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受众视角的中国科幻文艺创新策略

 超幸福的番茄 2020-06-11

1. 选题概述

从传者到受者的位置转变,受众中心论才逐渐被新闻理论界提出,关于受众中心论的文章现已达1931篇,如夏凡的《受众中也论与中国新闻改革的走向》、马池珠的《受众中也论的理论基础与时代特色》、马池珠等人的《基于受众中心论的电视传播》、王艳的《“受众中心论”下的媒体形象塑造策略》等。

而在当今,科幻文化也逐渐复苏,由于《三体》的热销与电影版的改编又逐渐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受众群体,同时这些人群对《三体》讨论的发酵又使其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根据受众即市场的观点,若要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针对科幻文艺市场受众来进行研究有其必要性。

1.1选题背景

科幻文艺作为西方工业文明的一种产物,在中国的生根发芽落后于西方将近一个世纪。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国家的科幻文艺渡过了数次夹缝中艰难求存的困境之后,在现在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我国科幻为文艺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新中国的建立,各项文化事业的不断展开,科幻小说的创作和发表也开始繁荣。“十年浩劫”过后,科幻文学再次复苏,从1976年到1983年的科幻小说创作,是在科学与理性被重新崇尚的历史语境中获得了井喷式发展的。到了1983年,科幻小说被卷入了姓“科”姓“文”之争。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潮是把科幻小说作为“科学启蒙”工具,把科幻小说中的“科学”理解得过于实用和狭窄,变成了科学的教条,因此科幻小说的创作受到了主流的批判,直到《科幻世界》社长杨潇取得1991WSF(世界科幻协会年会)开展资格,科幻小说才迎来了复苏。

科幻文艺发展象征着一个国家想象力的发展。然而我国科幻文艺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从受众角度来挖掘、分析受众希望与喜欢的科幻内容,进而改进创新我国的科幻文艺市场,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壮大。

1.2分析方法

本篇论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手段,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有关论题的国内外既有文献和资料进行概括和整理,再通过制定问卷调查,对科幻文艺的受众群体进行有目的地调查,获取所需数据,最后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所得数据对科幻文艺受众群进行分析研究。

文献研究法——首先确定研究的目的和问题,本文是基于科幻受众进行受众分析,“科幻文艺”、“受众”与“创新”是文章的关键点;然后针对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相关文献的搜集,确定来源的可靠性,本文的文献资源来自于中国知网,最后对收集而来的文献进行整理,将其条理化,从而对本文将要研究的领域形成对现有事实科学的认识。

问卷调查法——对于受众方面的研究,需要获取第一手资料,面对科幻文艺这样的事物,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制定问题寻求所需数据才能获这些小众群体的具体信息,从而分析受众特征。

内容分析法一—对科幻文艺发展现状及其受众群由表及里进行分析,层层深入,最终达到从媒介现象引申到社会学、营销学等领域的传播效果,找出一条能满足市场需求的科幻文艺创新之路。

1.3我国科幻文艺的界定及主要特征

科学幻想(Science Fiction)简称科幻(Si-Fi),英文本身即有“科学小说”的涵义。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人雨果·根斯巴克(Huge Gernsback,科幻之父)在1926年提出的,他认为科幻是关于科学的小说。在我国,于20世纪早期被鲁迅、梁启超等知识分子译作“科学小说”,鲁迅在其翻译的凡尔纳小说《月界旅行》里曾说过,“假小说之能力……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进入1950年代,又被改成了“科学幻想”。

科幻文艺,主要是指包含科幻内容和格式各类文艺作品,例如包括:科幻小说,科幻影视剧,科幻游戏等。

科幻文艺的主要特征有三个,即科学性,文学性,幻想性。

首先,科幻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有科学的指导,科幻才有了一个创作的基础。威尔斯的小说《时间机器》,正是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提出之后才脱离了幻想小说的范畴。其次科幻作品对科学所作出的种种假设,又能对今后科学的发展做一个预言和参考。《时间机器》这篇小说,又成为了基于相对论的“时间旅行”这一重大课题的产生原因之一。

