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暴力沟通》:异化的沟通方式

 燕子如风 2020-06-13

是什么蒙蔽了爱?书中说是“异化的沟通方式”,包括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的标准来评判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是在批评别人的时候却会选择性遗忘掉这个常识。例如有懒惰行为的人通常被认为是懒人,表达方式如“你真是个懒人”。并且,对自己选择性宽容,对别人严格要求。自己懒一次可以,别人懒一次就是懒人。用一次或者几次的行为去定义一个人显然是不太合理的。评判一个人需要综合来看,放在很长的时间长度上来看,但是这样的事情更适合历史学家或是别的什么“家”去做。人生很长,我们还是愿意在当下的短时间内给出自己的评判。只不过,在评判的时候还是应该要实事求是,具体情境下说具体的话,不要扩大。一次懒的行为等于懒人,这就扩大化了。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跟好的相比,看到的是自己的差劲,冒出这样话“我真没用”;跟差的相比,又觉得自己还不错,“我还行”。比较是忍不住的冲动,因为世界上难有完全相同的东西。我们观察差距的能力又那么强,一看到不同就忍不住要比较一番。信息爆炸的时代,打开网络就可接受千千万万条信息,比较随时可以开始。新闻有正面和负面,夺人眼球的居多。看到那些事故和不幸,庆幸自己没有同样的遭遇。但是这种庆幸的感觉并不能持续多久,因为那样的事情太遥远了。而看到明星和名人们的光鲜亮丽有才华,羡慕和嫉妒的感觉却能持续很久。比上不足带来的感觉更加持久,特别是当这个“上”就在你的身边。比较带来的压力和挫败感足以给人窒息的打击。看到差距不是坏事,因为它还能敦促我们继续努力。但是一直活在差距带来的负面情绪里面,就失去了生活赋予的很多可以享受的欢乐。尝试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每一点小的进步和帮助别人都是欢乐的源泉。

回避责任的表达方式,例如“不得不……”,“你让我……”等。说“不得不”的时候,我们默认的是自己受了胁迫,没有办法逃避。我们有意回避承担责任,即使要做这件事,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对此负有责任。例如,酗酒者对自己酗酒的行为解释为“因为我是个酒鬼,不得不喝酒”。就是自己不愿意承担“又一次喝酒”的责任,而认为是“酒鬼”这一身份应该负有责任。“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说了什么和做了什么我们都为此负有责任,无论这个责任是大是小。

强人所难指“我们对别人的要求暗含威胁”。常见的是家长管教孩子,老师管教学生。表达方式如“你应该……”,暗含威胁,意味着如果你不这么做,就会有惩罚发生在你身上。用强人所难的表达方式去表达自己的要求,首先会引起对方的不快。如果这种强制力和威严奏效,要求达成;如果失效,反抗随之而来。在儒家文化背景下,许多人会顺从这样的表达方式和习惯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以为怪。多数时候,这样的表达方式也是奏效的,皆大欢喜。而碰到反抗的情况,如何妥善处理就是另一种智慧了。

书中认为,异化的沟通方式源于性恶论以及通过教育可以控制人的本性。致使我们喜欢用语言去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冷静下来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因此,这种异化的沟通方式还是应该尽量避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