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患11种疾病也能“起死回生”,生活习惯是关键!每天照着这样做,帮你预防大部分心脑血管病

 大可不必好了 2020-06-10

就在前几天,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8年的77.0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相比建国初期的35岁,可以说“多了一辈子”~

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近些年慢性病广泛而严重的流行,是对国民健康的一大威胁。

早在2012年,就有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86.6%,其中心脑血管病为首要死因,更要引起重视。尤其是中年人由于家庭负担重、工作压力大、饮食控制差、不良生活习惯多等因素,再加上机体自身的衰老,发病风险大幅增加。

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普遍存在,但在这些危险因素中,除性别、年龄、家族遗传以外,基本上都是可防可控的。不防跟着可可一起看一下~

1

心脑血管疾病可防可控

远离危险因素很重要

1
三高

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大家都知道的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促进斑块破裂等后果,诱发心梗脑梗。而且三者可以互相影响,任一指标升高,都会增加其他两项的危险性。

但在三高发生之前,都有一个“疾病前期”,即指标异常但尚未发展到疾病的阶段,比如:我国约50.1%的人处于糖尿病前期,4.35亿人处于高血压前期。但只要积极干预,就很有可能逆转疾病,远离威胁。

如果已经到了疾病阶段,积极遵医嘱用药,将各项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也能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
肥胖

现在很多人都有高脂饮食、久坐少动等不良习惯,这使得肥胖率也越来越高。数据显示,近20年来,全球成人肥胖率增加了50%,儿童及青少年肥胖率翻倍

而肥胖是慢性病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可以使中风风险明显高于一般人;冠心病风险高2~5倍;高血压风险高2~6倍;糖尿病风险高4倍左右……

但有些人就算看起来很瘦,也可能内脏脂肪过多(隐性肥胖),更容易引起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异常,加大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自测肥胖

 BMI(体质指数)=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正常范围为18.5~24.99。如果结果为25~28,预示过重;28~32预示肥胖;高于32预示非常肥胖。

 腰臀比=腰围(cm)÷臀围(cm),如果男性>0.9,女性>0.8,可能预示隐性肥胖。

3
反式脂肪摄入过多

很多中老年人害怕胆固醇升高会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但其实有种“恶魔脂肪”——反式脂肪,它比胆固醇的危害更大,是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有50因心血管疾病引发的死亡案例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有关!

反式脂肪无处不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方便面、饼干面包、奶茶、冰淇淋、代可可脂巧克力……凡是添加氢化植物油的,都含有反式脂肪酸。

此外,即使是平时自家用植物油做菜,在长时间煎炸等高温条件下,也会产生大量反式脂肪。食用过多,容易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4
抽烟喝酒

我国烟民众多,2018年中国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4.7%,人均饮酒量已高达7升纯酒精,还有7亿多人处于被动吸烟的状态。

而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有害物质会损害血管内皮,促进脂类物质在血管壁上沉积,从而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饮酒容易引起血管痉挛或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使血液灌注不足;嗜酒还会增加交感神经张力,造成血压升高,增加血管损伤风险。

5
口腔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牙周炎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口腔病菌可以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小板变性等,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病。

而第四次口腔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龋齿、牙周病等口腔疾病的患病率高达96.7%,其中87.4%的中老年人都有牙周炎、牙龈出血的情况,大大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2

改善生活方式

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

绝大多数的慢性病都是可以预防的,包括心脑血管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可预防80%的心脑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

我国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有一患者,曾经身患11种疾病,本以为到了“生死边缘”,但现如今却判若两人。

 案例 


胡先生曾患有11种疾病,每天21片药,体重也高达94kg。在一次聚餐时,他突然眼冒金花,胃里似有火龙般翻江倒海,次日起床天旋地转,发现血压达160/95mmHg,这才猛然意识到自己的健康达到了最危险的程度。

但现在的胡先生只要吃半片降压药,体重也减了52斤,各项体检指标达到了医学标准,精神状态也很好。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生活方式的改变。

可见,调整生活方式确实对慢性病预防及改善具有重大意义。不妨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

