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数学系的日子

 优优的爸 2020-06-11

前 言   

    两年后的2022年,河南大学即将迎来建校110周年庆典;三年后的2023年,河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也将迎来百年华诞。值逢此际,学院也正在编撰《数学与统计院志》,广下英雄帖,收集史料。我受学院史书记叮嘱,让写一篇与我在数学系学习或者工作有关的若干回忆,没有命题,内容自定。我是一个自由散漫惯了的人,平时最讨厌循规蹈矩的生活,要是在无压力之下写点感悟,我倒是常常乐此不疲,极个别时候还会惊叹于自己的思若泉涌、一气呵成、语言流畅、通俗幽默。但是要说公开,将会有好多人看到,并且许多看客还是当年事件的亲历者,我就会感觉像哪吒三太子出世一样难产,琢磨了好久也感觉无从下手,莫非这就是有人说的难登大雅之堂或者是狗肉上不了宴席,但又不能对天大呼“我命由我不由天,写不写我说了算”!

    由于现在多媒体的丰富,特别是微信传播的威力,慢慢地看到了不同时代、不同专业的河大同门对母校的描述,对自己当时在学校生活、学习时光的刻画,常常心有戚戚,感觉受益很多,才慢慢说服了自己,也算是给自己找到了开始写的动力。首先,河南大学就像一座巍峨挺拔的高山,我们每一个求学者或者工作人员都只是在学校悠久历史长河中的某个短暂时间段与她有了交集。因此我们只能在某个时刻、从某个侧面,以自己的视角对这座高山进行描述,最后千千万万的河大人对母校这座高山的描述汇到一起,山的轮廓就会更加清晰、山中隐藏的美景就会为更多人所知,也许某些美景我们永远无缘看到,但是毕竟有人见证过,这样对母校的刻画就会更加全面,也许这就是约稿人的一片苦心吧。

       其次,真正有兴趣阅读文章的读者其实看重的不是我们的语言功底如何扎实、事件描述的如何华丽,他们更看重是自己青春的那段青涩而又美好的回忆;深藏于老巷深处的那坛历久弥香的美酒被你端了出来,嘉宾并不关心你盛酒的杯子是晶莹剔透的夜光杯还是粗制滥造的玻璃杯。

    综上,我只需要像一个登山伐薪的樵夫一样,把自己在砍柴过程中看到的云山雾海、飞流瀑布、烂漫山花用理科生的朴素语言描述出来;或者像一位来往穿梭的服务生一样,用红漆盘子、粗瓷大碗将陈年老窖端出来献给宾客即可。这也算是给自己减减压,为能够继续写下去的提供些动力和勇气吧。


               第一章 数学系日子之-初探河大

   古语云“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道走中央,善恶到头终,人间正道是沧桑”,其实每本书籍、每篇文章、每段唱本都是想告诉我们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奉劝大家方正行事,少费心机曲曲弯弯,大拙便是巧处,大巧便是拙处,这也正是目前咱们国家教育系统多次强调的课程思政吧,中华民族的老前辈们一早就十分注重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并且一直贯穿始终。

   正如西游记中描写悟空来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学艺之前,他需要先从东胜神州傲来国的花果山出世说起,然后才能砍竹为筏、漂洋过海、九死一生来到西牛贺洲一样,在我认识的各路豪杰齐聚数学系之前,我也需要简述一下我们入学那一年的时代大背景。

    我们的镜头慢慢切换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1994年。有很多人说1994年是一个神奇年,可以说的事情很多。单就电影来说:在豆瓣电影里评分最高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阿甘正传》,全是在1994年上映的,这两部电影十分典型地告诉了我们一些重要的人生哲理。第一部《肖申克的救赎》告诉我们“坚持不懈”的道理,故事讲述了一场策划十几年的越狱,主人公在混沌的牢笼中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的这部电影,多年来深深影响和激励了无数为自由、为梦想而奋斗的人们。其中主人公安迪利用自己业务知识帮助监狱官合法地免去一大笔税金后,满足地看着自己的狱友喝着争来的Tiger啤酒,然后眯起眼睛享受这难得的片刻自由时光的镜头十分经典;最后获得自由的安迪和瑞德重逢在墨西哥海边,则为故事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第二部《阿甘正传》又给我们讲了“傻人有傻福的”的道理,其中的经典台词,“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得到什么”告诉我们: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只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就能接受生活的给予,从中汲取营养,自信的面对未知的将来。

