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浮生六记》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0-06-12

《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当过幕僚,兼职商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很多地方。晚年孤苦,在经历丧妻丧子之痛后毅然归隐,后不知所终。

《浮生六记》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都怀着一种“浮生如梦,为欢几何”的观点创作,而沈复的一生可谓是把这八个字体现的淋漓尽致,我想这也是他以浮生为题的意义所在吧。

《浮生六记》是一本经典的自传散文体小说,书中所记,琴瑟相好,缱绻怀怀。记住闲情雅趣,贫士心性,爱憎;记住人生的坎坷,艰难的离合,人情世态;在各地游历,熟悉了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作者以淳朴的笔致,记录了大半生的经历,对比愉快和感伤,实在令人感动。他和妻子陈芸意气相投,夫妻关系很好,虽然吃着蔬菜过着一种布衣生活,但苦于贫困生活,最终梦想成真,最终生离死别。

六卷中存世四卷,这四卷如下所述。

卷一 闺房记乐

沈复是性情中人,如同清初的纳兰性德那样,是一位多情的文人。他们所共同拥有的,只是一个“情”。因为有情,才能够把芸芸众生皆有的夫妻之爱描摹得淋漓尽致,如泣如诉,撩拨起人们心中的丝丝柔情,以及那一根隐藏很深的心之琴弦。在这些如实记述的夫妻恩爱、家长里短面前,我们隐约明白了许多事理。

《浮生六记》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

沈复夫妇实在是一对夫唱妇随,相敬如宾的模范。说起来,沈复不是才高八斗的文豪,他只有坊间流传的这一部《浮 生六记》。自古以来,恩爱夫妻白头偕老的并不多见,沈复和陈芸也是如此。但是,他把夫妻之间二十三年的情感,浓缩成有血有肉的文字,这文字里,蕴含着永恒的生命力。能够有芸娘这样的红颜知己,虽然只有短智的欢笑,但也算是上苍的格外眷顾了。

一举一动,一哀一乐,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眼前掠过。因此,林语堂把芸娘看成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是有道理的。这样的女人千古难求,世上难找。她并非如西施一般的美女 ,她只是被家务琐事包围,尽着孝道、夫道,偶尔谈诗论词,觅得了夫妻生活的快乐。最重要的是,她在平常的生活里,有着一颗淡泊,贤淑之心。她的善良,她的柔情,都体现出了生活的意义,这是值得人们赞赏的。

卷二 闲情记趣

小时候的沈复似乎天赋异禀,格外调皮,他把蚊子提到蚊帐里面,吹烟使之做鹤舞。自然之趣,很早就种植于他童稚的心灵。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大众对《浮生六记》知之甚少,但是在这卷二中却有一篇得到青睐被收入了小学教材,由此可见其文化价值之高。

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夫妻二人天然的生活方式。在生活的细节中,发现美,创造美,在其中,潜移默化地感染了他们周围的人。作者虽然没有读过很多书,但通过演讲,可以感受到非凡的创造力和对世间万物的感觉。

《浮生六记》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

所寄居的萧爽楼,是同朋友聚会的场所,这些人的身上,又折射出生命的美好。陈芸作为女主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角。有了她的存在,有了她的奇思妙想,有了她的参与,为聚会增加了又一层的味。可以想象,春去秋来,四野苍茫,三五知己,在充满鸟语花香野地上,烹茶饮酒,做诗长啸,是一个何等激动人心的场面。

这里没有一丁点儿的浮躁,几十年光阴转瞬即逝,把一切沉重东西,抛到一边,心灵回归自然。珍惜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就会发现,世界是如此精彩。

卷三 坎坷记愁

沈复细致描述了他的家庭遭遇.既有大家庭里的勾心斗角,矛盾丛生,也有小家庭里的妻子因病亡故,儿子中途夭折。从小就“生在衣冠之家”,过着富足生活的他,这种种变故,种种坎坷,可以说是尝尽了人间的世态炎凉。