科幻作品的第二个特征是文学性。评判科幻作品有无价值,不能唯“情节是否严格符合科学推理”是从,而应更加关注“艺术”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为主要评判标准其价值大小。这也是与科幻受众息息相关的部分。

科幻作品的第三个特征是幻想性,这与作品的科学性是密不可分的。基于对客观世界的研究,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构想未来的发展与事态的变化,正是由于所创造的想象世界是我们未知的,科幻作品的神秘才能引起受众的好奇心。

科幻文艺作为一种“舶来品”,要想在中国的国土上扎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要考虑到中国科幻受众的情况,摸索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题材与类型,才能开辟出属于科幻文艺自己的科幻市场。

2. 科幻文艺受众分析

本次调查所使用的问卷旨在对科幻文艺的受众群进行分析研究,设计选项共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当前环境下是否接触过科幻文艺作为选项对受众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与此同时确定本文研究对象;并对有过科幻阅读或视听体验的的受众群进行关于小清新认知度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关于研究对象的受众结构性分析资料,例如性别、年龄段、学历等。第三部分是关于受众行为性现状,分别从受众偏好与付费意愿等方面进行调查。

在数据收集上是采用电子问卷方式完成此次调查。电子问卷指的是“问卷星”,采取网络公开的方式,经过14天共收回问卷248份。其中共有41人从未接触过科幻文艺,将这41份调查问卷作为无效问卷,因此问卷调查的有效问卷为207份。

2.1科幻受众结构性分析 

受众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能将每个个体独立的受众进行大致的划分,这样的市场细分有利于我们把握现今科幻市场的受众的潜在受众与主要受众,更好的找出目前科幻市场的主要针对受众人群。

2.1.1受众年龄结构

项目

类型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109

52.40%

98

47.60%

年龄

12岁以下

15

7.20%

12岁至17岁

46

22.20%

18岁至24岁

73

35.60%

24岁至35岁

53

25.30%

35岁以上

20

9.70%

受教育程度

高中/中专及以下

38

18.30%

大专

14

6.70%

本科

152

73.40%

硕士及以上

3

1.60%

1 受众基本情况

如上图所示,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共有男性109名,女性98名,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在被调查者中各个年龄段皆有,其中在18岁到24岁之间的比例最大,达到35.6%12岁及以下的比例最小,在7.2%左右。这也显示出了我国科幻文艺的主要受众主要是青年人群。

2.1.2受众性别结构

从图1与图2中可以看出来,在是否接触过科幻文艺这一问题上,男女没有太大的差别。就接触程度而言,男性资深科幻迷与较多接触者较女性而言多出8%。但是总体而言与科幻文艺有过接触过的人数大约占到总人数的80%以上,这说明我国的科幻文艺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应该在照顾核心受众的前提下发展潜在受众。

2.1.3受众学历分层

根据表1可知,对科幻文艺接触机会比较多的受众集中在12岁到35岁之间。同时被调查者之间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差别,以本科和专科的居多,这也正好与年龄图示相吻合,这也侧面说明了科幻文艺的科学性要求有受众一定的知识储备,缺少相关的知识的受众就不能更好的理解科幻作品所展示的场景与原理,也就自然而然的会失去对其的兴趣,这也是我国科幻文艺市场难以扩大的一个原因。

2.1.4受众收入分级

月收入

人数

百分比

≤2000元

112

54.00%

≤5000元

40

19.30%

≤10000元

39

18.80%

>10000元

16

7.90%


2 科幻受众月收入统计

    联系表1与表2,可以得出科幻文艺主要受众学生的消费水平,大部分学生的月收入(生活费)都在2000元以下,那么在科幻文艺上的消费也有一个限度,如果想开发学生的科幻市场那么最好走亲民路线,但是同时也可以预见当这一批受众成年,收入上涨所带来可观的消费能力,可以针对高消费人群推出科幻系列周边产品或订制品来开发新的利润点。