    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去争第一,因为第一永远只有一个,其实我们大都是泯然众人。也不必每个人都去做英雄,我们也可以做英雄路过时路边的鼓掌者;老郭相声里经常说: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土耳其古谚语也说:上帝为每一只笨鸟准备了矮树枝。古今中外,虽然有时文化差异较大,然而其中讲述的人生道理都是一样的。

    顺便说一句,经典校园民谣,由矮大紧作词、老狼演唱的《同桌的你》,也诞生于1994年,也就是我们说入学年就已经有了“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老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了。现在想想,多年前他们哥俩就已经预测到了多年后的雾霾天气和高科技带来的快节奏生活。

    1994年的高考还远远没有扩招,所以说竞争仍然十分激烈。记得我看过一个统计数据说1977是高考竞争最激烈的一年,因为这是中断了10年后的第一次高考,全国有570万人参加,只有27万人被录取,录取比例仅为4.74%,说那年参加高考出来的现在几乎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精英;到了我们高考的1994年,共约有251万人参加高考,最后录取了90万人,录取比例约为35.86%,以后每年都有高考录取数据的统计,当然录取比例函数是一个单调递增函数。       

    天时地利都已满足,该同学们粉墨登场了,经历过人生最为难熬的高中生涯的同学们经过一个假期的漫长休整后,开始陆陆续续报道了,当时城里的同学高唱着数字歌手邰正宵的“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农村的学生则低哼着我们年级长的哥哥李春波的“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大家背着行李、怀揣梦想、日夜兼程,开始齐聚汴梁城。第一次真正离开家乡,来到外地生活的同学们一开始真还是有些不适,特别是原来没有住过校、过集体生活的同学是不是流露出思乡心情。第一次中秋晚会上,河北同学赵宾杰十分忧伤的发言“火车一夜之间就把我们拉过了黄河”则十分有代表性地描述了大家当时的心情。记得我曾经在食堂早餐吃了一周豆腐脑、中午吃了一周卤面,直到后来才知道还有很多选择。然而,繁重的学习任务没有给我们更多的适应时间,大家需要赶快集中精力投入轰轰烈烈的学习中,因为接下来我们要面临的是数学专业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三门专业课,并且听说其中还有几位十分严厉的老师在等着我们呢。

        第二章 数学系日子之-师恩难忘

    说起在数学系的日子,如果不说师恩,那肯定是缺少了其中的主要元素,没了中心思想。如今步入河南大学明伦校区(老校区)南大门,主路右侧留学欧美预备学校遗址旁边,树立着一尊林伯襄先生的雕像,这就无时无刻不提醒我们: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同时也提醒大家要时刻牢记师恩,做好薪火相传。

    说起师恩,我们要感谢在自己的求学甚至工作之路上的每一位老师,然而纸短情长,抱歉难以逐一提到。另外,说起老师们,我实在不敢也没能力对老师进行综合评述,只能从自己视角出发,在印象深刻的若干点中选出一些来,以飧读者。数学学科发展至今,已经拥有100多个主要分支学科,但总体说来数学中研究数的部分属于代数学的范畴;研究形的部分,属于几何学的范筹;而沟通形与数的部分,属于分析学的范围,这三大类数学构成了整个数学的本体与核心。因此,我就仅仅介绍并以此致敬一下我们大学一年级时的三门基础课:《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数学分析》的授课老师们。

