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尚书》注译《五子之歌》

 一空城旧梦一 2020-06-12

《五子之歌》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其五曰:“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题解】

《尚书正义》史述作歌之由,先叙失国之事,‘其一曰’以下乃是歌辞。此五子作歌五章,每章各是一人之作,辞相连接,自为终始。初言‘皇祖有训’,未必则指怨太康。必是五子之歌相顾,从轻至甚。‘其一’、‘其二’盖是昆弟之次,或是作歌之次,不可知也。”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本章宣扬的“民本”思想尤其值得大家关注,中国历史上“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当渊源于此。“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些古圣先贤的治国理念,对于今天要实现伟大复兴“强国梦”的中国人而言,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探寻古籍,人们不仅可以“借古鉴今”,还可以从历史的演绎中得到“以德治国”的可靠消息,而永保中国平安!

【书序】

太康失邦1,昆弟五人须于洛2,作《五子之歌》3

【注释】

1.太康:夏王名,启之子,盘游无度,为诸侯有穷后羿所逐,失国。邦:国也。

2.昆弟:兄弟也。昆,兄也。须:待也。

3.五子:启之五子也。

【译文】

    夏启的儿子太康(为羿所逐)失去了国家,他的五个兄弟(在洛水之曲)等待其回归。史叙其事,作《五子之歌》。

【原文】

太康尸位1,以逸豫灭厥德2,黎民咸贰3。乃盘游无度4,畋于有洛之表5,十旬弗反6。有穷后羿,因民弗忍7,距于河8,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9,徯于洛之汭10。五子咸怨11,述大禹之戒以作歌12

【注释】

1.尸位:言居位不事事也。尸,拱默而无所事事。成语“尸位素餐”,指居其位而不尽其职,占着位置,不做事而白吃饭。(《诗》“不素餐兮”。素,空也,餐,食也,无事而食也。)

2.以:因。逸豫:安逸享乐。逸,安乐也。《诗》“逸豫无期”。灭:湮没,丧失。厥:其。德:行道而有得于心也。此谓德政。

3.黎民:百姓。咸:皆也。贰:两属也。犹言“二心”。若言臣节不终,仕二姓者则谓贰臣。

4.盘游:谓般乐游逸也。无度:无节制。

5.畋:田猎。有洛之表:洛水之南。表,外也。

6.旬:十日为旬。反:同“返”。

7..有穷:国名。后:诸侯称后。羿:夏时有穷之君,夺夏相位,恃其善射,不修民事,为寒浞所杀。因民弗忍:谓因应于百姓,不堪忍受太康之恶。因,依也。因应也。《后汉书》“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因应:随机应变也。无为:谓能以德化民,无事于政刑也。)弗,不也。忍,耐也;安于不仁曰忍。

8.距:违也,抗也;与“拒”同,抵御也。河:黄河,洛水为其支流。

9.御其母:以其母亲代行天子之职。御,对天子之敬称。以从:以治也。从,治也。

10.徯:待也。《尚书·仲虺之诰》“徯予后”。洛之汭:洛水之曲。汭,河曲。

11.怨:仇也;恨也。

12.述:遵循。《中庸》“父作之子述之”。凡终人之事,纂人之言,皆曰述。大禹:夏禹。夏王名,夏开国之君。父鲧,尧时治水无功,诛死。禹续鲧之业,疏九河,瀹济、漯,决汝、汉,排淮、泗。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洪水因以悉平,九州致贡。初封夏伯,故曰伯禹。受舜禅为天子,因所封国为有天下之号,姓姒氏。戒:谕也。《尚书·大禹谟》“戒之用休”。作歌:谓作为诗歌以咏也。《后汉书》“使百姓歌诵”。

【译文】

太康身居天子之位而不履行其职责,因贪图安逸享乐丧失了德政,百姓因此都有了二心,太康却仍然耽乐游逸,没有节制,在洛水南边田猎,一去就是一百天不返回。有穷的君王弈,因应于百姓,不堪忍受太康的恶行,便率众拒之于河,使他不得回归。太康的五个兄弟,以其母代行天子之事(治理朝政),在洛水之曲期待太康归来。兄弟五人都怨恨太康的游逸无度,遵循先祖大禹的戒谕,分别作歌以咏。

【原文】

其一曰:“皇祖有训1,民可近2,不可下3,民惟邦本4,本固邦宁5。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6,一人三失7,怨岂在明8,不见是图9。予临兆民10,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11,为人上者,奈何不敬12

