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仝小林教授望、闻、问、切心得【建议收藏】

 一元堂中医张 2020-06-11


一、唯象

见形于物,成象于心,唯物唯心,象居其中。象中有数,数中有象,理藏其内。不易为形,变易为态,简易为道。形象为基,比象为智,抽象为律。象定性势,数定量形。望体象、面象、神象、手象、舌象,闻气象、声象,问隐象,切脉象,观内象,参微象,皆为象诊之术。病为形征,症为表象,证为意象。见一叶而知秋,是象诊的特征。诸象合参,可增加象诊的准确性。唯象,是形与神的统一,是创新之源,合于大道。

仝氏五行人阴阳辨识歌

人分木火土金水,五行不外阴和阳。

阳木瘦聪易秃顶,清泻抑柔肝火凉;

阴木沉思善抑郁,肝气舒达保健康。

阳火寒冬绵衣薄,汗多身热心易慌;

阴火阳郁皮腠紧,升阳散火汗出爽。

阳土憨厚脾胃壮,代谢壅滞病胃肠;

阴土脾虚大便溏,囊囊肚腩皮色黄。

阳金命硬性刚烈,脾胃健壮筋易伤;

阴金肺弱肠易损,外表柔弱内坚强。

阳水尿少手足胀,眼带松弛皮发亮;

阴水皮薄肾气弱,寒凝经脉手足凉。

五行交杂最常见,遗传环境各半镶。

神形不一看生克,神形一致看阴阳。

相克折寿天命短,相生助寿本命长。

二、问诊

四诊之中,医生主观者三:望、闻、切,唯问诊是病人客观之感受。客观为主体,主观为补充,应当是中医诊查的一般规律。主观,虽可能抓住某些病的特“征”(指证、体征),但总体来说,宜作为问诊之补充,而不是替代。

不能因为老百姓认“号脉”,我们的医学教育就不敢强调“问诊”。必须实事求是的告诉学生:中医诊疗的过程,按实际需要,应当是:问、望、切、闻。

北京四大名医之首萧龙友,有一段至今仍值得深思的话,尤其是“临证详审,最重问诊”。其云:“术理并重,由器而道;天人合一,治病从本;辨证施治,用药精益;临证详审,最重问诊;立法灵活,知常达变;摒弃隅见,融汇中西。”

三、望诊

怎样学会望诊?行三才天人合一,走四方三因制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谋万人面,知万人心,方可言望诊之技巧也。

温度、湿度、色度,是判断体内阳光、水分、空气状态的简易方法。温度,由能量多少决定,能量即是体内之阳光;湿度由水分之多少决定,望触皮肤即知;色度就是气色,从面、唇、舌底、指甲颜色等一望便知。从气血水入手,调温、调湿、调色,是诊治疾病最直接简易而可靠的方法。

舌是唯一用肉眼观察的内部器官。它真实的反映出体内温度和湿度,所以我称舌象为晴雨表和温度计。

四、切诊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脉象,是古代医生的临床体验。但现代生活,由于夏天空调、冬天暖气等因素,四季脉象多已发生变化,差别越来越小,脉象自当有变。切不可执古以断今也。

仲景之脉诊,以号脉所取之象,平实论之,对病之初久、浅深、趋势、预后,有明晰之判断,直接指导临床。自宋之道人崔真人起,以意测之藏象,强加于脉:“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濒湖脉学》又加以推广之,脉由是走向玄矣。脉,是医生获取疾病信息的手段之一,故在脉象诊断上,务须废意测藏象之绳墨,起解剖物象之文章,方能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和教学。

五、闻诊

所谓“病味”,是指医生根据病人的体臭、口臭、溲臭、矢臭等,对机体内环境做出的判断。《大长今》中的徐长今,有“画味”之天赋,此话不虚,她懂得怎样为特殊的食材,配好辅料,而做出美味佳肴。治病亦如此。久病出“味”,根据病人的体臭、口臭、溲臭、矢臭,可以“画”出“病味”。如糖尿病,腐酸甘;尿毒症,臊臭腐甘(烂苹果);肝病,酸霉臭等。针对“病味”,选择药与食,可调整内环境。所谓“好味”,是指病人对“酸苦甘辛咸香臭腥”等味道的偏好。这种“好味”,常提示病之内环境所需。所谓“治味”,是指食医或疾医,根据“病味”和“好味”,所开出的处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