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示范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0-06-13

  刘示范,1939年夏历11月15日生,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原秘书长。1965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山东师范学院(现为山东师范大学)从事欧洲哲学、中国哲学、论理学、东西方文化比较等学科教学和研究工作。曾经先后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俄国、英国、美国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讲学。自1993年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12月3日退休。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古往今来,《论语》中的这句话不知触动了多少为人子女者的内心深处。传统中国社会历来将孝视为人立身之本,孝感动天、芦衣顺母等故事至今为人所称道。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当下,不少人为了生计奔波于异乡,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那么在当下如何践行孝道?孝道有着怎样的文化与社会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文化大观》杂志记者采访了刘示范教授。

  行孝:“我妈能养我,我也能把她安排好”

  早就听闻过刘示范教授的孝行故事,有缘得见,深以为幸。客厅里,刘教授母亲的照片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笑容温暖而慈祥。“文革”时刘教授的父亲去世,刘教授夫妇一同照顾母亲三十余载,其间种种至今仍历历在目。“母亲年纪大了之后,吃饭时,总是喜欢有人陪着她一起吃,还常常关注孩子们是不是吃得不够多,吃得不够营养。”刘教授说道。

  “孝固然是要讲的,但做更重要。”刘教授在母亲在世时候享受的国务院特殊津贴,每次收到他都先送到母亲手里,让母亲先留一些,之后才是自己的。“这是儿子代您领来的属于您的津贴,有母亲常年的呵护哺育才有儿子的今天,所以要先来孝敬母亲。”退休之后,刘教授夫妇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已年届九十的母亲,他们“用轮椅推着她,游趵突泉,登千佛山,赏大明湖……走遍了泉城的每个角落”。

  21世纪初,刘教授夫妇就经常推着老人到离家很近的一家快餐店吃麦当劳、肯德基等所谓的“洋快餐”。这种情况时常引来餐厅许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受到一些带小孩就餐的年轻爸爸妈妈们和孩子们的注意、甚至“好奇”,因为通常是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带着孩子来吃快餐,而两位老人陪着耄耋之年的母亲,一家三人围坐在一起,神态自若地吃“洋快餐”,实属少见。

  从母亲近九十岁时起,晚上九点钟左右母亲熄灯休息,刘教授就坐在床前听她漫不经心地说说话,还要像关爱孩子一样轻抚她,给她以安全感,静静地陪伴她入睡。“待老人年纪更大的时候,似乎会觉得与这个世界有了某种疏离感,由此也好像添了孤独感与恐惧感。”这时,母亲则需要晚上有人睡在她身边,刘教授夫妇就轮流陪着母亲睡在一张大床上。“母亲还要睡在孩子外面,就像孩子小时候那样,大人睡在床边挡着孩子,夜里醒了也会习惯地摸摸孩子,看看有没有盖好被子。”

 

  “老人有很多心里话是不便跟孩子们说的。现在从城市到农村,各方面条件都好了起来,物质条件好了,要更加重视老人的精神生活,要试着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谈及此,刘教授讲了自己在“文革”时经常写信嘱咐年轻的弟弟要理解父母,“父母和我们的关系不是‘延安和西安的关系’,亲情是什么都不能代替的无价之宝”。家人、特别是父母、兄弟之亲情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所十分珍视的。刘教授提到《周易》六十四卦中就有“家人”卦,强调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夫妻关系的和顺、家庭关系的和洽,这是“家和万事兴”的基础。

  传统孝道讲求“乐其心,不违其志”,刘教授身体力行做到了这一点。“我没有为了母亲,占公家一分便宜。”20世纪80年代济南的黄河大桥刚建成,母亲想去看看。按照学校规定,本单位职工可以用公车,但需交纳一定的费用。刘教授趁周末用公车陪着母亲去参观黄河大桥,回来时母亲叮嘱他及时交纳用车费用。母亲平时去医院都是刘教授用自行车或地排车陪伴:“我一直觉得,尽自己的心与力,给父母养老送终,这都是很自然而然的事,因为这是生我哺育我的妈。”即使在安葬母亲时,刘教授也没惊动他所在的单位,是用自己的方式送走了母亲。“我妈能养我,我也能把她安排好。”近些年,刘教授夫妇平时多身在国外,但清明节的祭奠总是不会少的。这是对“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比较恰当的诠释。