2.2科幻受众行为性分析 

行为性分析主要从受众的选择偏好与消费行为来进行,从样本数据中发现科幻受众的喜好与付费点,也能更好的了解受众的心理预期,在市场的博弈中摸索出一条双赢的道路。

2.2.1受众媒介偏好

通过对207份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目前各种媒介渠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受众对媒介渠道的选择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目前,电视,报纸,电影,网络和手机,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是受众的主要选择对象,其中受众使用最多的媒介是电视,由于科幻影视是目前科幻文艺的一种主导性表现形式,并且受众对科幻电影的需求也不低,所以影视剧成为科幻受众获取科幻作品的主要途径。书刊作为一种最传统的科幻文艺表现形式,虽然在比较平稳的状态下人数有所下降,但依然有很大的消费群体。现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手机功能日益强大,通过网络和手机渠道接触科幻文艺的受众数量逐步上升,分别达到了21.4%25.9%,而广播等其它媒介渠道在选择中的竞争力己经明显减小,未来科幻作品的载体应该有一个明显新媒体的偏向,才能更加符合竞争的需要与体验的提高。

2.2.2受众选择行为


由图4可以发现,虽然科幻游戏与科幻主题公园等也有一部分的受欢迎人群,但是目前受众感兴趣的科幻作品仍然主要集中在科幻影视剧和小说当中,这说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电视与纸媒)仍然是受众的首要选择,但是在目前媒介渠道种类不断增多,传播渠道更加细化,新兴媒介渠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新的科幻作品类型也逐步崭露头角,例如科幻游戏,自20世纪末电子游戏逐步成型以来,科幻游戏也逐渐步入了人们的视线,在现在VR技术的发展下,科幻游戏也将迎来新的增长点。

2.2.3受众消费支出

在收到的207份问卷中,不愿意为科幻文艺付费的达到了35.42%,这个数值偏高,深切反映了我国科幻市场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状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潜在市场仍然很大,如果能把科幻市场进一步做大,科幻文艺将会成为一个收入可观的内容生产产业。

此外,在愿意付费的用户中,半数以上受众愿意在30元至50元之间,这部分消费大多是作为电影票和科幻小说的购买费,除了科幻小说杂志以外,也为我国的科幻市场指出了一个方向——科幻影视产业。

3. 基于受众视角的科幻文艺发展困境

虽然科幻文艺在我国的发展已有数十年,但是依靠现有的市场来满足受众的需求和期望仍存在诸多问题,科幻文艺也难以获得合理的未来发展。下面将从受众特征,受众需求等方面来具体分析科幻文艺现今存在的问题。

3.1科幻受众年龄结构失衡

相对于美国和欧洲的读者群体,中国的科幻读者群体单一。

1991年,《科学文艺》更名《科幻世界》,重新将初中生作为主要期刊受众,现已发展到以高中生,大学生和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为主要读者对象,这点与美国的情况极为的不同。在美国,科幻杂志的定位是广泛的,不仅仅是接受过中学以上的青年,还包括了不少的老人和儿童,成为老少咸宜的休闲读物。

根据本次调查,248份问卷中有41人未接触过科幻文艺,这41人中没有12岁以下的受调查者,没有接触过科幻文艺的比例随着被调查者年龄的增加而变大,呈现出由此可见我国科幻受众呈现一种金字塔的形状,这也与我国目前科幻小说、影视剧针对青少年,对成年人以及中年以上受众没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关。

由于主流教育界的不提倡,科幻文学很难在这种环境中有太大的影响力,读者群体的单一严重阻碍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和壮大。

3.2科幻受众作品满意不足

类别

百分比

作品普遍知名度不高,作者团队少

54.17%

创作随心所欲,缺少美感

47.92%

与外国作品有差距,内容不新颖

39.58%

没法兼顾科学性与文学性,读不懂

33.33%

好的作品不深度挖掘,只流于文字

25.00%

作品类型太少

22.93%

人文要素太少,没法引起共鸣

22.93%

3科幻受众认为我国科幻存在的问题

科幻文艺作家星河曾说:科幻文艺首先是文艺,不是科学的一部分或其他门类,就像历史文学或侦探文学作品等一样,只是以科学作为承载物,因此读科幻小说实际上读到的应该是其中精彩的故事情节。”科幻小说的特点决定其的故事构架均发生在作者构建的虚拟环境中,这种虚拟环境是现实的人无法亲身感受到的。因而,阅读科幻小说带来的不能亲身体验的世界则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体验。