【注释】

1.皇祖:大禹。皇,大也。《尚书·大禹谟》“皇天眷命”。训:教诲。

2.近:亲之也。

3.下:降伏之。《国策》“攻敌不能下”。大禹治水因其势而利导之,治民亦然。

4.民:国民。惟:为。邦本:国之根本。邦,国也。本,根原。

5.固:安定。《国语》“国可以固”。宁:安也。《易》“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诗经》“遹求厥宁,遹观厥成。”国家之称,起于封建时代,诸侯称国,大夫称家,不能混用。封建废后,遂成为单独名词。今日国家学上之界说,则专指有土地、人民及完全统治权者也,土地、人民、主权,皆为国家之本原,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失其国家资格。

6.愚夫愚妇:愚民也。谓人民之知识暗昧者也。愚,暗也,蒙昧也。《论语》“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一能胜予:皆能胜过我。大禹谦虚之言,谓只有能够敬畏小民的君主,方可赢得人心。

7.一人:古者称天子为一人,天子自称曰“予一人”。《尚书·太甲下》“一人元良,万邦以贞。”《白虎通》“王者自谓一人者,谦也,欲言己材能当一人耳。”故《论语》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三失:屡有过失。三,言过非一也。失,过误也。[杜甫诗]“恐君有遗失。”

8.明:指明显。《尚书·皋陶谟》“天明畏,自我民明畏。”(言天之明畏,非有好恶也,因民之好恶以为明畏。)

9.不见是图:于不显细微之时,豫图谋画之。见,显也。图,谋也,度也,计议也。《尚书·太甲上》“惟怀永图”。

10.临:居上视下也。《诗》“上帝临女”。兆民:众民也。《尚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11.懔(lǐn)乎:敬畏也。懔,敬也,畏也。《尚书·泰誓中》“百姓懔懔”。言百姓危惧也。《汉书》“直为之懔懔”。朽索:腐朽的绳索。驭:驾驭。以驾车而能节制马之行止,比喻治理天下。六马:天子之车,驾六马也。《独断》“法驾,上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马。”《尚书·康王之诰》“皆布乘黄朱”。以为天子四驾。汉代天子亦六驾,非常法也。

12.奈何:如之何也。不敬:无敬畏之心。敬,恭也,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译文】

     第一个人说道:“先帝大禹有教诲:人民可以亲近,却不可以轻忽,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安定,国家才能安宁。我君临天下,即便是愚夫愚妇,都视其为能胜过我的人,如果君王屡有过失,百姓的怨恨就不仅仅表现在发泄愤怒(怨恨显著)的时候,因此要在事物初露端倪时就预先做出谋划。我君临天下,战战兢兢,就像用腐朽的绳索驾驭六马御辇那样,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万民之君,对待老百姓怎能不心存敬畏呢?”

【原文】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1,外作禽荒2。甘酒嗜音3,峻宇彫墙4。有一于此5,未或不亡6

【注释】

1.作:为也。《尚书·洪范》“恭作肃,从作乂。”色荒:谓荒淫于女色也。荒,迷而不省也。

2.禽荒:沉迷于田猎也。《老子》“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禽,鸟兽总称为禽。

3.甘酒嗜音:迷恋美酒与音乐。甘、嗜,喜欢。音,声也。

4.峻宇:屋之崇峻者。[王融诗]“峻宇临层穹,苕苕疏远风。”峻,高也;大也。彫墙:彩绘的宫墙。彫,画文也。

5.有一:有其一。

6.或:有也。《尚书·无逸》“亦罔或克寿”。

【译文】

第二个人说道:“先帝还教诲我们,内荒淫于女色,外沉迷于田猎。迷恋美酒与淫声,住有高大的宫殿和彩绘的宫墙。人君的嗜好若有这其中的一项,就没有不国破家亡的。”

【原文】

其三曰:“惟彼陶唐1,有此冀方2。今失厥道3,乱其纪纲4,乃厎灭亡5

 【注释】

1.惟:发语词。陶唐:陶唐氏,尧初居陶,后徙唐,故称陶唐氏。

2.冀方:言尧帝都于冀州,统领天下四方。冀,指冀州,古九州之一。冀州地有险易,帝王所都。

3.厥:其也。道:理也。谓一定之理,人所共由之路也。此言天道。

4.乱:紊也,不治也。凡事物之不理皆曰乱。如乱世、乱邦。纪纲:典章法度也。纪,道也;法也。《尚书·伊训》“先王肇修人纪”。

5.厎(zhǐ):定也;致也。

【译文】

第三个人说道:“惟有英明的先君帝尧,拥有冀州并统领天下四方。如今太康有失于天道,放弃先帝的典章法度,使国家不得治理,这一定会带来祸患,导致国家灭亡。”

