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期法家、兵家吴起与《吴子》的军事哲学思想

 人类研究中心 2020-06-11

1。吴起的生平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也是由儒家转化为法家、兵家的著名人物。由于他的出身和经历与子夏不同,其转化比子夏彻底得多。因此,我们说吴起才是由儒家转化为法家的典型代表。

吴起是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西)人,出身于"家累千金"的富有家庭。青年时"散金求官",但千金散尽仍未达到目的而遭人讥笑,因此杀人出逃到鲁,投师名儒曾申。但因"母死不奔丧"而被赶出师门。后学兵法为鲁将而打败齐国,却遭到贵族嫉妒而到魏国。魏文侯任他为将伐秦,开拓了疆土,即以后建立的西河郡。又参加灭中山之战,以后任西河守23年,推行李悝的变法改革,巩固了魏国西部边防。他创建强悍的军队魏"武卒";著《吴起兵法》,今存《吴子》六篇不是伪书,基本上反映吴起的军事思想;又传授和整理编撰《左氏春秋》。因此,他也是史学家。后因受王错陷害,只好泣别西河,投奔楚国。楚悼王任命他为苑守,一年后为令尹,从事变法改革。但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突然去世,旧贵族叛乱,吴起壮烈牺牲。

2。在魏、楚的变法改革及其失败原因

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魏国任西河守从事变法改革。西河郡在今陕西大荔县以东地区,与子夏设教的西河并非一地。子夏所居的西河,在今河南汤阴县东,在魏国东面的河、济之间,只因它在齐、鲁、邹之西的缘故而称西河。吴起所守之西河在魏的西部,两者一东一西,相距较远。吴起并没有受教于子夏。但他受李悝的影响较大,他在西河郡的变法改革,就是按照李悝变法来进行的。因此说吴起是子夏学派的成员是可以的。

吴起在魏的变法改革,主要内容有:在政治的和伦常的上下级关系上建立起一套封建制的新秩序;改革奴隶社会遗留下来的旧风俗、旧习惯,教育人民建立封建社会的新风俗、新习惯;在经济上发展生产,使府库充实,为边防军提供充足的粮草;在军事上创建魏"武卒",用征兵的办法建立起一支常备军。因此,吴起任西河守23年,不仅使"秦兵不敢东乡(向),韩、赵宾从",而且"辟地四面,拓(开辟)地千里",为魏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在政治上提倡"法治",主张"明法审令",按"法"来治理国家。他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分封制;规定旧贵族只要传了三代的,一律收回封爵和俸禄,不再享受世袭特权。还废除了远房公族的宗室谱籍,取消其"世亲世禄",为在魏国普遍建立郡县制开辟道路。又打击旧贵族,剥夺他们的爵位和俸禄,给予新兴地主阶级人士。下令严禁私门请托,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使政治开明、官吏廉洁,改革庞杂、臃肿的官僚机构。

在经济上,如《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所说,下令"禁游客之民,精(纯洁)耕战之士",从而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法家的耕战政策就是吴起首先提出来的。

在军事上,用裁减政府冗员和减损官吏俸禄的费用来"抚养战斗之士",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依靠这支军队逐鹿中原。

吴起的改革仅实行一年间,就收到显著效果,使楚国开始由弱变强。

可惜,楚悼王的死,使变法失去支持,吴起也为旧贵族杀害,变法夭折了,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但是,吴起变法的经验教训却为商鞅变法提供了借鉴。

关于吴起在魏变法改革的失败原因,主要是魏武侯没有坚持改革的路线,最后用了旧贵族商文为相,又听信谗言,逼走了吴起,使他在西河的改革有始无终。因此,魏国不能保持其强大,以后逐渐被齐、秦所取代。这个历史的教训应该说是相当深刻的。

吴起在楚的变法改革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变法的时间太短,对旧贵族打击不彻底,对旧贵族可能发生的突然袭击没有准备,而更重要是变法改革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只把希望寄托在楚悼王身上,因此楚悼王一死,吴起就失去了依靠,他苦心经营的事业就付之东流。

3。《吴子》的军事哲学思想

吴起是与孙武齐名的军事家,他在魏国西河"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的辉煌战绩令人惊叹,而这与他的军事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他有唯物主义的战争指导理论。战争中要取得胜利的关键,在能够正确制定对敌的策略。这就需要了解敌方的情况。《吴子·料敌》说,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只有清楚敌人的力量部署情况,才能选择其中薄弱环节狠狠打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利用间谍进行侦察等办法。而且吴起对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情风俗都了解得很清楚。《吴子·料敌》对六国军队状况的分析,能指出其优势与不足:"齐陈(阵)重而不坚,秦陈散而自斗,楚阵虚而不久,燕陈守而不走,三晋陈治而不用。"可见,吴起继承了春秋后期军事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怠"的思想。吴起使自己对战争的主观指导,力图符于客观实际的卓越见解,对引导战争取得胜利,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次,他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战争中情况千变万化,为了适应多变的环境,他提出"因形用权"的主张。他说:"凡战之要,必先占其将而察其才,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他认为带兵作战必须首先分析研究敌人的将领,根据不同情况,决定不同的对策,这样就能不费多大力气而获得成功。这是对孙武用"水无常形"来比喻"兵无常势",依据敌兵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夺取胜利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战争中辩证的生死观,也是吴起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突出表现。他认为在战场上"必死则生,幸生则死",这就是战场上生与死的辩证关系。吴起非常鄙视在战场上贪生怕死、当逃兵的可耻行为,而提倡不怕死的精神。《吴子·论将》说:"师出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即从出兵打仗的第一天起,就要使战士抱定决心战死的光荣信念,而不要怀有苟且偷生的耻辱思想。《吴子·图国》说:"进死为荣,退生为辱"。即以前进杀敌、血染沙场为荣,以后退逃命为羞耻。《战国策·齐策》谈到齐国军队被燕军连破七十余城,处境十分困难,军队没有粮食而人相食,没有柴烧而以人骨当柴的情况下,仍能困守孤城、坚持战斗,战士没有投降的心理,直至取得最后胜利。认为这样的军队就是"孙膑、吴起之兵也"。可见,当时吴起的军队顽强战斗、不畏死的精神是十分有名的。

战争中多与少的辩证关系,也体现了吴起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他认为,士兵多不一定能打胜仗,而士兵少却完全可能击败数倍于己的敌人。《吴子·料敌》认为,只要军队治理得好,善于选拔贤能,赏罚分明,优待家属,这样部队就可以打败数倍于我的敌人。又认为,敌人前来时散散漫漫,毫无纪律,队伍混乱,人马不安,东张西望,我军可以以一击十,使敌手足无措。同时,吴起还认为,"愚将,虽众可获"。即如果将领不善于指挥,虽然带兵多,也容易被人俘虏。吴起还认为,以少胜多在于利用有利的各种条件。其中利用有利的地形,在实战中显得格外重要。《吴子·应变》说,只要避开平坦开阔的地方,而利用险要的地形,就可以"以一击十"、"以十击百"、"以千击万"。吴起正是运用这种朴素辩证法思想,才创造了以五万人加"车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吕氏春秋·用民》记载,人们称颂"吴起之用兵也,不过五万"。《尉缭子·制谈》说:"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据杨宽统计:"战国时代,各大国的兵额就有三十万至一百万之多。"吴起以五万或七万之数,可以说得上是精兵,而用之可以抵御强秦。这也反映了吴起把朴素辩证法思想运用于战争而取得的成就。

综上所述,可见吴起的军事哲学思想在战国初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