首先,太过注重这种科学性就给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调查中,三分之一的被调查受众都认为中国的科幻文艺没有兼顾科学性与文学性,读不懂。创作科幻文艺如果没有适当的笔力,不仅没有办法将涉及到的科学性质描写清楚,也没有办法行文流畅,通俗简明。平衡科学性与文学性,这也是科幻作品创作的一个难题。

其次,科幻作品是想象力的产物,要把握幻想与科幻之间的度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幻想过度就是不切实际,一个作品必须要切合实际,它必须在受众的想象力范围内,不然受众就无法理解内容,也把握不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第三,我国科幻作品还存在题材、创作视野狭窄的问题。我国科幻小说描写的主要对象历来集中科学技术的实际运用,如:方伟功的《重返赛场》,写未来的人类肢体再生技术的高超;迟叔昌的《割掉鼻子的大象》,写遗传工程的成功;《密林虎踪》写电脑在生态学上的巨大用途。但是对于未来世界人们在思维、感情、潜能上的发展到程度,这样的人文的探讨却不多。

第四,科幻创作作者团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也不过百人,一半的被调查受众都认为创作团队少,知名度也不高,这也是我国科幻文艺一个致命的短板。每年出的科幻作品知名的大多都是老作者,新人作者不出名,创作也不稳定,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然而科幻稿件可选范围太少,纵使集结成杂志,读者购买科幻类书籍杂志的欲望依然受到了冲击。

科幻受众对当今的科幻满意不足,这也是一个敲响的警钟,科幻文艺创作不仅要了解市场趋势,也要摸清受众的喜好,竭力做到叫好又叫座。

3.3科幻受众新媒体特性强

随着现在媒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媒介渠道逐渐细化,媒介渠道选择的多样性逐渐增加,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受众对媒介渠道的自主选择权逐渐加大,因此不同特点的受众根据自己需求和偏好选择科幻文艺媒介传播渠道的差别也会逐渐扩大。

另一方面,根据图3可以看出,当前大众传播中媒介电视,网络,书刊等是受众的主要选择,但从长远来看,这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处理好这些主要的大众媒介传播渠道就可以促进我国科幻文艺的发展,尤其是在目前进入媒介整合营销传播的时代背景下,单一的媒介渠道已经很难起到很大的作用,受众对多渠道的需求特点以及逐步明朗。

最后,整个科幻产业都要面对转型,书刊开始衰落,需要转到游戏,特别是电影和周边产品。现在面正临着极大困难,中国没有科幻电影的编剧,想要从小说直接转型电影并不简单。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多数不是从小说改编的,而且多数小说改编都不成功。中国科幻电影产业不是没有技术,而是缺少科幻电影的人才,想拍出受大众所喜爱的科幻电影,任重而道远。

4. 我国科幻文艺新媒体道路创新策略

从思想文化的角度看,科幻小说在我国的传播困境从一定角度反映了我国民族想象力的缺失,这种缺失也体现在了其他文化产业领域。在好莱坞科幻电影称霸全球,在我国赚取大笔票房的时候,我国的科幻影视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尴尬。目前我国已经开始注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等科幻产业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体现的民族想象力在发展各种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幻小说在我国的传播不仅是有必要的,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受众角度来分析我国的科幻文艺现状,有利于我们发现中国科幻受众对什么样的作品感兴趣、喜欢什么样的作品类型、愿意在哪一方面付费,总体而言,科幻在我国还是一个小众性的文化,但是不可否认它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品牌开发价值,信息化时代的现在,媒介正在交融,科幻文艺应该利用我国的优质内容资源探索新的科幻创作与开发之路。