【原文】

其四曰:“明明我祖1,万邦之君2。有典有则3,贻厥子孙4。关石和钧5,王府则有6。荒坠厥绪7,覆宗绝祀8

【注释】

1.明明:有二义。其一曰明察于事理。《尔雅》“明明斤斤,察也。”[疏]“舍人曰‘明明,言其明甚。’孙炎曰‘明明,性理之察也。’《大雅》云‘赫赫明明’。”其二曰明举其明德之人。《尚书·尧典》“明明扬侧陋”。 [疏]“汝当明举其明德之人于僻隐鄙陋之处”。一说,下明字指已在显位者,言惟德是举,不拘贵贱。

2.万邦之君:天子,拥有天下万邦。

3.有典有则:有典章有法度。典,经也,法也,常也。制度文物谓之典章。《隋书》“采百王之损益,成一代之典章。”则,法也。《诗》“顺帝之则”。《宋史》“虞允文言,动有则度。”

4.贻:遗传也。如贻谋、贻训。厥:其也。

5.关石和钧:关通衡石之用,使赋税公允,以致天下之和平。关,通也。石,衡名。一百二十斤为石。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6.王府:王室和官府,犹言中央和地方。王,指王室。古以国为王所专有,故言王室,犹今言国家。《尚书·胤征》“尔众士同力王室”。府,地方区域之名。旧制州县统于府,府统于省,治一府之官曰知府。则:助词,即也,乃也。有:丰也,犹言富有。《诗》“自今伊始,岁其有。”

7.荒:迷而不省。前文“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坠厥绪:言事之已衰,将绝而未绝者。[韩愈文]“寻坠绪之茫茫”。坠,落也;颠蹶也。《庄子》“坠亦不知也”。

8.覆宗:败祖业。覆,败也。[李华文]“常覆三军”。宗,祖也。绝祀:绝后祀。绝,灭也。《尚书·甘誓》“天用剿绝其命”。《论语》“继绝世”。[书传]“惟暴德之人,故绝世无后。”祀,祭也。《尚书·洪范》“八政:……三曰祀。”

【译文】

第四个人说道:“我们的先祖明察秋毫,惟德是举,不拘贵贱,不愧为拥有天下万邦的天子。有典章,有法度,并贻训于后代子孙。税赋公允,天下和平,中央和地方皆因此而富有。如今,太康迷而不省,使国家摇摇欲坠,败坏了祖宗的基业,断绝了后人的祭祀。”

【原文】

其五曰:“呜呼!曷归1?予怀之悲2。万姓仇予3,予将畴依4?郁陶乎予心5,颜厚有忸怩6。弗慎厥德7,虽悔可追8

【注释】    

1.曷归:何去何从,何所依归?曷,何也。归,归附也。《诗》“岂弟君子,民之攸归?”

2.予:我也。怀:同胞兄弟曰同怀。如怀兄、怀弟。悲:痛也。有声而无泪曰悲。[古辞]“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3.万姓:谓人民也。《尚书·立政》“奄甸万姓”。仇:仇敌。《诗》“反以我为仇”。

4.畴依:谁依也。畴,谁也。《尚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家业世代相传亦曰畴。依,倚也。

5.郁陶:愁肠百结,忧思无所寄托。郁,物实无中核者谓之郁。见《论衡》。这里比喻心无所寄。陶,畅也。

6.颜厚:谓不知耻也。《诗》“颜之厚矣”。忸怩(niǔ ní):惭色也。忸,惭也。

7.弗:不也。慎:谨也。《尚书·益稷》“慎乃在位”。厥:其。德:行道而有得于心也。

8.虽悔可追:纵观中国历史,大凡明君皆能悔改过误,惟有明君方能顾及于此,亦惟有如此,方能挽国家于危亡。虽,与“惟”同。《管子》“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追,及也,救也。《论语》“来者犹可追”。

【译文】

第五个人说道:“唉!国家将何去何从啊?你我骨肉兄弟悲歌于此,长歌当哭。人民反以我们为仇人,我们将依靠于谁呢?愁肠百结,我们的忧思却无所寄托,贤士都耻于为伍,真是令人惭愧不已啊。太康身为天子,却不能够谨慎地致力于德政,希望国君痛改前非(顾及江山社稷),唯有如此,方能挽国家于危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