兄弟不讲信义,自然令人气愤,但这许多无可挽回的直接原因,正是沈复的软弱。父亲脾气暴躁,独断专行,是个儿子,即使孝顺,也不总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妻子,为了孩子。

《浮生六记》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

作为中家之主的沈复,一举一动,都是那么孱弱,因此受到如启堂阿、双之流的欺负和轻视。对此,我们只能哀其不幸恨其不争。妻子陈芸的去世,也正是因为身处种种的家庭变故,加重了病情所致。

可以让人欣慰的是,芸娘的盟姊,沈复的朋友如曹老汉、夏已兄,给了他们很多帮助,他们因此也都活在沈复的文学当中。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怯懦无能的人总是很少有话语权的。启堂、阿双之类的肤浅、刻薄、争名利蝇营狗苟之徒,哪朝哪代都少不了,否则,也就不成其人世了。

沈复对于要到陈芸这样的妻子,深以为幸,他说芸娘“纤悉无怨尤”,听起来挺好,但是,怨尤又能怎样呢?他的一双儿女,青君和逢森,身在变故的漩涡之中,饱受欺凌。尤其是逢森,只有十二岁,小小年纪,即失父母之爱,怎能不使人痛心。半夜里的呓语:“我母不归矣。”此恨绵绵不绝期。可叹的是,世界之大,哪里有什么十全十美?

卷四 浪游记快

沈复的一生可谓是异常曲折,从十五岁时从父外出学艺,到四十六岁北上京都,三十多年沈复的足迹可以说是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对于一个处于封建社会的文人来说,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处安放实在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沈复就是这样在社会的夹缝之中生存,但残酷的社会生活并没有磨灭这位文人对生活的热爱。

单从字面上理解的话,浪迹天涯的游记很爽快,实际上是在天涯流浪,有乐趣,没办法,很多情况下是痛苦的。伴随着沈复的笔触,我们的心到达岭南,渡过长江,游览皖南,登上黄鹤楼,经过赤壁思古,渡过潼关,上华阴……

《浮生六记》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

既然主业是为那些达官贵人当幕僚,那么就决定了要像浮萍一祥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无论处境好坏,都要坦然面对。在他的周围,总有一些兴趣相投的朋友,一起登山,寻觅结庐之地,起吹笙鸣箫,欢歌长啸。长途漫漫,何以成眠,自始至终,都免不了要喝上几杯。只要放平了心态,苦也不苦,苦也是乐。

在书的开头,沈复谦虚地自称,只是把经历随意地写下来,不期望流传千古。虽然自称生活在衣冠之家,但那只不过是富裕的百姓。后来发生了很多事情,父亲和兄弟反目了。他有过经商的经验,赚了那么多钱,但都落入妓女之手。在岭南跟随友宿妓的过程非常周密,丝毫没有避讳,可以说是男人的气概,青春短暂。浪迹天涯,也是需要条件的,旅资在其次。因为心中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如果放下,也一定能同沈复那样,历尽千古,唯有情留心中。

结语:

沈复的一生可谓是尝遍了人生百味,看透了世间万态,在经历了人生跌宕起伏的艰苦后,从沈复身上又流露出中国古代文人的隐逸。在某一天,沈复看着熙熙攘攘的街市,回味完自己的前半生后,他就悄然离去,隐姓埋名仿佛不曾来过这世间一般。但这并不意味着忘记,《浮生六记》在漂泊散落两百年后终究是被人捡起,向世人宣告这位凄惨的文人曾经来过。

《浮生六记》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

自传散文体,古代并不少见。但记大事易于冠冕堂皇,记小事而鲜有自抒胸臆。然《浮生六记》自出机杼,语句不太多,没有修饰,随性,像有剪裁,也没有痕迹。文章重写故事,又有抒情的韵味。事涉家庭,又无道学气氛。有着朴素的自然,同时也有着细致深情,只有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可以媲美。

对于生命的悄然流逝,人们总是代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感叹。特别是到了一定年龄,有了一定的阅历之后,不再为那些平凡生活中的苦恼说牵绊,有的只是在饭后茶余回味生活时产生的淡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