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教师的创新成长之路:让思维在课堂与课程中落地生花

 四地闲夫 2020-06-13

教师是教学成果的直接受益主体。好的教学成果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专业能力的深度发展。

作为一项以思维发展与核心素养落地为核心的教学成果,思维型教学理论及实践体系目前已应用于全国3000多所学校,20多个省市建立起了700多个思维型教学实验(示范)基地。在这些基地中,许多教师接触了思维型教学之后逐渐成长为优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不俗的成绩,同时在科研、管理、家庭教育等各个领域全方位突破。他们的成长和改变对其他教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让我们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思维智汇特别策划了“寻道思维型教学之教师篇”系列报道,旨在挖掘学校一线教师与思维型教学相关的事迹,分享思维型教学的典型经验,让更多学校、师生从中受益。

本文为“寻道思维型教学之教师篇”系列报道第一篇

一位教师的创新成长之路:让思维在课堂与课程中落地生花

2019年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竞赛活动中,韦桂努编写并执教的校本教材《可能性——体验及设计抢数游戏》一课获得了“部级”优课称号。这是她运用思维型教学理论的一次成功实践。

韦桂努任教于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三小学,今年是她参加工作的第二十个年头。两年前,她大胆打破旧有经验的藩篱,迈向思维型教学。在这之后,不仅是她的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课堂之外的教务管理与生活也悄然变得更加游刃有余。

两节思维课,让人印象深刻

2018年,韦桂努与同事参加了在江苏无锡举行的第29期“全国思维型教学高级研修班”,在活动中,她第一次接触到了由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教授分享的思维型教学理论。

回顾那次活动,韦桂努印象最深刻的是由思维型教学基地学校提供的两节“学思维”活动课。

其中一节学思维活动课,题为“1+1创意设计”。刚上课,老师便首先提出了一个极为“简单”的问题:1+1=?

一位教师的创新成长之路:让思维在课堂与课程中落地生花

这里的1+1不是简单的数学问题,而是对两件事物重组成一件新事物的发散思考。例如,一把普通的伞在学生的想象中,可以变成一把神奇的伞——伞+防晒布=防晒伞;伞+手电筒=照明伞;伞+电脑=电脑伞……

一位教师的创新成长之路:让思维在课堂与课程中落地生花

学生不仅要思考,还要动手将设计画出来。“1+1”的创意设计,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突破定势的思维能力,任何两件物品合理地结合后,新的发明就可能诞生。“创新”的种子通过课堂教学种在了学生的心里,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能有更多的创意。

这样“思维开放”的课堂是韦桂努在过去几乎从未见过的。

这两节课都是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进行设计的,遵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应用迁移这六大思维型教学的基本要素。在课上,老师通过创造具体的生活情境进行引入;在情境中制造了问题冲突;让学生根据问题,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各抒己见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反馈环节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最后通过知识应用迁移,让教学有一以贯通的效果。

一位教师的创新成长之路:让思维在课堂与课程中落地生花

这两节“学思维”活动课让韦桂努感受到了与以往教学不一样的课堂氛围,“授课老师在课堂上就是组织者,起到主导作用,学生热情高涨,兴致很高,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无锡之行结束了,韦桂努的思维型教学之路却刚刚开始。

在她看来,数学教学与发展学生思维休戚相关。落实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过程中,现代数学教学把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到了相当高的地位,数学也被形象地喻为“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本就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

一位教师的创新成长之路:让思维在课堂与课程中落地生花

回到学校后,韦桂努继续学习思维型教学的相关理论。

通过学习,她对思维型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思维型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核心素养分为三个层级:基础型的核心素养、核心型的核心素养和应用型的核心素养。每一层素养都需要学生通过思考来形成。

作为在教育一线工作了二十载的数学教师,韦桂努深有感触:素质教育应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德育为灵魂,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无论是学科能力还是学科素养,它们的基础都是思维,“对学生而言,没有思维就没有学习”,培养学生素养应以培养学生思维为核心,教师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能力。

学习、实践思维型教学的过程让韦桂努发现,过去十多年教学经历中接触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思维型教学间存在区别: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通过对知识点、问题以及课堂训练的三点联式教学实现知识目标的达成以及技能目标的落实,但却弱化了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一位教师的创新成长之路:让思维在课堂与课程中落地生花

而“思维型教学是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来获取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思维品格,会用自己的思维习惯来思考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

接触思维型教学至今,进行了理论学习,经历了实践认识,韦桂努认为对于学生而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他们再多的知识也不如教一些基本的思维与学习方法。“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让孩子多动脑思考,而不是被动地从别人嘴里获取答案,思考得越多,大脑就越灵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授之以渔”?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接触思维型教学之后,韦桂努逐渐开始了基于理论的实践,让自己的课堂朝思维型课堂迈进。然而回顾实践之路,韦桂努并非顺风顺水,面对理论与实践之间未知的沟壑,她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一位教师的创新成长之路:让思维在课堂与课程中落地生花

“开始时,只会照着“学思维”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还不明白为什么这节课要这样设计,设计这个环节的用意是什么。”这是韦桂努在思维型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韦桂努选择回归思维型教学理论,着重查看思维的分类,研读思维品质的培养方法,并将理论与教学参考结合,争取看懂读透、加以运用。此外,她多次翻阅思维型教学实践的相关文章,寻找思维型教学有效落实的策略。韦桂努发现,关键是要在课堂上落实思维型教学的六大基本要素,在课堂实践中的每个环节培养学生的思维。