4.1开展推广活动,吸引年轻受众群体

在近30年的科幻发展历程中,《科幻世界》设立的科幻银河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促进推动作用,自1986年举办首届以来,这一奖项已举办26届,近百位科幻作者获得奖励,刘慈欣、王晋康、韩松等都是从银河奖中涌现出来的优秀科幻作家。《三体》的作者刘慈欣,自1999年在《科幻世界》投稿短篇《鲸歌》之后,开始踏入职业科幻小说家的生涯;凭借一篇《关妖精的瓶子》于2004年获得银河新人奖的夏茄,就是“后新生代”科幻世界作家群中,伴随着《科幻世界》成长起来的80后。

中国科幻银河奖沙里淘金般的发掘出许许多多的对中国科幻届有重大意义的作家,而这些作家的供稿又使《科幻世界》的稿源有了质量的保证,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银河奖也将选拔出更多年轻的富有活力的作家,为科幻小说界注入新的活力。从长远来看,银河奖所选拔出的新生代作家们有着国际化的视野和优良的教育背景,他们的活跃将使科幻市场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带来中国科幻市场的新一轮的成长。

银河奖不止在挖掘作者资源方面有作品,它面向全国范围的征稿也能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受众对银河奖和科幻小说的了解。但是现今而言,一年一度的银河奖时间跨度太长,引起的热度不够持久。万博会、奥运会等世界级的活动一下子影响到了全中国,中国科幻届也可以申请承办一些世界级的科幻展览,过去1991年在中国程成都举办的世界科幻年会一下子使得中国科幻起死回生,如果能在中国再次举办这样的科幻年会,那么短时间内大众的兴趣将会高度聚焦,凭借现有的优质科幻内容资源,增加一部分受众并不是问题。

这些年大型媒体广泛报导科幻新闻的突发性事件只有两次。除了刚刚提到的科幻界自创热点的1991世界科幻年会。相比之下,1999年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引发的热潮则是科幻界抓住机会宣传自己的成功范例。这次宣传热潮也覆盖了从中央电视台到小型报刊的各个层次。最近的科幻热点主要是集中在《三体》上,但是《三体》刚成书的时候也没有引起巨大的反响,每部书的印数也不高,这就是一种资源浪费,假使在《三体》刚问世的时候就开展大量的图书营销与推广,多多举办签售并且投放图书广告,并且在正版图书上下功夫(比如图书水印),提高受众对《三体》的兴趣,培养受众对版权的意识。也就不至于盗版书百万印量卖的风生水起。

4.2创作兼容科普性与文学性,提高受众接受度

在我国,科幻被大多数人当作是科普性文学,这也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打倒牛鬼神蛇等历史原因,极大的抑制了科幻文艺的发展,且在文革期间几乎有倒退的趋向,所以在重新发展的时候定位低龄且主要以科普为主就不足为奇。但是这样的内容放到现在来说是不适用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对文化需求是多样的,科幻文艺既然有潜在的市场就应该下功夫来开拓新的版图。

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神魔小说是发展我国科幻小说创作的一个巨大宝库,很多故事、传说已经深入人心,随着对神话、传说、神魔小说挖潜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不仅能使受众对科幻文艺作品产生亲近感,我国科幻小说的民族特点也将得到加强。比如借鉴古代神话的想象力,孙悟空可以用自己的毫毛进行变身,用科幻的话语说是克隆,它的七十二变对科学而言就是分子的重组,这些古代文化的瑰丽想象,为当代科幻作家在创作上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独特的创作思路,这个优势是其它国家难么模仿的,我们一定要从中吸其精华。弃其糟粕,让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神魔小说在当今科幻小说的园地里重新焕发出新的魅力。

除了可以吸收本民族特色来进行创作,科幻文艺必须要重视文学性。科幻创作的虚构性和科学、幻想相结合的双重魅力是科幻文艺主要审美价值所在。科幻文艺作品不仅像通过虚构的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给读者创造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通过科学这个支点,加之以奇特的构思,为人们塑造了一个视野广阔的世界,这种独特的世界观正是它的魅力与优势所在,当前中国科幻分为硬科幻与软科幻两种,硬科幻强调科技,软科幻关注人文,这二者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我们不能厚此薄彼,软科幻一样受到大众的喜爱,《三体》第二部正是最好的例子。