    写到这里,给同学们留出20分钟时间,请大家赶紧去沐浴更衣,然后搬个小板凳坐好、两手背在身后,跟我一起回味一下真正将我们带入数学王国的上述三门课程的老师们吧。

    一、高代。教我们《高等代数》课的是杨绍忠老师,一位十分和蔼可亲的老人,可惜杨老师已经在2016年5月份故去,当时我在QQ日志里写过一篇文章,怀念杨老师:

    2016年春天的开封,一个普普通通的周末,天气晴朗,较好,但不是心情!今天去送别大学一年级一门主要基础课《高等代数》授课老师杨绍忠,杨老师走的很突然,是心脏突发问题。

    杨老师是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很平凡,平凡到学校、学院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但就是这么一位平凡的老师,却勾起了我对他的许多记忆,白岩松说过人开始怀旧是变老的表现,也许吧。记得大学一年级时三门主干课授课老师之一的杨老师总是那么低调,低调到记不得他的第一节课开场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内容,这和数学分析课陈老师以及解析几何课马老师轰轰烈烈的开场白对比明显。对杨老师的记忆中主要有这么几点:

    1.老师总用一个普通的袋子装着我们的作业,到教室后分发给大家,然后再给同学们一个点评,占时不多但很到位。

    2.老师有一个动作给大家留下的记忆很深刻,就是上课时想拾起什么回忆,但又一时记不起来时,就会用手轻拍自己的脑袋,这让下面听课的我们感觉脑袋也在疼。同宿舍我上铺的李煜同学每次都很心疼他,有一次聊天时说宁可不知道那个答案,也不忍看到老师试图勾起记忆的那个动作。

    3.一年级时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但由于时间紧,所以好多是在中午进行。有一次下午上课时,中午参加足球赛的鲁晓旭同学迟到了,知道原因后老师吃惊的说:“原来你还是一个足球手”,这个冠名让大家笑了一番。也许同为老师的我们在给学生上课时也会说一些年轻人认为有些过时、也有些搞笑的语言吧。

    4.老师退休后见面机会很少,但每次见面时他都是那么客气,好像我不是学生,而是他的朋友一样。

    每一位老师的故去,都是我们的一大损失,也是我们青春记忆里的一个重要缺失。就像我们回到故乡一样,每次回去,好多小时的记忆都不在了,物是人非,也就不是我们的故乡了!愿老师安息!

    二、解几。其次我领着大家回味一下给我们讲解析几何的马国强老师。其实四年大学期间,马老师除了教我们《解析几何》以外,还教我们《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另外还是我们毕业实习时的指导老师。

    1.记忆深刻的《解析几何》的第一堂课是在第一教室,也就是老数学楼后面的那个四面通风、断壁残垣的假山教室里上的。记得马老师一脸严肃,昂首阔步进入教室,双手背在身后、目光炯炯地看着大家,集潇洒与杀气与一身!第一节课讲的内容是向量,当堂就有提问,在我前面被提问的是王冬同学,好像问她负向量是什么意思?提问到我的时候,问我向量相加是什么意思?回答肯定没有让老师满意,然而马老师念我们都是初犯,另外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学习节奏,也就没太为难我们。但至少记得听完马老师这节课后大家很有挫折感,感觉未来的学习简直就是刀山火海!

    2.《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课在图书馆四楼上,当时的教室是学校里面条件比较好的,光线明亮、空气通畅,课间还可以去楼下借阅武侠小说。初春上午,一抹阳光从窗口照入,老师穿着白衬衣,手握若干粉笔,奋笔疾书、侃侃而谈。下课铃响时,内容正好讲完、粉笔一点没剩、黑板正好写满,最后老师还不忘画上一个句号,有时还会来上一句“齐活儿”,然后露出满意而又略带顽皮的笑容。真是收放自如,轻松惬意,游刃有余,整节课拿捏的恰到好处,真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3.马老师对大家要求十分严格,平时上课自不必说,要求务必端正听讲,提问时也不能低头捡笔,否则一定点到你。考试以后也最恨学生找他通融,记得有门课考完后两位自觉难过的学生抱着大西瓜找到老师家中,结果连人帯瓜都被拒之门外,最后在风中凌乱了好久。直到班长李俊义跑去告诉他们其实已经通过,老师只是想吓唬一下他们,让他们好好长长记性而已。

