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传习所之中医生活 ||鼻衄系列(11)-治疗鼻衄五法

 为什么73 2020-06-10

鼻衄是鼻部常见症状。其症情轻重不一,轻者出血量甚少,偶发即止,重者反复发作,血量较多,甚至血出如涌,症情危急。

其发病原因复杂,与临床各科都有密切关系,应该仔细追查原因,给予适当治疗。

根据我师张赞臣教授临床观察,认为鼻衄病因,除妇女倒经外,有肺胃实热,肝火上炎,阴虚火旺等热迫血溢,以及气虚不能摄血等。

根据其病机和兼挟症状,又可分为下述五种治法:

 1



清热泻火法

凡由火热之邪迫血妄行,而致鼻衄者,宜用本法治之。依据不同脏腑之邪热,又可分为:
①清泻肺热,适用于伴有咳吐黄痰、口燥咽痛、苔薄黄干糙等症,常用药有黄芩、丹皮、前胡等;
②清泻胃火,适用于兼见牙龈肿胀作痛、口苦等症,常用药有知母、焦山栀、芦根等;
③清泻肝火,适用于兼有头胀或头痛、面热颧红、睛明部充血、巩膜有红筋等症,常用药有山羊角粉、生白芍、黄芩等。
由于实热邪火往往相互兼挟,故临诊时应联系具体症候,进行辨证分析,相配而用。同时,清热泻火之品,性味多属苦寒,不宜多用久用。

病例一:严××,女,24岁,学生。住院号:292623。

初诊:(1976年5月20日)右鼻孔出血2天。始因感冒,继则鼻出血如涌,曾在×医院用纱条填塞右鼻后孔未止,故于昨日急诊入院。

检查发现右耳出血,鼻腔出血不止。旋即重新用凡士林纱条填塞鼻后孔患处,鼻腔仍有渗血,痰中带血,咳嗽不爽,低热。

血检:血小板计数18万,白血球9900,嗜中性90%,淋巴10%,出、凝血时间各2分钟。诊为鼻后孔出血。脉象细,苔黄干糙。症属肺热络损,迫血妄行。治以清肺摄血。

处方:前胡6克,光杏仁9克,熟牛蒡9克,炒丹皮9克,蚕豆花12克,墨旱莲15克,茜草炭12克,仙鹤草12克,黄芩9克,元参9克,侧柏叶12克,藕节炭15克。

服上方4剂,全身情况好转,鼻衄已止,去除鼻后孔之凡士林纱条,未见活动性出血,但鼻中隔有轻度糜烂,停药观察3天,仍未见鼻出血,痊愈出院。

小结:本例患者感冒2天,继则鼻血如涌,兼见咳嗽不爽、痰中带血、低热不退,舌苔黄而干糙等症,辨症为邪郁不解,恋肺伤络之故。

治以清热泻火,疏利肺气为主,并用墨旱莲、茜草炭、蚕豆花等摄血以循经。经用上法治疗,邪热得清,肺气调顺,鼻衄自止。

 2



泻肝凉血法

邪热入于血分,以致血热妄行,鼻衄不已者,宜用本法治之。
此法与清热泻火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热邪尚在气分,由于热势炽盛,迫血上行,此则热入血分,血热妄行,诊断要点以舌质红绛、舌下经脉色紫为主要依据。可选用丹皮、赤芍、生地、山栀等药进行治疗。

病例二:李××,女,70岁,住院号:2902520

初诊:(1976年1月27日):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一周来左鼻反复出血量多,入院检查。

鼻中隔左方嵴突,左下鼻道有渗血,前鼻孔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压迫止血。血压160/80毫米汞柱。

血检:血色素7.5克,红血球207~272万,血小板11~13.5万。脉弦劲数动,舌质红,舌苔薄黄,舌下青筋暴露色紫。乃肝阳上亢,阳热拂郁,入于血分为患。治以平肝清营凉血摄血。

处方:生白芍9克,丹皮炭12克,生地炭12克,墨旱莲15克,仙鹤草18克,侧柏叶12克,淡黄芩9克,焦山栀9克,蒲黄炭12克(包煮),藕节炭30克,参三七粉3克(分2次吞),服2剂。

翌晨左鼻下道又有出血,烦躁,血压220/110毫米汞柱。

二诊:(1月29日)肝火旺血分热一时难平,鼻出血未止。脉弦数,中芤,舌质红,苔干焦黄。再予清营凉血,平肝益阴。

处方:鲜生地30克,粉丹皮9克,生白芍9克,侧柏叶12克,仙鹤草12克,墨旱莲18克,淡黄芩9克,焦山栀9克,蒲黄炒阿胶珠9克,藕节炭30克,紫珠草15克,鲜沙参30克,服4剂血止出院。

小结:本例患者发病1周,虽经西药止血治疗,又服炭类止血药,因肝旺血热,未能控制出血。

二诊时,患者出现烦躁,血压骤升,因失血过多,脉芤,舌质红苔干焦黄,为肝阳上越,血热妄行,急投清营凉血佐以益阴摄血之药,如鲜生地、鲜沙参、蒲黄炒阿胶等而见效。

 3



引火下行法

鼻衄为血溢于上之症,多由火势上炎所致,若能降泄邪火,则血随火降,鼻衄自止,若同时兼有胃肠积热,腑气失行,大便干结者,又当在清热凉血治法的基础上,配用泻下通便之品,使蕴结于肠胃之热从大便而泄,则上升鼻窍之郁火亦可随之减退,鼻衄随之而止,此即古人所谓“上病治下”之义。

