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保定街巷胡同游:税务角,历经700多年依然没有改名的地方

 唯我英才 2020-06-12

用现在的尺寸标准测量保定古城的周长,大约也就是六公里的样子。对于我们这些爱跑步的人来讲,每天早上都可以轻松地绕古城跑上两圈!即使不绕古城外沿跑,每天锁定一个老的街区,用跑步的方式来游历那些老的街巷胡同,也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方式——我对老保定的认识,就是这样开始的,并在一直持续着。

老保定街巷胡同游:税务角,历经700多年依然没有改名的地方

如今的“税务角”

最早听说保定“税务角”这个地名时,还以为是有税务局或是税务大厅设在那里,后来才知道不是这样——早在元、明、清三代的时候,这里就开始设有税务司了,已经与现今的税务部门没有任何关系了。

老保定街巷胡同游:税务角,历经700多年依然没有改名的地方

说及“税务角”具体的位置,感觉还是用几处老地名才交待的清楚——在老保定旧城区东、西大街与南大街(原鼓楼北)的交汇处,即为“税务角”所在地。名字中含有一个“角”字,就是因为其地处东、西大街与南大街拐角处,故得名。想要锁定在某个具体位置,经过数百年的变化,现在确已无从得知了。

老保定街巷胡同游:税务角,历经700多年依然没有改名的地方

老保定街巷胡同游:税务角,历经700多年依然没有改名的地方

记忆中的“税务角”,有许多耳熟能详的一些店家名称,如税务角火锅城、税务角五交化、税务角油漆店等等……清晨的时候徘徊在这里,往来的人流和车辆比整座城市醒来后要少很多,正好可以轻移脚步,努力去回味、对应着那些历史建筑的位置、形制等,随手再用手机给记录下来。

老保定街巷胡同游:税务角,历经700多年依然没有改名的地方

历史的“税务角”

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在当时,税粮是元代主要的赋税项目,从中央到地方都由户部或户房肩司其责。在北方地区,税粮可分为丁税、地税两种。无论官吏、商贾、百姓都是一样的,年满十五岁者就要“验丁”缴纳丁税,每年粟两石。

至于商税,元初还没有定制,到了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的时候,才“遂定三十分取五之制,以银四万五千锭为额,有溢额者别作增余”; 截止到公元1329年,全国商税总收入达到了93.9万余锭(元代银锭法定重量为一锭50两,纸币一百贯为一锭)。仅保定路就征收了6500余锭……这么大的商税额,当然要设专门官署管理了。

老保定街巷胡同游:税务角,历经700多年依然没有改名的地方

据《元史·百官志》记载,负责此事的大都(今北京)宣课提举司,共设“从五品提举”两员,“从六品同提举”和“从七品副提”举各一员。在各路总管府下只设“税务提领一员”,“大使、副使各一员”,但并未说明衙署名称和品级。以元代官阶推之,该叫“税务提领司”或是“税务司”吧?!。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这一衙署设在这个拐角处,才有了“税务角“之名,且足证是元初张柔重建保州城后不久,一直沿袭到今天的地名。可以说,这是老保定最古老的街名之一了!

一个地名能沿用七百多年的时间,足以说明它的历史价值和精确定位,对研究古城城市发展变迁,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一方面,说明了从元代起直至今日,老城区内主要街道的框架,历经七百多年没有太大的改变;另一方面,说明了当时这个位置就是十分繁华的闹市通衢,否则税务司设也不会设在这里。

老保定街巷胡同游:税务角,历经700多年依然没有改名的地方

据说,朱元璋对于元朝一直持一种尊重的态度,特别是对元世祖忽必烈的尊重。因此,明朝在许多问题上都遵从元朝的治理方式,包括户籍制度、边疆管理……直至商业税收等。因此有理由相信,明朝以及清朝的时候,所属的“税务司”有可能都设在这里。

游走于古城老街,仿佛是在翻阅一本散发着书香气的线装古籍,那古朴的门楼小院、厚重的历史文化,无一不让人赏心悦目。观赏之余也在想:这些老街古巷岂止是一条街道,更多的是一个概念、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个城市符号。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这些街巷胡同也在逐渐消失,记录下来,当作为一种责任和义务。

老保定街巷胡同游:税务角,历经700多年依然没有改名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