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绪还可以这样控制

 碧海蓝天kx32di 2020-06-12

失控情绪的本质,是处事方法的缺失以及对最坏结果的恐惧和不甘心。

01

失控情绪的本质


失控情绪的来源,

是期望落空的紧迫感所逼迫出来的动物本能。

失控情绪的本质,

是处事方法的缺失以及对最坏结果的恐惧和不甘心。

就像当我们靠近一只和人接触不多的流浪猫时,

它只会对我们发狠对我们叫,

因为它搞不清我们要做什么。

心中没有应对方法,

但又不甘心就这样逃跑,让出领地。

所以就这样被逼出了动物的情绪本能

来试图解决问题。

但是如果我们靠近一只在人来人往的

小区里的流浪猫会发现,

当我们慢慢靠近,它们就会卖乖讨食,

当我们跺脚,它们就会立刻跑开。

它们心中既有一套应对方法,

同时也有被人类“占领地盘”的心理准备。

所以人类的出现不再会触发它们

用情绪来面对问题的动物本能。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

“叫得最凶的,往往是最没底气的”

失控情绪的本质

  • 是对黔驴技穷的能力底线

  • 和“放不下”的胸怀底线的一种暴露。

02


对他人情绪的免疫力


1. 不必过度担心他人的失控情绪

我们确实需要通过照顾别人的情绪,

来避免它干扰事情的正常发展,

但是也不必担心为别人的失控情绪负责。

因为管理自己的情绪、保障理智社交

永远是双方的个人义务。

担心的来源

对别人失控情绪的担心,

  • 一方面来自对自己利益损失的担心。

  • 另一方面,则主要来自儿时形成的潜意识。

就像儿时的我们经常会听到:

 “不要惹我生

“你看你又把妈妈惹生气了”

“在学校要乖,不要惹老师生气” 等等 “劝诫”。

就这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

不断受到别人的“生气威胁”。

于是我们便潜移默化地,

一方面认为别人生气是一件很严重而可怕的事,

另一方面认为只要别人生气,

就是我们自己做的不对。

多少年来日复一日的担心和恐惧,

便造就了我们现在的“讨好型人格”,

担心别人生气、害怕别人生气。

而长大成人后的我们,又会因为别人生气而生气。

因为别人的失控情绪会让我们认为受到了威胁,

或者处在了非常严重的事件中,

于是这种恐慌带来的紧迫感,

就会触发我们用情绪来保护自己的动物本能。

但我们要明白的是,

失控的情绪,并不能完全定义事件的严重性。

因为教育的缺失,

就是有很多人始终保留着这种动物本能而不自知;

在这种没有得到“开化”的状态下,

就是会使得任何一件小事

都能轻易触发他们的情绪本能,

而无关事件本身的严重与否。

另一方面,对方的情绪失控,

则更不能代表是我们的问题。

恰恰相反,在任何社交沟通中,

释放失控情绪本身

就是对问题的解决有害无益的错误行为。

所以在社交过程中,

  • 为了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去安抚对方的情绪,

  • 但也不必担心对方的情绪失控,

    甚至因此而触发我们自己的情绪。

2. 减少情绪的接收渠道

情绪,是通过语言、语气、神情举止等

听觉、视觉多渠道来传递的。

于是社交沟通中,

我们便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来感知对方的情绪,

从而调整我们的沟通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话电话里说不清楚,

网络聊天也经常需要添加表情的原因。

反之在需要理性思考

而避免受对方的情绪干扰时,

我们则可以主动关闭一些情绪的传递渠道

来减少情绪的接收。

而我们唯一能关闭的就是视觉渠道,

也就是眼神管理。

就像领导在听下属汇报紧急情况时,

常常会看向别处、甚至闭目倾听。

以眼神管理的方式避免情绪的接收,

从而更加客观冷静地去思考问题本身。

眼神管理,是去除对方的情绪外壳

而客观接收其中有用信息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也是避免自己的情绪受到对方情绪感染的最佳方法。