  说孝:“要与时俱进地理解传统孝道”

  “我曾听广播电台上讲,因为山东人受孔子‘父母在,不远游’思想的影响,一定要守在父母身边,所以不像江浙人那样遍布全国各地。这种说法是有待商榷的。”在刘教授看来,我们要与时俱进地理解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假如孔子生活在今天,其弟子要再编一部《论语》的话,肯定与原《论语》有很大不同”。单就孔子所提倡的孝道来讲,它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但很多人只说“父母在,不远游”,而忽略了“游必有方”。“家庭或者说父母对于我们个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孔子不是让做子女的一定要守在父母身边,而是说远行应该有一定的去处,心里要时常想着父母,想着家里有父母的牵挂,想着时常给父母报个平安。刘教授说:“我的儿女很早就在国外工作了,我们做父母的不一定要让子女天天守着自己,只要心里想着父母,用符合时代的恰当方式表示与体现对于父母的关爱,例如按时打个电话、相互‘视频’等,也就可以了。”

  “与西方观念相较,孔子强调的孝是人内心的自觉,而非外力的约束。”刘教授讲到了《孔子家语》中子贡问孔子“人死后有无灵魂”的问题,孔子既不肯定有,亦不说没有。因为如果说有灵魂,那么当父母不在人世,孝子会非常悲痛,会竭力去表达自己的哀思,这样会有损他们的身心健康;而如果说没有灵魂,那些不孝之人则会更加肆无忌惮。此可谓孔子的高明之处。他希望人们去发自内心地对待自己的父母,而不迷信外部力量的制约。

  刘教授还特别指出,“孔子所倡导的孝道并非保守的愚孝,至于后来的二十四孝,则应意识到其特殊的环境与背景,要根据时代去理解”。其实,“陷父母于不义”亦是孔子所反对的。曾子的父亲曾曾用木棒打他,而曾子并不躲避。孔子知道后,就吩咐门人不要让曾子进他的门。可见,孔子并不提倡子女要愚孝,父母也有犯错的时候,做子女的要耐心委婉地劝阻;若惹得父母盛怒,棍棒相加,要及时避开,避免陷父母于不义。

  

  扬孝:“孝是凝聚人类的黏合剂”

  “有一部分人认为,孝是有边缘的,是走不出国门的。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刘教授认为,孝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不仅传统社会注重孝道,当代社会亦需提倡孝老爱亲;不应局限于汉字文化圈,其他文化圈同样适用。

  “我们看到,前几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孝经》中就有日本学者整理出版的《重刻古文孝经》,学者太宰纯在为该书所作的‘序’中开宗明义直言:‘先王之道,莫大于孝。仲尼之教,莫先于孝。自六经而下,无非孔氏遗书,其有出《孝经》之右者乎?何以言之?天下无有无父母之人故也。’孝的重要就在于天下之人都是父母所生!试看西方人设置与倡导的母亲节、父亲节,其目的岂不是人们对于父母感恩、孝敬的一种形式与方式?”刘教授在美国讲学的时候,面对西方学生对孝的适用性的质疑,曾反问他们母亲节和父亲节是哪一个国家提出的?提出这两个节日并鼓励人们过好这两个节日的目的是什么?再审视这两个节日在美国以外国家的影响,这种影响几乎全无政府提倡就广泛火爆地传开。因为“这是人们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节日,它体现着普遍人性中固有的‘孝’的深层意涵。‘孝’可谓凝聚人类的粘合剂!”刘教授认为,如果有一天人类能走到一起的话,“孝”可作为人类的共同语言之一。

  “孝”是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互感、互动,其中自然包含着父母与子女相互的理解这层含义。刘教授表示,自己从来没想过必须依赖子女为自己养老:“他们精力正旺盛,还有他们的子女要培养教育,又有自己的事业,难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事无巨细地关照我们的某些具体生活。他们多培养些优秀的学生,多创造些有意义的科研成果,多为人类社会做点贡献,就是对我们做父母的最大的回报。”

  父母对子女的爱或许就是这样,他们往往不强求子女在物质上的丰厚回馈,能让他们欣慰的更多的是子女给予的精神慰藉。父母之恩大于天,人们不断扮演着父母与子女的角色,在一个又一个的轮回中,生生不息。首先做好“行孝”这件事,才会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力行则近于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