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坐修心之帛书老子《德道经》本义求真(六)中和

 站长带你飞 2020-06-10

今本德经第四十二章(05)

分段解析(一)

甲本: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中氣以爲和

乙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以爲和

王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爲和。

站长解析:

甲本仅剩5字,以乙本结合王本补上。内容基本一致,分歧只有“中”和“冲”二字,但站长分析发现“中”字应为老子的本义,原因如下:

“冲”,《说文》曰:涌搖也。即有情绪激动或高涨之意。如兴冲冲,怒冲冲。而“中”,为指事。在甲骨文中,中象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本义:中心,当中。《说文》曰:和也。

传世王本在道德经中整体用了三处,除此甲本缺失外,对比帛书甲本发现,王本德经第四十五章讲“大盈若沖,其用不窮“,而帛书甲本用的是沖下“皿”字。王本道经第四章讲“道沖而用之或不盈”,而帛书甲本此字缺失。

故综合分析看,按表达用义而言两处用“沖”下含“皿”字,更为确切,也并非”冲“字。

若以”中气以为和“为本义,会发现,在帛书道经第五章有”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一句,用意完全一致,故”中气以为和“更接近老子本义,是为真。

其实“中气以为和”也很好理解,在阴阳二气交锋中永远立于象旗杆一样中心位置,永远不倒。为此老子也专门举了个例子“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

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本义研究:

“道生一“:“一”在物则为“虚无”之德。即天清,地宁,神灵,谷盈。在人则为“无为”之德,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吾将贞之以无名之朴"。"若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无名万物之始也”。故“一”即“无”。

”一生二”:“二”即两种状态,在物性则为“反与正”,在人则为“柔弱与强”,如何来把握这两种状态,用的是“万物负阴而抱阳”。故“二”即“阴与阳”的两种状态。

“二生三”:当“无”有了这两种状态,即生出了“有”,即“有生于无”,“有名万物之母也”,而这种“有”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中气以为和”。故“三”即“阴阳和气之有”。

“三生万物”:既然“三”为“有”。道经开篇便说“有名万物之母也”,故“三生万物”,即这种含有阴阳和气的“有”就生出了万物。故与老子“天下之物生于有”的论述完全一致。

从这种逻辑的分析并结合帛书道德经全文的表述,我们明白,这个“三”若要生万物,必须“中气以为和”,即处于“阴阳和合”的状态。而如何让这种阴阳之气处于和合的状态,就要“负阴而抱阳”,而此句话最有深意,且在整个帛书甲本中贯穿始终,站长做简要解析:

“负”:《说文》曰,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即依赖,依靠,依恃,凭仗之意。而“抱”:本义为用手臂围着之意。故“负阴抱阳”就是背负阴拥抱阳。

但就先后研究,老子并没有说“抱阳负阴”,而是“负阴抱阳”,故负阴在先,抱阳在后,即只有先能负阴才能达到抱阳的目的,即“”反也之,道之动;弱也之,道之用”深层次的含义。

本义求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爲和。

分段解析(二)

甲本: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无殳)而王公以自名也

乙本:人之所惡唯囗寡不穀(无殳)而王公以自囗囗

王本: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站长解析:

甲本保留完整,以甲本为主。分歧有二。一处是“天下”和“人”;另一处是“以自名”和“以為稱”。

"恶",读作wù,即有憎恨和厌恶,反常,不正常之意,如德经今本第七十三章“天之所惡,孰知其故”,说这种反常,不正常,谁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若用“人之所惡”,则王公也在内。则与下句的结论有些矛盾,故仍以帛书甲本“天下之所惡”胜。

对于第二处分岐。纵观全文“以自名”的表述在帛书甲本中多达26处,且对于名,老子有更多的阐述,如“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等等。故这里的“以自名”表达的是王公贵族这种刻意强加的谦称,只是一种礼貌的用语。并非道之本性,也更非以贱为本。

本义求真: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无殳),而王公以自名也。

分段解析(三)

甲本:勿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乙本:囗囗囗囗囗云云之而益

王本: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站长解析:

甲本保留完整,以甲本为主。除了虚词,分歧主要是“勿”和“物”,且造成含义也完全相反。

若以王本为真,即表达的是损之才能获益,因获益而宣扬,才容易招致损,即当下的成语,谦受益,满招损。这样的表达好像是符合“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的论述。

但是在德经今天第七十七章却有另一种表达“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即有餘时,自然而然就会损之;当不足时,自然而然就会益之,这就是自然之道。故并非“勿”字通假为“物”,而是应用“勿”本身的含义,即不要,别。

“勿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表达的是:不要认为通过贬低自己,就能获得益处;也不要认为对自己有所获益,就一定会被别人的折损中伤。因为天之道是损有餘,而益不足。

换句话讲,不管你是不是以谦卑的姿态处事,若不足,自然会被益之;若是有余,既是你很谦卑也没有用,自然仍会被折损,这就是自然之道。即“天道无亲”,“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之意。如清静经中的:“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如阴符经中的:“天之无恩,而大恩生”,用意完全一致。

本义求真:

勿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分段解析(四)

甲本:故人囗囗教夕議而教人

乙本:全部残损

王本:人之所教,我亦教人。

站长解析:

甲本缺失二字,乙本全部残损,故以王本校之。分岐有二。一处是“故人”与“人”;一处是“夕議”与“我亦”。

有人把“故人”作“古人”,又以“夕”为“亦”,以“議”为“我”,即变成了“古人所教,亦我而教人”。即这样的道理,我是从古人那里学的,我也按古人所教的传授给大家。也很有道理。但站长依然相信甲本用字之谨慎。

“故”字应为“古”,为何不直接写为“古”,在帛书老子甲本中,出现此字多达10处,故依然应用“故”字,含义为因此,所以。“夕”,为日落的时候,也就是傍晚之意。“議”即语也,讨论,评论之意。

“故人之所教,夕議而教人”直译为:所以当我们受教了一些知识,应当在晚上静心过滤探讨后,才能再传授出去,而不能人云亦云。就像听到王公贵族能以孤寡不穀自居就是以贱为本一样。

本义求真:

故人之所教,夕議而教人。

分段解析(五)

甲本: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囗以爲學父

乙本: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將以囗囗父

王本: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爲教父。

站长解析:

甲本缺少一字,以乙本补上。重点分岐有二。一处是“强良”与“強梁”;一处是“教父”。

此处的不论专家还是学者,多认为“強梁者不得其死”多为老子本义,理由为老子多次说道:“柔弱胜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且“强梁者不得其死”又似为古之谚语。但站长分析发现,老子帛书中的所有论述都是有所指,有所向的,并非空穴来风。

“良”,《说文》曰:良,善也。即善良之意。何为善,老子用水举例说“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而这种善是自然之善,老子说“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寶也”。即这种善,并无分别之心,看似无情,实则有情,即仍然是“天道无亲”之意。

“故強良者不得死”,若加上断句,则自然明了,即“故,强良者,不得,死”。

含义为:强加给自己的善,并不能得到善,此路不通,死胡同罢了。与上篇谈的“故致數與无與”完全一致,也是“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的形象写照。

父,即开始,根本之意。学父,即了解领悟到了根本之道,即无为之道。

“我將以爲學父”本义应为,我将因此领悟到了万物的根本之理。

本义求真:

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爲學父。

最后站长把分段校对的本义求真汇总如下:

帛书老子05(今本德经第四十二章)本义求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爲和。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无殳),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故人之所教,夕議而教人。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爲學父。

未完待续---

静坐修心,延年益寿,改善心性,找到真我

本文发布自知卜易社“站长带你飞”平台,版权所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