既能引火下行,又有釜底抽薪之效。可选用火麻仁、瓜萎仁或大黄、元明粉等药,如无便秘之症,则可改用牛膝、制大黄等品,既能达到“引火下行”之目的,又可免致通下伤正之虞。

病例三:钱××,女,25岁。

初诊:(1977年3月22日)鼻血倒流至口咽部已7天,入院检查发现鼻中下胛明显充血,鼻咽后壁有血下流至咽部,以右侧为显,症见头晕作胀、鼻干、大便不通。脉细弦,舌质红,苔根微黄。症由肺胃积热,上迫鼻窍所致。

处方:生白芍9克,丹皮炭9克,茜草炭3克,鲜生地30克,仙鹤草12克,墨旱莲12克,蚕豆花15克,白茅花30克,藕节炭30克,黄芩9克,服3剂。

二诊:(3月25日)鼻出血稍减,大便仍干结不通。脉细弦,苔薄微黄,治守原法佐以润肠,上方加元参9克,火麻仁9克,芦根30克,连服4剂血止。

本例患者鼻后孔出血,始用清热凉血养阴之剂,效果不明显。

复诊时,从大便干结不通,得知病虽表现在上部,但因热结肠胃,腑气不行,鼻出血不易停止,故加元参、火麻仁润下通腑之品,使鼻出血得以控制。

 4


益气摄血法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舍,气血关系密切。气虚则不能摄血而衄,失血则又耗气,是以素体气虚而衄者,或因大量鼻衄及持续出血者,均可见鼻衄而兼气虚之证,故宜用益气固本,以资摄血。
常用药有党参、白术、黄芪、阿胶等,使中气得补,摄血有权,鼻衄自己。

病例四:王××,女,65岁,住院号:293633。

初诊:(1976年7月19日)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因鼻腔反复大量出血1周,血色素6克,血压50/30毫米汞柱,就诊时面色苍白,两鼻孔出血量多。

舌苔干燥前半焦黄,脉细弱,重按不鼓指。辨证为气阴两虚,血不循经。以益气养阴摄血为治。

潞党参12克,鲜生地42克,炒丹皮12克,蒲黄炒阿胶珠9克,鲜石斛12克,墨旱莲12克,白茅根30克,仙鹤草12克,侧柏叶12克,紫珠草12克,3剂。

二诊:(7月26日)前方服后,鼻衄即止,惟面色㿠白,脉细,能应指而力不足,舌苔薄黄干焦已减,乃大量失血后气血未复之候,予以扶正养血调治之。

患者虽有高血压病史,但因失血过多,而致血压一度降至50/30毫米汞柱,症属气阴两亏、血不循经之重症,故急予扶正养阴摄血为治,重用鲜生地、炒丹皮清热益阴以凉血,党参益气以扶正。

其间阿胶一味为血肉有情之品,有填补精血而止血之功,与蒲黄同炒冀辅止血药力之不足。连服3剂,鼻衄竟止。二诊时,因气血未复,故加重补益气血之品,以助其复元。

 5



育阴止血法

肾阴亏损,虚火上炎而致鼻衄者,宜用本法治之,此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义。

通过育阴潜阳,滋阴降火等药物的运用,以达到制止鼻衄的目的,常用药有生地炭、女贞子、墨旱莲等。

病例五:乔××,男51岁,住院号:296960。

初诊:(1966年11月30日)患者左鼻反复出血20天。入院检查发现两鼻下甲肿大,粘膜苍白,未见明显出血点,副鼻窦X线摄片显示两上颌窦炎,右上颌窦粘膜下囊肿。

脉滑,舌苔干黄带糙,前半苔剥。此乃阴亏火旺,血从上溢。宜以益阴摄血为治。

处方:鲜生地30克,粉丹皮9克,墨旱莲12克,淡黄芩9克,焦山栀9克,侧柏叶12克,蚕豆花15克,血余炭12克,白茅花30克,知母9克,连服4剂,血止。

本例患者鼻衄3周,始时血量较多,近则每在半夜出血,舌苔干黄而剥,辨证属真阴不足,血从上越,故治主益阴凉血摄血之法,药后症情明显好转出院。

以上五法,为张老治疗鼻衄重要法则,在具体应用方面,尚须注意下述几点:

其一,五法应用可根据病情相互配合,如清热泻火与引火下行经常合用,气阴两虚,可

益气育阴两法兼施,血热而兼阴虚者,又可凉血与育阴相兼应用。总之,必须灵活处理,不宜拘泥。

其二,无论应用何法,一般均须配用止血之品,盖见血不止血,非其治也。

止血药中白茅花、蚕豆花、墨旱莲等药性平和,有利无弊,各种类型的鼻衄均可配入应用。其它如凉血止血之侧柏叶、小蓟,收敛止血之地榆、蒲黄均可相机配伍而用。

其三,在应用大量收敛止血方中,宜少佐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赤芍、茜草、参三七等。

曹颖甫在《金匮发微》中说:“强止之则积为瘀血,而病变莫测”,故治鼻衄亦须重视,尤其对于用凡士林纱条填塞止血法,而出现瘀血留着,壅塞通道,以致鼻腔出现青筋红缕(即鼻中隔血管扩张),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更为适宜。

故唐容川《血证论》强调说:“惟以止血为第一法,消瘀为第二法……”不可不知。

其四,上述五法,虽然不能说通治各种原因所致的鼻衄,但对大部分病例的疗效是可以肯定的。

只要掌握祖国医学“审病求因”、“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上述五法的临床使用指征,就能更好地发挥它们治疗鼻衄的效用。


本文摘自《福建医药杂志》1980年05期。作者:郑昌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