基于新的理解,韦桂努开始在教学中创造和学生生活有关的情境,在情境中制造问题冲突,或是呈现某种引起学生质疑的现象,让学生带着疑问,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经过小结反馈使思维得以进一步延伸。

例如:

整理“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题型时,她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她让学生改编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数学信息,得出不同的算式后再解题。这样一题多变的变式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编出不同的题目,找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分析和比较中,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位教师的创新成长之路:让思维在课堂与课程中落地生花

整理“求图形的面积”的题型时,她重视教学中的合作交流。

在探究图形面积时,她让学生求出两个单一图形的面积,接着,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对图形进行拼组,求出不同形状的图形组合的面积,完成了思维拓展。

而面对圆和正方形的题型时,她引导学生将两个图形重叠,使其变成包含关系(例如:圆与内接正方形、圆与外切正方形),如此不仅可以求出两者之间的面积,还能求出圆或正方形1/2、1/4、3/4的面积。

这样开放式的教学过程,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创造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一位教师的创新成长之路:让思维在课堂与课程中落地生花

韦桂努发现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大胆求新求异,打破了以前课堂上老师问学生答,老师牵着学生走的被动学习模式。她认为像这样开放式的教学过程,能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创造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教学新实践,打破旧认知

韦桂努在课堂上的思维型教学尝试收获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效果,于是她开始了其他的尝试:“有了数学课的教学实践经验,我把我的想法和学习到的思维型教学理念融入到校本实验教材的编写中。”

她参加了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互联网+学科探究型校本创新课程”实验研究——基于小学数学“学思维活动课程”的实践与研究,与课题组成员编写了一套完整的课题实验教材。其中,她编写并执教的《可能性——体验及设计抢数游戏》一课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次尝试。

一位教师的创新成长之路:让思维在课堂与课程中落地生花

“我编写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更多是考虑学生思维的培养问题。当时想着先在课题组内试行,如果可行就推广到数学组内,最后辐射到校内其他学科”。

出于这个想法,韦桂努在课程设计中落实了思维型教学的六要素,以不同环节培养学生的不同思维,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在课堂中落地。

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材中,《可能性》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进行摸球游戏,得出摸到每种球的可能性以及可能性的大小。而韦桂努编写的这一课没有传统教学设计的影子,对她而言,这样的设计突破了固定认知

一位教师的创新成长之路:让思维在课堂与课程中落地生花

一上课,韦桂努就让男女两位代表PK抢数字9,游戏要求按照自然数的顺序报数,一个人一次只能报一个数,接连报数,抢到数字9即可获胜。以游戏形式开课,再现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而开课的内容又为下一步——探究抢不同数的规律埋下伏笔。

随后她让学生通过生生比赛、师生比赛等形式进行抢数游戏,例如抢数字15和36。在玩乐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逻辑推理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一位教师的创新成长之路:让思维在课堂与课程中落地生花

而在这个抢数游戏中,能否取得胜利与开始报数的先后顺序相关。决定报数顺序的方式有很多,例如石头剪刀布、丢硬币、掷色子等,可是如何保证这些方式是公平的?其中就包含了可能性的问题。

韦桂努由此带领学生学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并且利用双泡思维导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既生动又形象,培养了思维的全面性。

一位教师的创新成长之路:让思维在课堂与课程中落地生花

在最后3分钟里,她让学生设计一款抢数游戏。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延伸知识,对学生的综合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次尝试最终得到了认可,该课的课堂实录在2019年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比活动获得了“部级”优课称号。

一位教师的创新成长之路:让思维在课堂与课程中落地生花

做事都需要思维

接触思维型教学后,韦桂努感觉自己的处事方式有了变化,“做事都需要思维,以前遇到事情会紧张,处理没有头绪,学习思维教学理论之后,遇事会冷静对待,思考怎么处理比较合理、科学,做起事来也比较顺利、高效。”

在教学之外的工作与生活中,思维型教学理论也使韦桂努受益匪浅。

尽管这个学期由于疫情影响导致复学延后,但是线上学习仍按开学时间进行,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用书按时送达。面对上万本书,韦桂努运用到了思维型教学中的思维方法——分类思维

一位教师的创新成长之路:让思维在课堂与课程中落地生花

先把调过来的上万本书分为两类,一类书是要送上门的,另一类书是可以留到复学再发的。把这两类书摆在不同的位置——复学之后分发的书集中在一个地方,按年级分类摆放,便于复学后年级领取;送上门的书按年级分在不同的教室。接着,安排3位老师按各年级、各班级学生数分件装袋。如此安排,条理清晰。

而卸下人民教师的光环之后,韦桂努还是一个关心女儿学业的母亲,思维型教学理论在指导女儿读书方面也给她带来了启发。

一位教师的创新成长之路:让思维在课堂与课程中落地生花

比如,以前给女儿读一个寓言故事之后,她往往直接将故事内含的道理告诉女儿。在学习思维型教学理论之后她发现,这种做法既没有培养思维,也没有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现在读完一个故事,韦桂努会在和女儿的讨论中考虑思维型教学中强调的主旨题、关键要素题、细节题、比较题、扩展题、批判思维题,由此培养女儿的思维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借助思维型教学,韦桂努将学习所需要的思维方法传授给了学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但实际上,做事都需要思维,思维型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对她自身而言,又何尝不是一个“授己以渔”的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