失。如王恭有《宪从事新宁陈氏归隐卷》说:

识子何太迟,

谁家见颜色。

胡瓶腊酒介轩楼,

红烛离堂孔彰席。

朋友在酒楼饯别,使胡瓶饮腊酒,也是一乐事。

又有刘崧《夜宴王召南席上观黑厮旋舞胡瓶歌》,居然描写的是蕃童胡瓶舞:

绮筵烛艳歌停哢,
春酒凝香碧霞重。
蕃童旋舞忽当前,
头戴银瓶高不动。
银瓶花烂雪色新,
俯仰之间如有神。
岂知头容自正直,
欹侧愁杀旁观人。
拳毛蒙茸衬瓶底,
宛转低徊舒四体。
眼看明月下昆仑,
一片黑云飞不起。
使君好客酒漏卮,
传令更舞君莫辞。
手中匕箸犹有失,
头上银瓶高一尺。

觉得诗中描述的域外胡瓶舞,应当早就随胡瓶一起传到了中土,只是文献疏于记载,或是我们还未及梳理出来而已。不过由北周史君墓门框上以葡萄为背景的伎乐石刻图像观察,其实已经出现了胡瓶舞的画面,被看作是脚踩葡萄酿酒的那位左手举杯、右手持瓶的胡人,他正是舞胡瓶的舞者。左右墓门框上是两组乐舞图,持胡瓶者杂入其中,图像为胡瓶舞无疑,只是没有将胡瓶顶立在头上。

北周史君墓东门框(右)
西门框(左)葡萄雕刻线图
(陕西西安)

北周史君墓门胡瓶舞雕刻

(陕西西安)

胡瓶的传入,改变了传统的饮酒方式,其实它的意义还不只是如此,它同时改变的还有我们的饮茶方式。

唐代后期饮茶出现一种新方法,将茶末放入茶盏,用一种带嘴的茶瓶在炭火上将生水煮沸,向盏中冲注,这方法被称为“点茶法”。煮茶用鍑,点茶用瓶,又叫汤瓶。据研究茶瓶最早实物是西安出土的唐太和三年(公元829年)王明哲墓中的那一件,茶瓶肩腹伸出短嘴,以做茶汤的出水口。

唐末至宋,茶瓶的嘴开始逐渐加长,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专论茶瓶形制,说“瓶宜金银,大小之制,惟所裁给。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末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特别强调茶瓶制作嘴形的作用,它是能否注出好茶汤的关键。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北宋厨娘画像砖上,表现有用茶壶煮茶汤的厨娘,候汤的厨娘用火箸拨炭,炭炉中煨着一只长嘴的茶壶。

宋画像砖(国家博物馆藏)

唐代这样的茶瓶茶壶,其实与酒壶并不易区别,但可以想像茶瓶是借用了酒瓶(壶)的样式,饮茶方式的变化应当是受到饮酒方式的启发,茶瓶也是模仿胡式酒瓶的样式改制而成。

这样说来,胡瓶的传入,不仅彻底改变了古中国的饮酒姿势,让斟酌这样的词汇只存在于记忆之中,它还顺带着造成一个意想不到的变革,革新了古中国的饮茶方式。不用说,这饮茶方式又反射回去影响到了域外,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

☆☆☆

资料收集与研究主要参考:
罗丰《北周李贤墓中亚风格的鎏金银瓶》
齐东方《输入・模仿・改造・创新一粟特器物与中国化》
赵晶 硕士学位论文《唐代胡瓶的考古发现与综合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