1
调整饮食结构

现如今,人们肉类、精米白面吃得越来越多,五谷杂粮、蔬果的摄入量却在不断下降,这在无形之中也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① 增加果蔬摄入

美国营养协会以113个国家、全球约82%的人为对象,对他们蔬菜水果的平均摄入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吃水果和蔬菜太少,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脏病和中风。

而我国人民水果摄入低的问题尤为突出,平均每人每天水果摄入量仅为40.7g,每年因此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高达54,居全球首位。

日常应适当增加果蔬摄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人每天水果摄入量应为200~350g;蔬菜摄入量为300~500g,其中深色蔬菜应占1/2。种类越丰富越好,并且两者不可互相替代。

②用豆制品代替部分肉类

过去的胡先生傻吃、胡喝,现在控制吃肉量,也会用豆制品代替部分肉

每口肉分成10g左右。一天单吃一种肉,没有腿的一天吃8口,两条腿的一天吃6口,四条腿的每天最多吃3口。三类肉全吃时,鱼虾吃5口,鸡鸭吃3口,猪羊吃1口。

不吃肉时,就适当多补充豆制品,因为豆制品富含植物蛋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肉类补充蛋白质。

③均衡膳食参考

具体各种食物每天应该吃多少,可可给大家整理成了表格,以供参考。

2
改变饮食顺序

很多人有先吃肉后吃菜、一口菜一口饭、饭后吃水果等习惯,但从控制热量摄入的角度来说,这些习惯都不好,容易导致热量摄入超标也不利于体重、血糖等的控制。建议:

①先吃菜,后吃肉、饭。先让蔬菜占据一部分胃容量,有助于控制食欲,减少肉类及主食的摄入,辅助预防肥胖。

②先吃水果后吃饭。饭后吃水果相当于额外增加了热量和糖分的摄入,不利于控制体重,可以改成饭前30分钟吃。

③加餐放在两餐之间。酸奶、坚果等加餐宜放在两餐之间,既有助于平稳血糖,其带来的饱腹感也有助于预防下顿吃得过多。

3
坚持运动,建立侧支循环

世界卫生组织表明,缺乏锻炼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仅次于高血压、烟草使用和高血糖),30%的缺血性心脏病可归因于缺乏运动。

首先,坚持运动能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肥胖、三高等疾病风险;

其次,坚持运动能降低静息心率,保护心脏。国外对35-84岁的人进行25年的持续跟踪调查发现:各个年龄组中,心率跳得快的人,心脏负担大,死亡率高。

更重要的是:科学运动能帮助激发机体建立侧支循环,给堵塞的血管寻求新的“通道”。

比如像冠状动脉突然被血栓堵塞时,会造成急性心梗,但如果在它逐渐变得狭窄、闭塞时,有其它正常的血管能伸出援手,建立侧支循环,保证血流的畅通,并帮助心肌供血,救人一命。

坚持有氧运动,比如走路等,能有效降低静息心率,坚持三个月左右,可以明显改善心率。

4
心理平衡

心理状况会从内分泌、神经调节等多个方面影响人体健康,长时间处于精神状态不佳的情况下,就容易导致“病由心生”

胡大一教授的一位患者,两位朋友先后因为急性心肌梗死而过早死亡,对他形成了巨大的恶性刺激:只要不睡觉,他就觉得胸部不舒服,胸疼、出汗、乏力;每当堵车时,都会出现濒死感。

但多次就医发现并没有心脏疾病,也没有重要血管的堵塞。实际上,这只是焦虑症。因此,要长寿,一定要身心健康,凡事想开点,培养兴趣爱好等,让自己开心起来。


更多知识


医生呼吁:吃鱼最怕你做这件事,年年都有人中招,严重时可致命!可惜很多人还在做


雪梨和它是绝配!这样吃,化痰又润肺,咳嗽、嗓子痛,统统不见~


每年致死70万人!蚊子竟是人类“第一杀手”,认准3种成分,避免叮咬更有效


原来它才是“动脉硬化”的元凶!堵血管,伤内脏,加快衰老,危害无穷!


6个习惯加速大脑衰老,很多人却天天在做!“补脑第一菜”家家都有,每天吃一点,让大脑反应更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