    严师出高徒,强将无弱兵,在马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同学们学到了很多很多,我们同学中出了好多位国家、省级、中原教学名师,他们不仅专业功底硬,而且教学能力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很好的成绩。2018年我们二十年聚会时,好多同学说自己上课时的板书设计、语言组织都是得益于马老师的耳濡目染。大家去看望马老师时,老师也还记得大家上学时若干片段。同学们也都为大学期间有这么一位严厉而又不失温情的老师而庆幸,师恩浩荡,愿老师永远健康!

    三、数分。教我们《数学分析》课的共有三位老师:刘光耀老师、陈守信老师和王术老师。其中刘光耀老师和王术老师教过我们一个学期,剩余的都是陈守信老师讲授。刘光耀老师的《数学分析》课主要从大处入手、高屋建瓴,他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想让同学们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风格宛若太极大师张三丰,大开大合,举重若轻。直到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原来刘老师不仅自身业务好,行政管理能力也很突出,在担任河大数学系主任期间,在青年教师培养、教学科研并重、社会人才输送、学院学位点申报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王术老师的《数学分析》课则又另辟蹊径、小处着眼、以点带面、细致入微,但一个学期后王老师去攻读博士去了,再次见王老师时他已到北京工作了,如今王老师还经常回河大指导工作,对学院的发展支持颇多。剩下两个学期的《数学分析》,包括后来的《常微分方程》《数学建模》《偏微分方程》等课程都是陈老师讲的,他也是大学期间教过我们课程最多的老师。陈老师年龄正好大我一轮,是一位严肃更不乏幽默的老师。和前面的两位老师相比,我和陈老师接触最多,更有幸和老师同事了十三年,在这期间也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事为人的道理,直到我2018年调离学院到教务处工作。

    1.陈老师对我们班的同学十分熟悉,几乎每一位同学的相貌特征他都能描述出来,有时说到那位同学时他总能短短数语素描出来,甚至有时连上课时某同学经常坐的位置也能坐标出来。

    2.陈老师对我们班的同学十分关心,经常询问每位同学的发展现状,然后就对该生的特征了解给出一些中肯和善意的建议。如:某某同学个性有些强势,在单位里需要再韬光养晦一些将会发展的更好;某某同学天资聪明,但有时有些小懒惰,需要经常有人鞭策后会有更多成就等等。

    3.陈老师不仅数学做得好,文学功底也很深厚。在学院工作期间,重点学科总结、学科评估、学位点申报等工作需要整理大量材料,其中最为棘手的是开篇或者最后的学科、学院简介或者特色凝练部分,字数有限,专家必看,时间紧,任务重!陈老师经常字斟句酌地凝练材料,反复推敲、数易其稿,有时甚至可以改到20多稿,直到最后感觉连一个标点符号也无法改动为止。

        第三章 数学系日子之-同学情深

    叙完师生情后,我们再说一下同学情,说到同学们时我就可以稍微放松一下在叙说老师们时紧绷的神经了。大学上学期间我们年级男生住在14号楼,当时条件较好,是新盖的,记得来学校报道的时候,宿舍里还散发着潮气。我们年级在第三层,从西往东的301-310,除了我们对门的307是宿管住的外,其余的9个房间都是我们年级男生住。