03


控制已产生的情绪


情绪的产生来自本能反应,

我们无法人为干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

是完完整整地宣泄情绪,

还是收好情绪,继续冷静思考、用智慧处理问题。

1. 关注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行动的催化剂,

它的出现会直接触发行动

而不给理智留任何反应的时间。

就像我们受到了挑衅而触发的情绪,

会立刻催化我们的应战行为而无暇思考。

但往往事后,恢复理智的我们又会懊悔不已。

很多时候失控情绪的产生,

往往是因为对自身情绪的不关注。

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直到水里开始冒了泡,

才意识到温度的上升,但往往为时已晚。

我曾经的一位主管,

是有着十几年工作经验的职业经理人。

有一次我看到他面对一个蛮横无理、胡搅蛮缠的客户,气得满脸通红。

但那也是我第一次见到一个人

可以在满脸涨红、怒发冲冠的状态下,

仍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去和对方沟通问题。

显然,那时的他从一开始就关注到了自己产生的情绪,

也从一开始就在努力避免情绪影响自己的表达。

而在我印象中,他处理过的问题,

也基本都会达到他预期的结果。

所以有意识地去预判和关注自己的情绪状态,

是避免产生的失控情绪造成额外损失的重要前提。

2. 排解情绪

情绪也是情感利益损失造成内心的不平衡

而带来的直观感受。

对情绪进行排解,

也是平衡情感利益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但排解情绪并不等于放任情绪自由发泄,

而是要以合理、恰当的方式进行排解。

曾经有一位奶奶因为不顾疫情禁止外出的提醒,

而被叫回家,

又被孙女们强行推进“小黑屋”作为惩罚。

被推进去时,奶奶明显满脸的不高兴,

但是她并没有直接发泄情绪,和孙女们大吵一架,

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大意给她们造成了担忧。

而即便如此,

已经产生的情绪

往往不能单纯靠这种理解就可以完全消除。

所以本就开朗乐观的奶奶,

便开始用屋里的快板对着孙女们“唱反调”、

用水枪“攻击”正在往里瞧的孙女们。

她以这种方式来排解情绪,

然后便又和孩子们打成了一片。

控制情绪,并不意味着完全抑制情绪。

就像在理性社交中去控制情绪,

是为了通过找逻辑、讲道理的方式

来更加合理有效地争取物质利益。

因为最终获得的物质利益,

足以平衡由此产生的情绪;

而在情感社交中去控制情绪,

则是为了寻找恰当的排解方式,

来更加理智地平衡情感利益,

因为情感社交的最终追求就是情感利益。

能够在不产生额外影响的情况下,

做到理智地排解情绪、平衡自己的情感利益,

才代表着我们对情绪的完全掌控。

3. 保留意见,暂停社交

情绪的管理能力是需要培养和锻炼的,

于此同时我们也始终无法保证每一次都可以成功。

当我们发现无法完全控制情绪时,

暂停社交,便是避免情绪带来额外损失的终极方法。

不执着于改变别人,也不担心被别人改变,

暂停社交是基于尊重而求同存异的社交品格;

不要求每件事、每一次的社交都有一个明确的结果,

暂停社交是不执着于追求完美的生活智慧。

暂停社交是将理性坚持到最后一刻的能力,

也是避免情绪失控的最终底牌。

04

避免情绪的产生


相比于和已产生的情绪作斗争,

从源头努力,未雨绸缪

往往可以更加直接地减少麻烦的产生。

1. 降低期望

期望是一切行为的根本来源,

而期望的强烈性、紧迫性则是情绪产生的源头。

所以期望的管理是控制情绪的根本,

意识地调整期望,是避免产生情绪的最佳方式。

就像面对沟通,可以在沟通前,

提前预估一个更加充足的沟通时间,

那么在这个时间里,

就不会因对方的不理解,和沟通进程的缓慢而着急;

就像把新买的手机借给朋友把玩,

在千叮咛万嘱咐的同时,

放下对手机完璧归赵的强烈期望,

就不再会因为对方任何一个“激进”的动作

而引发我们的过度反应;

就像和新手一起玩游戏,

在尽可能传授游戏技巧的同时,

提前放下对输赢结果的过度期望,

就不会因为任何一个小失误,

便唉声叹气甚至责备。

通过期望管理来控制情绪的本质,

就是去预估和接受生活中剩下那10%的不如意。

也是“尽人事”后,“听天命”的坦荡胸怀。

2. 提高幸福感

幸福感,

是面对困境时不会轻易产生情绪的保障。

就像堵车的时候,

听欢快音乐或者相声、趣闻的司机

比不在听音乐甚至听悲情音乐的人

更容易面对和接受堵车等糟糕的交通状况。

他们甚至在面对交通事故时,

也会更加理智地去面对问题。

就像有求于人时的“端茶倒水,说好话”

宣布坏消息前的情感铺垫都是如此。

人在足够幸福和开心的时候,

面对问题和困境就会更加地包容和坦然。

日本人出门前,妻子会为丈夫、孩子加油打气,

以及中国的“家和万事兴”都是这个道理。

而我们自己也需要学会通过主动提高幸福感,

来稳定自己的情绪、坦然地面对问题。

学会主动享受生活,而不是被动感受生活

                           --《底层逻辑-独处篇》

优质的社交也需要来自独处的能量

                --《底层逻辑-社交篇》(创作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