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德·休斯:诗歌如动物,写诗如狩猎

 tangli1111 2020-06-12

休斯认为,「诗歌是一种动物。他们和动物一样,拥有自己的生命。我指的是,它们独立于任何人,包括作者;不能在它们身上添加或者删减任何东西,否则它们就会变成残疾,甚至死掉。它们具有某种智慧。它们知道一些特别的东西……我们迫切想知道的东西。」

作者:张文武 2017年10月5日 相关阅读: 以文字对抗自然之恶——泰德·休斯的诗歌人生 泰德·休斯的一生 泰德·休斯写给孩子的诗 泰德·休斯的乌鸦


动物寓言集

众所周知,休斯热衷于写动物,他生前出版的很多书都是以动物命名的,比如之前聊过的乌鸦,比如鹰、布谷鸟、猫、虎、狼、鲸、牛、狐狸,等等。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在休斯去世多年后,英国诗人爱丽丝·奥斯瓦尔德(Alice Oswald)从休斯作品中编选出了一本《动物寓言集》(Bestiary)。

《动物寓言集》封面,出版社Faber&Faber [1]

「动物寓言集」这种文学形式,最早起源于2世纪,中世纪的时候开始流行。通常都是绘本,每种动物都会配上图,然后附上一则道德教训。这种形式折射出人们当时的理念:整个世界就像一本圣经,每一种生灵都有他独特的意义。比如鹈鹕,据说它会在饥荒的时候撕裂胸膛,用自己的血哺育幼鸟。所以人们把它看成是耶稣的化身。[2]

鹈鹕哺血

在某些方面,休斯的动物诗歌沿袭了动物寓言集的特点。

传统的动物寓言集里,既有真实动物,又有虚构动物。只是,这些集子在内容的编排方式上,不会因此分成「真实篇」与「虚构篇」,而是采用别的方式,比如:陆地篇与海洋篇,或者干脆按照字母顺序来组织。

休斯也是一样。他笔下的动物既有真实存在的,比如乌鸦和狐狸;也有虚构的,比如美人鱼和海怪。而且,休斯对真实与虚构也是一视同仁,不去刻意区分。

在描写真实动物时,动物寓言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比如书中曾客观记录了候鸟的迁徙行为,这些信息在古代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现代,才被科学家们发现和利用。

这种「客观」的写作态度,在休斯身上也有明显的体现。休斯曾说,他在写作中习惯于「尽可能贴近正在发生的事情,保持这种近距离,同时,防止一切无关的事物干扰视线」。

不过,后来他在给哥哥杰拉尔德·休斯(Gerald Hughes)的一封信中说,这种观察也有问题:「一旦人变成镜子,他就不会再对人类感兴趣。」他的诗歌总在两种极端之间摇摆。

有时候,比如在《摩尔镇日记》(Moortown Diary)和《生日信札》(Birthday Letters)中,诗人「冷眼旁观」,捕捉事物「鲜活的生命」,不掺杂自己的声音,让真相自己呈现。有时候,比如《乌鸦》(Crow)和《洞中鸟》(Cave Birds),语言极富张力和音乐性,仿佛有一个来自地狱的声音在支配着全诗。

休斯的动物诗与传统的动物寓言集,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就像奥斯瓦尔德所说,传统的动物寓言集主要是发现人和动物的区别,而休斯的动物诗,则意在揭秘人与动物之间的共同之处。

另外,最应该指出的是:动物寓言集往往都是非常的符号化,表达的内容易流于单一、刻板。而休斯笔下所有的动物,都是鲜活的个体。他的诗歌文本为读者传达的,绝不是符号化的理念,而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休斯一直非常谨慎,唯恐自己的作品会落入基督教文化的窠臼。

奥斯瓦尔德曾讲述她初次读到休斯作品时候的震撼,她当时读的诗是《马》(The Horses)。这首诗让她有种「瞬间被吸进去」的感觉:

「我能从身体上体验到这首诗传达的感受,仿佛脑细胞都被摇醒。读完这首诗以后,整个世界都变得不同了。」
「这首诗之所以能瞬间击中我,是因为:那些马都是真实的存在,还带着呼吸。它们不是被描写出来的。它们不是被定义、暗示、分析或者其他任何诗意化的方式写出来的。而是被活生生地召唤出来,通过语言的媒介,重新带回到存在之中,还『冒着热气,闪闪发光』。」[3]

正因如此,奥斯瓦尔德才会说,把休斯的动物诗歌简单归类为「动物寓言集」,对休斯也许是一种不敬。休斯笔下的动物都是鲜活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而不是符号。[4]


诗歌如动物,写诗如同捕猎

泰德·休斯(Ted Hughes) 摄影:Jane Bown

休斯不光喜欢写动物,甚至把诗歌文本当成动物。

1967年,泰德·休斯出版了一本随笔集《正在制造中的诗歌》,或者也可以译成《诗歌酝酿中》,书名原文是 Poetry in the Making。这本书既可以用来当写作教程,也可以用来帮你解读休斯本人的诗歌。在书中,休斯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诗歌观和写作态度。

比如,对「想象」、「观察」、「体验」的重视:

「要去想像你所写的东西,要看到它并且体验它。」
「你只写那些你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在写作中,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你必须有能力去弄清,哪些是你仅仅感到好奇的(比如,你上周听到的或昨天读到的),哪些是你生命深处的一部分……因此你会说:『我渴望从我生命中的哪个部分中剥离出来?』」
「偶尔会有这种可能,只是短暂的片刻,你会找到能打开你头脑中那些高楼大厦之门的词语,用这些词语去表达一些——或许不是很多,仅仅是一些——由挤入我们身体的信息而产生的抵牾。一只乌鸦飞走的方式,一个人走路的方式,一条街的样子,多年前的某一天我们曾经做过的事情。那些词语可以表达复杂的内心深处,而这种复杂则准确地反映着我们存在的方式。」

再比如,他把诗歌看做动物,他希望诗歌本身能拥有「鲜活的生命」。而写诗,就如同「狩猎」。

「这(写诗)是在狩猎。诗歌是一种新的生物,是你自身之外的生活的新的标本。」

那么,诗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写诗又是什么样的一种「狩猎」活动呢?有很多学者借休斯自己的诗做了一番描述。

休斯有一首诗叫《燕鸥》(Tern),诗中说,燕鸥收到环境中的信号之后,出于本能会立刻作出响应。它的双翅似乎「由双眼/遥控」,当双眼发现目标,燕鸥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

突然,磁铁启动, 他向下坠去,穿过薄薄的水花, 与玉筋鱼连接。他蹿出水面,闪闪发光,
穿过又一块由波浪做成的窗户。
Suddenly a triggered magnet Connects him downward, through a thin shatter, To a sand-eel. He hoists out, with a twinkling,
Through some other wave-window.

这只鸟的眼睛和脑袋被比喻成「钻头」,盘旋在空中,只等下方传来信号:

他盘旋着,
一朵冒出的水花,一个可疑的词语, 从大海的嘴巴发出来。 从言传意到意会,没有间隔。
……He hangs,
A blown tatter, a precarious word In the mouth of ocean pronouncements. His meaning has no margin.

曾为泰德·休斯作传的伦纳德·西格杰(Leonard Scigaj)称,「燕鸥」这首诗说明了「鸟或者昆虫,和他们所在的生态环境之间,有一种亲密的共生关系」,这只鸟儿可以看成是「大海讲述的内容」。「从言传到意会,没有间隔」,这一句很重要:从大自然传出信号,到鸟的动作,中间没有间隔,没有距离。

这类主题在休斯的诗中反复出现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类在收到自然信号后,作出的反应往往是怀疑、自我,以及各种取舍,等等。凡此种种,那只鸟都不会有。

对休斯来说,这种间隔或者说停顿,常常是负面的。休斯认为,人类原可以通过直觉和本能与自然环境建立连接。如今这种连接消失了。人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诠释自然的讯号,但往往只是曲解。人们和自然环境之间越来越疏远。他认为,通过「创作」,人们可以跟大自然重新连接,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创作,就是写诗。

在《燕鸥》一诗中,鸟的飞行,它对周遭环境的关注,它与周遭环境的共生关系,以及突如其来的捕猎行为,都可以看成是休斯对诗歌创作的一种形象化描述。在《正在制造中的诗歌》中,休斯将「捕猎真正的动物」与「写动物诗」做了一个对比:

「我认为诗歌是一种动物。他们和动物一样,拥有自己的生命。我指的是,它们独立于任何人,包括作者;不能在它们身上添加或者删减任何东西,否则它们就会变成残疾,甚至死掉。它们具有某种智慧。它们知道一些特别的东西……我们迫切想知道的东西。也许我真正关心的,不是猎取具体的动物,也不是猎取诗歌,而是猎取我之外的某种拥有独立的鲜活生命的东西。」

何谓成功的诗歌?在休斯看来,它的词语与意象,应能立刻与物理环境以及想象,建立强有力的连接。如果说,鸟儿是「大海所讲述的内容」,那么一首成功的诗歌,就相当于是「想象力所讲述的内容」。而鸟儿捕捉玉筋鱼的过程,又相当于诗歌同时从内在与外在世界捕捉思想、感受的过程。

「一首诗,比如一首写雨中散步的诗,怎么会像动物?的确,它看起来可能不会是长颈鹿、鸸鹋、章鱼,或者你在动物园里见过的任何一种动物。最好叫它『活体的集合』,这些活体由同一个灵魂牵引。这些活体就是词语、意象以及节奏。三者水乳交融,而灵魂就是栖息其中的生命。先有灵魂,还是先有活体?谁也说不清。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任何一种活体死去,如果在读诗的时候,词语、意象以及节奏不能立刻让人感受到生命,那么,这只动物必将成为残疾,而灵魂也将归于病态。」

休斯认为,人类在从事大部分活动的时候,意图和动作之间总有间隔,但诗歌不一样。诗歌在本质上更贴近自然法则,更贴近神话,它与现代的西方文化、西方社会格格不入。在完美的诗歌中,想象力和诗人的表达之间没有间隔。[5]


让诗歌遵从自然法则,把写诗当成是狩猎——正因为这种独到的诗歌理念,休斯的诗歌才能在人类语言之上,呈现出更深更广更丰富的韵味。大自然的背景庄严而沉默,休斯却巧妙地把这种庄严而沉默的背景,整个挪到了自己的诗中。


参考文献:

[1] Faber & Faber: A Ted Hughes Bestiary [2] Wikipedia: Bestiary [3] Alice Oswald: Wild Things [4] Alice Oswald: Ted Hughes's poetry: wild at heart [5] Susanna Lidström: Nature, Environment and Poetry : Ecocriticism and the poetics of Seamus Heaney and Ted Hughes

声明:转载请务必署名并注明出处http://,违者必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