    正如前面几位同学回忆录里写的那样,我们那一级的同学十分团结,关系相处融洽。好像一列火车一样,每节车厢、每个零部件都需要良好运转、关系润滑才能确保列车飞速向前。年级中的每个班、每个宿舍的良好关系确保了整个大家庭的和谐与完美。所以我就单从我们宿舍这个点出发,窥一斑而知全豹。   如前面山大王回忆录中所写,我们308宿舍关系相处更为融洽,现在想起来大家甚至会公用一个水杯、一把电动剃须刀。成员中李煜、石继辉、鲁晓旭、李虎林和我,我们5个人一直固定没动,中间张欣、王少敏、李书委毕业走后,王大山、崔国星搬到我们宿舍,虽然人员有变动,但大家关系仍然很铁。我们宿舍单亲家庭较多,但感觉大家却更温情有爱,有时感觉某人最近情绪不对头后,还会趁他不在时秘密召开宿舍会,分配任务,派谁去开导一下,如果发现效果不佳,那就发挥集体力量,晚上熄灯后的夜谈主题就会变成某人开导会。如果他还是执迷不悟,那我们就会放最后的大招,派一位穿着简单衣服的尖刀班的同志坐到他的床边,一直跟他聊天,直到把他聊服为止。

1.宿舍长。我们308的寝室长是石继辉同学,一个戴着厚眼镜、看着文质彬彬、听说一出生额头就有皱纹的人,大学期间(甚至一直延续到若干年后,直到姜育恒年老珠黄)大家都认为他很像《再回首》的姜育恒,只是我第一眼没有把他认成姜育恒,主要是当时不知道姜育恒是谁。直到后来年级在铁塔湖边组织的某次篝火晚会上,李静同学唱了一首《再回首》,那唯美的旋律才让我知道姜育恒也很牛,至少可以撩动我们年轻的心。寝室长的家庭条件确实比我们几个都好些,但是他却没有一点架子,从家里带来的美酒、美食都是与我们共享,其实好多东西够他一人吃很长时间。这也是我们宿舍关系极为融洽的原因之一吧,毕竟“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毕业后在洛阳工作时,碰到了一些难题,继辉知道后找到他的父亲,老人家十分热心,军人作风,干脆利素地帮助我解决了困难。中间几次去他家里,继辉父亲都很热情亲切,直至几年前得知老人家已不在人世,也为未能到场送别遗憾了很久,只愿好人安息,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2.起的最早的人。宿舍里的另一位大神是鲁晓旭同学,绰号“鲁提辖”。记得刚来学校报到时,宿舍安顿好后,鲁提辖就邀请我去学校东门的城墙上坐坐,当时的城墙是可以随时上去的,现在每次我去老校区,从东门路过,我都会想起我们初次见面时在城墙上聊天的情景。晓旭最大的特点是每天起的很早,然后去操场跑步,回来后还会去水房把宿舍的暖瓶全部打满,再出去读英语,真是精力充沛。另外,他对睡觉的控制感觉就像一个开关一样,早上该醒的时候按下turn on键,立刻睁眼起床;晚上我们关灯夜聊时,不管我们说到那个话题,他只要感觉该睡觉了,立刻按下turn off键,马上鼾声立起,只留下我们来不及撤退。

    当然能说的同学太多太多,值得回忆的往事也是举不胜举, 如果最后把每位同学写出来的见闻汇总到一起,积少成多,便是我们年级同学的众生相了。

    人到中年,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见识了各种各样的人,但我一直认为大学期间的同学情谊是最值得珍惜和回味的,人生路上的许多坎坷也都是大家相互帮扶着共同度过的,跌倒了,爬起来,相互鼓劲加油,继续朝新的目标前进!。

    最后,由于本章是讲同学情谊,所以以一首《打黄狼》作为结束:

山前麋鹿山后狼,狼鹿结拜在山岗,狼要有难鹿搭救,鹿有难来狼躲藏;箭射乌鸦腾空起,箭头落在狼身上,劝君结交须谨慎,千万莫交无义郎。 


           第四章 数学系日子之-球场乾坤

    我对篮球的兴趣也是在大学期间培养的,当时河大招收的有政法班学生,专业打篮球的,下课后我们经常路过篮球场去看他们训练,感觉配合整体行云流水,每个位置球员各司其职,一个个漂亮的传球、霸气的篮板、精准的投篮,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另外吸引我的还有93级数学系女篮,几位师姐不仅篮球打的好、水平高,而且颜值高、学习成绩也都很不错,有好几位我还记得她们的名字:关杰、任凌玉、贺慧霞、苏丽丽。最后,同宿舍的石继辉、王大山去打球时也经常召集我们同去,山大王甚至曾经许诺要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教我一些篮球技术,可惜最后未能成行,也许是看我实在是资质平平,绝非篮球奇才,不过好在他也没有向我推荐十块钱一本的篮球秘籍。总之,在这种环境的耳濡目染下,加上后来由于从事工作坐的时间较长,也需要找个方式锻炼一下,就这样慢慢地和篮球结缘了。

    2005年-2018年在数学院工作期间,我共参加过六届篮球赛,河大多年来的男子球类赛制是一年篮球(奇数年)、一年排球(偶数年),比赛在上半年举行。我是2005年秋季到河大报道,因此我参加了2007、2009、2011、2013、2015、2017年的篮球赛,期间2009、2011、2013年成绩相对较好,都进入第二轮,那时能够到老校区打季后赛已经是我们当时的目标了。其中2007,2009年篮球赛的时候主力还是李国强、王治国、刘鸣放等有经验的球员,作为替补,我感觉自己压力不大,反正上去有机会就投。2011年唐恒才加入球队,那一年有一场十分值得回味的球赛,第二轮到老校区比赛对淮河医院时,唐恒才发挥神勇,三分球连续命中,比赛甚至打入加时,可惜最后以1分之差惜败。要知道淮河医院当年可是季军呀,可谓兵强马壮。2013年篮球赛可以说是近几年来成绩最好的一次,因为当时王绍利和郑晨已经加入球队,成为了球队的奇兵,因为他俩当时刚刚毕业,年龄正当,能跑能投能突,所以最后顺利打入第二轮。2015年和2017年的篮球赛,成绩不佳,没有能够进入第二轮。其中2015年在第一场对药学院的比赛时虽然赢了,但是鸣放手掌受伤,导致当年早早出局;2017年篮球赛时,王中国已经加入球队,刘鸣放、我、唐恒才、职占江也有了经验积累,王绍利、郑晨也正当打之年,所以比赛前大家信心满满。可惜在正式比赛前的一次热身赛中,鸣放脚趾骨折,所以这一年也是早早出局。这一年后来在对土建学院的比赛中,我也受伤了,至今胳膊和腿上还留有伤痕。最近几年,安其丰、魏志强、王峮陆续到来,大大加强了院球队实力,不仅进入第二轮不成问题,更希望在此基础上取得更大的突破。但我和中国已于2018年离开了学院,更可惜的是2019年学校的男篮比赛取消了,所以暂时无法看到球队成绩的突破,希望学校篮球比赛早日回复,学校球场条件加快改善!

   球场乾坤大,从中识日月。而今随着年龄增长,体重增大,打球的次数越来越少。甚至看着喜爱的球星乔丹、雷吉米勒、雷阿伦、邓肯、吉诺比利等逐渐退役,看球的热情也日渐消退,我心里清楚自己离球场也将越来越远,但有时也会坐下来翻看一下当年球赛时的照片,回忆一下和弟兄们共同挥汗球场的岁月,感谢一下多年来篮球给我带来的欢乐和共同战斗过的兄弟们!


                        结 语  

   自1994年到河南大学数学系学习至今,中间也断断续续出去读书、做博后、访学,但近三十年来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河南大学度过的,中间更是见证了母校以及母院的各种艰难、奋斗与成长。值此学院史料征集之际,谨以此文怀念一下自己在河大学习时的青葱岁月,回顾一下在学校工作期间的苦与乐,更祝愿学院在新的平台上取得更大的成绩,祝愿学校在新的时代里取得更大的辉煌!

   最后,以《生命的列车》中的一段话作结束语:人生就是一列快速向前开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每站都会有人上下车,你身边同行的旅客也会不断跟换,但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你向前走。所以请善待旅途上遇见的所有旅客,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最终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