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研论坛2——浅谈对“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认知 总第67期

 老玉米棒 2020-06-13

2019年12月3日,课程基地举办第二期“批判性思维教研论坛”,吕驰云老师从“我对批判性思维的认知”和“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方法”两个方面讲述了批判性思维教育对老师和学生的影响。

批判性思维教研论坛第2期

主讲人:吕驰云 物理高级教师

浅谈对“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认知

  作为一个理科人,初次听说“批判性思维”一词,以为这一定是深奥、晦涩,难以理解的高大上的纯理论性的东西!经接触,才了解到:原来“批判性思维”并不像给我的第一印象那样,我们在工作、生活以及学习的过程中,其实都在不知不觉地使用着批判性思维,只是没有将这种高阶思维上升到理论,并有意识地用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所以,批判性思维对我们来说真的没有那么复杂。

下面我就谈谈我个人对“批判性思维”教育的一些肤浅的认知。


1.“批判性”不是“批判”

批判”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的批驳、否定。给“批判”加一后缀,“批判性”就是有“批判性质的”、“批判味道的”。“批判性思维”则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具有批判性质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既不是全盘接受的海绵式思维,也不是全盘否定、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思维,而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的,在批判中有机吸收的螺旋式上升的思维方式。所以“批判性”不是“批判”,更不是简单的否定。

批判是为了求真,一个人的思维过程,若真是带有了批判以求真的味道,那就有了一定的深度。


2.谁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象?

毋庸置疑,当然是学生,但真的只有学生吗?曾经听一位来自外国的批思专家私下谈论:中国拥有如此庞大的人口,为什么获取诺贝尔奖的人却那么少?他们分析,一定是教育上出了问题,而且是在思维的引领和教育上出了问题。细思,难道是我们教师的思维上出现了问题?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自身都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品质,又如何能培养出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孩子。

其实,回头想想,也许是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我们常常在自觉与不自觉间享受那份“师道尊严”,霸道地占领着课堂阵地,主控着与学生交流的话语权,说一不二。甚至有时候还在不经意间将这种习惯带到生活的其他领域,比如:我常常为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和同事争论得不可开交,甚至隔壁的人常常以为我们在吵架,在争论的过程中我们都坚持己见,听不见别人的观点,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每个人的话都要倾听,然后作出综合判断。

所以,在批判性思维比较缺乏的今天,其培养的对象应该不仅仅是学生,还应该包括我们这些所谓的教育工作者,甚至包括每一个社会人。


3.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路真的不好走吗?

有人说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路不好走,原因有三:其一,几千年传承的中庸文化,造就了国人谨慎、保守的性格特征,“枪打出头鸟”等社会现象束缚了人们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其二,传统的家庭教育,以“孝、听话”为家训,听话就被表扬,被奖励,不听话就被批评,被惩罚,长期这样,也就扼杀了孩子心中批判性思维的萌芽;其三,传统的学校教育,以教材上的知识为真理,以教师为权威,甚至还有固化的选拔人才的考试模式等,都极大地压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发展。

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路真的不好走吗?为求证,我试着做了几次尝试,以下就是我暑假期间通过QQ回答学生问题的一段尝试性的对话:

这段对话告诉我们,批判性思维,我们其实一直都在做!只不过以前我们是无意识地在做,而今后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做!只要努力克制自己,不急着给学生答案,而是一点一点地引导学生思考,最终让他们自己得出答案,那就一定是一段非常愉快的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经历。

所以说,“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路其实不难走,但要想走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必须克服前面提到的那些困难,其次要更新观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教学和管理中坚持民主、平等、自由与和谐的原则,努力营造让学生敢于质疑和批判的氛围,学生有了质疑和批判的勇气,才敢于坚持真理,追求成功,而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具备独立与创新的思维品质,才能成大才。孩子们是未来家庭的主人,众多的家庭又构成社会,所以只要我们坚持这么做,就一定能逐渐地用学校影响家庭,用家庭影响社会。


4.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批判性思维”的教育?

如何利用我们的课堂来培养和训练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呢?在我们高中物理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尝试。

1.利用物理学史教学,诱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物理学发展的进程中其实有不少批判性思维的素材,例如: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古希腊人想象眼睛能看到东西是因为眼睛发出某种触须去触碰东西,后来逐渐认识到光是从某些物体发出或被某些物体反射,而被我们的眼睛看见的。在1618世纪间,人们对光的几何性质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但光到底是什么呢?以牛顿为首的一些科学家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但同时代的惠更斯则认为光是以太波,他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也都提供了大量的实证,鉴于此时的牛顿是皇家学会的会长,所以微粒说占了上风。直到1801年,托马斯·杨在实验中发现光可以干涉,而只有波才会干涉,所以光的波动说重新被搬上了历史的舞台。不久,人们又发现了光电效应现象,波动说怎么都无法解释实验中的几点现象,只有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能很好地解释,一个理论能很好地解释实验现象,说明这个理论一定有它的正确性,所以光的粒子说又抬起了头。光能干涉说明光是波;光电效应又说明光是粒子,至此,人们才终于意识到光既具有波的特性也具有粒子的特性,它具有波粒二象性,只是它不再是当初惠更斯的以太波,而是电磁波,也不再是当初牛顿的实物粒子,而是能量子。前后经历近2000年漫长的岁月,人们在此期间不断地进行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完善……,在批判中不断前行,这不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典型例证吗!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地心说与日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比如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等等,只要我们留心,就一定能发现在每一个理论诞生的过程中其实都有批判性思维的痕迹。