受众是科幻小说能够坚持生存下来的动力。一方面要努力提高科幻小说的整体质量,为科幻受众奉献上一场文学盛宴。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他们的需求,了解受众真正的需要,创作出符合受众口味的作品。

4.3产业链延伸,向受众喜爱的小说-影视-产业模式转型

就国外的经验来看,《黑客帝国》《阿凡达》等科幻电影都是叫好又叫座,不仅获得了不错的票房还使得系列成为了一个品牌,也带动了图书以及衍生产品的销售。而根据小说开发游戏并从中获利并非天方夜谭,美国的一本科幻杂志外包开发了一项名为“Herod’s Lost Tomb”(希律王的陵墓)的游戏项目,有超过300万的免费测试版下载,并带动了杂志关于希律王衍生产品的发行。该游戏每千个下载量的开发成本是8美元,现在以19. 9美元的价格出售的游戏已超出25万个,为该科幻杂志创造了巨大的利润。

回顾美国家喻户晓的科幻作品星球大战系列,可以发现它先拍摄了“星战三部曲”之后,因其设定庞大的世界观使得每个观看过、了解过星球大战的受众都可以发挥自己想象来为星战的世界进行补充与再创造,因此相关的丛书、玩具、科幻主题公园等都纷纷建立,一个本来仅仅存在于电影里的世界就来到了现实,并且产生了巨大的收益,正是由于其作品的延展性使得了星战系列获得了大量受众的喜爱,而这些受众又反哺原作最终成就了一个星战帝国,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来发展我们自己的科幻品牌。

在国内,电影《机器侠》和电视剧《魔幻手机》也是中国科幻影视的一个尝试,定于2017年《三体》电影版的上映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有一个里程碑式的纪念意义,对《三体》电影版抱有期待的受众不在少数,他们很有可能会从潜在受众转化为稳定受众甚至忠实受众。

5. 结语

美国科幻事业的发展大致有以下三个阶段:科幻杂志为主的起步阶段,以科幻图书为主的上升期,以科幻影视为主的成熟期。对照着外国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科幻事业远未成熟,正处于杂志平台期的起步阶段,离完整的产业链式发展还有较大的差距。从科幻文学的文学创作水平和思想深度方面来看,中国科幻还缺少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影响力、具有显著中国特色和达到一定思想高度的作品出现。新生代科幻作家如王晋康、刘慈欣等人虽然在努力尝试,但是由于高水平作者数量基础的稀少,很难形成集群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幻作品的影响力。

但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有着优秀而深厚的文化积淀,民族文化必能让中国科幻在世界上大放异彩,技术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正在日益凸显,科技已经越来越接近人们的生活,人类对于自身与科技的关注越来越密切,在这种思潮影响下,随着一代又一代科幻作者和科幻出版商的不懈努力,中国科幻文学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注释及参考文献:

[1] 邹德辉 . 科幻小说在我国的传播困境与发展对策 [D].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0

[2] 蒋  颖 . 试论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潜力 [J]. 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5(01):19-23

[3] 王玮玮 . 中国科幻小说的受众心理解读 [J]. 科技文汇,2009(05)

[4] 孙洪禛 . 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生产消费与文化反思 [D]. 四川: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

[5] 牛艳芳 . 我国科幻文艺大众传播渠道研究 [D]. 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11

[6] 李  姗 . 中国当代科幻期刊出版传播特色与比较研究——以《科幻世界》为中心 [D]. 河南:河南大学,2009

[7] 时曼卿 . 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 [D]. 四川:西南大学,2015

[8] 祖  俊 . 生产性消费:粉丝群体对“科幻文化”的再生产 [D]. 安徽:安徽大学,2016

[9] 梁  梅,孟繁博 . 我国科幻文艺对科学文化传播的作用与影响调查分析 [J]. 科技创新导报,2008(07):132-132

[10] 林  品: 中国科幻文艺的现状和前景 [J]. 青年文艺论坛,2016(02):37-4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