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碑学的兴盛,不过一两百年的事,被一再翻刻的碑不多;另外,北碑中因风化、剥落而形成的斑驳的痕迹,本身就是审美的一个范畴,所以,本文把碑帖误人的重点放在刻帖上

 xianfengdui111 2020-06-11

一、以碑帖为范本来学书法,要特别小心,碑帖容易带我们走弯路。

碑帖是可以翻刻的,翻刻一次走样一次,面目全非的碑帖比比皆是。帖与碑比,刻帖更容易走样,走样后带来的影响也更大;碑学的兴盛,不过一两百年的事,被一再翻刻的碑不多;另外,北碑中因风化、剥落而形成的斑驳的痕迹,本身就是审美的一个范畴,所以,本文把碑帖误人的重点放在刻帖上。在照相技术还未发明之前,碑帖是学习书法最主要的教材,能用墨迹本的法书名帖作范本的幸运儿,绝对凤毛麟角。因为这个原因,古人把碑帖称为“黑老虎”,看得庄严神圣,地位也极为崇高。在信息不对称的年代,拥有一本秘籍,意味着拥有了致胜的法宝。我们今天可以在各类出版物中自由选择契合自己兴趣的范本,古人是做不到的。碑的历史很悠久,文字的出现,碑就几乎伴随着出现了,碑碣、摩崖、器皿上镌刻的文字,都属于碑的范畴。刻帖到唐代才出现。

为什么要刻帖?当然是从效率考虑了。一件名家墨宝,要想传播,“响榻”当然是最好的复制方式,但“响榻”要经过勾摹、填墨,费时费力,而且一次只能复制一件。如果把字形勾勒下来,然后镌刻到石头或木头上,捶拓一次就复制一件作品,这就实现量产了。拓本与真迹先天就有一层隔阂。用拓本当范本来学习书法,也算不得已的一种方式,有,聊胜于无。有些刻帖,即便同一版本,因为拓工不同,也会导致风格的差异;被翻刻几次,面目全非就难以避免了,如果株守这样的法帖,亦步亦趋,就可能被带入歧途。

以《兰亭序》为例来说说这个问题。唐代最出名的《兰亭序》刻本是“定武本”。唐拓的“定武兰亭”现在已经没有了,但宋拓的《兰亭序》存世还不少,从唐到宋,间隔的时间很短,唐拓没有了,宋拓却不少,可见,到了宋代,各种《兰亭序》刻本一定就很多,朱翼盦说过这样一句话:“宋南渡,兰亭家刻一石化身千亿,欲于数百年后定为某本某本,其难固也。”刻于石上的《兰亭序》,可以不断的拓,另外,拓本又可以作为母本再翻刻,所以一石化身千亿也许并不夸张。

史载,南宋丞相游似,一人就藏有上百种《兰亭序》拓本。目前光是北京故宫收藏的游似旧藏的《兰亭序》拓本就有好多件。这些宋刻帖,即便以“定武兰亭”为祖本的各种《兰亭序》版本,也五花八门,不管是字形还是点画,都差异极大。当然,如果把这些刻帖与唐代勾摹的墨迹本《兰亭序》相比,差距更大。

宋拓宣城本《兰亭序》局部    游似旧藏

宋拓王允本《兰亭序》局部   游似旧藏

这两本《兰亭序》,都是以“定武本”为祖本来翻刻的宋拓本,然而,二者的字形已经走样很厉害,点画更是完全不相类。这还是宋拓本!至于后来元、明、清各朝,利用宋拓本一次一次翻刻,会变形走样到什么程度,那就可想而知了。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后世那么多人学《兰亭序》,几乎一人一个面目。

傅山临《兰亭序》局部

朱耷临《兰亭序》局部

何绍基临《兰亭序》局部

不管是傅山、朱耷还是何绍基,每个人只写出了《兰亭序》的那么一点意思,字法是他们自己的字法,笔法也是他们自己的笔法,我们把这种临摹称为意临,遗貌而取神!其实,真叫他们不遗貌,而是照单全收,形也要,神也要,估计就很为难了。明清时期,墨迹本的《兰亭序》,不管是唐摹本还是宋摹本,已经极为稀少,都压在藏家的箱底了,他们能见到的概率非常非常低。没有见到墨迹本的《兰亭序》,怎么把形给临像呢?《兰亭序》是这样,其他的法帖也是这样。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印刷品,通过网络,轻易就查到某个法帖,了解它的的面目,古人是做不到的,多数情况下,古人只能凭借拓本,对法书名帖产生一种朦朦胧胧的认识。

二、碑帖的价值

在照相技术发明以后,拓本其实就失去了实用的功能。我们今天要学习《兰亭序》,唐摹的“神龙本”《兰亭序》的印刷品,一定比宋拓的“定武”《兰亭序》更好用。廉价的印刷品可以真实的还原字法、笔法和墨法,金贵的宋拓却很难做到。拓本是属于旧时代的风物,与大众的生活已经渐行渐远,这时,它作为一种收藏品的属性却越发凸显。这些年,碑帖拓本成为人们竞相收藏的热门品种。有些炒家罔顾事实,片面夸大拓本的价值,比如,有这么一种说法:拓本是比书画更高级的东西,在传统的收藏品中,拓本的价格一向比书画贵。真是这样吗?

首先,笼统的把书画跟拓本比贵贱,毫无意义。一件宋拓本跟一件晚清字画怎么比价格?假设前提条件对等的情况下,墨迹的价格一定比拓本高,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比较墨迹与拓本的。

董其昌跋语

释文:赵文敏得独孤长老定武《禊帖》,作十三跋,宋时尤延之诸公聚讼争辩,只为此一片石耳,况唐人真迹墨本乎......

徐有贞跋语

释文:......夫墨迹之与石刻,其间奚啻形影,今定武石本且不易得,况此墨本哉......

不管是董其昌还是徐有贞,都明确指出,墨迹的价值不是石刻所能比拟的,——这里的墨迹,不是指原作真迹,而是指与石刻同时期的摹本。徐有贞用“形”与“影”的关系来比喻墨迹与刻帖的关系,贴切而形象。碑帖其实就是墨迹的一种复制方式,既然是复制,再怎么高明,也永远难以改变“下真迹一等”的命运。而刻于石上与勾摹在纸上,这两种复制又有不同,前者相当于批量生产,后者算是单独定制。这么一说,真迹、摹本、拓本三者什么关系,不是一目了然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