2.利用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概念是一门学科的基础,物理概念的建立是在观察大量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得出的,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需要对概念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做出判断和评价。比如,在速度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给出一段视频,展示两个运动快慢不同的物体)

老师:“在这段视频中,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不同”

老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在学生讨论和大量举证后归纳得出:相同时间比位移,相同位移比时间。

老师“看来影响物体运动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很容易得出:“位移”、“时间”

老师紧跟着问:“若两个物体的位移和时间都不同,怎么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这时一定有同学借鉴初中速度的概念,给出速度新的定义。如果这时我们再追问“你这么定义的本质是什么?”“根据你的定义,速度的单位是什么?”,这样,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就基本准确到位了。

在概念教学的最后,我个人喜欢问:还有什么疑问吗?然后留一点时间给孩子们。如果你能经常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和勇气,偶尔你也会收到意外的惊喜。比如,我们高二物理最近在学习电磁感应,当讲到电磁感应的两种情况感生和动生时,其中感生的原因是变化的磁场会激发出一个感生电场,且这个感生电场的闭合电场线是不同于静电场的非闭合电场线的。当我讲完感生,习惯性地问:“还有什么问题吗?”,有同学举手问:“老师,沿电场线电势如何变化?”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降低呀!”,谁知他接着问:“那沿感生电场闭合的电场线转一圈回到原点,电势怎么变化?”,我一下就楞住了,关键是前面还给我设个坑,让我难以自圆其说。我一方面迅速运转大脑,试图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另一方面内心却非常激动,因为这个问题说明孩子们在思考,而且是在批判性地思考。最终,我没能找到合理的解释,只能坦诚地告诉他们:“你们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我现在无法回答,让我回去再想想.”。承认无知并不代表真的无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有犯错的时候,这时若大方地承认,孩子们不仅会原谅你,而且会觉得你不再是神一样的存在,从而拉近和你的距离,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心抓住一切机会发现学生的思维,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会增强我们自身的思维,这就是“教学相长”。

3.利用习题教学,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习题,是我们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阵地。如何利用习题教学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针对物理习题的特征,我个人喜欢以问题链的方式,分别从审题、做题和检验三个方面展开:

审题中,我常问:“我们的研究对象是谁?研究哪个过程?除此之外,题目中还提供了哪些信息?有隐含着的信息吗?你认为题目中哪句话最关键?”

做题时,我也常问:“针对你的研究对象和过程,你会选择哪个物理规律?”(这是思维的方向)“你会选择什么方法?为什么?还有其他的解法吗?”(讲求一题多解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你认为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这是在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刚刚提到一题多解,在这个方面,高中物理追击相遇问题的习题最为典型,常见的解法就有:物理解析法、数学解析法、图像法和巧取参考系的方法等四种,所以每一次教到这里,我都会要求学生一题多解,并让他们讨论其间的差异和优劣,个人认为这是极好的训练孩子们批判性思维的机会。

你对你的解题结果满意吗?它值得推敲吗?符合实际吗?”这些常常是我在学生解题结束后的问题。比如:我们求出一辆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刹车5s后,速度为-10m/s;再比如:我们求出一个运动员跑步的速度为50m/s等等。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引领孩子们求真,一方面是培养他们的“质疑”,不仅要对别人的结果质疑,对我们自己的结果一样要质疑。

4.利用课外活动,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课外活动形式很多,每一种活动都能从多方面提升孩子们的能力。辩论,就是一个能全方位展现学生能力的课外活动项目,所以受到以美国为代表的众多国家优质大学的青睐。

辩论的意义不在完全驳倒对方,一个开放性的辩题往往具有多面的价值,重要的是论据、论点和推导结论的逻辑链条,这需要辩手掌握大量的数据和资料,考验学生的资料检索与分析能力、广泛阅读和信息提取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公开演讲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等,辩论会教会我们如何组织信息、如何将零散的观点系统化、如何寻找论据、如何找出他人立场的薄弱之处、如何有效地说服别人。

  机缘巧合,去年我收到南京外国语学校的邀请,邀请我校组队参加在南外举行的青年物理学家辩论赛。而国际青年物理学家竞赛简称IYPT(international youth physicist‘s tournament),它和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国际青年学生科学论文竞赛并称三大顶级国际中学生物理竞赛。这项赛事以团队对抗为形式,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开放性物理问题进行研究,凡与问题相关的基本知识、实验方案都要靠自己查找和设计,根据得出的结果和其他队进行辩论。在这项赛事中,我校虽刚刚起步,但参赛的两次均杀入了决赛。最令我高兴的是在辩论的过程中,我切实感受到了孩子们的进步。其实,咱们参赛的目的不在结果,而在准备和参赛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是实实在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段经历将会使他们收益终生,铭记终生。

若说批判性思维是思维中的思维,那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就是教育中的教育,前路漫漫,荆棘丛生,让我们一起砥砺奋进,为美好的未来继续努力,加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